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難信解的。因爲一般都誤以爲空是沒有,所以聽說一切空,就不免有沒有 著落的恐怖。但大乘利根菩薩,從緣生無性去解空,知道『畢竟空中不礙一 切』。有業有報,有修有證,能于畢竟空中立一切法,所以能「于是空法無 所得中,不驚不畏」。不但不驚怖,而且深信不疑,更能「勤加精進」,由 博返約,從一切法空中,「而求心相」是什麼。心相,也可譯作心性。求心 相,就是求心的自性。知見作受,系縛解脫,衆生總以爲心在主宰。有心可 [P176] 得,爲衆生妄執的最後堡壘;所以非進求心相不可。從前慧可禅師,向達磨 禅師求安心法。這也是以爲有心可得,而只是憂悔不安,不得自在。達磨禅 師說:『將心來與汝安』!這就是要他返觀自心,勤求心相。可禅師求心的 結果是:『求心了不可得』。這與下文的觀心一樣,這才是安心解脫的不二 法門!
己二 觀心無性以顯性
庚一 觀心無性
辛一 約勝義觀心無性 『菩薩如是求心:何等是心?若貪欲耶?若瞋恚耶?若愚癡耶?若過去、未來 、現在耶?若心過去,即是盡滅;若心未來,未生未至;若心現在,則無有住。 是心非內、非外、亦非中間。是心無色、無形與無對、無識、無知、無住、無處 。如是心者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不已見、不今見、不當見。若一切佛過去來今 而所不見,雲何當有?但以顛倒想故,心生諸法種種差別。是心如幻,以憶想分 [P177] 別故,起種種業,受種種身。』
以下是勤求心相,觀心無性以顯性。在說明上,分爲觀心無性,無性即 性兩節。觀心無性也分二科,先正約勝義顯無性,是勤求心相的正意。如來 先總標說:「菩薩」應「如是求心」。怎麼樣求呢?應推求觀察,「何等是 心」?求心,是求心的自性是什麼。但求覓起來,心是畢竟不可得的。本經 約叁門觀察,一、叁毒求:心是「貪欲」嗎?「瞋恚」嗎?「愚癡」嗎?假 如心是貪欲,那瞋、癡就不是心了。假如是瞋恚,貪、癡又不是心了。假如 心是愚癡,那心就不能是貪、瞋了!假使說,貪、癡或瞋、癡,可以相應, 同時而有,所以不妨是貪又是癡,是瞋又是癡。但這既不免貪瞋相違的過失 ,而且相應共有,可見是衆緣和合,而不是心自性相,自性是不二的自體呢 !這樣,從這叁毒去推求,什麼都不能說是心。依經論成法,這應該是叁性 求:心是善嗎?是惡嗎?是無記嗎?心既不能局限于一性,又不能同時通于 叁性,所以以叁性推求,心是了不可得。本經且約惡性說,從叁毒去推求。 [P178] 二、叁時求:從時間去觀察,心是「過去」的嗎?「未來」的嗎?「現在」 的嗎?「若心」在「過去」,過去是已滅,那「即是盡滅」而不可得。「若 心」在「未來」,未來是「未生」起「未至」現在,那不是等于沒有嗎?「 若心」在「現在」,現在只是不離過去未來的假名,並沒有一念安住不動的 現在。所以經上說:『即生即滅』。這樣,現在是即生即滅,「無有住」相 ,那又指什麼爲現在心呢?作叁時觀察,心是了不可得,所以金剛經說:『 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』。叁、叁處求:如心是有實 自性的,那心在什麼處?在內?在外?在中間?推求觀察起來,「是心非內 」,並不能指出心在身內的那一處。而且心如在內,怎麼能了外境呢?當然 也「非外」、誰能證明心在身外?而且在外,又怎能覺了自己身心呢?也「 非中間」,中間是相待的假名,是並不能確指的。觀門無邊,本經且約叁毒 、叁時、叁處爲觀門,但推求起來,不見有一定法名爲心,不見心有自性可 得而契入心空。 [P179]
觀心性空而入現證無分別性,瑜伽論說(經)有六句;本經前文出四句 ,這裏譯爲七句,以顯示心相不可得。, 七句是一、「是心無色」,非色根識 所能得的色相。二、「無形無對」,無形就是無對,是譯者的衍文。這是說 ,心不如五塵等那樣的有形有對。叁、「無識」,不是意根識所能明了的。 四、「無知」,也不是雜染有漏識所能知的。五、「無住」,不是心依根住 而有所得的。六、「無處」,也不是心在器世間而有處所的。觀察起來,心 是這樣的無所得,唯是如如無差別性。所以如來接著說,不是由于智力微薄 ,觀察不到,而是心相本來如此。「是心」,連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」,也 是觀心了不可得。過去佛,「不已見」;現在佛,「不今見」;未來佛,「 不當見」。這樣,「若一切佛」,也「過去」未「來」現「今」──叁時觀 「所不」能「見」,那怎麼衆生一定以爲應「當有」心可得呢?
經說『雲何當有』,是反問,以表顯心不可得。但從下文看,也是伏一 疑問。盡管勝義觀中,求心了不可得,但心確是那樣的現成,這到底是什麼 [P180] 呢?這可說是人人懷疑的問題。從前德山禅師,挑了金剛經青龍疏,想到南 方去難破禅宗。半路上遇到賣點心的婆子,問他:『金剛經說叁心都不可得 ,上座點的是那一個心』?德山竟茫然不知所答。德山以爲心不可得,就誤 會爲沒有心了。真俗不能無礙,解空不能達有,難怪他經不起老婆子現實門 中一問,就落得啞口無言。這問題,且看如來如何解答!佛說:「但以顛倒 想」,「心生諸法種種差別」。爲了解說這二句,接著說:「是心如幻」, 「以憶想分別」,所以心與煩惱俱起,而「起種種」善惡「業」;作了業, 就「受」人天惡趣等「種種身」。這一解說,包含兩個意義:一、心是什麼 ?是本性空而如幻的有。雖現現成成的有心,有分別,心相是了不可得。心 是如幻性空,並非不可得中,別有什麼微妙的,真實的心。二、心生種種差 別法生,確是阿含經以來的決定說。這與唯識學的依識立境,『諸識所緣, 唯識(心)所現』不同。這是說:由于無始來的妄想心,所以造業受果,生 死流轉。心就是那樣的如幻如化,那樣的虛妄顛倒。在幻化虛妄中,織成幻 [P181] 化虛妄的叁界六道,生死不了。如以爲一定有心可得,是真是實,那不妨打 破沙盆問到底,心是什麼?怎麼樣有的?什麼時候開始有的?一連串的推求 觀察,而心是了不可得。通達心無所得,就能現證真性,解脫自在!
辛二 約世俗呵心妄有 『又大迦葉!心去如風,不可捉故。心如流水,生滅不住故。心如燈焰,衆緣 有故。是心如電,念念滅故。心如虛空,客塵汙故。心如猕猴,貪六欲故。心如 畫師,能起種種業因緣故。心不一定,隨逐種種諸煩惱故。心如大王,一切諸法 增上主故。心常獨行,無二無伴,無有二心能一時故。心如怨家,能與一切諸苦 惱故。心如狂象,蹈諸土舍,能壞一切諸善根故。心如吞釣,苦中生樂想故。是 心如夢,于無我中生我想故。心如蒼蠅,于不淨中起淨想故。心如惡賊,能與種 種考掠苦故。心如惡鬼,求人便故。心常高下,貪恚所壞故。心如盜賊,劫一切 善根故。心常貪色,如蛾投火。心常貪聲,如軍久行,樂勝鼓音。心常貪香,如 豬!6槱樂不淨中臥。心常貪味,如小女人樂著美食。心常貪觸,如蠅著油。』 [P182]
勝義觀中,心是畢竟不可得的;有的是世俗如幻妄心,爲作業受報的主 導者。上明從觀空入證,本可以直接『無性即性』的下文。但對于世俗幻妄 的心識,本不可得而衆生著有,實爲顛倒憶想分別的根源,所以又大加呵責 ,勸衆生遠離他。如知道心的幻妄而不惑,知道心的性空而不著,自能離妄 心而現證無分別法性。呵妄心有一大段喻說,共二十四句,可說是集阿含與 毗尼中散說的大成。如來在本經中,一一的總敘出來。
如來說:「大迦葉」!如幻的妄心,是怎樣的呢?一、「心」是似有而 不可得的。剎那生起,就滅入過「去,如風」一樣的迅速,風一樣的「不可 捉」摸,沒有一些痕迹可得。二、「心如流水」,俗說『長江後浪推前浪』 ,剎那「生滅不住」。所以纔覺得此心,早就不是此心了。叁、「心如燈焰 」,從「衆緣有」。燈焰是依緣而有的,所以看起來燈焰長明,而其實是由 于衆緣──油及燈芯等的被燒,前後的燈焰相續,並不一樣。四、「是心如 」閃「電」一般,一霎間過去,所以說「念念滅」。五、「心如虛空」那樣 [P183] ,本來清淨(淨是空的異名),什麼也不可得。但由于外來的「客塵」── 雲、霧、沙塵等,而現出虛空昏暗的「汙」染相。經上說:『心性本淨,客 塵所染』。『是心非心,本性淨故』。如以爲衆生有一清淨真心,那就不是 如來虛空喻的本意了。──上來五喻爲一段。風喻無常故空;流水、燈焰、 電,喻無常;虛空喻不淨。
六、「心如猕猴」一樣,跳躍不停;不是拉著這個,就是捉住那個。心 的「貪」愛「六欲」──微妙的色欲、聲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觸欲、法欲,也 是貪這貪那而不息的。七、「心如畫師」:畫師能在白紙上,畫出山水、人 物、鳥獸,形形式式。心在一切本空中,以憶想分別,「能起種種」善惡「 業因緣」。有了業因緣,就會招感叁界六趣的種種報身。八、「心」如生性 「不一定」的人,自己毫無定見,一切隨環境轉。心沒有定性,所以也就「 隨逐種種諸煩惱」,或時成貪心,或時成瞋心,或成憍慢心等。九、「心如 大王」,大王是一國的主,有權力,能統攝。心在「一切諸法」中,也是「 [P184] 增上」──最有力的「主」導者。這約第六意識說;如約心與心所相應,六 識都名爲心王。十、「心常」如「獨行」而「無二無伴」的人;這以旅程中 的獨行者爲喻。心在生滅過程中,也是「無有二心能一時」中有的。但這不 妨多識並生,也不妨心與心所同時相應,不過說在一念心中,沒有二眼識… …二意識,可以同時生起而已(但一心論者,心所無體論者…
《寶積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