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宝积经讲记▪P2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难信解的。因为一般都误以为空是没有,所以听说一切空,就不免有没有 着落的恐怖。但大乘利根菩萨,从缘生无性去解空,知道『毕竟空中不碍一 切』。有业有报,有修有证,能于毕竟空中立一切法,所以能「于是空法无 所得中,不惊不畏」。不但不惊怖,而且深信不疑,更能「勤加精进」,由 博返约,从一切法空中,「而求心相」是什么。心相,也可译作心性。求心 相,就是求心的自性。知见作受,系缚解脱,众生总以为心在主宰。有心可 [P176] 得,为众生妄执的最后堡垒;所以非进求心相不可。从前慧可禅师,向达磨 禅师求安心法。这也是以为有心可得,而只是忧悔不安,不得自在。达磨禅 师说:『将心来与汝安』!这就是要他返观自心,勤求心相。可禅师求心的 结果是:『求心了不可得』。这与下文的观心一样,这才是安心解脱的不二 法门!

  

  己二 观心无性以显性

  庚一 观心无性

  辛一 约胜义观心无性 『菩萨如是求心:何等是心?若贪欲耶?若瞋恚耶?若愚痴耶?若过去、未来 、现在耶?若心过去,即是尽灭;若心未来,未生未至;若心现在,则无有住。 是心非内、非外、亦非中间。是心无色、无形与无对、无识、无知、无住、无处 。如是心者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不已见、不今见、不当见。若一切佛过去来今 而所不见,云何当有?但以颠倒想故,心生诸法种种差别。是心如幻,以忆想分 [P177] 别故,起种种业,受种种身。』

  以下是勤求心相,观心无性以显性。在说明上,分为观心无性,无性即 性两节。观心无性也分二科,先正约胜义显无性,是勤求心相的正意。如来 先总标说:「菩萨」应「如是求心」。怎么样求呢?应推求观察,「何等是 心」?求心,是求心的自性是什么。但求觅起来,心是毕竟不可得的。本经 约三门观察,一、三毒求:心是「贪欲」吗?「瞋恚」吗?「愚痴」吗?假 如心是贪欲,那瞋、痴就不是心了。假如是瞋恚,贪、痴又不是心了。假如 心是愚痴,那心就不能是贪、瞋了!假使说,贪、痴或瞋、痴,可以相应, 同时而有,所以不妨是贪又是痴,是瞋又是痴。但这既不免贪瞋相违的过失 ,而且相应共有,可见是众缘和合,而不是心自性相,自性是不二的自体呢 !这样,从这三毒去推求,什么都不能说是心。依经论成法,这应该是三性 求:心是善吗?是恶吗?是无记吗?心既不能局限于一性,又不能同时通于 三性,所以以三性推求,心是了不可得。本经且约恶性说,从三毒去推求。 [P178] 二、三时求:从时间去观察,心是「过去」的吗?「未来」的吗?「现在」 的吗?「若心」在「过去」,过去是已灭,那「即是尽灭」而不可得。「若 心」在「未来」,未来是「未生」起「未至」现在,那不是等于没有吗?「 若心」在「现在」,现在只是不离过去未来的假名,并没有一念安住不动的 现在。所以经上说:『即生即灭』。这样,现在是即生即灭,「无有住」相 ,那又指什么为现在心呢?作三时观察,心是了不可得,所以金刚经说:『 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』。三、三处求:如心是有实 自性的,那心在什么处?在内?在外?在中间?推求观察起来,「是心非内 」,并不能指出心在身内的那一处。而且心如在内,怎么能了外境呢?当然 也「非外」、谁能证明心在身外?而且在外,又怎能觉了自己身心呢?也「 非中间」,中间是相待的假名,是并不能确指的。观门无边,本经且约三毒 、三时、三处为观门,但推求起来,不见有一定法名为心,不见心有自性可 得而契入心空。 [P179]

  观心性空而入现证无分别性,瑜伽论说(经)有六句;本经前文出四句 ,这里译为七句,以显示心相不可得。, 七句是一、「是心无色」,非色根识 所能得的色相。二、「无形无对」,无形就是无对,是译者的衍文。这是说 ,心不如五尘等那样的有形有对。三、「无识」,不是意根识所能明了的。 四、「无知」,也不是杂染有漏识所能知的。五、「无住」,不是心依根住 而有所得的。六、「无处」,也不是心在器世间而有处所的。观察起来,心 是这样的无所得,唯是如如无差别性。所以如来接着说,不是由于智力微薄 ,观察不到,而是心相本来如此。「是心」,连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」,也 是观心了不可得。过去佛,「不已见」;现在佛,「不今见」;未来佛,「 不当见」。这样,「若一切佛」,也「过去」未「来」现「今」──三时观 「所不」能「见」,那怎么众生一定以为应「当有」心可得呢?

  经说『云何当有』,是反问,以表显心不可得。但从下文看,也是伏一 疑问。尽管胜义观中,求心了不可得,但心确是那样的现成,这到底是什么 [P180] 呢?这可说是人人怀疑的问题。从前德山禅师,挑了金刚经青龙疏,想到南 方去难破禅宗。半路上遇到卖点心的婆子,问他:『金刚经说三心都不可得 ,上座点的是那一个心』?德山竟茫然不知所答。德山以为心不可得,就误 会为没有心了。真俗不能无碍,解空不能达有,难怪他经不起老婆子现实门 中一问,就落得哑口无言。这问题,且看如来如何解答!佛说:「但以颠倒 想」,「心生诸法种种差别」。为了解说这二句,接着说:「是心如幻」, 「以忆想分别」,所以心与烦恼俱起,而「起种种」善恶「业」;作了业, 就「受」人天恶趣等「种种身」。这一解说,包含两个意义:一、心是什么 ?是本性空而如幻的有。虽现现成成的有心,有分别,心相是了不可得。心 是如幻性空,并非不可得中,别有什么微妙的,真实的心。二、心生种种差 别法生,确是阿含经以来的决定说。这与唯识学的依识立境,『诸识所缘, 唯识(心)所现』不同。这是说:由于无始来的妄想心,所以造业受果,生 死流转。心就是那样的如幻如化,那样的虚妄颠倒。在幻化虚妄中,织成幻 [P181] 化虚妄的三界六道,生死不了。如以为一定有心可得,是真是实,那不妨打 破沙盆问到底,心是什么?怎么样有的?什么时候开始有的?一连串的推求 观察,而心是了不可得。通达心无所得,就能现证真性,解脱自在!

  

  辛二 约世俗呵心妄有 『又大迦叶!心去如风,不可捉故。心如流水,生灭不住故。心如灯焰,众缘 有故。是心如电,念念灭故。心如虚空,客尘污故。心如猕猴,贪六欲故。心如 画师,能起种种业因缘故。心不一定,随逐种种诸烦恼故。心如大王,一切诸法 增上主故。心常独行,无二无伴,无有二心能一时故。心如怨家,能与一切诸苦 恼故。心如狂象,蹈诸土舍,能坏一切诸善根故。心如吞钓,苦中生乐想故。是 心如梦,于无我中生我想故。心如苍蝇,于不净中起净想故。心如恶贼,能与种 种考掠苦故。心如恶鬼,求人便故。心常高下,贪恚所坏故。心如盗贼,劫一切 善根故。心常贪色,如蛾投火。心常贪声,如军久行,乐胜鼓音。心常贪香,如 猪!6槱乐不净中卧。心常贪味,如小女人乐着美食。心常贪触,如蝇着油。』 [P182]

  胜义观中,心是毕竟不可得的;有的是世俗如幻妄心,为作业受报的主 导者。上明从观空入证,本可以直接『无性即性』的下文。但对于世俗幻妄 的心识,本不可得而众生着有,实为颠倒忆想分别的根源,所以又大加呵责 ,劝众生远离他。如知道心的幻妄而不惑,知道心的性空而不着,自能离妄 心而现证无分别法性。呵妄心有一大段喻说,共二十四句,可说是集阿含与 毗尼中散说的大成。如来在本经中,一一的总叙出来。

  如来说:「大迦叶」!如幻的妄心,是怎样的呢?一、「心」是似有而 不可得的。剎那生起,就灭入过「去,如风」一样的迅速,风一样的「不可 捉」摸,没有一些痕迹可得。二、「心如流水」,俗说『长江后浪推前浪』 ,剎那「生灭不住」。所以纔觉得此心,早就不是此心了。三、「心如灯焰 」,从「众缘有」。灯焰是依缘而有的,所以看起来灯焰长明,而其实是由 于众缘──油及灯芯等的被烧,前后的灯焰相续,并不一样。四、「是心如 」闪「电」一般,一霎间过去,所以说「念念灭」。五、「心如虚空」那样 [P183] ,本来清净(净是空的异名),什么也不可得。但由于外来的「客尘」── 云、雾、沙尘等,而现出虚空昏暗的「污」染相。经上说:『心性本净,客 尘所染』。『是心非心,本性净故』。如以为众生有一清净真心,那就不是 如来虚空喻的本意了。──上来五喻为一段。风喻无常故空;流水、灯焰、 电,喻无常;虚空喻不净。

  六、「心如猕猴」一样,跳跃不停;不是拉着这个,就是捉住那个。心 的「贪」爱「六欲」──微妙的色欲、声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触欲、法欲,也 是贪这贪那而不息的。七、「心如画师」:画师能在白纸上,画出山水、人 物、鸟兽,形形式式。心在一切本空中,以忆想分别,「能起种种」善恶「 业因缘」。有了业因缘,就会招感三界六趣的种种报身。八、「心」如生性 「不一定」的人,自己毫无定见,一切随环境转。心没有定性,所以也就「 随逐种种诸烦恼」,或时成贪心,或时成瞋心,或成憍慢心等。九、「心如 大王」,大王是一国的主,有权力,能统摄。心在「一切诸法」中,也是「 [P184] 增上」──最有力的「主」导者。这约第六意识说;如约心与心所相应,六 识都名为心王。十、「心常」如「独行」而「无二无伴」的人;这以旅程中 的独行者为喻。心在生灭过程中,也是「无有二心能一时」中有的。但这不 妨多识并生,也不妨心与心所同时相应,不过说在一念心中,没有二眼识… …二意识,可以同时生起而已(但一心论者,心所无体论者…
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三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