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宝积经讲记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他,而且还 [P92] 要好好的利用他。

  上喻说菩萨有烦恼而不为害;下喻说菩萨有烦恼,才能成佛。

  上来以十九喻,赞说菩萨的功德,充分显示了菩萨的伟大!

  丙二 习甚深中观

  丁一 明正观真实

  戊一 开示中观

  己一 标说 『如是迦叶!菩萨欲学是宝积经者,常应修习正观诸法。云何为正观?所谓真 实思惟诸法。』

  菩萨积集无边正行的福智资粮,等到正行成就,也就是资粮位满,要进 入加行位,正观法性以趋入见道(登初地)了,所以接着说修习甚深中观。 但并非以前不曾修习,早已是从闻而思,从思而修。不过进入加行位时,专 重于中观的修习吧了!在这一大章中,也是先明菩萨的修习,再赞说菩萨的 [P93] 功德。明正观真实中,分三科,第一是开示中观。

  依本经及中观家的意思,正观、中观、真实观,为同一含义的不同名词 。不邪为正,不偏(二边)为中,不虚妄为真实。古称中观论为正观论;叡 公又说:『以中为名者,照其实也』。所以佛法的中观,不是摸棱两可,协 调折中。而是彻底的,真实的,恰到好处的。中观、正观,都是观察究竟真 理的观慧。说到观,梵语毗钵舍那。经上说:『能正思择,最极思择,周遍 寻思,周遍伺察,若忍、若乐、若慧、若见、若观,是名毗钵舍那』。所以 观与止的德用不同,是思择的,推求的,观察的。不过观有世俗的,胜义的 不同;中观是真实的思择、推求,是胜义的观。

  说到这里,应知一般众生的心识作用,都是不曾经过寻求真实,而只是 随顺世俗安立的。不要说常识的,就是科学、哲学,被称为精密的,求真的 ,也不过是常识的精制。依据一些假定的原理,或以为「自明」的东西,来 假定、推论、证实。从没有能够不预存成见,不假定原理,真从现实事相去 [P94] 直探真实的。众生的一般心境如此,所以无论是常识,或常识的精制品── 科学、哲学,都只能在相对世界中,寻求相对的真实(现代的相对论,也不 能例外),而不能彻见究竟的绝对真实。也就因此,不能彻了真实,所以不 能彻底解脱。唯有佛才能正觉了,解脱了(以此教化众生,同得正觉、解脱 )。佛是从事事物物的缘起依存中,发见事物的矛盾对立,从此而深入透出 ,契入真实。这是不同于世间的一般思想方式,而有独到的、特殊的观法, 所以叫胜义观。在修学时,虽还是众生的虚妄识,但与一般的思想方式不同 ,不随顺世俗,而却能顺向于究竟的真实。有了这独到的,不共世间的观慧 ,所以能不落世间常情,豁破两边,直入真理。能契应绝对的真实,才能真 正的了脱生死。这是不同于世俗心境的甚深观。说难呢,不论怎样的聪明, 就是能从星球上来回,还不是世间常途,与此事无关。说容易呢,七岁沙弥 均提,愚笨如周利盘陀伽,都彻证了(没有悲愿方便,就成为小乘)。约世 俗心境所不能契入说,所以称为甚深最甚深。龙树菩萨综集经中的深观,而 [P95] 作中观论,最完备的开示了中道的正观,为求解脱的不二门(瑜伽大乘师, 对本章作十三种中道观来解说,不及中观大乘的精要)。

  世尊要开示中观,先总标劝学说:「迦叶!菩萨欲学是宝积经」──法 门,那就常「常应修习正观诸法」。宝积法门,不但是广大正行,而更重要 的是甚深中观,所以对于一切法(般若经中列举一切法,从五蕴到佛无上菩 提),要或别或总的,常修正观。但这句话,还不大明白,所以问「何为正 观」?世尊解说为「真实思惟诸法」。真实就是正,思惟(寻思,思择)就 是观。意思说:思择或寻伺一切法的究竟真实,才是正观,这就是加行位菩 萨所应专修的中观。

  

  己二 别示

  庚一 我空观 『真实正观者,不观我、人、众生、寿命,是名中道真实正观。』

  思择真实的中观,就是空观(龙树作中观论,而处处观空)。大乘约我 [P96] 空、法空,作分别的思择。我,是有情识的,如人、天、鬼、畜等都是。法 ,是特性的存在;是我所依的,我所有的。约世俗的复合物说,如山河大地 ,血肉筋骨,都是我所依的法。血肉筋骨、以及衣、车、田、屋,为自己所 摄取的,就是我所有的法。约世俗的实法说,如极微、电子等,都是我所依 的法,依之而显有我的存在。现在先观我空。

  什么是我?世间立有种种的名字(般若经举十六名);本经与金刚经一 样,举四个名词。我,是主宰义,就是自主的支配一切。人人愿意自由作主 ,支配其它,直觉得有自主而能支配的自体。我是印度学术中重要术语之一 ,最为常用。人(这里不是约人类的人说),是思惟义,有意识活动,觉得 有思惟的主体。众生,意义为不断受生死,觉得有历受生死的主体。寿命或 作寿者,一期的生存为寿命,从而觉得有无限的生命自体。这些,本是世间 有情的现象之一,有意志力(权力意志),有思惟作用,有生死死生,有寿 命延续。但主宰的是谁?思惟者是谁?受生死者是谁?寿命者是谁?这些, [P97] 众生的世俗心境,从来不曾彻见究竟,只是无始以来的习见,想当然的,认 为有自我、思惟等自体,而且非有不可。这到了哲学家、神教徒手里,虽然 各说各的,大抵推论出微妙的,真常自在的神我(灵体),绝对主体之类。 其实,这种真常本净的我,源于无始来的习见,成为生死的根源。所以佛陀 开示的「真实正观」,要以种种观门,来思择这我、人、众生、寿命了不可 得,也就是『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』。求我、人、众生、 寿命的自性不可得,叫「不观我、人、众生、寿命」,并非闭起心眼,麻木 自己,不去观他就算了。这样的我不可得──我空,「是名中道实观」;这 才是究竟的,彻底的,正确的体认。

  到底怎样去观察我不可得呢?经论中,约有无门、生灭门、自他门、一 异门、总别门、离合门──无量的观门来思择,门门通大道,都归结于空不 可得。今试略举即离门来观察:如执有我自体的,推论起来,非实有、常有 、自有不可。但到底什么是我呢?就是我们的身心吗?还是离身心而别有我 [P98] 体呢?如就是身心,那身心是因缘所生,生灭无常,我也应该这样了。果真 这样,我为因缘所决定,不息变化,那就非常有、自有,也就不成其为我了 !如说就是身心,那到底是身、是心,还是身心的综合。如是身,那我应同 于物质,不应有知觉了。如是心,那应与身体无关。如是身心的综合,那就 是复合的假有,没有真实自体了。假使说:离身心而别有我体,那怎么知道 有我呢?世俗所说的我,无非是我见(眼)我闻(耳),我来我去(身), 我苦我乐(受),我想,我行,我知识;离了这些,怎么知道有我呢?如与 身心截然别体,那怎么会与身心有关呢!所以审谛观察起来,求我了不可得 。一般人的着我,是由于无始来习见的影响,不自觉的认为一定有我。而哲 学家、神学家,推论为形而上的,本体论的真我,全属于幻想的产物。佛正 觉了这,所以以执我为生死的根源,而无我为解脱的要门。

  

  庚二 法空观

  辛一 蕴(处)界观 [P99]

  

  壬一 观非常非无常

  癸一 观真实 『复次,迦叶!真实观者,观色非常亦非无常,观受想行识非常亦非无常,是 名中道真实正观。』

  本经的法空观,略举蕴(处)界,缘起来观察。正观法性空,略有二门 ,因为任何法的存在,都是待他显己的。所以经论的正观,或约自性以显性 空,或约相待以明中道。没有自性,名为空;不落二边,称为中。在本经本 节中,多约相待门说。

  观非常非无常中,先观真实,后显中道。观中,先就五蕴来观察。色是 变碍义(物质),受是领纳义(情绪作用),想是取像义(认识作用),行 是迁流造作义(意志作用),识是了别义(主观心体)。色是物质的,受、 想、行、识是精神的。据佛的正觉开示,人生宇宙,不外这五事(无我)而 已。这五事的每一法中,含有非常多的法。如色中,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 [P100] 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地、水、火、风等。有粗的细的;过去的、现在的 、未来的等,种种的聚合为一,同名为色,所以叫色蕴;蕴是积聚的意思。 受、想、行、识,也是这样。这五蕴,是佛对现实的大类分别,现在就依此 来观察真实。

  世尊说:「迦叶!真实观」是这样的:「观色非常亦非无常,观受、想 、行、识非常亦非无常」。对色等五蕴,观察得常与无常都不可得,那就「 名中道真实正观」了。常与无常,到底是什么意义?现实的色法、心法,都 有时间相的。从时间去观察他,如前后完全一致,没有一些儿差别,那就是 常(不变)。如前与后不同,生灭变异了,那就是无常。为什么真实观察起 来,非是常呢?常是没有生灭变异可说的;而现实的色法、心法,无疑的都 在生灭、成坏、生死──变动不居的情况中,怎么会是常呢?如果是常的, 那就一成不变,也就没有因果生灭的现象了。所以常是倒见,真实观察起来 ,常性是不可得的。这样,应该是无常(生灭),佛不是也说『诸行无常』 [P101] 是法印(真理)吗?的确,佛也以无常生灭来说明一切,也以无常为法印。 但佛是从如幻的世俗假名去说无常,是以无常而观常性不可得的。所以说: 无常是『无有常』,是『常性不可得』。如执为实有生灭无常,那就与佛的 意趣不合,非落于断见不可。如就世俗的观察,当然有生灭无常(也是相续 )的现象。但如据此为实有而作进一步的观察,就越来越有问题了。如析一 年为十二月,一月为三十日,昨日与今日,有了变异,当然可说是无常了。 再进一步,析一日…
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三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