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寶積經講記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本已來畢竟淨故』。』

  上來約泯絕諸相說,現在在不可說而又不可不說中,方便顯示那聖性的 清淨德性。共十四句。一、「是性」──上文所說的聖性,是「平等」的, 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,不垢不淨,「如虛空」一樣。二、「是性無別」:「 一切諸法」雖萬別千差,而究極是平「等」的「一味」;同一解脫味,爲聖 者所同證。如『四河入海,同一鹹味』一樣。──上二總說聖性的平等無差 別性。

  叁、「是性遠離」,因爲遠「離身心相」。身相心相,系著衆生而不離 [P194] ;但在聖性中,是沒有身心的系著相可得。四、「是性離一切法」:從身心 而擴大到一切法;爲什麼離這生死一切法?因爲聖性是「隨順涅槃」的。涅 盤是無爲法,可以說聖性就是涅槃。但約究竟的無余涅槃說,聖性是隨順涅 盤,趣向涅槃,臨入涅槃的。五、「是性清淨」,因爲「遠離一切煩惱垢」 染。聖性清淨,本來是離垢的。又從一切法而說到系縛的煩惱,但聖性是『 修證即不無,汙染即不得』的清淨。六、「是性無我」,因爲聖性是「離我 我所」而證的。我是煩惱系縛中的根本著處,所以又說離我。離我我所才能 現證聖性,那怎麼可說這聖性是我或真我呢!──上四句,約聖性離染說。

  七、「是性無高下」,因爲聖性是「從平等」的無爲法性而現證的,與 平等法相契而「生」起的。證平等理,所以聖性也沒有高下可說。八、「是 性真谛」:谛是確實不倒的意思。谛有二:一世俗谛,就世俗而說谛,其實 是虛假的。二勝義谛,是無漏勝智所證的真義,這不但是谛,而且是真而非 妄的。現在說:聖性是真谛,因爲這是「第一義谛」。第一義谛爲勝義谛的 [P195] 異譯。既是無漏勝智所證的,那當然是真谛了。──上二句,約真理與勝智 顯聖性。

  九、「是性無盡」:無盡是一直如此,沒有滅盡相;聖性是「畢竟不生 」的,所以也沒有滅盡可得了。十、「是性常住」:常與無盡(恒)略不同 :無盡約叁世如此說,常約超越叁世說。說聖性是常,因爲一切「諸法常如 」其性,不變不失。所以法華經說:「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』。十一、 「是性安樂」:在一切安樂中,有爲樂可盡;唯「涅槃」出叁界苦厄的離系 樂,最「爲第一」。十二、「是性清淨」:「離一切」妄取「相」,性自空 寂,所以名清淨。上說清淨,約離垢說;這裏約一切相不現說。十叁、「是 性無我」:于聖性中「求我」,是畢竟「不可得」的。十四、「是性真淨」 :不是始染而終淨,不是相染而體淨,不是離染而成淨,這是「從本已來畢 竟淨」,所以說真淨。上說性淨,這裏說真淨,如空有性空與畢竟空一樣。 ──上六句,與一般所說的是常、是樂、是淨相同,但說無我,與常樂我淨 [P196] 的四德說不同。雖然,聖性也可以說是我,『得自在故』。但容易與凡外的 真我、常我相雜濫,所以本經不說是我,保有無我說的特色。

  這就是菩薩的出世智藥。以此自得解脫,也以此解脫衆生。現證聖性, 成就一切清淨功德性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只是智證的分滿而已。── 上來,正說菩薩道已究竟。

  乙二 兼說聲聞道

  丙一 正說

  丁一 應機開示

  戊一 比丘應行不應行

  己一 應修叁學

  庚一 增上戒學 『『又大迦葉!汝等當自觀內,莫外馳騁!』

  本經以菩薩道爲主,而兼說聲聞道。菩薩與聲聞,是同證法空性的。基 [P197] 于同一正法,所以是『無所得大,無所得小』,聲聞法決不是法有我有,或 法有我無的。因爲大小同得無所得正觀,一定能信解空義。所以般若經說: 須陀洹一定能信般若法門。法華經也說:不信一乘,是增上慢人──自以爲 然的假名阿羅漢。現在,如來本著這佛法不二,解脫一味的深見,再來開示 聲聞道。經文分正說,巧說,密說叁科;正說是一般開示的聲聞常道。在聲 聞法中,以出家的比丘爲主,所以先說比丘的應行不應行。應修行的,就是 戒定慧叁學。

  佛說叁學,以戒爲依止,依戒而進修定慧,依慧而得解脫,所以名爲增 上。如來「又」告訴「大迦葉」說:「汝等」聲聞弟子,應「當自」己反觀 自身,反「觀內」心,發現自己的煩惱而降伏他。能內觀,才能進入佛法, 才能修叁學,得真解脫。切「莫」如世人一樣,意馬心猿的向「外馳騁」。 心在外境──塵欲上追求,那是馳求不了,永不滿足;也就是生死不了,永 沒有安心立命處。『當自觀內,莫外馳騁』,可說是佛法的標幟。爲戒定慧 [P198] 叁學內在共同的特質。

  

  『如是大迦葉!當來比丘如犬逐塊。雲何比丘如犬逐塊?譬如有人以塊擲犬, 犬即舍人而往逐之。如是迦葉!有沙門、婆羅門,怖畏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故 ,住空閑處,獨無等侶,離衆愦鬧,身離五欲而心不舍。是人有時或念好色、聲 、香、味、觸,貪心樂著而不觀內,不知雲何當得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以不 知故,有時來入城邑聚落,在人衆中,還爲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──五欲所縛 。以空閑處持俗戒故,死得生天,又爲天上五欲所縛。從天上沒,亦不得脫于四 惡道──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道。是名比丘如犬逐塊。』

  如來開示戒學說:大「迦葉」!我爲比丘們製戒,現在的聲聞弟子,多 數能如法如律,深見如來的意趣。可是「當來比丘」,怕就不知佛法的真實 意趣,專在形式儀表上著力,「如犬」的追「逐」土「塊」一樣。怎麼說「 比丘如犬逐塊」呢?「譬如有人,以」土「塊」投「擲」守門的「犬,犬」 忘了守門,不知去追逐那個人,竟然「舍人而往逐」那土塊,這不是愚癡嗎 [P199] ?不追逐人,人不逃走,那土塊是永遠投不完的。忙忙碌碌的逐塊,結果是 門也忘記守了。如來說了譬喻,才合法說:「如是,迦葉!有」些勤修衆善 ,止息惡行的出家「沙門」(沙門是梵語,譯義爲勤息)。還有持戒修清淨 行的在家婆羅門(婆羅門是梵語,譯義是淨行;不一定指婆羅門種姓說)。 這些出家在家人,爲了「怖畏」那「好」的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──五 欲,不敢迷戀五欲,而免墮落惡道,不得解脫苦惱,這才「住空閑處」── 僻靜的環境;「獨」自居住而「無」師友「等侶」,遠「離」大「衆」的喧 囂「愦鬧」,一心去修行。可是他們雖「身離五欲,而心」欲卻並「不」能 「舍」離。不知道微妙的五欲,可能引發內心的貪欲,稱爲欲而並不是真欲 ,真欲是內心的貪欲。這樣,不知道降伏內心的貪欲,而專于避免,控製外 在物欲的享受、誘惑,不等于癡犬的逐塊而不逐人嗎?這樣的嚴持戒行,頭 陀苦行,不貪五欲,最後是必然失敗的!「是人」──住空閑處修行的,「 有時或」憶「念」曾經受用的「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。他們盡管山居苦 [P200] 行,但在事相上著力,「貪心樂著」五欲,而「不」知「觀」察「內」心, 不知道怎樣才能「當得」遠「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──五欲,不再受他 的誘惑。地們始終「不知」從根去解決,所以雖長期的住山持戒,而一直過 著物欲與離欲的矛盾生活!人不能永遠山居獨處的,有時爲了什麼,又來「 入城邑聚落,在人衆中」,遇到了誘惑的境遇,內心控製不了(特別是內心 壓抑久了,更易沖動),于是「還爲好色、聲‧香、味、觸──五欲所縛」 ,也就是舍戒還俗了;從山林出來,重過喧囂的生活了;或犯戒而仍混在僧 團中過活。這是現生就失敗了的,非墮惡趣不可!即使他終老山林,嚴持戒 律,苦行頭陀到底,但他在「空閑處」所「持」的,是「俗戒」,僅是世俗 的事相戒。以這種持戒功德,「死得生天」。欲界天上,是最微妙的五欲所 在,天子天女,欲樂自在。那時的持戒苦行,早不知那裏去了,「又爲天上 」的「五欲所縛」,而過著欲樂的生活。等到天壽盡了,「從天上沒」(與 殁同),持戒功德已受用盡了,惡業現前,也「不得脫于四惡道──地獄、 [P201] 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道」的苦報。衆生生死的趣向,有六,名六趣或六道。 人與天爲二善道;地獄等爲四惡道。地獄是最苦的處所,有八熱、八寒大地 獄,及遊增地獄等。餓鬼中,雖也有多福的,受用不了;但多數是無福的, 常受饑餓苦,所以以餓鬼爲名。畜生,實包括一切的禽、獸、鱗、介。阿修 羅,譯義爲非天。這是本住忉利天,而現退住須彌山下的大海中,可說是墮 落的天神。上面說的那種沙門、婆羅門,在製禦外來的五欲上著力,怎樣持 戒,怎樣苦行,而不知在內心的貪欲上下一番功夫。知外而不知內,知形儀 而不知心地,「是名比丘如犬逐塊」。

  

  『又大迦葉!雲何比丘不如犬逐塊?若有比丘,爲人所罵而不報罵,打、害、 瞋、毀亦不報毀,但自內觀,求伏其心。作如是念:罵者爲誰?受者爲誰?打者 、害者、毀者、瞋者,亦複爲誰?是名比丘不如犬逐塊。』

  佛「又」告「大迦葉」,那要怎樣才「比丘不如犬逐塊」呢?上從心離 貪欲說,今再從心離瞋恚說,以說明降伏內心的任何煩惱,是達成清淨持戒 [P202] 的心要。「若有比丘」,遇到惡因緣,不管是自己不對,他人不對,或者是 誤會,總之,如「爲人所罵而」能「不報」以「罵」詈;受到別人的「打害 」、「瞋」恨、「毀」辱,也「不」加「報」複,不會你打我也打,你毀辱 我我也「毀」辱你。這樣的不爲瞋恚煩惱所動,能忍辱而不還報,才能清淨 持戒。對外不采取報複態度,中國也有『唾面自幹』等忍辱法。但一般的修 養,如遇重大的逆境當前,要忍也難忍了!佛說:要堅忍持戒,非要「自」 己「內觀」,以「求」降「伏其心」,不隨瞋恚等轉不可。降伏其心的方法 是,內…

《寶積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佛叁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