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此一念,就违反了修行的根本意趣。所以中间二类沙门, 看来是很难得的,但是不足取的。佛教人发心修行、持戒、多闻、远离,一 切是为了胜义。那末,真实沙门是怎样的呢? [P221]
「有一」类出家的「沙门」,他们的真实修行,尚且「不贪」着自己的 「身命」,真的生死置于度外,一心向道,「何况」为了身外的尊敬与「利 养」而修行呢!这点,就与名闻沙门不同。他们听「闻诸法」皆「空」,空 故「无相」,无相故「无愿」,契入一实相的三解脱门。内「心」能如实的 通「达」,所以也能「随顺」空法,不起违逆心。信解空法为佛法心髓,所 以能「如所说」的空义,修「行」中道正观。这样,与威仪欺诳沙门,是完 全不同了!以下,一、约三解脱门,以明深解一切法空而修行者的心境:众 生为了愿得三界乐果,二乘为了愿求涅槃,而修行佛法。实行沙门是,信解 生死涅槃不二,于涅槃法无知无得,所以「不为」愿求「涅槃而修梵行」-- --三增上学,「何况」为了愿生「三界」果报而修行呢!不为生死,不为涅 盘而修行,是无愿解脱门。虽然信解甚深空义,但知道毕竟空是空也不可得 的;是『但以假名说』,而不可作实法会的。所以能「不」因爱「乐」空义 而「起空无我见」。于空都不起取着,「何况」空无我所对治的,众生妄执 [P222] 的「我见、众生」见、「人见」、寿者见等呢!这是空解脱门。实行沙门, 「离依止法,而求解脱一切烦恼」。依止是什么?依止是依着处。有所依就 有所着,有所依着就有烦恼取着,也就成为三界生死一切法的依处。因此从 离依止中去解脱烦恼。这点,如唯识学者,以阿赖耶识为所知依──一切法 的依处,就以阿赖耶为我爱执藏,或称为『烦恼过恶聚』(集处)。中观学 者以自性见为依止,也就以此解说佛说的阿赖耶。这都说明了,依处即着处 ;有所依即不得解脱。那怎样才能离依止呢?就是以中观正「见一切诸法」 无自性空;空故不生不灭;不生不灭故「本来无垢」;如虚空性的了无纤尘 相可得,「毕竟清净」。这样的离依止法(依中观说,即离自性见;依唯识 学,即『解脱应于阿陀那中求』),精勤修行,就是如来临入涅槃,教比丘 们「自依止」,法依止,不异依止了。这是本分事,所以说自;佛也不能使 你解脱,所以说「不依他」。依此法而修行。自悟自度,不取一切依止相, 这是无相解脱门。 [P223]
次约三宝,以明深解空法而修行的心境:契入正法(胜义空),所以能 成佛,佛是「以正法」为「身」的,名为法身,这是佛的真实。在契入法身 毕竟清净中,「尚不见」有「佛」的德相可得,「何况」取着三十二相,八 十种好等「形色」为佛呢?这是深见佛而不起佛见。「以空」胜解而身心「 远离」,如法修行,「尚不见」有「法」相可得,「何况贪着音声言说」, 以经论等文字语言为法呢?文字如指月的指,能引入正法而不就是正法,所 以深见法性,不会于法起见。梵语僧伽,译义为众,含有和合的意思。出家 弟子,同一法味,所以称僧。真实的僧,是理和同证。在共证的「无为法」 中,「尚不见」有和合的「僧」相可得,「何况当见有」六「和合众」(戒 和、见和、利和、身和、语和、意和),而取着事相的僧呢?这是不起僧见 。这三者,是深体一性三宝,而不在事相上(化法三宝、住持三宝)取着。
再约四谛,以明深解空法而修行者的心境:「于诸法」中,烦恼与业为 集谛,是集起生死苦果的因缘。但在深解法空性中,烦恼与业,本自空寂不 [P224] 生,所以于集谛「无所断除」──集不可得。断集,是要修正道──八正道 、三十七品等。但通达一切法空,道也是性空,所以都「无所修行」──道 不可得。修道,断集,就能断生死,生死是苦谛。但实行沙门,通达生死本 空,所以处生死而「不住生死」──苦不可得。离生死以证涅槃,为灭谛。 达法性空,即悟『本来寂静,自性涅槃』。不离一切法,不得一切法,所以 「不着涅槃」,或称之为无住涅槃──灭不可得。从中道正观以观四谛,都 无所取着,即四谛不二──一实谛。
三解脱门,三宝,四谛,为声闻道的要门。如为胜义而修行,与一切法 空性相应而修行,就一切都无所取着。这样的深见,与法相应,「知一切法 本来寂灭」,也就「不见有缚」──能缚、所缚、缚法;「不求解脱」。但 这样的不见有缚,而系缚自解;不求解脱而真得解脱,「是名实行沙门」。
是佛教授教诫的意趣所在,为一切沙门的真正师范!
己三 结劝 [P225]
庚一 应住实行 『如是迦叶!汝等当习实行沙门法,莫为名字所坏。迦叶!譬如贫穷贱人,假 富贵名,于意云何,称此名不』,『不也,世尊』!『如是迦叶!但名沙门婆罗 门,而无沙门婆罗门实功德行,亦如贫人为名所坏。』
如来开示沙门的善学不善学,当然是希望出家弟子,能以实行沙门为轨 范,所以又说这结劝一科。如来先劝大众学习实行沙门:如上面所说那样, 「迦叶?汝等当」然要学「习实行沙门法」;切「莫为」前三类的「名字」 比丘,也就是有名无实的比丘「所坏」(害)了!佛举一非常有意义的譬喻 说:「迦叶!譬如贫穷」而又卑「贱」的「人」,却要「假」充「富贵」的 「名」称。在你的意见如何?这位贫贱人,能「称此」富贵「名不」(否) ?迦叶说:「不」称。如来就说:这样,如前三类的出家人,「但名」为「 沙门、婆罗门」(婆罗门的意义是净行,佛每以真正出家修证的为婆罗门, 这并非指一般的婆罗门而说),「而无沙门、婆罗门」的真「实功德行」, [P226] 那也犹「如贫人为名所坏」了!贫人到底怎样为名所坏呢?俗谚说:『真贫 好过,假富难当』。有的经济已艰困不堪,但由于祖父的余风,在衣服、饮 食、交际、捐助……还非充富贵不可。经济愈来愈难,无法节约,非彻底破 产不可。这就是为名所坏了?出家人,没有沙门、婆罗门的真实功德,还是 贤圣僧一样的受人信施。尊敬礼拜,也就要为虚名所坏,『袈裟下失却人身 』了!
庚二 勿恃多闻 『譬如有人漂没大水,渴乏而死。如是迦叶!有诸沙门,多读诵经而不能止贪 恚痴渴,法水漂没,烦恼渴死,堕诸恶道。譬如药师,持药囊行,而自身病不能 疗治。多闻之人有烦恼病,亦复如是。虽有多闻,不止烦恼,不能自利。譬如有 人服王贵药,不能将适,为药所害。多闻之人,有烦恼病,亦复如是。得好法药 ,不能修善,自害慧根。迦叶!譬如摩尼宝珠堕不净中,不可复着。如是多闻贪 着利养,便不复能利益天人。譬如死人着金璎珞。多闻破戒比丘,被服法衣,受 [P227] 他供养,亦复如是。如长者子剪除爪甲,净自洗浴,涂赤栴檀,着新白衣,头着 华鬘,中外相称。如是迦叶!多闻持戒,被服法衣,受他供养,亦复如是。』
前三类沙门中,第一类是不必说了。持戒、苦行、头陀、独住,这也说 得多了。唯为利名而学教的多闻比丘,上面还少加评责。所以这里专约多闻 的假名比丘,而劝告大家,勿要以为多闻就可依恃。如来举了一连串的譬喻 ,来说明这一意思。一、「譬如有人漂没」在「大水」中,却不知道饮水, 口「渴」疲「乏而死」,这不是愚昧吗?这样,「有诸沙门,多读诵经」典 ,通一切教义。佛的经法,是要我们离烦恼的;而上说的多闻此丘,虽读通 一切经,「而不能止」自己的「贪恚痴渴」。虽在经教「法水」中「漂没」 。还是为炽然的「烦恼」所熏迫,不得法水的滋润而「渴死」。由于烦恼炽 然,多闻毫无用处,死了多「堕诸恶道」中。二、「譬如药师」,经常「持 」带「药囊」而「行」,随时为人治病。可是「自身病」了,却「不能疗治 」,这不是可笑吗?那些「多闻」的「人」,而「有烦恼病」,也是同样的 [P228] 可笑!「虽有」佛法的「多闻」,经常为人说法,却「不止」自己的「烦恼 」,「不能」依佛法而得「自利」。三、「譬如有人,服」了国「王」所赐 的名「贵药」品,论理是应该病好了。但由于他虽服名药,「不能将」养调 「适」,饮食等都不如法,与药力相违反。结果,不但无益,反「为药所害 」,病势增加严重起来。「多闻」的「人,有烦恼病」,也正是这样。「得 」了如来最「好法药,不能」依法「修善」。这样,多闻只是增长名利,增 长烦恼,反而害了「自」己,损「害」自己的「慧根」。四、「譬如摩尼宝 珠」,本是极清净,极神妙的。但不慎而「堕」在屎尿等「不净中」,也就 「不可」再作庄严品,而带「着」在冠上了。「如是,多闻」比丘,本是极 难得的,但一经「贪着利养」,以利名心说法,也就「不复能利益天」上「 人」间了。
末后还有譬说,从正反两面来说明。「譬如死人」,臭秽不堪,即使带 「着金」质的「璎珞」,也不能使他严净。这样,「多闻破戒比丘」,即使 [P229] 「被服法衣,受他供养」,也不能成为清净;不能自利,不能利他。那应该 怎样呢?如来又举喻说:「如」世家的「长者子」,身家清白;再「剪除爪 甲」,为洗「净自」身而沐「浴」,「涂」上「赤栴檀」香;身上再「着新 」净的「白衣」;「头」上再带「着」香丽的「华鬘」。这样的「中外」-- --表里「相称」,才能人见人爱,受人敬重。「迦叶」!如「多闻」又「持 戒」的「比丘」,再「被服法衣。受他供养」,才是身心清净,表里一致, 为人天的福田,值得尊敬了!
这一连五喻,总之是希望多闻比丘,又能持戒,依法修行,成为可敬的 实行沙门。
戊三 持戒善净不善净
己一 …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