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我颠倒,以涅槃寂静治不净中计净颠倒。』
毕竟智药,是些什么法门呢?分对治行与菩提行二类。菩提行是近方便 ,是引发证悟的法门。对治行是远方便,在初学时,先要调治烦恼,安定自 心,才能进一步的趋向出世解脱。这在古译中,称为『停心』观;奘译作『 净行所缘』。停心观,旧有不净、慈悲、因缘(很多经论,只说此三法门) 、界、数息──五门。本经以前三为一类,以界观的达无我我所,分为三空 [P158] 观及四正观二类。
一、「不净观」,这是于死尸取青瘀等相,然后摄心成观。如经中所说 的九想──胀想、青瘀想、坏想、血涂想、脓烂想、啖想、散想、骨想、烧 想,就是不净观。如修习不净观,为对「治」「贪淫」的特效法药。贪淫是 障道法,而凡人都为他惑乱。或贪姿色;或贪音声;或贪体臭;或贪体态, 如曲线等;或贪他的温柔供事……。修九想观成就,这一切淫念,就都不起 了。二、「以慈心观」来对「治」「瞋恚」病。瞋恚病极其粗重,俗说:『 一念瞋心起,八万障门开』,这是大乘行者所特重的。因为瞋心一起,对于 利益众生,就成为障碍了。这应观一切众生,如父如母,如儿如女,修习愿 一切众生得安乐,同情众生的慈心;慈心增长,瞋恚也就不起了。慈心遍于 一切众生,所以素食、放生,也能培养慈心。当来下生的弥勒佛,初发心就 不食众生肉,特以慈心(所以姓弥勒,弥勒就是慈)来表彰他的特德。三、 「以因缘观」来对「治」「愚痴」病。这里的愚痴,不是别的,而是不明善 [P159] 恶,不明业果,不明流转生死,不明我我所空等愚痴。这唯有以如来十二因 缘的观察智药,才能对治他。因为『空相应缘起』,即开示业果流转等道理 。──以上三观为一类。
其次是三空观。一、「以」诸「行」生灭无常,无常故苦,苦故无我无 我所的「空观」,修习成就,悟解得有为诸行,没有实我可得。我见为一切 妄执根本;能降伏我见,自然就能「治诸妄见」。这里的妄见,可摄得常无 常见,边无边见,一见异见等。二、「无相观」:众生着有,就于一切法取 相分别;妄想无边,最为解脱的重障。所以修无相观,观一切法虚妄,不取 一切相,就能对「治」顾恋过去的「忆想」,取着现在的「分别」,欣求未 来的「缘念」──离一切取相。三、「无愿观」:无愿,或译无作。众生于 生死中,爱着不舍,所以起『后有爱,贪喜俱行爱,彼彼喜乐爱』;起心( 思愿相应心)作业,愿求生死的相续,名为凡夫。或者把生死看成怨家,三 界看做牢狱,于是愿求出此三界生死,名为小乘。现在菩萨的无愿观,能治 [P160] 三界生死的思愿,更能对「治」小乘「一切出三界」生死的「愿」欲。能观 生死本空,即没有生死可出,涅槃可求,为菩萨的无愿观。──以上三观为 一类。
此下四观,名「四非倒」,能对治四颠倒──常颠倒、乐颠倒、我颠倒 、净颠倒。治四颠倒,即「治一切倒」。如分别来解说,一、无常观:「以 诸有为皆悉无常」的正观,对「治」于生灭「无常中,计常」住的「颠倒」 。二、苦观:以「有为」生灭法,无常故「苦」的正观,对「治诸苦中,计 乐」的「颠倒」。什么叫诸苦?在对境而起领受时,分苦受、乐受、舍受-- --三受。但深一层观察,老病死等苦受,不消说是苦的──苦苦。乐受,如 一旦失坏了,就会忧苦不了,叫坏苦。就使是不苦不乐的舍受,在诸行流变 中,到底不能究竟,所以叫行苦。这些,都离不了苦,而凡夫着为快乐,所 以经说如贪刀头上的蜜一样。三、无我观:「以」诸法「无我」的正观,对 「治」于本来空「无我中,计我」的「颠倒」。这更是众生的颠倒根本!一 [P161] 切众生,都不自觉的起自我见,其实不过为迷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而起的 妄执。所以萨迦耶见──有身见(俗称我见),是以五蕴为所缘,而并没有 自我可得的。四、涅槃寂静观:「以涅槃寂静」观,对「治」于「不净中计 净」的「颠倒」。净是清净、不染污。浅一些说:如把自己的身体,看得非 常清净美丽,所以去修饰庄严他。或把世间看得非常美好,而迷恋他。单是 这些净颠倒,佛法常以『不净观』来对治他。但深一些的,或因自己的修养 ,节制;或幻想一圣神的崇高德性,唯一真神,而想象为怎样的圣洁。这些 净颠倒,就不是不净观所能对治得了。所以本经从大乘法来说,内而身心, 外而世界,三界六道(神也在其内),一切是不净的,所以可因之而起贪恋 ,因之而起烦恼。三界的生死杂染法,那里有净呢?特别是自己的色身,佛 说是画瓶一样。外面看来美观,加上庄严,真使人顾影生怜。但里面尽是些 臭秽便利,怎么庄严修饰,也无法掩饰得了。但众生于不净计净,志求清净 ,才幻想有圣洁的神等。不知唯有不生灭,离众相,无烦恼的涅槃,才是寂 [P162] 静的,究竟清净。所以观涅槃,能治一切净颠倒。以四正治四倒,如执着四 非倒,还是颠倒,所以大乘法说『非常非无常」等。──这又是一类。
这三类十法,是对治行,都是观──智慧。菩萨用这些智药,来对治众 生的烦恼重病。
己二 七菩提行 『以四念处,治诸依倚身、受、心、法:行者观身:顺身相观,不堕我见。顺 受相观,不堕我见。顺心相观,不堕我见。顺法相观,不堕我见。是四念处,能 厌一切身、受、心、法,开涅槃门。以四正勤,能断已生诸不善法,及不起未生 诸不善法;未生善法悉能令生,已生善法能令增长。取要言之,能断一切诸不善 法,成就一切诸善之法。以四如意足,治身心重。坏身一相,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。以五根,治无信、懈怠、失念、乱心、无慧众生。以五力,治诸烦恼力。以七 觉分,治诸法中疑悔错谬。以八正道,治堕邪道一切众生。』
再来说切近的法药──七菩提行。菩提,义译为觉。达成正觉的条件, [P163] 因素,名为菩提分,或菩提支,菩提品。总括佛说的菩提分,主要的有三十 七类,名为三十七菩提分。这是可以分为七大类: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 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。这七大类,就是现在所要说的七菩 提行。以下分别来解说。
一、「四念处」,这是被称为『一乘道』,能灭忧苦的重要法门,菩萨 就以此来救治众生。四念处是: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。菩萨以 身、受、心、法为系念处,心住于此而正观察,所以名身念处(或译念住) ……法念处。以念得名,而实体是念相应的智慧。四念处有二:一别相念处 :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二总相念处:观身为不净、 苦、无常、无我;……观法也是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。本经所说的,也是 总相念处,但归结于无我。因无常、苦、不净等正观,最后都是为了引发无 我正见,这才是四念处法门的宗要。众生对于身、受、心、法,总是有所取 着,起常、乐、我、净四倒。所以佛说四念处,对治颠倒,不再取着,所以 [P164] 说:「治诸依倚身、受、心、法」;依倚,就是依之而生取着的意思。分别 来说:身念处是:修「行者,观身」──自身、他身、自他的色身,随「顺 身相观」察。如观身是种种不净,三十六物所成等,就可以治灭执净的颠倒 。如随顺这身的实相──空无我性来观察,就不再依着身而起我执,就能「 不堕我见」了。身体,确是最容易引起我执的,所以如来说法,每每是先说 身念处。受念处是:修行者,随「顺受」──苦受、乐受、舍受的实「相」 来观察。受,一切都离不了苦,所以观受是苦,能不着受而治乐颠倒。如观 受的实相,从因缘所起,了无自性可得,那就不会计着受而「不堕我见」了 。心念处是:众生的颠倒,莫过于执着心识为常住不变的。这虽是婆罗门教 以来的老执着,也实是众生的通病。所以修行者,随「顺心相」,观心识如 流水、灯焰,剎那生灭无常。『无常是空初门』,从生灭无常中,得空无我 正见,就能除常倒而「不堕我见」了。法念处是:一切法中,除了色(身) 法,及心法中的受与识,其它如想、思等一切心相应行,心不相应行──有 [P165] 为法;还有无为法。这些,就是法念处观察的对象。修行者,随「顺法相」 而起正观,没有一法是可取可着的;也就是没有一法是可以安立为我的(如 着法是有,这就是执我的所在),因而能「不堕我见」。「是四念处」,如 能修习观察,都能不起我见,就「能厌一切──身、受、心、法」,也就是 能厌离生死流转,心向涅槃。所以说能「开涅槃门」,而有了进入涅槃的可 能!
二、「四正勤」,这是四种能断除懈怠、放逸,勇于为善的精进,所以 也名四正断。勤与精进,佛法中都是指向上向善的努力来说。那四种呢?一 、由于精进,「能断」过去「已生诸不善法」──烦恼。已生的已经过去了 ,但过去了的烦恼,还能影响自己身心,束缚自己,这要以精进来断除他。 如曾经加入了社会的不良组织,虽然好久没有活动了,但还受他的控制。必 须以最大的勇气,割断过去的关系,才能重新做人。二、以精进来达成「不 」再生「起未生诸不善法」。未生的烦恼,还没有生起,那不是没有吗?不 [P166] 能说没有,只是潜在而没有发现出来吧了。这必须精进对治,使善法增长, 智慧增长,才能使未生的烦恼,再没有生起的机会。三、「未生」起的「善 法」,要以精进力,「能令生」起。这如潜在的财富,生得的智力,要努力 使他充分发挥出来一样。四、对「已生」起的「善法」,要常生欢喜心;加 以不断的熏修,「能令」他一天天「增长」广大起来。这四种正勤,扼「要 」的说一句,…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