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宝积经讲记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本已来毕竟净故』。』

  上来约泯绝诸相说,现在在不可说而又不可不说中,方便显示那圣性的 清净德性。共十四句。一、「是性」──上文所说的圣性,是「平等」的, 不生不灭,不增不减,不垢不净,「如虚空」一样。二、「是性无别」:「 一切诸法」虽万别千差,而究极是平「等」的「一味」;同一解脱味,为圣 者所同证。如『四河入海,同一咸味』一样。──上二总说圣性的平等无差 别性。

  三、「是性远离」,因为远「离身心相」。身相心相,系着众生而不离 [P194] ;但在圣性中,是没有身心的系着相可得。四、「是性离一切法」:从身心 而扩大到一切法;为什么离这生死一切法?因为圣性是「随顺涅槃」的。涅 盘是无为法,可以说圣性就是涅槃。但约究竟的无余涅槃说,圣性是随顺涅 盘,趣向涅槃,临入涅槃的。五、「是性清净」,因为「远离一切烦恼垢」 染。圣性清净,本来是离垢的。又从一切法而说到系缚的烦恼,但圣性是『 修证即不无,污染即不得』的清净。六、「是性无我」,因为圣性是「离我 我所」而证的。我是烦恼系缚中的根本着处,所以又说离我。离我我所才能 现证圣性,那怎么可说这圣性是我或真我呢!──上四句,约圣性离染说。

  七、「是性无高下」,因为圣性是「从平等」的无为法性而现证的,与 平等法相契而「生」起的。证平等理,所以圣性也没有高下可说。八、「是 性真谛」:谛是确实不倒的意思。谛有二:一世俗谛,就世俗而说谛,其实 是虚假的。二胜义谛,是无漏胜智所证的真义,这不但是谛,而且是真而非 妄的。现在说:圣性是真谛,因为这是「第一义谛」。第一义谛为胜义谛的 [P195] 异译。既是无漏胜智所证的,那当然是真谛了。──上二句,约真理与胜智 显圣性。

  九、「是性无尽」:无尽是一直如此,没有灭尽相;圣性是「毕竟不生 」的,所以也没有灭尽可得了。十、「是性常住」:常与无尽(恒)略不同 :无尽约三世如此说,常约超越三世说。说圣性是常,因为一切「诸法常如 」其性,不变不失。所以法华经说:「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』。十一、 「是性安乐」:在一切安乐中,有为乐可尽;唯「涅槃」出三界苦厄的离系 乐,最「为第一」。十二、「是性清净」:「离一切」妄取「相」,性自空 寂,所以名清净。上说清净,约离垢说;这里约一切相不现说。十三、「是 性无我」:于圣性中「求我」,是毕竟「不可得」的。十四、「是性真净」 :不是始染而终净,不是相染而体净,不是离染而成净,这是「从本已来毕 竟净」,所以说真净。上说性净,这里说真净,如空有性空与毕竟空一样。 ──上六句,与一般所说的是常、是乐、是净相同,但说无我,与常乐我净 [P196] 的四德说不同。虽然,圣性也可以说是我,『得自在故』。但容易与凡外的 真我、常我相杂滥,所以本经不说是我,保有无我说的特色。

  这就是菩萨的出世智药。以此自得解脱,也以此解脱众生。现证圣性, 成就一切清净功德性: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只是智证的分满而已。── 上来,正说菩萨道已究竟。

  乙二 兼说声闻道

  丙一 正说

  丁一 应机开示

  戊一 比丘应行不应行

  己一 应修三学

  庚一 增上戒学 『『又大迦叶!汝等当自观内,莫外驰骋!』

  本经以菩萨道为主,而兼说声闻道。菩萨与声闻,是同证法空性的。基 [P197] 于同一正法,所以是『无所得大,无所得小』,声闻法决不是法有我有,或 法有我无的。因为大小同得无所得正观,一定能信解空义。所以般若经说: 须陀洹一定能信般若法门。法华经也说:不信一乘,是增上慢人──自以为 然的假名阿罗汉。现在,如来本着这佛法不二,解脱一味的深见,再来开示 声闻道。经文分正说,巧说,密说三科;正说是一般开示的声闻常道。在声 闻法中,以出家的比丘为主,所以先说比丘的应行不应行。应修行的,就是 戒定慧三学。

  佛说三学,以戒为依止,依戒而进修定慧,依慧而得解脱,所以名为增 上。如来「又」告诉「大迦叶」说:「汝等」声闻弟子,应「当自」己反观 自身,反「观内」心,发现自己的烦恼而降伏他。能内观,才能进入佛法, 才能修三学,得真解脱。切「莫」如世人一样,意马心猿的向「外驰骋」。 心在外境──尘欲上追求,那是驰求不了,永不满足;也就是生死不了,永 没有安心立命处。『当自观内,莫外驰骋』,可说是佛法的标帜。为戒定慧 [P198] 三学内在共同的特质。

  

  『如是大迦叶!当来比丘如犬逐块。云何比丘如犬逐块?譬如有人以块掷犬, 犬即舍人而往逐之。如是迦叶!有沙门、婆罗门,怖畏好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故 ,住空闲处,独无等侣,离众愦闹,身离五欲而心不舍。是人有时或念好色、声 、香、味、触,贪心乐着而不观内,不知云何当得离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以不 知故,有时来入城邑聚落,在人众中,还为好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──五欲所缚 。以空闲处持俗戒故,死得生天,又为天上五欲所缚。从天上没,亦不得脱于四 恶道──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道。是名比丘如犬逐块。』

  如来开示戒学说:大「迦叶」!我为比丘们制戒,现在的声闻弟子,多 数能如法如律,深见如来的意趣。可是「当来比丘」,怕就不知佛法的真实 意趣,专在形式仪表上着力,「如犬」的追「逐」土「块」一样。怎么说「 比丘如犬逐块」呢?「譬如有人,以」土「块」投「掷」守门的「犬,犬」 忘了守门,不知去追逐那个人,竟然「舍人而往逐」那土块,这不是愚痴吗 [P199] ?不追逐人,人不逃走,那土块是永远投不完的。忙忙碌碌的逐块,结果是 门也忘记守了。如来说了譬喻,才合法说:「如是,迦叶!有」些勤修众善 ,止息恶行的出家「沙门」(沙门是梵语,译义为勤息)。还有持戒修清净 行的在家婆罗门(婆罗门是梵语,译义是净行;不一定指婆罗门种姓说)。 这些出家在家人,为了「怖畏」那「好」的「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」──五 欲,不敢迷恋五欲,而免堕落恶道,不得解脱苦恼,这才「住空闲处」── 僻静的环境;「独」自居住而「无」师友「等侣」,远「离」大「众」的喧 嚣「愦闹」,一心去修行。可是他们虽「身离五欲,而心」欲却并「不」能 「舍」离。不知道微妙的五欲,可能引发内心的贪欲,称为欲而并不是真欲 ,真欲是内心的贪欲。这样,不知道降伏内心的贪欲,而专于避免,控制外 在物欲的享受、诱惑,不等于痴犬的逐块而不逐人吗?这样的严持戒行,头 陀苦行,不贪五欲,最后是必然失败的!「是人」──住空闲处修行的,「 有时或」忆「念」曾经受用的「好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」。他们尽管山居苦 [P200] 行,但在事相上着力,「贪心乐着」五欲,而「不」知「观」察「内」心, 不知道怎样才能「当得」远「离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」──五欲,不再受他 的诱惑。地们始终「不知」从根去解决,所以虽长期的住山持戒,而一直过 着物欲与离欲的矛盾生活!人不能永远山居独处的,有时为了什么,又来「 入城邑聚落,在人众中」,遇到了诱惑的境遇,内心控制不了(特别是内心 压抑久了,更易冲动),于是「还为好色、声‧香、味、触──五欲所缚」 ,也就是舍戒还俗了;从山林出来,重过喧嚣的生活了;或犯戒而仍混在僧 团中过活。这是现生就失败了的,非堕恶趣不可!即使他终老山林,严持戒 律,苦行头陀到底,但他在「空闲处」所「持」的,是「俗戒」,仅是世俗 的事相戒。以这种持戒功德,「死得生天」。欲界天上,是最微妙的五欲所 在,天子天女,欲乐自在。那时的持戒苦行,早不知那里去了,「又为天上 」的「五欲所缚」,而过着欲乐的生活。等到天寿尽了,「从天上没」(与 殁同),持戒功德已受用尽了,恶业现前,也「不得脱于四恶道──地狱、 [P201] 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道」的苦报。众生生死的趣向,有六,名六趣或六道。 人与天为二善道;地狱等为四恶道。地狱是最苦的处所,有八热、八寒大地 狱,及游增地狱等。饿鬼中,虽也有多福的,受用不了;但多数是无福的, 常受饥饿苦,所以以饿鬼为名。畜生,实包括一切的禽、兽、鳞、介。阿修 罗,译义为非天。这是本住忉利天,而现退住须弥山下的大海中,可说是堕 落的天神。上面说的那种沙门、婆罗门,在制御外来的五欲上着力,怎样持 戒,怎样苦行,而不知在内心的贪欲上下一番功夫。知外而不知内,知形仪 而不知心地,「是名比丘如犬逐块」。

  

  『又大迦叶!云何比丘不如犬逐块?若有比丘,为人所骂而不报骂,打、害、 瞋、毁亦不报毁,但自内观,求伏其心。作如是念:骂者为谁?受者为谁?打者 、害者、毁者、瞋者,亦复为谁?是名比丘不如犬逐块。』

  佛「又」告「大迦叶」,那要怎样才「比丘不如犬逐块」呢?上从心离 贪欲说,今再从心离瞋恚说,以说明降伏内心的任何烦恼,是达成清净持戒 [P202] 的心要。「若有比丘」,遇到恶因缘,不管是自己不对,他人不对,或者是 误会,总之,如「为人所骂而」能「不报」以「骂」詈;受到别人的「打害 」、「瞋」恨、「毁」辱,也「不」加「报」复,不会你打我也打,你毁辱 我我也「毁」辱你。这样的不为瞋恚烦恼所动,能忍辱而不还报,才能清净 持戒。对外不采取报复态度,中国也有『唾面自干』等忍辱法。但一般的修 养,如遇重大的逆境当前,要忍也难忍了!佛说:要坚忍持戒,非要「自」 己「内观」,以「求」降「伏其心」,不随瞋恚等转不可。降伏其心的方法 是,内…
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三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