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宝积经讲记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是「能断一切不善法,成就一切诸善」「法」的精进。没有 精进,是不能达成这一目标。依大乘法说:『修空名为不放逸』。了达一切 法性空,才能痛惜众生,于没有生死中造成生死,没有苦痛中自招苦痛;才 能勇于自利利他,不着一切法,而努力于断一切恶,集一切善的进修。

  三、「四如意足」:如意,是神通自在。神通自在,依禅定而引发。禅 定有欲(希愿)增上,勤增上,心(止的别名)增上,观增上,依这四法而 修成定,为神通所依止(如足一样)。所以欲、勤、心、观所成定,名为四 如意足,也叫四神足,这是得定发通的重要行门。但为什么会发神通呢?如 [P167] 他心通能知他人的心念;神境通能入地、履水、升空,那怕千里万里,一念 间就能到达,这怎么会可能呢?要知身心、世界,都是因缘和合的幻相,没 有自性可得。而众生无始妄执,却取着『一合相」,想象为一一个体的实在 。由于实执的熏习,身心世界,一一固体化,粗重化,自成障碍,如因误会 而弄到情意不通一样。这才自他不能相通,大小不能兼容,远近不能无碍。 修发神通,不过部分或彻底的,恢复虚通无碍的诸法本相而已。如修世间禅 定,那是修得离去我们这个欲界系的身心世界,也就是最实体化,粗重化的 身心世界。从根本禅──色界系法中,修发得神通自在。但这只是心色比较 微妙轻灵,还只是有限度的虚通无碍。如修大乘出世禅定,那是观一切法如 幻性空,也就得一切法无碍(论说:『以无所得,得无所碍』)。所以能对 「治身心」的个体化,粗「重」化,破「坏身」心的「一」合「相」,而得 心意相通,法法无碍,「得如意自在神通」。

  四、「五根」:根是根基深固的意思。修信根,能对「治」不信三宝四 [P168] 谛的「无信」。修精进根,如四正勤,能对治懒于为善,勇于作恶的「懈怠 」。修念根,如四念处,能系心念处,对治「失念」──正念的忘失。修定 根,如四禅,能对治散「乱心」。修慧根,如四谛、二谛、一实谛的正知, 能对治「无慧」的「众生」。众生二字,应通前四根。五法具足,善法才坚 固,所以叫五根。

  五、「五力」:五力的内容,还是上面说的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。但由 于五根的善力增强,进而有破「治」不信等「诸烦恼」的「力」量,所以又 名为五力。

  六、「七觉分」:也名七菩提分。一、择法觉支(支就是分):择是简 择、抉择,为观慧的别名;法是智慧简择的正法。这是七觉分中的主体,余 六是助成。二、喜觉支:喜是喜受,因为深尝法味,远离忧苦而得悦乐。三 、精进觉支,即依择法而向寂灭的精进。四、念觉支,即正念相续。五、轻 安觉支,是因得定而起的身心轻安。六、定觉支,即与慧相应的正定。七、 [P169] 舍觉支,这不是舍受,而是行蕴中的舍心所,住心平等而不取不着。以择法 为中心的七觉分,能达成正法的觉证。如能现觉正法,知法入法,就能对「 治」于「诸法中」所有的「疑悔错谬」。在迷不觉的众生,在人生旅程中, 不是面临歧途,踌躇不决──疑;就是走上错路,盲目前进而死路一条── 错谬。错误与疑惑,到头来是仿徨、空虚、忧悔。正觉的圣者,主要为断除 三结──我见、戒禁取、疑。我见是理的迷谬;戒禁取是行为的错谬;而疑 是对三宝四谛──真理与道德的怀疑。如真正的觉悟了,这一切烦恼都不再 存在,因而是真知灼见,心安理得,充满了正法的喜乐,而没有忧悔(这名 为『于法无畏』)。在一切菩提分中,这是极重要的一项。

  七、「八正道」:这是如来说法,最先揭示的道品,为离邪向正,转迷 启悟的修持轨范。一、正见:于四谛、二谛、一实谛的深彻知见,为八正道 的主导者。二、正思惟:对于正见的内容,深思而求其实现。这二者,属于 慧学。三、正业,为远离杀、盗、淫的身恶行,而有身正业。四、正语,为 [P170] 远离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,而有正语。五、正命,是如法得财,如法使 用,所有的正常经济生活。这三者属于戒学。六、正精进,即断恶修善,为 助成一切道品(三学)的精勤。七、正念:于正见、正思所得的正法,系念 现前,不忘不失。八、正定,因系心一处,到达禅定的成就。这二者是定学 。八正道,以无漏的戒定慧为体。这不但是圣者的,『八正道行入涅槃』, 也是凡夫邪道的彻底对治者,所以说能对「治堕邪道」的「一切众生」。堕 邪道,即邪定聚众生。邪道,是八邪道──邪见、邪思惟、邪业、邪语、邪 命、邪精进、邪念、邪定。有了八邪,一定堕落恶趣。修八正道,才能回邪 向正而使他解脱。

  

  戊三 结说 『迦叶!是为菩萨毕竟智药,菩萨常应勤修习行。』

  上面所说的,三类十项的对治行,七类三十七品的菩提行,都是菩萨修 集所成的,以智为主的法药。菩萨以此自利,也就以这样的智药,遍十方界 [P171] 去化导群迷,救治众生的生死重病。这些智药,本来都是声闻所常用的法药 ,为什么称为菩萨的智药呢?这因为,一、大乘能容受一切,所以名大。这 些声闻所修行的三乘共法,也就是大乘菩萨的修法。所以大般若经摩诃衍品 ,就以三十七品等为大乘。二、在大乘菩萨修学起来,也就比声闻的深一层 。如以没有出三界愿为无愿;以涅槃寂静来对治净颠倒;以不堕我见来说四 念处等。所以只要以大乘心行来修学,小法也就成为大乘了!如来将这些法 药说明了以后,结告迦叶说:「迦叶」!这就「是菩萨」的「毕竟智药」, 能彻底救治众生的大法。这些,无论是自利,或者利他,作为修学「菩萨」 道的,都是时「常应」该精「勤修习」实「行」的。

  丁二 出世智药治

  戊一 举喻起说 『又大迦叶!阎浮提内诸医师中,耆域医王最为第一。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 众生,皆如耆域,若有人问心中结使烦恼邪见疑悔病药,尚不能答,何况能治! [P172] 菩萨于中应作是念:我终不以世药为足,我当求习出世智药,亦修一切善根福德 。如是菩萨得智药已,遍到十方,毕竟疗治一切众生。』

  再来说毕竟的出世智药。以我执系着而起的,是世间法;体达空无我性 ,超胜了这样的世间法,名为出世。出世为佛法本义,但每被人误解。如来 要说明出世智药,先以比喻说起。「大迦叶」!譬如我们这个地区,是四大 洲之一的南「阎浮提」洲,从有一棵阎浮提树得名。在这阎浮提内,所有的 「诸医师中」,要推「耆域医王最为第一」。耆域,是频婆娑罗王的王子, 长于医药,为当时僧团的特约医师。由于他医理高明,所以赞为医王。耆域 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医师!然而,「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」,大家「皆 如耆域」那样的擅长医药,简直是没有治不了的病。「若有人问」起:人们 「心中」的「结使、烦恼、邪见、疑、悔」等心「病」,该用什么「药」来 治疗?那大家「尚不能答」覆──根本不知道,又从那里答起!连答都答不 出来,「何况能治」疗这心中的烦恼病呢!结使等烦恼,为生死根本,有烦 [P173] 恼就有业,有业就有生死苦报。所以解脱生死重病,要从根治烦恼下手。可 是世间的医师,虽也有治精神病的,应用心理治疗的,但对心中的烦恼头数 ,烦恼力用……根本不明白。不能认识病源,当然不能下药治疗了!学「菩 萨」道的,对「于」此「中」道理,有深刻的认定,知道这不是世间一般所 能根治的。所以「应」该常「作是念:我终不以」一般的「世药为」满「足 ,我当求习出世」间的「智药」。不但学习出世的真智慧,还要「修一切善 根福德」。这样的福慧双修,才能自他两利。「如是,菩萨」学「得」了「 智药」,就会「遍到十方」界去,「毕竟疗治一切众生」的生死重病。

  

  戊二 随义正说

  己一 标法性空以观心 『何谓菩萨出世智药?谓知诸法从缘合生;信一切法无我无人亦无众生寿命知 见无作无受;信解通达无我我所。于是空法无所得中,不惊不畏,勤加精进而求 心相。』 [P174]

  说到出世的毕竟智药,就是究竟解脱的不二法门。依唯识宗的现观次第 ,是先观所取空,次观能取空,然后趣入现证。依中观宗的现观次第,是先 泛观一切法空,次观能观的心也空,然后趣入现证。大致相近,但唯识宗以 唯识无境的胜解为方便,而中观宗以缘生无性空为方便。本经所说,更顺于 中观的修法。

  如来承上譬喻,进一步起问:什么叫「菩萨出世智药」?这是先要依经 (论)的教理,了「知诸法」都是「从缘」和「合」而「生」。一切法依众 缘而有,依众缘而生。离去因缘,就什么都不能存在,这是确认了佛法的根 本法则。既然一切是因缘和合而有,那就能深「信一切法」是「无我、无人 ,亦无众生、寿命、知、见、作、受」了。这就是依因缘和合生的法则,信 得『诸法无我』法印。这里的我、人到知、见,都是我的异名。在大般若经 中,我的异名,一共有十六名。在上面解说我空时,已说到我、人、众生、 寿命;这里再说到四名。外道、凡夫,对于自我,以为是能知者,能见者, [P175] 作善恶业者,受果报者。所以知、见等,都是自我的别名;在缘生无我的正 观中,一切都不可得。能信得诸法无我,也就能「信解通达无我我所」。信 ,是依人及经论所说,经教理的推比而起信;解,是经思惟而得深刻的胜解 ;通达,是修慧,能深彻的了达。无我,就没有我所;无我是我空,无我所 是法空。──上来泛观一切法空。

  进一步,要返观这能观的心相也空。一般人,大都是『依识立我』;所 以这也就是广观法空,而后反观我空的现观次第。如上所说的我法皆空,是 最…
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三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