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就依據這一比 喻而成立他的理論)。十一、「心如怨家」,怨家是時常想害你,使你受苦 。心的認識不全,煩惱相應,所以心也「能」給「與」衆生以「一切諸苦惱 」。十二、「心如狂象」,象一旦發起狂來,土地也被踐踏,房舍也會被撞 倒,所以說「蹈諸土舍」。這如心顛倒起來,「能壞一切諸善根」;特別邪 見起重惡業,能斷善根。──上來七喻爲一段,廣明心的作用。其中心如大 王,心如畫師,心常獨行,尤爲佛法所常說。
十叁、「心如」魚的「吞鈎」,被釣住而有喪生的危險,卻顛倒的以爲 美味當前,在「苦中生」起「樂」的覺「想」。十四、「是心如夢」一樣, [P185] 顛顛倒倒,好象別人就是自己,以爲我在做什麼,而不知是「于無我中生」 起自「我」的覺「想」。十五、「心如蒼蠅」,在糞便等臭穢物上亂飛,「 于不淨中」,顛倒的生「起淨想」。──上來叁喻爲一段,明顛倒心。
十六、「心如惡賊」,爲了劫奪物品,追求寶物的所在,「能」以殘酷 手法,「與」人以「種種考掠」的「苦」痛。十七、「心如惡鬼」一樣,常 「求人便」──伺人以可乘的機會。如人的福盡了;或起了邪心,作了惡業 ,惡鬼就乘虛而入,作怪害人。十八、「心常高下」不平,如惡神一樣。沒 有平等心,因你的信他不信他而或愛或恨,給人以幸福或災禍。心也就是這 樣的,常爲不平等的「貪恚所壞」──變異。十九、「心如盜賊」,如不加 防備,會「劫」奪你所有的「一切善根」。──上來四喻爲一段,形容心的 邪惡。
二十、「心常貪色」,色是顯色、形色,特別是(男)女色。如貪欲心 盛起來,就「如」飛「蛾」的自「投火」中一樣,死活都不顧的。二十一、 [P186] 「心常貪聲」,如歌唱、音樂。貪聲的,聽見了就心裏舒暢,「如」從「軍 」的「久」在「行」伍,習慣了,就愛「樂」戰「勝」的凱旋「鼓音」。二 十二、「心常貪香」,香是好香、惡香、平等香的總稱。俗語說:『如入鮑 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』。心如貪香(臭)成習,那會越臭越過瘾。「如豬 !6槱樂」在糞穢「不淨中臥」,你要拉豬到清淨所在,豬是死命都不肯走的。 二十叁、「心常貪味,如小女人樂著美食」,這有一故事在內。國王有一幼 女,宮人抱著到王園中去玩。經過大樹,忽然落下一顆不曾見過的果實,宮 人檢來給王女吃。王女吃了,非常好吃,一定還要吃。這到那裏去找呢?宮 人研究起來,大樹上有鳥巢,這一定是老鳥從深山中銜來喂小鳥,不慎而落 下來的。于是宮人伏在樹上,等老鳥銜果回來時,就奪下給王女吃。久了, 老鳥生了氣,銜一顆看來一樣的毒果回來。宮人照樣的伏在樹上,搶果來給 王女吃,這可吃得腸斷而死。俗語說:『拼死吃河豚』,也正是貪美味而不 惜一死的明證。二十四、「心常貪觸」──輕、軟等合意的觸覺。「如」蒼 [P187] 「蠅」的貪「著油」的潤滑,而終于死在油中一樣。──上來五喻爲一段, 明心貪五欲的過失。
庚二 無性即性
辛一 無爲相 『如是迦葉!求是心相而不可得,若不可得,則非過去未來現在。若非過去未 來現在,則出叁世。若出叁世,非有非無。若非有非無,即是不起。若不起者, 即是無性。若無性者,即是無生。若無生者,即是無滅。若無滅者,則無所離。 若無所離者,則無來無去,無退無生。若無來無去無退無生,則無行業。若無行 業,則是無爲。』
現在要說到無性即性。依經文看來,這是直承前文──勝義觀心無性而 來。空與無性,一般總覺得是否定,是沒有;總覺得應該有其所有,真如實 相是真實有才對。然如來的方便開示,是從空無自性中顯示法性的。如般若 經說:『何謂諸法自性?一切法自性不可得,是爲一切諸法自性』。換句話 [P188] 說,衆生于一切法執有自性,所以法性不顯。唯有通達一切無自性,一切不 可得,說似一物即不中,才開顯了一切法的自性。所以,無性爲自性,是有 甚深意義的。如在無性外別求自性,無性與自性相對立,那就失去了如來說 法的善巧方便,有言無義。本經的顯示法性,充分的表顯此義。這又分兩節 來說。
如來承前文的觀心不可得,對迦葉說:「如是迦葉」!上面從叁毒門、 叁時門、叁處門,種種方便來觀察,「求是心相而不可得」。不但凡夫不能 得,十力叁世諸佛也不能得,這可見真實如此,並非顛倒了!「若」心是畢 竟「不可得」,那就「非過去」法,非「現在」法,非「未來」法。「若非 過去未來現在」,那就「出叁世」,也就是不落時間,超越時間了。「若出 叁世」,不落時間相,那就「非有非無」。爲什麼?有,一定是因緣和合的 有。從因緣而有,一定有時間相可說。所以既不落時間相,就不能說是有了 。既然非有,也就是非無。無與有相對,待有成無。或約時間說,或約空間 [P189] 說,或對他說,或自身分位說,都是待有而無的。如非有,也就非無,例如 一向就沒有牛角、鹿角等、那也決不會說兔角的沒有了。有與無,爲認識上 極根本的概念,如非有非無,就不落意識,不落言诠了。如來從超越時間, 超越有無,進一步說:「非有非無」的,「即是不起」。起是從沒有到有, 從不是所知而成爲所知的。如有無都不可說,那還有什麼起呢?「若不起, 即是無性」,無性是沒有自性。如有自性,就有現起的可能;既畢竟不起, 可見是極無自性了。「若無性,即是無生」。這如經上說:『若說緣生即無 生,是中無有生自性』。「若無生」性,也「即是無滅」。沒有生,怎會有 滅呢?「若無滅」,那就「無所離」。不生不滅中,有什麼可離呢!「若無 所離」,就「無來無去,無退無生」。無來無去,約死生往來,生來死去不 可得說。無退無生,約善惡、得失的不可得說。退是得到了而又失去,如世 間定慧的退失,或善惡業力的有盡。生是沒有而得到了。這樣的「無來無去 ,無退無生」,就「無行業」。業是動作、事業;行是遷流、造作。一切無 [P190] 來無去,無得無失,那就沒有行業可說了。「若無行業」,那就「是無爲」 。行業是有爲法,有爲法是業煩惱所爲(作成)的;有生有滅而遷流叁世的 。所以沒有行業,就是業煩惱所不起的,生滅所不得的無爲。大小乘論師, 雖成立多種無爲,但如來對有爲說無爲的本意,如本經所說,是阿含經以來 一致的定說。這一段,從觀心空不可得,展轉顯示現證的無爲法。
辛二 聖性相
壬一 泯諸相 『若無爲者,則是一切諸聖根本。是中無有持戒,亦無破戒。若無持戒無破戒 者,是則無行亦無非行。若無有行無非行者,是則無心無心數法。若無有心心數 法者,則無有業,亦無業報。若無有業無業報者,則無苦樂。若無苦樂,即是聖 性。是中無業無起業者,無有身業,亦無口業,亦無意業。是中無有上中下差別 。』
以下,據現證無爲而顯示聖性,先約泯絕諸相說。佛先總標說:「若無 [P191] 爲」法,那就「是一切諸聖」──叁乘聖者的「根本」。無爲法本來如此; 如以此爲所依而體證這無爲法,那就成爲聖人──聲聞四果,緣覺,大地菩 薩,佛。聖是正義,離惑而證真的,叫做聖人。金剛經也說:『一切賢聖, 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』。如離去無爲法,就沒有聖人可說。諸聖者所現證的 無爲法,是沒有時空相,沒有能所相,沒有心境、名義、質量等相待相。所 以,在這現證的絕對空性──無爲「中」,是「無有持戒」,也「無破戒」 可得。本經在宣說菩薩廣大正行時,特重于戒律(下面也如此),所以在六 度萬行中,舉戒來說。戒,如受持不犯,不染汙,不滲漏,不破損,名爲持 。犯了戒行,損壞了戒體,叫做破。從現相邊說是如此,但深求一切法的真 相,無性空不可得──無爲,這是沒有能持所持的相對,也沒有受持與破壞 的增減。所以般若經說:『戒性空,持犯不可得故』。「若」無爲中,「無 持戒,無破戒」,那就「無行」、「無非行」了。行是身行、語行、意行。 持戒與破戒,都是行;持戒破戒不可得,就無行;無行也就無非行。「若無 [P192] 有行,無非行」,那就「無心、無心數法」。心數,即心所的舊譯。心是六 識,心數是受想行等。無行與非行,當然無心與心所可得。「若無有心心數 法」,就「無有業」、「無業報」。業是思心所相應,及引起的身語動作; 心是受業的果報主。所以如沒有心與心所,就沒有業與業報可說。「若無有 業無業報」,就「無苦樂」,苦樂約業力所感的苦報樂報說。「若無苦樂」 ,那就超脫了生死系縛的業報,那「即是」離系的「聖性」。上文揭示無爲 爲聖者的根本,展轉論證,到這才歸結到就是聖性。聖者以此而成,也就是 聖者以此爲性。如在大乘不共學中,就稱爲佛性。聖性、佛性,只是無爲-- --法空性的別名。從上來的顯示,可見聖性「中」是「無業、無起業」的人 ;所以「無有身業」,「無口業」,「無意業」。聖性中沒有行業,所以沒 有優劣,沒有增減,沒有得失,一切平等,所以說,「是中無有上中下差別 」。聖者所現證的,聖者以此爲性的,就是這樣的無爲。金剛經也說;『是 法平等,無有高下』。 [P193]
壬二 顯淨德 『是性平等,如虛空故。是性無別,一切諸法等一味故。是性遠離,離身心相 故。是性離一切法,隨順涅槃故。是性清淨,遠離一切煩惱垢故。是性無我,離 我我所故。是性無高下,從平等生故。是性真谛,第一義谛故。是性無盡,畢竟 不生故。是性常住,諸法常如故。是性安樂,涅槃爲第一故。是性清淨,離一切 相故。是性無我,求我不可得故。是性真淨,從…
《寶積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