..续本文上一页怎样了解无我,就会同样的了解法空。反之,如执法实有,不信法空 ,那他决没有真正通达无我,而是增上慢人,自以为证果而已。所以大般若 经明说:须陀洹(初果)及阿罗汉,一定会信解法空的。金刚经更显然说: 『若取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』。本经 依本性空明法空,也依本性空来明人空,这可见中观者的正见,是充分了解 大乘正观的真义。
末了,佛又说:「当依于空,莫依于人」。这两句,似乎很突然,但实 在非常重要!这里的空,是空性(空相、真如等)。佛所开示的正观,要依 此空性而修证,切莫依人而信解修证。原来印度的婆罗门教,以为要得解脱 ,非有真我的智慧不可。能通达真我,才能得解脱。释迦佛的特法,就是全 盘否定了这种形而上的真我论。始终说:『无常故苦,苦故无我,无我故无 我所,则得涅槃』。换言之,非彻底照破了真常我,才能解脱。所以在佛弟 [P121] 子的现证时,每说:『知法、入法,但见于法,不见于我』。法是正法(妙 法,即法性,涅槃),在觉证中,但是体见正法,根本没有我可见可得。一 般学佛者,不知外道的我是怎样的,就自以为所修所证,与外道的我不同; 其实,佛与外道的修证(外道也有修行,宗教经验,也自以为证悟得解脱的 )不同,在说明上是很希微的。如说:体见到:真的、常的、清净的、安乐 的、不生不灭的、无二无别的、不可思议的。这些句义,都难于显出外道与 佛法的不同。但这样的经验,外道一定说,这是真我(或者说是神)。这是 说,这是有意志性的。所以把自己的宗教经验,描写为生命主体,绝对主观 ;或者神化为宇宙的真宰──耶和华、梵天等。但佛弟子的体验,与外道不 同,是『但见于法,不见于人』的。所以在世俗的安立说明中,虽说如智不 二,而但说为一切法性,不生不灭,而没有给与意志的特性,当然也不称为 真我,不想象为创造神了。本经在说明我性本空时,特别说到:『当依于空 ,莫依于人』,真是切要之极!不过,众生从无始以来,我见熏心,所以也 [P122]
不免有佛弟子,还在体见真我,自以为究竟呢!
己二 遣除情计
庚一 取圆成实相 『若以得空便依于空,是于佛法则为退堕。如是迦叶!宁起我见积若须弥,非 以空见起增上慢。所以者何?一切诸见,以空得脱,若起空见,则不可除。』
于中道正观的修学,如不能善巧,或执空,或着有,都是不契中道的。 所以佛举譬喻来说──约三性以遣情执。先说取圆成实相。
圆成实相,就是法空(真如、法性等)。古来有『二空即真』,『二空 所显』二宗。佛在经中,或称为空,或称为空性,空相,所以在安立言说边 ,这都是可以的。空以离情执为用,但如专以遮破为空,那是不对的,因为 空也意味那因遮而显的。但空所显性,是绝无戏论的,超越相待安立的,能 称之为什么呢!虽不妨『离执寄诠,称之为有』,但到底是顺于世俗的。『 寄诠离执,称之为空』,不更顺于胜义吗?所以二空即真,及二空所显的不 [P123] 同说明,可依解深密经来解说:为五事具足的人,佛直说无自性空,不生不 灭,策发观行以趣入自证,空是顺于胜义的。但为五事不具足的人,使他引 生空解,不致于畏空及偏执空,所以顺俗而说空所显性。
不问是二空即真,空所显性,如于圆成实空(或空性)而有所取着,那 过失是非常大的!所以佛承上我法自性空而说:「若以得空,便依于空,是 于佛法则为退堕」。得空,是有空可得可证。依空,是依着于空(这与上文 『但依于空』的依义不同)。这是说:行者在无分别观中,生灭相息而空相 现。如以此为证得圆成实相,那就错了!还有,修无分别定的,直下离一切 念,有空相现。那时,如虚空明净,湛然皎洁;自觉得空灵,明显,安乐, 就于中取着。这对于佛法,不但障碍了进修,而且还要退失。因为这样的观 (或定)境,如取着久了,勤勇心就渐渐失去,兀兀腾腾,了此一生。有的 善恶不分,还自以为佛魔一如呢!
执着空相的过失太大了,所以佛开示迦叶说:「宁」可生「起我见,积 [P124] 」聚得「若须弥」山那样,也决「非以空见起增上慢」。没有得,没有证, 自以为得了证了,叫增上慢。取着空相是空见,而误取空见为证得圆成实空 ,那是何等的错误!这样的比较得失,并非过甚其辞。因为有了我见,虽不 能解脱,但不妨广修人天善业。而执空是不再勇于为善,终归于退失。而且 ,我见无论怎么大,还可以空来化导破除,引入空的自证。空见却不行了, 因为「一切诸见,以空得(解)脱」,也就是以空观而离一切见。如错会佛 法,而颠倒的生「起空见,则不可除」了。已经着空,当然不能再以空来化 导解除。也不能以有来解除空见,有只是更增长情执而已。所以龙树中观论 ,据此而说:『如来说空法,为离诸见故。若复见有空,诸佛所不化」。青 目释比喻为:水能灭火,如水中又起火,就无法可灭了。
中观与瑜伽论师,对于空相现前,都不许为可取可得的。二乘圣者证空 ,那是无漏般若,现证无分别法性,更不能说取着。所以有空可得,依着于 空的,那是修观或修定,而没有方便的增上慢人。 [P125]
『迦叶!譬如医师,授药令病扰动,是药在内而不出者,于意云何?如是病人 宁得差不』?『不也,世尊!是药不出,其病转增』。『如是迦叶!一切诸见, 唯空能灭。若起空见,则不可除。』
如来又举譬喻来说明着空的过失:「迦叶!譬如医师,授药」给病人服 下。由于药力,「令病扰动」;受药力影响,减杀病势而逐渐好转。假使不 断服下的那些「药」,一直「在内而不」排泄「出」来。迦叶!你以为「是 病人」的病,可能会全愈吗?「差」,与瘥同,是病好了的意思。迦叶对佛 说:不会的。「是药不出」来,「其病」不但不会好,反而要「转增」的。 这就叫『旧病未愈,药反成病』了。说到这里,佛才合譬喻说:「如是迦叶 ,一切诸见,唯空能灭」,如一切病,唯有服药才能治愈一样。「若起空见 ,则不可除」,如药留在体内不出来,起副作用,反而增病一样,那才无药 可治了。
庚二 怖依他性空 [P126] 『譬如有人怖畏虚空,悲!2筥椎胸,作如是言:我舍虚空。于意云何?是虚空者 可舍离不』?『不也,世尊』!『如是迦叶!若畏空法,我说是人狂乱失心。所 以者何?常行空中而畏于空。』
依他起相,就是因缘所生法(唯识学者以唯识为宗,所以说依他起是心 心所法)。『因缘所生法,我说毕竟空』,是华手经所说,而表达了般若等 大乘经的要义。这里,应该分别:一、如说缘起法空,而彻底否定了缘起法 ,以为如龟毛兔角那样,那是方广道人──空假名论者的妄执。二、如说缘 起的法性空,而缘起法相不空,那是假名不空论者。前是太过派,这是不及 派。空的究竟了义是:缘起法唯是假名,所以是毕竟空;但毕竟空不碍缘起 如幻,才是空有无碍的中道。然而从小乘到一分大乘(近于不空论者),都 是『闻毕竟空,如刀伤心』,难以忍受的。因为照这些实有论者的见地,『 假必依实』,怎么能说一切都是假名,毕竟空呢!如一切唯假,也就一切皆 空,那一切都没有(他们是以空为没有的)了,假名也不可能呀!既不能说 [P127] 一切唯假名,当然假名安立的,没有自性,可以说空,而自相安立的有,不 可以说空了。所以他们怖畏真空,违逆真空。或者修正真空说:一切法空, 是不了义的;其实某些是空的,某些是不空的。在一切唯假名,一切毕竟空 中,他们就感到没有着落,不能成立生死涅槃一切法。所以非要在空的以外 ,求到一些不空的,才能成立生死与涅槃,才能发心修行而向佛道。众生一 向为自性见所蒙昧,也就一向是爱有恶空。佛对于这些(五事不具足的), 有时也不得不方便假说,隐空说有,以化导他们呢!
像这种怖畏因缘生法,毕竟性空,而想在空外别求不空的行人,佛在究 竟了义的立场,以譬喻来呵斥他们说:「譬如有人,怖畏虚空」,大声「悲 !2筥」(与号同),以手自己「椎胸,而作是言:我」要「舍虚空」,而到没 有虚空的所在。佛问迦叶:你觉得怎样?「是虚空可舍离」吗?迦叶说:「 不」可能的。虚空遍一切处,是物质存在的特性;那里有物质,那里就有虚 空,怎么能离却虚空,而到没有虚空的所在呢!佛这才以法合譬说:「如是 [P128] 迦叶」!那些听说一切法毕竟空,怖「畏空法」,一定要在不空中安立一切 法的,不就像这想逃避虚空的愚人吗?「我说是人」──不能信忍一切法毕 竟空,而要安立不空的人,是「狂乱失心」的神经病者!是为无始以来,自 性见所蒙昧,而没有正知见的人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一切法毕竟空,是一切 法的本性如此。众生无始以来,起惑也好,造业也好,受报也好,就是发心 也好,修行也好,什么都从来就是毕竟空的。一向「常行空中」,幻生幻灭 而不自知,反「而畏于空」,要求得不空法,这不是颠倒失心吗?
庚三 着遍计执有 『譬如画师,自手画作夜叉鬼像,见已怖畏,迷闷躄地。一切凡夫亦复如是, 自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故,往来生死,受诸苦恼,而不自觉。』
为了显示众生的遍计妄执,所以又说画鬼喻。「譬如画师,自手画作夜 叉鬼像」。夜叉,是捷疾有力的大力鬼,相貌非常凶恶。但是自己画的,无 论怎么样,也不应该怕他。可是众生是愚痴的!由于画得太像了,活像是真 [P129] 的一样。自己「见」了,也不免动心。越看越怕,竟然「…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