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他不断结使,不离生死。不 断结使,不离生死,而能生长佛法,听来希奇。其实,正因为不断结使,不 离生死,才能生长佛法呢?
先说不断结使,如观弥勒菩萨上生经说:『此阿逸多,具凡夫身,未断 诸漏。……不修禅定,不断烦恼,佛记此人成佛无疑』。可见不断结使,为 菩萨道的特胜!佛举喻说:「迦叶!譬如」谷麦,「种在空中,而能生长」 [P139] 苗叶,开花结实,那是「从本」际──无始「以来,无有是处」,绝无可能 的。这样,在修行菩萨道时,如「菩萨取证」空性,断除烦恼,以为到达了 究竟,参学事毕,那就如种在空中一样。虽毕竟清净,而要他「增长佛法」 ,圆成佛道,也是「终无是处」的了!这因为取证空性,烦恼就断了。生死 要在烦恼水滋润业种的情况下,才会生起。如烦恼断了,生死就不能再起, 菩萨也就不能长在生死中广度众生了。这就等于小乘,退堕小乘,怎会增长 佛法而向佛果呢?
接着,佛又反过来告诉「迦叶:譬如种在」肥沃的「良田」,虽不大清 净,却「能生长」苗叶,开花结实。这样「迦叶」!真正的「菩萨」,也是 如此。在修行道中,如悲心还没有深切,愿力还没有宏大,般若还没有五度 来扶助,那就不求取证,尽量降伏粗重烦恼,削弱烦恼的势力,而仍保「有 诸结使」。结是三结等;使是七使(或译随眠,以随逐行人,增长烦恼得名 ^。菩萨没有断除这些烦恼,所以在所修的圣道──戒定慧中,「杂」有烦 [P140] 恼等「世间法」。也就因此,在生死中度众生,「能长佛法」了。
己二 不离生死 『迦叶!譬如高原陆地,不生莲花。菩萨亦复如是,于无为中不生佛法。迦叶 !譬如卑湿淤泥中,乃生莲花。菩萨亦尔,生死淤泥邪定众生,能生佛法。』
生死,指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起的意思。本来,不断烦恼与不离生死, 是不相离的,一约杂染因说,一约杂染果说。如来慈悲心深,再举喻来说明 。「譬如高原陆地」,非常干燥洁净,却「不生莲花。菩萨」也「如是」, 如取证空性,「于无为中」──无差别真如性中,以为所作已办,更没有事 了。由于清净寂灭,也就「不生佛」的功德「法」。反之,「迦叶!譬如卑 湿淤泥中」,虽是污秽的,却能「生莲花。菩萨」也如是,不证空性,不断 烦恼,不离生死,与邪恶苦恼的生死众生在一起,也就能救度「生死淤泥」 中的「邪定众生」。这样的悲愿深广,才「能生佛法」。
众生有三类:成就八正道,一定趣入出世解脱的,叫正定聚。如成就八 [P141] 邪道,一定要堕入三恶道的,叫邪定聚。成就人天善法的中等众生,叫不定 聚。也就是上智、下愚与中人的分类。这里说邪定众生,意思说菩萨对罪恶 的苦恼众生,特别关切而已。其实,不定众生,也是菩萨救度的对象。又莲 花喻,一般只重视他的出淤泥而不染,而不知莲花是不能离开淤泥的。
戊二 福智广大胜
己一 功德大 『迦叶!譬如有四大海,满中生酥。菩萨有为善根甚多无量,亦复如是。迦叶 !譬如若破一毛以为百分,以一分毛取海一渧。一切声闻有为善根,亦复如是。』
第二是福智广大胜。菩萨一定修集福德与智德二资粮,都是广大无边, 非声闻乘可比。先说福德,佛说:「迦叶!譬如有四大海」,充「满」了海 「中」的,都是「生酥」。生酥,是从牛乳取出来的,没有熬熟,熬熟就成 为熟酥,再不能与水交融了。四大海充满了生酥,真是多极了!现在拿来比 喻「菩萨有为善根」,也是这样的「甚多无量」。生灭有作的,名有为。菩 [P142] 萨没有与法性相应以前,所有的一切福德善根──施、戒、定等,都还是有 为的。菩萨的有为善根那么多,而声闻呢,佛告「迦叶:譬如若破一毛以为 百分,以一分毛」,沾「取海」水的「一渧」,那简直微不足道!而「一切 声闻」人的「有为善根」,恰好如毛分的一渧,真是难以为喻!
己二 智慧大 『迦叶!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虚空;一切声闻有为智慧亦复如是。迦叶!譬如十 方虚空无量无边;菩萨有为智慧甚多,为力无量,亦复如是。』
再说声闻的智德,也还不及菩萨的智德。佛又举譬喻说:「譬知小芥子 孔所有虚空」;芥子已够小了,芥子孔不更微小吗?「一切声闻」──随信 行,随法行,慧解脱,俱解脱,或贤或圣,他们所有解悟无我我所空的「有 为智慧」,也是这样的微小。「譬如十方虚空」,是那样的「无量无边。菩 萨有为智慧」──胜解一切法性空的智慧,也是这样的「甚多」;功「力无 量」,能为佛道的眼目,导一切功德而向于佛果,也「如是」的不可思量! [P143] 大小乘的胜义慧,都是观空的,所以举虚空为譬喻。芥子孔的空,与太虚空 ,虽然本质是平等的,而量是相差得太远了。这所以小乘偏重人无我的空慧 ,仅能自了,而菩萨特重一切法空。这空无我的胜慧,能为上趣佛道,下化 众生的善巧方便。这一比喻,龙树的智论也曾引述到,以明大小乘空义的差 别。
戊三 种姓尊贵胜
己一 真实佛子 『迦叶!譬如剎利大王,有大夫人,与贫贱通,怀妊生子,于意云何?是王子 不』?『不也,世尊』!『如是迦叶!我声闻众亦复如是,虽为同证,以法性生 ,不名如来真实佛子,迦叶!譬如剎利大王与使人通,怀妊生子,虽出下姓,得 名王子。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,虽未具足福德智慧,往来生死,随其力势利益众 生,是名如来真实佛子。』
第三是种姓尊贵胜。在古代,重视种姓的贵贱。尊贵的王族中,如确系 [P144] 先王的血统,而能继承王家的大业,那是特受尊敬的。这里就以此为比喻, 显示菩萨的殊胜,远非声闻贤圣可及。先明菩萨为真实的佛子,如来举喻说 :「迦叶!譬如」印度四种姓中,主持国政的剎利大王,有「大夫人」── 王后。他虽是大王的元后,却「与贫贱」阶级的臣仆私「通」,因而「怀妊 生子」。迦叶!你的意思如何?这算「是王子」吗?迦叶说:这不是大王的 血统,虽或者也叫他王子,而实「不」能说是真正王子的。「世尊」!我以 为这样。佛即印可他说:「如是迦叶」!要知道在佛法中,「我」所教化的 「声闻众,亦复如是」。「虽」然声闻也称「为同证」法性,同得解脱,也 说「以法性生」。他们每自己宣说:『从佛口生,从法化生」,自认为佛子 ;但他们「不名如来真实佛子」。为什么呢?『佛心者,大慈悲是』。他们 没有广大甚深的悲愿,多少继承了外道的独善与苦行,没有能契合佛的真精 神,正像王大夫人,与贫贱私通而生的王子一样。
接着,佛又对「迦叶」说:「譬如剎利大王,与使」女交「通」;使女 [P145] 也「怀妊生子」。母亲「虽出下」贱的种「姓」,而生下的孩子,却「得名 王子」,享受王家的尊贵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确是大王血统的缘故。这样, 「初发心菩萨,亦复如是」。虽是薄地凡夫,因自力或他力──受人教化, 发起了自利利他,上求下化的大菩提心。菩提心在凡夫心中成就,如王子从 贫贱的使女而生一样。当凡夫初发心,初名菩萨时,「虽未具足福德智慧」 ,看起来苦恼非常,还是「往来生死」当中,头出头没。但他确是菩萨,「 随其」菩提心成就的「力势」,已能在生死中「利益众生」。他有了大慈悲 为本的菩提种姓,所以「是名如来真实佛子」。
在声闻法中,声闻四果,名为佛子,因为从佛闻法而已同证法性了。大 小兼畅的大乘中,说声闻与菩萨,都是佛子。但约大乘不共的意义来说,声 闻算不得佛子。而菩萨,即使是无福无慧,生死流转,却已是真实的佛子了 !
己二 绍隆佛种 [P146] 『迦叶!譬如转轮圣王而有千子,未有一人有圣王相,圣王于中不生子想。如 来亦尔,虽有百千万亿声闻眷属围绕,而无菩萨,如来于中不生子想。迦叶!譬 如转轮圣王有大夫人,怀妊七日,是子具有转轮王相,诸天尊重,过余诸子具身 力者。所以者何?是胎王子,必绍尊位,继圣王种。如是迦叶!初发心菩萨亦复 如是,虽未具足诸菩萨根,如胎王子,诸天神王深心尊重,过于八解大阿罗汉。 所以者何?如是菩萨名绍尊位,不断佛种。』
再说绍隆佛种。这与上文大致相近,但这里着重在将来能荷担如来的家 业。如来举喻说:「迦叶!譬如」剎利大王中,统一四洲的「转轮圣王」, 一定「有千子」具足。但如还「未有一人有」转轮「圣王」相时,「圣王于 」这么多的王子「中」,就「不生子想」。什么是圣王相?出胎后,有三十 二相具足。在胎时,母后的心意清净,少烦恼,身体安和;还有天龙等来卫 护的瑞相。千子虽不能成转轮圣王,但到底是圣王的王子,怎么说不生子想 呢?要知道,子,第一是自己的血统;第二是能继承自己的家业。千子们都 [P147] 没有轮王相,将来不会继承王的尊位,统理国政,那就会觉到还不是太子。 这一比喻,如来合法说:「如来」是轮王一样,自成佛教化以来,「虽有百 千万亿声闻」贤圣,为如来的「眷属」。如来说法时,声闻众是云屯雾集的 ,「围绕」如来,庄严法会。但在这大众中,如「无菩萨,如来」也就「于 」声闻众「中,不生子想」。因为这都不是当来下生,继承佛位的佛子。
相反的「譬如转轮圣王,有大夫人」,忽然「怀妊」了。虽还只是「七 日」,但「是子具有转轮王相」。当时,臣民们虽还不知道,而「诸天」-- --天龙八部,都「尊重」胎中的王子,而来护卫他,超「过」了其「余诸子 」,年长而「具身力」的人。天龙等为什么如此?因为「是胎」中的「王子 」,将来生下来,「必」定「绍」承轮王的「尊位,继」续「…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