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寶積經講記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是「能斷一切不善法,成就一切諸善」「法」的精進。沒有 精進,是不能達成這一目標。依大乘法說:『修空名爲不放逸』。了達一切 法性空,才能痛惜衆生,于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,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;才 能勇于自利利他,不著一切法,而努力于斷一切惡,集一切善的進修。

  叁、「四如意足」:如意,是神通自在。神通自在,依禅定而引發。禅 定有欲(希願)增上,勤增上,心(止的別名)增上,觀增上,依這四法而 修成定,爲神通所依止(如足一樣)。所以欲、勤、心、觀所成定,名爲四 如意足,也叫四神足,這是得定發通的重要行門。但爲什麼會發神通呢?如 [P167] 他心通能知他人的心念;神境通能入地、履水、升空,那怕千裏萬裏,一念 間就能到達,這怎麼會可能呢?要知身心、世界,都是因緣和合的幻相,沒 有自性可得。而衆生無始妄執,卻取著『一合相」,想象爲一一個體的實在 。由于實執的熏習,身心世界,一一固體化,粗重化,自成障礙,如因誤會 而弄到情意不通一樣。這才自他不能相通,大小不能兼容,遠近不能無礙。 修發神通,不過部分或徹底的,恢複虛通無礙的諸法本相而已。如修世間禅 定,那是修得離去我們這個欲界系的身心世界,也就是最實體化,粗重化的 身心世界。從根本禅──色界系法中,修發得神通自在。但這只是心色比較 微妙輕靈,還只是有限度的虛通無礙。如修大乘出世禅定,那是觀一切法如 幻性空,也就得一切法無礙(論說:『以無所得,得無所礙』)。所以能對 「治身心」的個體化,粗「重」化,破「壞身」心的「一」合「相」,而得 心意相通,法法無礙,「得如意自在神通」。

  四、「五根」:根是根基深固的意思。修信根,能對「治」不信叁寶四 [P168] 谛的「無信」。修精進根,如四正勤,能對治懶于爲善,勇于作惡的「懈怠 」。修念根,如四念處,能系心念處,對治「失念」──正念的忘失。修定 根,如四禅,能對治散「亂心」。修慧根,如四谛、二谛、一實谛的正知, 能對治「無慧」的「衆生」。衆生二字,應通前四根。五法具足,善法才堅 固,所以叫五根。

  五、「五力」:五力的內容,還是上面說的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。但由 于五根的善力增強,進而有破「治」不信等「諸煩惱」的「力」量,所以又 名爲五力。

  六、「七覺分」:也名七菩提分。一、擇法覺支(支就是分):擇是簡 擇、抉擇,爲觀慧的別名;法是智慧簡擇的正法。這是七覺分中的主體,余 六是助成。二、喜覺支:喜是喜受,因爲深嘗法味,遠離憂苦而得悅樂。叁 、精進覺支,即依擇法而向寂滅的精進。四、念覺支,即正念相續。五、輕 安覺支,是因得定而起的身心輕安。六、定覺支,即與慧相應的正定。七、 [P169] 舍覺支,這不是舍受,而是行蘊中的舍心所,住心平等而不取不著。以擇法 爲中心的七覺分,能達成正法的覺證。如能現覺正法,知法入法,就能對「 治」于「諸法中」所有的「疑悔錯謬」。在迷不覺的衆生,在人生旅程中, 不是面臨歧途,躊躇不決──疑;就是走上錯路,盲目前進而死路一條── 錯謬。錯誤與疑惑,到頭來是仿徨、空虛、憂悔。正覺的聖者,主要爲斷除 叁結──我見、戒禁取、疑。我見是理的迷謬;戒禁取是行爲的錯謬;而疑 是對叁寶四谛──真理與道德的懷疑。如真正的覺悟了,這一切煩惱都不再 存在,因而是真知灼見,心安理得,充滿了正法的喜樂,而沒有憂悔(這名 爲『于法無畏』)。在一切菩提分中,這是極重要的一項。

  七、「八正道」:這是如來說法,最先揭示的道品,爲離邪向正,轉迷 啓悟的修持軌範。一、正見:于四谛、二谛、一實谛的深徹知見,爲八正道 的主導者。二、正思惟:對于正見的內容,深思而求其實現。這二者,屬于 慧學。叁、正業,爲遠離殺、盜、淫的身惡行,而有身正業。四、正語,爲 [P170] 遠離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,而有正語。五、正命,是如法得財,如法使 用,所有的正常經濟生活。這叁者屬于戒學。六、正精進,即斷惡修善,爲 助成一切道品(叁學)的精勤。七、正念:于正見、正思所得的正法,系念 現前,不忘不失。八、正定,因系心一處,到達禅定的成就。這二者是定學 。八正道,以無漏的戒定慧爲體。這不但是聖者的,『八正道行入涅槃』, 也是凡夫邪道的徹底對治者,所以說能對「治墮邪道」的「一切衆生」。墮 邪道,即邪定聚衆生。邪道,是八邪道──邪見、邪思惟、邪業、邪語、邪 命、邪精進、邪念、邪定。有了八邪,一定墮落惡趣。修八正道,才能回邪 向正而使他解脫。

  

  戊叁 結說 『迦葉!是爲菩薩畢竟智藥,菩薩常應勤修習行。』

  上面所說的,叁類十項的對治行,七類叁十七品的菩提行,都是菩薩修 集所成的,以智爲主的法藥。菩薩以此自利,也就以這樣的智藥,遍十方界 [P171] 去化導群迷,救治衆生的生死重病。這些智藥,本來都是聲聞所常用的法藥 ,爲什麼稱爲菩薩的智藥呢?這因爲,一、大乘能容受一切,所以名大。這 些聲聞所修行的叁乘共法,也就是大乘菩薩的修法。所以大般若經摩诃衍品 ,就以叁十七品等爲大乘。二、在大乘菩薩修學起來,也就比聲聞的深一層 。如以沒有出叁界願爲無願;以涅槃寂靜來對治淨顛倒;以不墮我見來說四 念處等。所以只要以大乘心行來修學,小法也就成爲大乘了!如來將這些法 藥說明了以後,結告迦葉說:「迦葉」!這就「是菩薩」的「畢竟智藥」, 能徹底救治衆生的大法。這些,無論是自利,或者利他,作爲修學「菩薩」 道的,都是時「常應」該精「勤修習」實「行」的。

  丁二 出世智藥治

  戊一 舉喻起說 『又大迦葉!閻浮提內諸醫師中,耆域醫王最爲第一。假令叁千大千世界所有 衆生,皆如耆域,若有人問心中結使煩惱邪見疑悔病藥,尚不能答,何況能治! [P172] 菩薩于中應作是念:我終不以世藥爲足,我當求習出世智藥,亦修一切善根福德 。如是菩薩得智藥已,遍到十方,畢竟療治一切衆生。』

  再來說畢竟的出世智藥。以我執系著而起的,是世間法;體達空無我性 ,超勝了這樣的世間法,名爲出世。出世爲佛法本義,但每被人誤解。如來 要說明出世智藥,先以比喻說起。「大迦葉」!譬如我們這個地區,是四大 洲之一的南「閻浮提」洲,從有一棵閻浮提樹得名。在這閻浮提內,所有的 「諸醫師中」,要推「耆域醫王最爲第一」。耆域,是頻婆娑羅王的王子, 長于醫藥,爲當時僧團的特約醫師。由于他醫理高明,所以贊爲醫王。耆域 是一位了不起的大醫師!然而,「假令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」,大家「皆 如耆域」那樣的擅長醫藥,簡直是沒有治不了的病。「若有人問」起:人們 「心中」的「結使、煩惱、邪見、疑、悔」等心「病」,該用什麼「藥」來 治療?那大家「尚不能答」覆──根本不知道,又從那裏答起!連答都答不 出來,「何況能治」療這心中的煩惱病呢!結使等煩惱,爲生死根本,有煩 [P173] 惱就有業,有業就有生死苦報。所以解脫生死重病,要從根治煩惱下手。可 是世間的醫師,雖也有治精神病的,應用心理治療的,但對心中的煩惱頭數 ,煩惱力用……根本不明白。不能認識病源,當然不能下藥治療了!學「菩 薩」道的,對「于」此「中」道理,有深刻的認定,知道這不是世間一般所 能根治的。所以「應」該常「作是念:我終不以」一般的「世藥爲」滿「足 ,我當求習出世」間的「智藥」。不但學習出世的真智慧,還要「修一切善 根福德」。這樣的福慧雙修,才能自他兩利。「如是,菩薩」學「得」了「 智藥」,就會「遍到十方」界去,「畢竟療治一切衆生」的生死重病。

  

  戊二 隨義正說

  己一 標法性空以觀心 『何謂菩薩出世智藥?謂知諸法從緣合生;信一切法無我無人亦無衆生壽命知 見無作無受;信解通達無我我所。于是空法無所得中,不驚不畏,勤加精進而求 心相。』 [P174]

  說到出世的畢竟智藥,就是究竟解脫的不二法門。依唯識宗的現觀次第 ,是先觀所取空,次觀能取空,然後趣入現證。依中觀宗的現觀次第,是先 泛觀一切法空,次觀能觀的心也空,然後趣入現證。大致相近,但唯識宗以 唯識無境的勝解爲方便,而中觀宗以緣生無性空爲方便。本經所說,更順于 中觀的修法。

  如來承上譬喻,進一步起問:什麼叫「菩薩出世智藥」?這是先要依經 (論)的教理,了「知諸法」都是「從緣」和「合」而「生」。一切法依衆 緣而有,依衆緣而生。離去因緣,就什麼都不能存在,這是確認了佛法的根 本法則。既然一切是因緣和合而有,那就能深「信一切法」是「無我、無人 ,亦無衆生、壽命、知、見、作、受」了。這就是依因緣和合生的法則,信 得『諸法無我』法印。這裏的我、人到知、見,都是我的異名。在大般若經 中,我的異名,一共有十六名。在上面解說我空時,已說到我、人、衆生、 壽命;這裏再說到四名。外道、凡夫,對于自我,以爲是能知者,能見者, [P175] 作善惡業者,受果報者。所以知、見等,都是自我的別名;在緣生無我的正 觀中,一切都不可得。能信得諸法無我,也就能「信解通達無我我所」。信 ,是依人及經論所說,經教理的推比而起信;解,是經思惟而得深刻的勝解 ;通達,是修慧,能深徹的了達。無我,就沒有我所;無我是我空,無我所 是法空。──上來泛觀一切法空。

  進一步,要返觀這能觀的心相也空。一般人,大都是『依識立我』;所 以這也就是廣觀法空,而後反觀我空的現觀次第。如上所說的我法皆空,是 最…

《寶積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佛叁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