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;「二」、「自」己隱「覆」自己的「罪」過。破見與破 戒的,僧團會嚴重的勸告(谏),或者處罰他。不知反省的惡比丘,唯一的 辦法,一方面是吹求揭發(見)別人的過失:你還不是一樣!某人也是那樣 ,你們爲什麼不問?僧伽有偏見,故意找我爲難。甚至無中生有,誹謗诋毀 ,以轉移人的注意,以達到減輕僧伽對自己的壓力。一方面,自己犯罪作惡 ,決不向人發露,而盡量的掩飾覆藏起來,以免同道大衆的舉發。這樣的自 [P212] 欺欺人,內心是怎樣的苦痛不安!
七、燒法:如來說;「出家人有二燒法」。火一樣的燃燒,形容身心爲 煩惱與惡業所逼惱,如發高燒一樣。這比皮膚上的癰瘡,嚴重多了!那「二 」種呢?求見他過而自覆其罪的人,不能忏悔出罪,增加僧團的不安。他還 在「一」、充滿罪惡的「垢心,受著法衣」(如法的衣服,如安陀會、郁多 羅、僧伽梨),充出家人。「二」、自己多犯戒行,卻「受他持戒善人」-- --受五戒、八戒在家弟子的「供養」。佛曾比喻爲:這樣的人而服法衣,受 人供養,如身裏燒熱的銅鍱,口吞烊銅與熱鐵一樣。現生身心燒然,來生不 免獄火的苦迫!
八、病:如來說:「出家人有二種病」,這是嚴重的病,必死的病。那 「二」種呢?「一」、由于他有豐富的世俗知見,往來于白衣知識──王公 大臣等,自以爲有學問,有勢力。久之心智昏昧,還自以爲對佛法很了不起 。這樣的「懷增上慢」,再也「不」會「伏心」──見到自己的缺點而謙卑 [P213] 降伏,接受僧伽的處分。如!6浍悷劣馬,縱橫在僧伽田園中,踐踏一切。「二 」、破「壞他」人所「發」的「大乘心」──菩提心。真正的聲聞行者,深 見如來的真實意趣,是不會違礙大乘的。而這種惡比丘,有學問,有勢力, 多利養,大抵也多徒衆。心在世俗而作些非法非律的事。初發菩提心的,以 利益衆生爲先,不急離生死,所以容易受到熏染,以他爲榜樣,而損毀了自 己的菩提心。大乘菩提心,決不能從世俗的破見破戒中來。
這八類二法,說明了由于比丘的意樂不淨,知識欲與物欲的發展,而達 到必死──必墮惡道的重病。不但自己不能忏悔,還使人退失菩提心。修聲 聞道的此丘,必須深切的記取這八法!
戊二 沙門善學不善學
己一 標列 『又大迦葉?謂沙門者,有四種沙門。何謂爲四,一者、形服沙門;二者、威 儀欺诳沙門;叁者、貪求名聞沙門;四者、實行沙門。』 [P214]
出家的比丘,都是隨佛修學。但學習的情形,大有差別。或是學習皮毛 ,或是深得心髓。所以如來約善學與不善學,而作不同的說明。先總標列說 :「大迦葉」!所說的出家「沙門」,可以「有四種沙門」的差別。那「四 」種呢?「一」、「形服沙門」、「二」、「威儀欺诳沙門」;「叁」、「 貪求名聞沙門」;「四」、「實行沙門」。單從名稱上看,就知道佛所希望 比丘的,是那一類沙門了。
己二 別釋
庚一 形服沙門 『何謂形服沙門?有一沙門,形服具足,被僧伽梨,剃除須發,執持應器。而 便成就不淨身業、不淨口業、不淨意業;不善護身,悭嫉、懈怠,破戒爲惡:是 名形服沙門。』
一、「形服沙門」:「有一」類出家的「沙門」,在「形」儀「服」裝 方面,是「具足」──完備的。隨佛出家,有出家的形相,這就是一、「被 [P215] (穿著)僧伽梨」。僧伽梨是衣名,譯義爲複合。這與一長一短的五衣(安 陀會),二長一短的七衣(郁多羅僧)不同;這是叁長一短的,九條以上的 衣服。在叁衣中,這可說是大禮服,凡是乞食,說法,入王宮,授戒等,都 要穿這樣的法衣。二、「剃除須發」,有的連眉毛也剃去了。叁、「執持應 器」:梵語缽多羅,譯義爲應量器,就是每天執持以乞食,受食的食器。這 叁點,形式上已完備了出家的形相。但是這一類比丘,只是在生活──衣食 等習慣上,學習得有個樣子,而另一面,「便成就不淨身業」,如殺、盜、 淫,或殺、盜、淫的方便罪;成就「不淨口業」,如大小妄語、惡罵等;成 就「不淨意業」,如見解僻謬、心在俗事上轉。這一類沙門,「不善」守「 護」自「身」,爲「悭」吝、「嫉」妒、「懈怠」放逸等煩惱所使,所以「 破戒爲惡」。叁業都不清淨,只是形儀服裝上像沙門而已,所以「名形服沙 門」。
庚二 威儀欺诳沙門 [P216] 『何謂威儀欺诳沙門?有一沙門,具足沙門身四威儀,行立坐臥,一心安詳; 斷諸美味,修四聖種;遠離衆會,出家愦鬧之衆;言語柔軟。行如是法,皆爲欺 诳,不爲善淨,而于空法有所見得;于無得法生恐畏心,如臨深想;于空論比丘 生怨賊想:是名威儀欺诳沙門。』
二、「威儀欺诳沙門」:「有一」類出家的「沙門」,不但是形服具足 ,而且在事相上,可說是典型的持戒比丘。一、威儀方面,「具足沙門身四 威儀──行立坐臥」。身體的一切舉動,不敢疏忽,都「一心」正念,舉措 「安詳」,做到四威儀的一切如法。例如坐,怎樣坐法,在僧衆中,坐在那 裏?到白衣家去,可不可以坐?可以,又坐在那裏?什麼地方,什麼人,不 能與他共坐。坐時的身體姿態,衣服整齊,器物安放,要一一如法。說起來 ,真不簡單!如不是一心正念,怎能處處如法?二、生活方面,「斷諸美味 」,專吃粗惡的,聊以維持身命。常時「修四聖種」:常乞食,糞掃衣,樹 下坐,樂斷。總之,對于生活受用,采取最清苦的生活。叁、環境方面,過 [P217] 著孤獨靜處的生活,「遠離」一切大「衆會」集。不但不參與白衣的集會, 也遠離「出家愦鬧」的大「衆」共住。因爲衆多比丘在一起,總免不了僧事 等煩雜。四、待人接物方面:見了出家衆或在家人來,總是一團慈和氣象, 「言語」溫「柔」和「軟」,使人覺得慈霭可親。這樣的沙門,在形儀上, 是沒有可說的了。但形式爲實質而存在,如沒有實質,或更違反實質,那形 式有什麼用呢?所以嚴持比丘戒律,也不一定能成就解脫善根。這一類比丘 ,受持嚴格的戒律,但專重事相,不重勝義,所以精進修「行如是法」門, 「皆爲欺诳」──在虛诳妄取事上著力,「不爲」內心的「善淨」;不是爲 了從內心的善淨,而進向勝義的善淨。專在取相事上用功,這才反「而于空 法」──一切法畢竟空,「有所」執「見」,以爲有法可「得」。這樣,他 對「于無得」的空「法」,「生恐畏心」,厭惡心,「如臨深」淵一樣的「 想」法,怕因空而喪失身命。從前,「五百部聞畢竟空,如刀傷心」,就是 這類人。既重事輕理,愛有惡空,于畢竟空法門生恐畏心,「于」闡揚宏通 [P218] 一切法「空論」的「比丘」,也「生怨」家、盜「賊」一樣的「想」法,恨 他破壞佛法,不願相見,甚至呵罵迫害空論比丘。文殊師利菩薩本生,喜根 比丘的故事,可爲例證。這僅有沙門的威儀,而違害沙門的實質。看來樣樣 如法,其實一無是處!「是名威儀欺诳沙門」,欺诳是虛妄無實的意思。
庚叁 名聞沙門 『何謂名聞沙門?有一沙門,以現因緣而行持戒,欲令人知;自力讀誦,欲令 他人知爲多聞;自力獨處,在于閑靜,欲令人知爲阿練若,少欲知足,行遠離行 。但爲人知,不以厭離,不爲善寂,不爲得道,不爲沙門婆羅門果,不爲涅槃: 是爲名聞沙門。』
叁、貪求「名聞沙門」:「有一」類出家的「沙門」,他的出家修學, 都是爲了「現」生「因緣」──爲現生的受人尊敬,生活安樂。爲了達成現 生的利樂,所以自願自發的修「行持戒」,非常嚴淨。但目的爲了「欲令人 知」道他持戒;唯有使人知道,才會稱譽他,欽佩他,以他爲師範,達到現 [P219] 生利樂的目的。不但持戒,他還以「自力讀誦」,精研叁藏,對佛法有廣博 的知識;但目的還是「令他人知」道他是一位「多聞」比丘。他又「自力獨 處」山林,住「在」「閑靜」的所在,目的也是「欲令人知」道他「爲阿練 若」比丘,是一位「少欲知足,行遠離行」的修行人。持戒,多聞(慧), 修遠離行,一切「但爲」他「人知」道,而「不以厭離」心來修學;「不爲 」心離戲論的「善寂」;「不爲得道」(覺悟);「不爲」證得「沙門、婆 羅門果」──出離清淨的究竟果;「不爲涅槃」的究竟解脫。精進的修行, 一切爲了現生因緣,貪求他人的尊敬,這就「是爲名聞沙門」。
庚四 實行沙門 『複次,迦葉?何謂實行沙門?有一沙門,不貪身命,何況利養?聞諸法空無 相無願,心達隨順,如所說行。不爲涅槃而修梵行,何況叁界!尚不樂起空無我 見,何況我見衆生人見!離依止法,而求解脫一切煩惱;見一切諸法本來無垢, 畢竟清淨,而自依止亦不依他。以正法身,尚不見佛,何況形色?以空遠離,尚 [P220] 不見法,何況貪著音聲言說!以無爲法,尚不見僧,何況當見有和合衆!而于諸 法無所斷除,無所修行,不住生死,不著涅槃。知一切法本來寂滅,不見有縛, 不求解脫:是名實行沙門。』
四、「實行沙門」;實,是真實,勝義;實行沙門,是爲勝義而修行的 沙門,勿以爲是一般的實行。四種沙門中,形服沙門,不消說是不對的。威 儀欺诳沙門,也許自以爲修行,嚴持戒律,以爲這才能解脫。但拘泥律行, 在虛诳妄取中取相修行,並不是佛說比丘應持戒的意趣所在。如四聖種,比 丘是應受的。但佛沒有說,非乞食、糞掃衣、樹下坐不可;更沒有說不能吃 精美的飲食。可見這是取相修行,違反如來的精神,而流于苦行。至于名聞 沙門,持戒、多聞、遠離,也著實精進修行,應該是事理兼通。但爲了貪求 人的尊敬供養,只…
《寶積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