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聖王」的「種 」胤,主持國政,利益民衆,遠過其它王子的功德。如來再合喻說:「迦葉 !初發心菩薩,亦複如是」。「雖未具足諸菩薩根」──沒有顯而可見的菩 薩德相,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,「如胎」中的「王子」,也還只是精血凝和 [P148] ,沒有眼耳等根相。但「諸天神王」──天龍八部們,卻「深心尊重」初發 心菩薩,勝「過于八解」脫的「大阿羅漢」。在聲聞乘中,最高的聖果,是 阿羅漢位。阿羅漢是梵語,意思是斷盡了煩惱,生死已盡,應受人天的供養 。約斷煩惱,證法性,了生死說,阿羅漢是一樣的。但約定力、通力、悲心 、世俗智來說,淺深也大有差別。其中俱解脫阿羅漢能得八解脫:一內有色 想外觀色解脫;二內無色想外觀色解脫;叁淨身作證具足住解脫;四空無邊 處解脫;五識無邊處解脫;六無所有處解脫;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;八滅受 想定解脫。這是定力極深,具足叁明六通的大阿羅漢。說菩薩的功德,比聲 聞的自利功德大,還容易信解。現在說菩薩最初發心,什麼功德還沒有,就 比得八解脫的大阿羅漢還高,就難免有人懷疑了。所以佛又說明理由:「如 是菩薩」,雖還沒有成就菩薩根,但巳「名」爲能繼「紹」如來的「尊位」 者,能使未來「不斷佛種」。有了菩薩,就有佛佛相承,廣大無盡的普利衆 生,這那裏是八解羅漢可及呢! [P149]
戊四 初心希有勝
己一 勝出聲聞 『迦葉!譬如一琉璃珠,勝于水精如須彌山。菩薩亦爾,從初發心,便勝聲聞 辟支佛衆。』
第四是初心希有勝。上說菩薩的種姓尊貴,已說到初發心菩薩的尊貴, 現在如來承上意而更爲譬說。「迦葉,譬如一」顆小小的,蔚藍色的「琉璃 珠」,價值與妙用都「勝于水精」──一般的水晶,那怕水晶大得「如須彌 山」那樣。「菩薩」也如此,「從初發心」以來,即使位居凡夫,「便勝」 于「聲聞辟支佛衆」。聲聞,一向是大衆共住的。辟支佛,譯義爲獨覺。其 實除麟角喻辟支一人出世而外,其余也都是衆多共住的。上文說初發心菩薩 ,勝過八解脫的大阿羅漢。現在進一步說,不要說得八解脫的,就是無數的 二乘無學衆,也不及一位初心菩薩呢!
己二 人天禮敬 [P150] 『迦葉!譬如大王夫人生子之日,小王群臣皆來拜谒。菩薩亦爾,初發心時, 諸天世人皆當禮敬。』
初發心菩薩,不但勝過二乘,而且也爲人天所尊敬。如來舉喻說:「迦 葉!譬如」剎利「大王夫人」,當他誕「生」王「子」的「日」子,所屬的 「小王」及「群臣」,都要「來拜谒」,爲他是王子而慶賀。這樣,「菩薩 」也如此。「初發心時,諸天」與「世人,皆當禮」拜恭「敬」,因爲他是 菩薩,是佛的種姓,是未來佛。凡夫沒有慧眼,或者會輕視初心菩薩,所以 佛特地說應尊敬。
戊五 普利衆生勝 『迦葉!譬如雪山王中生諸藥草,無有所屬,無所分別,隨病所服,皆能療治 。菩薩亦爾,所集智藥,無所分別,普爲衆生平等救護。』
第五是普利衆生勝。佛舉比喻說:「迦葉!譬如雪山王」──喜馬拉耶 山區,近印度西北區的大山,終年積雪,極高極大,所以叫雪山王。在這大 [P151] 雪山「中,生諸藥草」。這一地區,古代是不屬于任何國家,也不屬于任何 人的,所以雪山的一切藥草,也都「無有所屬」。因爲不是屬于誰的,所以 不問是什麼人,「無所分別」。只要是「隨病」所宜──對症的話,就能隨 「所服」的藥,而「皆能療治」。「菩薩」也如此,修行「所集」的,以智 爲主的一切法門,如雪山的各種藥草一樣,所以叫「智藥」。對人的貴賤、 貧富、智愚,都「無所分別」,一視同仁,而能「普爲」一切「衆生」,作 「平等救護」,解脫衆生的苦惱。
戊六 出生如來勝 『迦葉!譬如月初生時,衆人愛敬逾于滿月。如是迦葉!信我語者,愛敬菩薩 過于如來。所以者何?由諸菩薩生如來故。』
第六出生如來勝。人天應尊敬菩薩,而且要敬重到極點。對于這,如來 又舉喻說:「迦葉!譬如月初生時」,印度的民俗,就舉行非常隆重的新月 祭。所以說:「衆人愛敬」這新月,「逾」越了十五晚上的「滿月」。我們 [P152] 中國人,是喜愛滿月的。但在印度,除了團圓的滿月外,還敬愛新月,因爲 新月是象征著光明的出生,從此一直向大圓滿的光明而前進。如來說了這一 比喻,才合喻說:「迦葉」!大家如相「信我」的「語」言,那末「愛敬菩 薩」,就應該「過于」對「如來」的尊敬。爲什麼呢?因爲如來如滿月,初 發心菩薩如新月。大乘經中,有以月光漸增到圓滿的比喻,說明菩薩的從初 發菩提心,到無上菩提的圓成──成佛。從愛敬新月的意義,就可知特別愛 敬菩薩的意義,「由」于從「諸菩薩」,能出「生如來」呀。沒有菩薩,就 沒有佛,佛是從菩薩生的。這就顯出菩薩的重要,應受世人最高的崇敬了!
戊七 衆生福田勝 『迦葉!譬如愚人舍月,禮事星宿。智者不爾,終不舍離菩薩行者,禮敬聲聞 。』
第七衆生福田勝。菩薩這樣的可崇敬,那自然應尊敬菩薩,菩薩才是我 們的殊勝福田。如來又舉喻說:「迦葉!譬如愚人,舍」棄了圓滿光明的「 [P153] 月」亮,反而去「禮」拜「事」奉那些「星宿」,如北鬥星,二十八宿等。 這是怎樣的顛倒?如以菩薩爲月亮,那星宿就如聲聞衆了。這樣,有「智者 不」會那樣的顛倒,「終不舍離菩薩行者」,真實福田,反而去「禮敬」那 小乘的「聲聞」行人。
戊八 聲聞依止勝 『迦葉!譬如諸天及人,一切世間,善治僞珠,不能令成琉璃寶珠。求聲聞人 亦複如是,一切持戒,成就禅定,終不能得坐于道場,成無上道。迦葉!譬如治 琉璃珠。能出百千無量珍寶,如是教化成就菩薩,能出百千無量聲聞辟支佛寶』 。』
第八聲聞依止勝。這末後一喻,從不應禮敬聲聞而來,原來聲聞還是從 菩薩出生的呢!菩薩爲聲聞根本,大乘法爲小乘法根本,拿這點來結贊菩薩 的殊勝。如來舉治珠的譬喻:珠,不僅是生成的,也還要經人力的修治。古 法,治珠要經磨、押、穿──叁個過程,才能顯出珠所具的光澤。現在佛對 [P154] 迦葉說:「迦葉!譬如諸天」,或者是「人,一切世間善」于「治」珠的治 珠師,假使所治的是「僞珠」,那無論怎樣的修治,也「不能令成」無價的 「琉璃寶珠」,這是僞珠的品質限定了的。這樣,「求聲聞人,亦複如是」 。他發的是出離心,沒有悲願,但求自苦的解脫。這也決定了他,無論聲聞 人所有「一切持戒」功德,「成就」甚深的「禅定」功德,熏修得怎麼好, 也「終不能得坐于道(道是菩提的舊譯)場」,而「成無上道」。總之,聲 聞人無論如何修持,也不能成佛。
再舉喻來說菩薩:「迦葉!譬如」治珠師所「治」的,是一顆毗「琉璃 珠」。經過一番琢磨修治,就能顯出琉璃珠的妙用。據說,從琉璃珠,「能 」引「出百千無量」數的各種「珍寶」。拿這來比喻,那就「是教化」發菩 提心,起大悲願,修集廣大福智資糧。等到「成就」真實「菩薩」,那就從 菩薩的教化中,「能出」生「百千無量」數的「聲聞辟支佛寶」。二乘聖果 ,雖不及菩薩,但也是世所希有的珍寶,故比喻爲各種寶物。 [P155]
從菩薩的不斷結使,到這出生二乘,爲二乘所依止,種種比喻贊歎,顯 出菩薩道的善巧,崇高。
丙叁 作教化事業
丁一 畢竟智藥治
戊一 總說 『爾時,世尊複告大迦葉:『菩薩常應求利衆生。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福德善根 ,等心施與一切衆生。所得智藥,遍到十方療治衆生,皆令畢竟。雲何名爲畢竟 智藥?』
正明菩薩道中,已說了修廣大正行,習甚深中觀,現在要說起方便大用 ,作教化事業。前二是自利,這裏要說利他。菩薩雖以利他爲重,而實是自 利利他相成的。如修廣大正行,都是與衆生有利益的。而現在要說的方便教 化,又都是從自己的修集得來。怎樣自利,就怎樣利他,所以菩薩是在利他 爲先的原則下,去從事自利利他,上求下化的工作。 [P156]
在菩薩的方便化導中,分畢竟智藥與出世智藥二科。菩薩能治衆生的生 死苦惱病,主要是智慧,所以叫智藥。菩薩以般若──智慧而修集的一切法 藥,是能根治衆生生死重病的,所以叫畢竟智藥,畢竟就是究竟徹底的意思 。這些智藥,雖能達到菩提、涅槃,但或是遠方便,或是近方便;或是助成 的,或是主要的。那切近而主要的智藥,名爲出世智藥。菩薩修集得來的佛 法,不外這二類。
說明畢竟智藥,先總說。這是另起一大段,所以經上說:「爾時,世尊 」又「告大迦葉」說:修廣大正行,與甚深中觀的「菩薩」,是出發于大菩 提心的,利他心重,所以「常應」尋「求」方便,怎樣去「利衆生」。要利 益衆生,就知道要切實修學。約修集福德說,「又正修習一切所有」的「福 德善根」,不是爲自己,而願以平「等心」,普遍的回向,「施與一切衆生 」,同得解脫,同成佛道。約修習智德說,凡菩薩修習「所得智藥」,也願 與衆生共有,所以「遍到十方」世界,去「療治衆生」的身心重病。不但去 [P157] 療治,而且「皆令畢竟」全愈,這正如金剛經所說:『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 滅度之』。那末,那些藥「名爲畢竟智藥」呢?
戊二 別說
己一 諸對治行 『謂不淨觀治于貪淫,以慈心觀治于瞋恚,以因緣觀治于愚癡。以行空觀治諸 妄見,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緣念,以無願觀治于一切出叁界願。以四非倒治一 切倒:以諸有爲皆悉無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,以有爲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,以無 我治無我中計…
《寶積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