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为二十四小时,一小时为六十分,一分为六十秒:前秒与 后秒间,可以说无常吗?一直推论到,分析到分无可分的时间点(『无分剎 那』),名为剎那。这一剎那,还有前后生灭相吗?如说有,那还不是时间 的极点,而还可以分析。如说没有,这一剎那就失去了无常相了。而且,这 样的前剎那与后剎那,有差别可说吗?如说没有,那就成为常住,也就失去 时间相了。如说有,那前与后不同,失去了关联,也就成为中断了。所以一 般思想(不离自性见)下的无常生灭,如作为真实去观察,非落于断见不可 [P102] 。如色等法是有实性的,那就以常无常观察,应可以决定。而实常与无常都 不可得,所以法性本空。佛说无常以遮常见,如执为实有,即违反佛意。所 以说:『常与无常,俱是邪见』。
『复次,迦叶!真实观者,观地种非常亦非无常;观水、火、风种非常亦非无 常,是名中道真实正观。』
再以界来观察。界,后代论师,举十八界为代表,而在阿含及古典阿毗 昙中,实以六界为主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──六界,或译为六种(中 论也这样),是种类差别的意思。本经略举四大来观察,四大约色法(物质 )所依的通遍特性说。地是坚性,有任持的作用。水是湿性,有凝摄的作用 。火是热性,有熟变的作用。风是动性,有轻动的作用。一切物质,在凝聚 到坚定,熟变(分化)到轻动的过程中。审细观察起来,这是一切色法内在 的通性(所以叫大),是一切色法所不能离的,所以称四大为『能造』(色 法依之而成立),说『四大不离』。 [P103]
依「真实观」察起来,「观地种非常亦非无常,观水火风种非常亦非无 常」。能这样的观察,「是名中道真实正观」。为什么非常非无常呢?如是 常的,那就应性常如一,而没有四大可说。有四大差别,有四大作用的起灭 增减,怎么可说是常呢?如果说是无常,那坚性应可以化为湿性……热性也 可以化为湿性、坚性了。这样,就不能说是界,界是『自性不失』的意义呢 !所以,观四大非常非无常,显得四大是如幻假名,而没有实性可得了。
癸二 显中道 『所以者何?以常是一边,无常是一边;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 中道诸法实观。』
在文句上,是承观四界而来。而意义上,是总承蕴与界的观察而来。这 样的观非常非无常,为什么名为中道真实正观呢?「以常是一边,无常是一 边」;边有偏邪非中非正的意思。即不落二边,那当然是中道正观了。不落 二边,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众生心有戏论,于一切意象,一切言说,都是相 [P104] 对的,顺世俗的,不着于常即着无常的。现在从真实去观察,了得常与无常 都不可得。观心渐深时,观心上的常无常相,起灭不住而了无实性。久之, 常无常不现,空相现前。再进,空相也脱落了,超越了一切相对的能所、彼 此、时空、数量,而现证真实。所以说:「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」 。就是从常与无常的相对中透出,而现证无色无形的中道。依瑜伽论有六句 ,本译但出四句:一、无色,这不是色根识所得的。二、无形(相),既不 是五根识所得,也就不是色等五尘相了。三、无明,这也不是意根识所明了 的。四、无知,也不是杂染的有漏识所知的。这四句,说明了不落二边,非 有漏心识所得,而唯是般若现证的。般若经说:『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』 ,这就是真见道的现证,「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。
本经的中道实观,重于此(与般若经同)。现证以后,起方便智;五地 以上,才得真俗并观的中道,那是进一步的中道了。
壬二 观非我非无我 [P105] 『我是一边,无我是一边;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。』
再以我无我门来观察。这也应有观蕴、观界非我亦非无我等文。经文但 直显中道,准上文可知。
随世俗说,因缘和合而成的,有心识的众生,就是我。众生妄执有实我 ,所以佛常说诸法无我。但「我是一边,无我是一边」,都是世俗的,相对 的。如作为真实观时,那不但我不可得(如上文我空观所说),无我也不可 得了。为什么呢?佛说无我,是我性不可得。众生尽管没有实性,而如幻众 生的因果相续,生死不已,是宛然而有的,所以说:『毕竟空中,不碍众生 』。所以如从即空的世俗如幻来说,不能说没有(假名)我。如从即幻的性 空,胜义自证来说,那不但没有我相,也没有无我相可得。能这样的超越「 我无我」二边,通达「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。
壬三 观心非实非非实 [P106] 『复次,迦叶!若心有实是为一边,若心非实是为一边;若无心识,亦无心数 法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』
再以心的实不实门来观察。我,是如幻身心的综和,而核心是心识。所 以有的经论,就依心识立我。现在来观察心识,是实有呢,非实有呢?这可 以作二释:一、如心没有自体,待境界缘而生;或依根身(生理组织)而有 心识,如顺世外道等说,那心是非实有了。如虽然依根缘境,而心有他的自 性;或分析心聚,而得心与心所等一一自性,如阿毗昙论师所说,那心是实 有了。二、如从无始以来,心是虚妄分别的,那是非实了。如有不灭的常心 ,那是实了。现在佛告诉「迦叶!若心有实,是为一边;若心非实,是为一 边」。实与非实,是世俗的相对安立。如作为真实的,那是常是实,也就不 必待缘而有了;或不待修行而早就觉证了。虚妄无实的,也就等于龟毛兔角 了!所以就世俗说,心如幻化,缘起而有,不能说是实,也不能说非实。约 胜义说,实与非实,都是名言假立,胜义中是了不可得的。这样,在真实观 [P107] 时,能「若无心识,亦无心数法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了。心识,是心王, 即六识(七识、八识)。心数,新译作心所。心中所有种种的心用,系属于 心的,名为心所。中道真实观中,心心所不可得,也如解深密经所说:『若 诸菩萨,于内各别,如实不见阿陀那,不见阿陀那识;不见阿赖耶,不见阿 赖耶识;不见积集,不见心;不见眼色及眼识……不见意法及意识:是名胜 义善巧菩萨』。
壬四 例观诸门 『如是善法、不善法,世法、出世法,有罪法、无罪法,有漏法、无漏法,有 为法、无为法,乃至有垢法、无垢法,亦复如是离于二边,而不可受,亦不可说 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』
再例观种种相对的二门。一、「善法、不善法」:凡顺于法(理)的, 有益于他的,能得未来世出世乐的,名为善法。反之,不顺于法的,有损于 他的,能招感未来苦果的,名不善法。二、「世法、出世法」:系属于三界 [P108] 生死的,叫世间法。如心离系缚,一切无漏的心行功德,名出世法;出是超 胜的意义。三、「有罪法、无罪法」:罪是过失;心有所取着,取着的都有 过失,名有罪法。如心无所着,无所得,名无罪法。四、「有漏法、无漏法 」:漏是烦恼的别名。能起烦恼,能增益烦恼的,叫有漏法。如不能增益烦 恼的,名无漏法。五、「有为法、无为法」:迁流造作的,也就是有生有灭 的,叫有为法。不生不灭的,名无为法。六、「有垢法、无垢法」:垢是垢 染;这与有罪、无罪法一样。经论所说相对的二法门,非常多,本经且略举 六门。这一切,如观察而能达到「离于二边」,不是有漏心行所行的,所以 「不可受」,受是取的异译。也不是文字言说的境界,所以「不可说」。能 这样,「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。
壬五 观非有非无 『复次,迦叶!有是一边,无是一边;有无中间,无色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中 道诸法实观。』 [P109]
末了,再以有无门来观察。有无是一切见的根本,所以以此门来结束。 众生为无始以来的自性见所蒙惑,所以不是执有,就是执无。要说有,就非 实有不可;如说非实有,就以为什么都没有了。虽然,众生也承认假有,但 在说假有时,当下就肯定了实有,也就是假有依实有而有。『依实立假』, 是众生的见解。『一切是假有』,这是众生情见所不能想象,也不能肯认的 。所以在众生的心境中,推求到究竟,不是实有,就是什么都没有(无)了 。佛在阿含的化迦旃延经中,已明确的以缘起来遮破这有无二见了。从一切 法去观察,如真的是实有,那就不必依待因缘了。如真的没有,也就用不着 因缘了。而世间一切是缘起的,幻幻相依,幻幻相摄,从缘起如幻的起灭中 ,不着有见与无见。所以本经说:「有是一边,无是一边;有无中间,无色 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。
辛二 缘起观
壬一 叙缘起 [P110] 『复次,迦叶!我所说法,十二因缘: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 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忧悲苦 恼:如是因缘,但为集成是大苦聚。若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故识灭,识灭故名色 灭,名色灭故六入灭,六入灭故触灭,触灭故受灭,受灭故爱灭,爱灭故取灭, 取灭故有灭,有灭故生灭,生灭故如是老死忧悲众恼大苦皆灭。』
因缘,新译作缘起,是为缘能起的意思。世尊依缘起而觉悟,也依缘起 而说法。所以如来常说:『我说缘起』;也就是本经说的:「我所说法,十 二因缘」。佛说法不离缘起,而最常用的是十二缘起,一般称之为业感缘起 。其实,佛以生死及解脱为问题核心,而十二缘起,就圆满的开显了这个问 题。所以十二缘起有二门:一、流转门,如说:「无明缘行……但为集成是 大苦聚」,这说明了生死相续的生死序列。果必从因,推求观察生死苦果的 因缘而到达无明,也就是发见了…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