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怖畏」起来,吓得 昏迷过去,「迷闷躄」倒在「地」。这真太可怜了!「一切凡夫,亦复如是 」可怜!自己起惑造业,招感到这一期身心,以及外在的种种尘境。这都是 「自造」的「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」等。从业所感的如幻缘起法,本性空寂 。但由于过去的妄执熏习,生起时有自性相现(所以一分学者,说是自相安 立),就是错乱的戏论相。内而根身,外而尘境,也真活像是实有的;在众 生的认识中,自然的直觉为实有的,不空的。因此更起妄执,执为实有,愈 执愈迷,一直造业受报下去。唉!生死本来性空,而众生却「往来生死」, 生死不了。色声等本来性空,而众生为境相所缚,于是今生后世,不断的「 受诸苦恼」。在如幻毕竟空中,苦苦不已,生生不已,「而不自觉」为性空 ,从空得解脱,这岂不像那画鬼的画师吗?
己三 善巧智断
庚一 智 [P130]
辛一 观俱境空 『譬如幻师,作幻人已,还自残食。行道比丘亦复如是,有所观法,皆空皆寂 无有坚固,是观亦空。』
在宣说显了空性,遮遣情计以后,如来又接着说善巧智断一科。因为遣 执显空,是非智慧不办的。有了智慧,就一定能断除惑业。但众生的智浅福 薄,对于智与断,也不能善巧,易于颠倒执着,违害了佛的深义,所以也非 明确的抉择不可。
先说智。现证的如实智,从观慧生,也就是从观照般若而起现证的实相 般若。一般不明空义的凡愚,对这问题,起二大妄执。第一、有的以为:所 观境是空的,观心是不空的。他们说:观一切法空,一切法是空的,但总不 能说观心也是空呀!如观慧也是空的,那就没有观慧,也就不能观了。这样 ,他们成立心有境空论。这如西哲笛卡儿一样,起初怀疑一切,而最后觉得 ,能怀疑的我,到底是不容怀疑的。如我也是可怀疑的,那就不能怀疑一切 [P131] 了。这样,他又从『我思故我在』的实在上,建立他的哲学。这样的理解, 尽是世间的思想路数,与佛出世解脱的深义不合。为了破斥这境空心不空的 妄执,所以举喻说:「譬如幻师」,以咒术等,变化「作幻」化的「人」、 狮、虎等。这些虽都是幻化的,性空无实的,但彼此却「还自残」害,啖「 食」。以幻害幻,以幻食幻,而归于不可得。这样「行道比丘,亦复如是」 。比丘如幻师;所起的观境、观心,如幻化的人、虎等一样。这能观所观, 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,所以说:凡「有所观法,皆」是性「空」,「寂」灭 ,都是「无有坚固」;能「观亦空」。虽一切如幻性空,而所观、能观,一 切成立。所以,以即空的观慧,观即空的观境;境空寂,观也空寂,怎么倒 执境空而观心不空呢!这一执着的主要根源,还是以为空是没有;没有,怎 么能观呢!不解空义,妄执就由此而起了。
辛二 智起观息 『迦叶!譬如两木相磨,便有火生,还烧是木。如是迦叶!真实观故生圣智慧 [P132] ,圣智生已,还烧实观。』
第二、有的以为:无漏圣智──现证般若,是如如智,是无分别智,所 以虚妄分别(妄识)为性的分别观,是怎么也不能引发圣智的。不但不能, 反而是障碍了!因为这是妄上加妄,分别中增分别,如以水洗水,以火灭火 一样,永不可能达成离妄离分别的自证。这所以,主张直体真心,当下都无 分别,以无念离念为方便。这对于如来的无边善巧方便,可说是完全失坏了 !佛于止外说观,定外说慧,经闻、思而起修慧(观),才能趋入真证,怎 么说分别观无用呢?这里,佛就说一譬喻,来除灭这些妄执。佛呼「迦叶」 说:「譬如两木相磨」,不要以为一木加一木,木更多了。如以两木相磨为 方便,久久生暖,接着「便有火生」。等到火生起时,反「还烧是木」,而 木都被烧去了。这如由于「真实观」的观一切法空,「故生圣智慧」。等圣 智生起了,不但境相寂灭,反「还烧」了这能观的真「实观」。这就达到了 境空心寂,如如无分别智现前。 [P133]
这里的真实观,是什么呢?是分别观慧。论体性,是有漏的虚妄的,那 怎么说是真实呢?要知分别的观慧有二:一、世俗观慧:如观青瘀脓烂等, 佛土的依正严净等,这都以『有分别影像相』为境。二、胜义观,也就是真 实观。观一切法无自性空,不生不灭等。这虽是分别的,而能观一切分别自 性不可得,是以『无分别影像相』为境的。这样的分别观,是顺于胜义的, 是分别而能破分别的。经论中说有以『声止声』(如说大家不要讲话),『 以楔出楔」等譬喻,来显示无分别观的胜用。等到引发无漏圣智,这样分别 为性的无分别观,也就不起了。以分别观,息分别执,是大善巧,妙方便! 这样的真实观,有观的妙用而没有取着。在悟入真实性时,是不能没有这样 的真实观──中道观的。
庚二 断
辛一 破无智 『譬如然灯,一切黑暗皆自无有,无所从来,去无所至。非东方来,去亦不至 [P134]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。不从彼来,去亦不至。而此灯明无有是念:我能灭暗。但因 灯明法自无暗,明暗俱空,无作无取。如是迦叶!实智慧生,无智便灭。智与无 智,二相俱空,无作无取。』
智慧,能观法性空而证实性,又能断除惑业。惑是烦恼的别名,以无明 为总相。什么叫无明?总相的说,是不知缘起性空的中道。别相的说,是不 知苦,不知集,不知灭,不知道;不知性,不知相,不知体用因果等。所以 无明又叫无智;而能破无明的般若,也可以称为明了。智生惑灭,是一定的 ,但如取着实性,以为实有般若可生,实有无明可破,那就是无智烦恼了。 所以佛又举喻来显示:「譬如然(就是燃烧的燃字)灯」,灯真的点亮了, 那「一切黑暗,皆自」然的「无有」了。光明从那里来的?黑暗又向那里去 了?如以明暗为实有自性的,那光明应有一确定的来处,然而光明是「无所 从来」的。黑暗应确定到那里去,而黑暗又是「去无所至」的。一般以为明 暗是物质性,那物质应占有空间。如有空间性,那光明不是应从十方的那一 [P135] 方来,黑暗应向十方的那一方去吗?佛以简要的句法来说:光明「非东方来 」;黑暗的「去,亦不至南西北方,四维(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,叫四 维)上下」。这可见灯明「不从彼来」,黑暗的「去,亦不至」什么地方了 。明生暗灭,不是这样的不来不去吗?不仅没有来去的处所,光明也没有破 暗的实用。所以说:「灯明无有是念:我能灭暗」。灯明的不作此想,即表 示灯明没有破暗的实用。如以为有实性实用,那试问:灯明是及(接触到) 闇而破闇呢?不及闇而破闇呢?如明暗不相及,明在明处,暗在暗处,那明 怎能破闇?如明不及暗而能破暗,那一室的灯明,应尽破十方的黑暗了!如 说明暗相及,那不是明中有暗,暗中有明吗?明既破暗,暗也应障明了!这 可见明暗如幻,如中论的观然可然品广说。所以说:不是灯明实能破暗,而 只「因灯明法」尔如此,灯明现起,「自」然「无暗」。「明闇俱空」,如 幻如化的。没有自性的破暗作用,所以说「无作」。没有一毫的自性可取着 ,所以说「无取」。 [P136]
智慧如灯明,无明如黑暗。根据上说的明暗,也可以比知般若破无明的 意义了。佛这才告诉「迦叶」!这样,「实智慧生,无智便灭」。这不但不 生不灭,不来不去,而般若也没有破惑的自性实用,这只是「智与无智,二 相俱空,无作无取」,法尔如是的智生惑灭而已。
辛二 灭结业 『迦叶!譬如千岁冥室,未曾见明,若然灯时,于意云何?暗宁有念,我久住 此不欲去耶』?『不也,世尊!若然灯时,是暗无力而不欲去,必当磨灭』。『 如是迦叶!百千万劫久习结业,以一实观,即皆消灭。其灯明者,圣智慧是。其 黑暗者,诸结业是。』
结业,可作二说:一、结是烦恼,如三结、五结等。能系人于生死而不 得解脱,所以名为结。业是身口意的动作;由表业而起无表业,为招感种种 苦乐异熟的因缘。上说无智,约烦恼的通相说;这里的结业,约种种烦恼与 业说。二、结业是系属三界的业,如欲界系业,色界系业,无色界系业。这 [P137] 样,上文约烦恼说,这里约业说。
智慧生而结业灭,与智生而无智灭一样,所以如来还是举灯明破暗作比 喻。所不同的,上约空间说(十方),今约时间说而已。佛说:「迦叶!譬 如千岁」来乌黑的「冥室」,从来「未曾见」过光「明」,这黑暗,简直可 说是冥室中的主人了。「若然灯时」,光明要来了,你的意思如何?冥室的 黑「暗」,可能「有」这样的意「念」──「我久住此」间,这是我的老家 ,我「不欲去」吗?迦叶听了说:「不」会的!「世尊!若然灯时,是暗无 力」,想继续住下「而不欲去」的。因为光明一来,这黑暗是自然的消失, 「必当磨灭」。佛说:「如是迦叶」!同样的,众生无始以来,「百千万劫 ,久习」而成的无边「结业」,虽这么久了,但「以一实观」的照明,结业 也就「即皆消灭」,如黑暗一样。所以结论说,上面说的「灯明」,就是「 圣智慧」;而「黑暗」也就是一切「结业」了!
丁二 赞菩萨殊胜 [P138]
戊一 生长佛法胜
己一 不断结使 『迦叶!譬如种在空中而能生长,从本以来无有是处。菩萨取证,亦复如是, 增长佛法,终无是处。迦叶!譬如种在良田,则能生长。如是迦叶!菩萨亦尔, 有诸结使,杂世间法,能长佛法。』
在修广大正行时,曾以十九种譬喻,显示菩萨的功德。现在这习甚深中 观段,也以十二种譬喻,赞叹菩萨的殊胜。十二譬喻,分八种殊胜,第一是 生长佛法胜。为什么菩萨能生长佛功德法?因为…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