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;「二」、「自」己隐「覆」自己的「罪」过。破见与破 戒的,僧团会严重的劝告(谏),或者处罚他。不知反省的恶比丘,唯一的 办法,一方面是吹求揭发(见)别人的过失:你还不是一样!某人也是那样 ,你们为什么不问?僧伽有偏见,故意找我为难。甚至无中生有,诽谤诋毁 ,以转移人的注意,以达到减轻僧伽对自己的压力。一方面,自己犯罪作恶 ,决不向人发露,而尽量的掩饰覆藏起来,以免同道大众的举发。这样的自 [P212] 欺欺人,内心是怎样的苦痛不安!
七、烧法:如来说;「出家人有二烧法」。火一样的燃烧,形容身心为 烦恼与恶业所逼恼,如发高烧一样。这比皮肤上的痈疮,严重多了!那「二 」种呢?求见他过而自覆其罪的人,不能忏悔出罪,增加僧团的不安。他还 在「一」、充满罪恶的「垢心,受着法衣」(如法的衣服,如安陀会、郁多 罗、僧伽梨),充出家人。「二」、自己多犯戒行,却「受他持戒善人」-- --受五戒、八戒在家弟子的「供养」。佛曾比喻为:这样的人而服法衣,受 人供养,如身里烧热的铜鍱,口吞烊铜与热铁一样。现生身心烧然,来生不 免狱火的苦迫!
八、病:如来说:「出家人有二种病」,这是严重的病,必死的病。那 「二」种呢?「一」、由于他有丰富的世俗知见,往来于白衣知识──王公 大臣等,自以为有学问,有势力。久之心智昏昧,还自以为对佛法很了不起 。这样的「怀增上慢」,再也「不」会「伏心」──见到自己的缺点而谦卑 [P213] 降伏,接受僧伽的处分。如!6浍悷劣马,纵横在僧伽田园中,践踏一切。「二 」、破「坏他」人所「发」的「大乘心」──菩提心。真正的声闻行者,深 见如来的真实意趣,是不会违碍大乘的。而这种恶比丘,有学问,有势力, 多利养,大抵也多徒众。心在世俗而作些非法非律的事。初发菩提心的,以 利益众生为先,不急离生死,所以容易受到熏染,以他为榜样,而损毁了自 己的菩提心。大乘菩提心,决不能从世俗的破见破戒中来。
这八类二法,说明了由于比丘的意乐不净,知识欲与物欲的发展,而达 到必死──必堕恶道的重病。不但自己不能忏悔,还使人退失菩提心。修声 闻道的此丘,必须深切的记取这八法!
戊二 沙门善学不善学
己一 标列 『又大迦叶?谓沙门者,有四种沙门。何谓为四,一者、形服沙门;二者、威 仪欺诳沙门;三者、贪求名闻沙门;四者、实行沙门。』 [P214]
出家的比丘,都是随佛修学。但学习的情形,大有差别。或是学习皮毛 ,或是深得心髓。所以如来约善学与不善学,而作不同的说明。先总标列说 :「大迦叶」!所说的出家「沙门」,可以「有四种沙门」的差别。那「四 」种呢?「一」、「形服沙门」、「二」、「威仪欺诳沙门」;「三」、「 贪求名闻沙门」;「四」、「实行沙门」。单从名称上看,就知道佛所希望 比丘的,是那一类沙门了。
己二 别释
庚一 形服沙门 『何谓形服沙门?有一沙门,形服具足,被僧伽梨,剃除须发,执持应器。而 便成就不净身业、不净口业、不净意业;不善护身,悭嫉、懈怠,破戒为恶:是 名形服沙门。』
一、「形服沙门」:「有一」类出家的「沙门」,在「形」仪「服」装 方面,是「具足」──完备的。随佛出家,有出家的形相,这就是一、「被 [P215] (穿著)僧伽梨」。僧伽梨是衣名,译义为复合。这与一长一短的五衣(安 陀会),二长一短的七衣(郁多罗僧)不同;这是三长一短的,九条以上的 衣服。在三衣中,这可说是大礼服,凡是乞食,说法,入王宫,授戒等,都 要穿这样的法衣。二、「剃除须发」,有的连眉毛也剃去了。三、「执持应 器」:梵语钵多罗,译义为应量器,就是每天执持以乞食,受食的食器。这 三点,形式上已完备了出家的形相。但是这一类比丘,只是在生活──衣食 等习惯上,学习得有个样子,而另一面,「便成就不净身业」,如杀、盗、 淫,或杀、盗、淫的方便罪;成就「不净口业」,如大小妄语、恶骂等;成 就「不净意业」,如见解僻谬、心在俗事上转。这一类沙门,「不善」守「 护」自「身」,为「悭」吝、「嫉」妒、「懈怠」放逸等烦恼所使,所以「 破戒为恶」。三业都不清净,只是形仪服装上像沙门而已,所以「名形服沙 门」。
庚二 威仪欺诳沙门 [P216] 『何谓威仪欺诳沙门?有一沙门,具足沙门身四威仪,行立坐卧,一心安详; 断诸美味,修四圣种;远离众会,出家愦闹之众;言语柔软。行如是法,皆为欺 诳,不为善净,而于空法有所见得;于无得法生恐畏心,如临深想;于空论比丘 生怨贼想:是名威仪欺诳沙门。』
二、「威仪欺诳沙门」:「有一」类出家的「沙门」,不但是形服具足 ,而且在事相上,可说是典型的持戒比丘。一、威仪方面,「具足沙门身四 威仪──行立坐卧」。身体的一切举动,不敢疏忽,都「一心」正念,举措 「安详」,做到四威仪的一切如法。例如坐,怎样坐法,在僧众中,坐在那 里?到白衣家去,可不可以坐?可以,又坐在那里?什么地方,什么人,不 能与他共坐。坐时的身体姿态,衣服整齐,器物安放,要一一如法。说起来 ,真不简单!如不是一心正念,怎能处处如法?二、生活方面,「断诸美味 」,专吃粗恶的,聊以维持身命。常时「修四圣种」:常乞食,粪扫衣,树 下坐,乐断。总之,对于生活受用,采取最清苦的生活。三、环境方面,过 [P217] 着孤独静处的生活,「远离」一切大「众会」集。不但不参与白衣的集会, 也远离「出家愦闹」的大「众」共住。因为众多比丘在一起,总免不了僧事 等烦杂。四、待人接物方面:见了出家众或在家人来,总是一团慈和气象, 「言语」温「柔」和「软」,使人觉得慈霭可亲。这样的沙门,在形仪上, 是没有可说的了。但形式为实质而存在,如没有实质,或更违反实质,那形 式有什么用呢?所以严持比丘戒律,也不一定能成就解脱善根。这一类比丘 ,受持严格的戒律,但专重事相,不重胜义,所以精进修「行如是法」门, 「皆为欺诳」──在虚诳妄取事上着力,「不为」内心的「善净」;不是为 了从内心的善净,而进向胜义的善净。专在取相事上用功,这才反「而于空 法」──一切法毕竟空,「有所」执「见」,以为有法可「得」。这样,他 对「于无得」的空「法」,「生恐畏心」,厌恶心,「如临深」渊一样的「 想」法,怕因空而丧失身命。从前,「五百部闻毕竟空,如刀伤心」,就是 这类人。既重事轻理,爱有恶空,于毕竟空法门生恐畏心,「于」阐扬宏通 [P218] 一切法「空论」的「比丘」,也「生怨」家、盗「贼」一样的「想」法,恨 他破坏佛法,不愿相见,甚至呵骂迫害空论比丘。文殊师利菩萨本生,喜根 比丘的故事,可为例证。这仅有沙门的威仪,而违害沙门的实质。看来样样 如法,其实一无是处!「是名威仪欺诳沙门」,欺诳是虚妄无实的意思。
庚三 名闻沙门 『何谓名闻沙门?有一沙门,以现因缘而行持戒,欲令人知;自力读诵,欲令 他人知为多闻;自力独处,在于闲静,欲令人知为阿练若,少欲知足,行远离行 。但为人知,不以厌离,不为善寂,不为得道,不为沙门婆罗门果,不为涅槃: 是为名闻沙门。』
三、贪求「名闻沙门」:「有一」类出家的「沙门」,他的出家修学, 都是为了「现」生「因缘」──为现生的受人尊敬,生活安乐。为了达成现 生的利乐,所以自愿自发的修「行持戒」,非常严净。但目的为了「欲令人 知」道他持戒;唯有使人知道,才会称誉他,钦佩他,以他为师范,达到现 [P219] 生利乐的目的。不但持戒,他还以「自力读诵」,精研三藏,对佛法有广博 的知识;但目的还是「令他人知」道他是一位「多闻」比丘。他又「自力独 处」山林,住「在」「闲静」的所在,目的也是「欲令人知」道他「为阿练 若」比丘,是一位「少欲知足,行远离行」的修行人。持戒,多闻(慧), 修远离行,一切「但为」他「人知」道,而「不以厌离」心来修学;「不为 」心离戏论的「善寂」;「不为得道」(觉悟);「不为」证得「沙门、婆 罗门果」──出离清净的究竟果;「不为涅槃」的究竟解脱。精进的修行, 一切为了现生因缘,贪求他人的尊敬,这就「是为名闻沙门」。
庚四 实行沙门 『复次,迦叶?何谓实行沙门?有一沙门,不贪身命,何况利养?闻诸法空无 相无愿,心达随顺,如所说行。不为涅槃而修梵行,何况三界!尚不乐起空无我 见,何况我见众生人见!离依止法,而求解脱一切烦恼;见一切诸法本来无垢, 毕竟清净,而自依止亦不依他。以正法身,尚不见佛,何况形色?以空远离,尚 [P220] 不见法,何况贪着音声言说!以无为法,尚不见僧,何况当见有和合众!而于诸 法无所断除,无所修行,不住生死,不着涅槃。知一切法本来寂灭,不见有缚, 不求解脱:是名实行沙门。』
四、「实行沙门」;实,是真实,胜义;实行沙门,是为胜义而修行的 沙门,勿以为是一般的实行。四种沙门中,形服沙门,不消说是不对的。威 仪欺诳沙门,也许自以为修行,严持戒律,以为这才能解脱。但拘泥律行, 在虚诳妄取中取相修行,并不是佛说比丘应持戒的意趣所在。如四圣种,比 丘是应受的。但佛没有说,非乞食、粪扫衣、树下坐不可;更没有说不能吃 精美的饮食。可见这是取相修行,违反如来的精神,而流于苦行。至于名闻 沙门,持戒、多闻、远离,也着实精进修行,应该是事理兼通。但为了贪求 人的尊敬供养,只…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