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寶積經講記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顛倒,以涅槃寂靜治不淨中計淨顛倒。』

  畢竟智藥,是些什麼法門呢?分對治行與菩提行二類。菩提行是近方便 ,是引發證悟的法門。對治行是遠方便,在初學時,先要調治煩惱,安定自 心,才能進一步的趨向出世解脫。這在古譯中,稱爲『停心』觀;奘譯作『 淨行所緣』。停心觀,舊有不淨、慈悲、因緣(很多經論,只說此叁法門) 、界、數息──五門。本經以前叁爲一類,以界觀的達無我我所,分爲叁空 [P158] 觀及四正觀二類。

  一、「不淨觀」,這是于死屍取青瘀等相,然後攝心成觀。如經中所說 的九想──脹想、青瘀想、壞想、血塗想、膿爛想、啖想、散想、骨想、燒 想,就是不淨觀。如修習不淨觀,爲對「治」「貪淫」的特效法藥。貪淫是 障道法,而凡人都爲他惑亂。或貪姿色;或貪音聲;或貪體臭;或貪體態, 如曲線等;或貪他的溫柔供事……。修九想觀成就,這一切淫念,就都不起 了。二、「以慈心觀」來對「治」「瞋恚」病。瞋恚病極其粗重,俗說:『 一念瞋心起,八萬障門開』,這是大乘行者所特重的。因爲瞋心一起,對于 利益衆生,就成爲障礙了。這應觀一切衆生,如父如母,如兒如女,修習願 一切衆生得安樂,同情衆生的慈心;慈心增長,瞋恚也就不起了。慈心遍于 一切衆生,所以素食、放生,也能培養慈心。當來下生的彌勒佛,初發心就 不食衆生肉,特以慈心(所以姓彌勒,彌勒就是慈)來表彰他的特德。叁、 「以因緣觀」來對「治」「愚癡」病。這裏的愚癡,不是別的,而是不明善 [P159] 惡,不明業果,不明流轉生死,不明我我所空等愚癡。這唯有以如來十二因 緣的觀察智藥,才能對治他。因爲『空相應緣起』,即開示業果流轉等道理 。──以上叁觀爲一類。

  其次是叁空觀。一、「以」諸「行」生滅無常,無常故苦,苦故無我無 我所的「空觀」,修習成就,悟解得有爲諸行,沒有實我可得。我見爲一切 妄執根本;能降伏我見,自然就能「治諸妄見」。這裏的妄見,可攝得常無 常見,邊無邊見,一見異見等。二、「無相觀」:衆生著有,就于一切法取 相分別;妄想無邊,最爲解脫的重障。所以修無相觀,觀一切法虛妄,不取 一切相,就能對「治」顧戀過去的「憶想」,取著現在的「分別」,欣求未 來的「緣念」──離一切取相。叁、「無願觀」:無願,或譯無作。衆生于 生死中,愛著不舍,所以起『後有愛,貪喜俱行愛,彼彼喜樂愛』;起心( 思願相應心)作業,願求生死的相續,名爲凡夫。或者把生死看成怨家,叁 界看做牢獄,于是願求出此叁界生死,名爲小乘。現在菩薩的無願觀,能治 [P160] 叁界生死的思願,更能對「治」小乘「一切出叁界」生死的「願」欲。能觀 生死本空,即沒有生死可出,涅槃可求,爲菩薩的無願觀。──以上叁觀爲 一類。

  此下四觀,名「四非倒」,能對治四顛倒──常顛倒、樂顛倒、我顛倒 、淨顛倒。治四顛倒,即「治一切倒」。如分別來解說,一、無常觀:「以 諸有爲皆悉無常」的正觀,對「治」于生滅「無常中,計常」住的「顛倒」 。二、苦觀:以「有爲」生滅法,無常故「苦」的正觀,對「治諸苦中,計 樂」的「顛倒」。什麼叫諸苦?在對境而起領受時,分苦受、樂受、舍受-- --叁受。但深一層觀察,老病死等苦受,不消說是苦的──苦苦。樂受,如 一旦失壞了,就會憂苦不了,叫壞苦。就使是不苦不樂的舍受,在諸行流變 中,到底不能究竟,所以叫行苦。這些,都離不了苦,而凡夫著爲快樂,所 以經說如貪刀頭上的蜜一樣。叁、無我觀:「以」諸法「無我」的正觀,對 「治」于本來空「無我中,計我」的「顛倒」。這更是衆生的顛倒根本!一 [P161] 切衆生,都不自覺的起自我見,其實不過爲迷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而起的 妄執。所以薩迦耶見──有身見(俗稱我見),是以五蘊爲所緣,而並沒有 自我可得的。四、涅槃寂靜觀:「以涅槃寂靜」觀,對「治」于「不淨中計 淨」的「顛倒」。淨是清淨、不染汙。淺一些說:如把自己的身體,看得非 常清淨美麗,所以去修飾莊嚴他。或把世間看得非常美好,而迷戀他。單是 這些淨顛倒,佛法常以『不淨觀』來對治他。但深一些的,或因自己的修養 ,節製;或幻想一聖神的崇高德性,唯一真神,而想象爲怎樣的聖潔。這些 淨顛倒,就不是不淨觀所能對治得了。所以本經從大乘法來說,內而身心, 外而世界,叁界六道(神也在其內),一切是不淨的,所以可因之而起貪戀 ,因之而起煩惱。叁界的生死雜染法,那裏有淨呢?特別是自己的色身,佛 說是畫瓶一樣。外面看來美觀,加上莊嚴,真使人顧影生憐。但裏面盡是些 臭穢便利,怎麼莊嚴修飾,也無法掩飾得了。但衆生于不淨計淨,志求清淨 ,才幻想有聖潔的神等。不知唯有不生滅,離衆相,無煩惱的涅槃,才是寂 [P162] 靜的,究竟清淨。所以觀涅槃,能治一切淨顛倒。以四正治四倒,如執著四 非倒,還是顛倒,所以大乘法說『非常非無常」等。──這又是一類。

  這叁類十法,是對治行,都是觀──智慧。菩薩用這些智藥,來對治衆 生的煩惱重病。

  

  己二 七菩提行 『以四念處,治諸依倚身、受、心、法:行者觀身:順身相觀,不墮我見。順 受相觀,不墮我見。順心相觀,不墮我見。順法相觀,不墮我見。是四念處,能 厭一切身、受、心、法,開涅槃門。以四正勤,能斷已生諸不善法,及不起未生 諸不善法;未生善法悉能令生,已生善法能令增長。取要言之,能斷一切諸不善 法,成就一切諸善之法。以四如意足,治身心重。壞身一相,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。以五根,治無信、懈怠、失念、亂心、無慧衆生。以五力,治諸煩惱力。以七 覺分,治諸法中疑悔錯謬。以八正道,治墮邪道一切衆生。』

  再來說切近的法藥──七菩提行。菩提,義譯爲覺。達成正覺的條件, [P163] 因素,名爲菩提分,或菩提支,菩提品。總括佛說的菩提分,主要的有叁十 七類,名爲叁十七菩提分。這是可以分爲七大類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 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。這七大類,就是現在所要說的七菩 提行。以下分別來解說。

  一、「四念處」,這是被稱爲『一乘道』,能滅憂苦的重要法門,菩薩 就以此來救治衆生。四念處是: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。菩薩以 身、受、心、法爲系念處,心住于此而正觀察,所以名身念處(或譯念住) ……法念處。以念得名,而實體是念相應的智慧。四念處有二:一別相念處 :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二總相念處:觀身爲不淨、 苦、無常、無我;……觀法也是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。本經所說的,也是 總相念處,但歸結于無我。因無常、苦、不淨等正觀,最後都是爲了引發無 我正見,這才是四念處法門的宗要。衆生對于身、受、心、法,總是有所取 著,起常、樂、我、淨四倒。所以佛說四念處,對治顛倒,不再取著,所以 [P164] 說:「治諸依倚身、受、心、法」;依倚,就是依之而生取著的意思。分別 來說:身念處是:修「行者,觀身」──自身、他身、自他的色身,隨「順 身相觀」察。如觀身是種種不淨,叁十六物所成等,就可以治滅執淨的顛倒 。如隨順這身的實相──空無我性來觀察,就不再依著身而起我執,就能「 不墮我見」了。身體,確是最容易引起我執的,所以如來說法,每每是先說 身念處。受念處是:修行者,隨「順受」──苦受、樂受、舍受的實「相」 來觀察。受,一切都離不了苦,所以觀受是苦,能不著受而治樂顛倒。如觀 受的實相,從因緣所起,了無自性可得,那就不會計著受而「不墮我見」了 。心念處是:衆生的顛倒,莫過于執著心識爲常住不變的。這雖是婆羅門教 以來的老執著,也實是衆生的通病。所以修行者,隨「順心相」,觀心識如 流水、燈焰,剎那生滅無常。『無常是空初門』,從生滅無常中,得空無我 正見,就能除常倒而「不墮我見」了。法念處是:一切法中,除了色(身) 法,及心法中的受與識,其它如想、思等一切心相應行,心不相應行──有 [P165] 爲法;還有無爲法。這些,就是法念處觀察的對象。修行者,隨「順法相」 而起正觀,沒有一法是可取可著的;也就是沒有一法是可以安立爲我的(如 著法是有,這就是執我的所在),因而能「不墮我見」。「是四念處」,如 能修習觀察,都能不起我見,就「能厭一切──身、受、心、法」,也就是 能厭離生死流轉,心向涅槃。所以說能「開涅槃門」,而有了進入涅槃的可 能!

  二、「四正勤」,這是四種能斷除懈怠、放逸,勇于爲善的精進,所以 也名四正斷。勤與精進,佛法中都是指向上向善的努力來說。那四種呢?一 、由于精進,「能斷」過去「已生諸不善法」──煩惱。已生的已經過去了 ,但過去了的煩惱,還能影響自己身心,束縛自己,這要以精進來斷除他。 如曾經加入了社會的不良組織,雖然好久沒有活動了,但還受他的控製。必 須以最大的勇氣,割斷過去的關系,才能重新做人。二、以精進來達成「不 」再生「起未生諸不善法」。未生的煩惱,還沒有生起,那不是沒有嗎?不 [P166] 能說沒有,只是潛在而沒有發現出來吧了。這必須精進對治,使善法增長, 智慧增長,才能使未生的煩惱,再沒有生起的機會。叁、「未生」起的「善 法」,要以精進力,「能令生」起。這如潛在的財富,生得的智力,要努力 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。四、對「已生」起的「善法」,要常生歡喜心;加 以不斷的熏修,「能令」他一天天「增長」廣大起來。這四種正勤,扼「要 」的說一句,…

《寶積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佛叁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