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宝积经讲记▪P2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净持戒 『又大迦叶!四种破戒比丘,似善持戒。何谓为四?有一比丘,具足持戒:大 小罪中心常怖畏,所闻戒法皆能履行,身业清净、口业清净、意业清净、正命清 [P230] 净;而是比丘说有我论,是初破戒似善持戒。复次,迦叶!有一比丘诵持戒律, 随所说行;身见不灭,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。复次,迦叶!有一比丘具足 持戒,取众生相而行慈心;闻一切法本来无生,心大惊怖,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 善持戒。复次,迦叶!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,见有所得,是名第四破戒比 丘似善持戒。』

  再约持戒的善净不善净来说,先说不净持戒。持戒是难得的,但净见-- --正知正见,是比净戒更重要的。凡是没有清净知见的,也就一定是破戒的 了。如来说;「大迦叶!有四种破戒比丘」,实际是破戒的,而看起来好「 似善」净的「持戒」者。这是持戒比丘所不可不知的!那四种呢?一、「有 一」类「比丘」,能「具足」受「持戒」法。对于有所违犯的「大」罪,如 波罗夷、僧伽婆尸沙等;「小」罪,如突吉罗等。在这大小一切「罪中」, 都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「心常」怀有「怖畏」,生怕犯罪而堕落。所以对 「所闻戒法」,都「能履行」,能做到「身业清净、口业清净、意业清净」 [P231] ,经济生活的「正命清净」。那可说是很难得的了!但是这类「比丘」,宣 「说有我论」。主张在生死轮回,系缚解脱中,有一生命主体,叫做真我, 大我,不可说我等。由于宣说有我,与佛说的无我正见相违。这「是初」一 类「破戒」而「似善持戒」的。这为什么称为破戒呢?依佛法说:『依法摄 僧』,『依法制戒』;戒是为了令人随顺正法,趣入正法,与正法相应而安 立的。如思想、主见,根本违反了空无我性的正法,那一切都与法相违,也 就不成其为戒了。而且,戒(梵语尸罗)是清凉义。而取我着相,为戏论分 别根源,一切烦恼炽然所依止。如来说依戒而定而慧而解脱,为如来制戒的 根本意趣。从这一根本立场来说,有我论者所持的净戒,不能依此而解脱, 不能依此而得清凉,所以也就是违犯如来的清净戒了。

  二、「迦叶!有一」类「比丘」,能「诵持戒律」,熟悉律部的开遮持 犯,「随」律典「所说」而实「行」。这是持律的律师了,比上一类比丘更 难得!而且,他也不宣说有我论。可是内心的「身见──(我见)不灭」, [P232] 一切还是以自我为中心:我能持戒,我能清净持戒,我是怎样,我要怎样。 这样的比丘,即使不说有我,而思想行为一切依我见而行,「是名第二」类 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」。

  三、「有一」类「比丘」,不但「具足持戒」,而且慈心广大,不止如 上的自利了。但同样的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,「取众生相而行慈心」,是 凡夫的『众生缘慈』。由于取着我、人、众生相。所以「闻一切法本来无生 」,无我相可得,无法相可得,就会「心大惊怖」,以为非佛所说,而进行 诽毁甚深法义。像这类比丘,「是名第三」类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」。

  四、还「有一」类「比丘」,持戒精严,能「具足修行十二头陀」法。 头陀是梵语。是抖擞的意义,这是过着极端刻苦生活的称呼。十二头陀行中 ,衣着方面有二:但三衣、粪扫衣。饮食方面有四:常乞食、不余食、一坐 食、节量食。住处方面有五:住阿兰若、冢间坐、树下坐、露地坐、随地坐 。睡眠方面有一:即常坐不卧。这样的苦行头陀,而心中「见有所得」,以 [P233] 为有法可得,实有法性可证、违反了性空不可得的正法。这样,「是名第四 」类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」。

  从这四类来说,凡是取相、着有、执我、立我的,他们的知见,与世俗 甚至与外道一致的,那不管他怎样持戒,也就是破戒,违反如来戒法的真义 !

  

  己二 善净持戒

  庚一 长行 『复次,迦叶!善持戒者,无我无我所,无作无非作,无有所作亦无作者,无 行无非行,无色无名,无相无非相,无灭无非灭,无取无舍,无可取无可弃;无 众生无众生名,无心无心名,无世间无非世间,无依止无非依止;不以戒自高, 不下他戒,亦不忆想分别此戒,是名诸圣所持戒行,无漏不系,不受三界,远离 一切诸依止法』。』

  不善净持戒的四类破戒比丘,已如上说;那怎样才是善巧的,清净的持 [P234] 戒呢?说明这点,如来又对「迦叶」说:真实的「善持戒者」,一定是「无 我无我所」的;这是标要。从离执一边说,没有我见我所见(也就没有我爱 我所爱等)。从契入正法说,是通达『无我无我所』,也就是我空法空性的 。这才是善净持戒,否则执我执我所,与正法不相应,就是前面所说的破戒 比丘了。本着这样的净戒立场,所以说:「无作无非作」。依世俗说,戒是 善净的表业──动作而有所表示的,与无表业──无所表见的。表与无表, 旧译为作与无(非)作。在这法性本空的正觉中,没有法是作的;作都不可 得,更无所谓非作了。由于作不可得,所以「无有所作」的戒,也「无」受 戒持戒的「作者」。没有能作者与所作法,也就「无行无非行」了。行是迁 流造作的意思。广义为一切有为法;要略为以思心所为主的身口意行。什么 是戒?有的说是表无表色,有的说是名所摄的思。也可说:身口业是色,意 业是名。然从上面无作无行来说,当然也「无色无名」。这样,「无相」可 以表示;相都不可得,更「无非相」可得了。以毗尼来说,毗尼的意义是灭 [P235] ,灭一切不如法的罪恶过失。但在我法空性中,一切法本来不生,也就「无 」法可「灭」。灭尚且不可得,自「无」所谓「非灭」了。由于正觉法性, 「无取无舍」,所以「无」某些法而「可取」可持;也「无」某些法而「可 弃」可舍。──上来约正觉以观戒法。

  戒是世界悉檀。每一类戒,每一条戒,每一项规章制度,都是与人地、 心物有关。约人来说,或是对社会,或是对教团,男女老少,都离不了人; 广义即离不了众生。在真实的净戒中,「无众生」可得,众生只是假名,其 实假名也是不可得的,所以又说「无众生名」。这正如般若经所说:菩萨不 可得,菩萨名字也不可得。戒是依内心而动发于外的:但在真实戒中,超越 意识的卜度,所以「无心」也「无心名」。戒是世间法,不离地域性,而真 实戒不属于地域性,所以「无世间」;但这并非说遗世独存,所以又「无非 世间」。戒为学佛者所依止,如佛的依正法而住一样。但这是「无依止」相 可得,也「无非依止」。如着于依止或无依止,即乖失佛意。──上来约正 [P236] 觉以观戒所关涉的事件。

  这样,真善净戒的,一切如法,清净不染,决「不以」持「戒」而「自 高」傲的;不自高,也就「不」会以低「下」来看「他」人的「戒」行。不 嫌恶他人的不清净,有违犯,以平等舍心而住。这如般若经说:『尸罗波罗 蜜,持犯不可得故』。不着持犯相,不起高下见,也「不忆想分别此戒」, 以为如何如何。这样的善持戒,是什么戒?「是名诸圣」──声闻、缘觉、 佛「所持」的「戒行」。这是最胜妙的,如佛在菩提树下,正觉法性而成佛 ,即名为『自然戒』,『上善戒』。一念般若现前,自然的心地清净,无往 而不自得,所作没有不合于法的。这样与圣道相应的戒,就是一般所说的道 共戒。这是不与漏相应的「无漏」;不为烦恼所缚的「不系」;「不受三界 」生死果报;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」,如不再爱乐欣喜阿赖耶,不着于一切 。这样的戒,才是善净的持戒,才是如来戒学的究极意义。

  

  庚二 偈颂 [P237] 『尔时,世尊欲明了此义,而说偈言:『清净持戒者,无垢无所有;持戒无憍 慢,亦无所依止;持戒无愚痴,亦无有诸缚;持戒无尘污,亦无有违失。持戒心 善软,毕竟常寂灭,远离于一切,忆想之分别,解脱诸动念,是净持佛戒。不贪 惜身命,不用诸有生,修习于正行,安住正道中,是名为佛法,真实净持戒。持 戒不染世,亦不依世法。逮得智慧明,无暗无所有,无我无彼想,已知见诸相, 是名为佛法。真实净持戒。无此无彼岸,亦无有中间,于无此彼中,亦无有所着 ;无缚无诸漏。亦无有欺诳,是名为佛法,真实净持戒。心不著名色,不生我我 所,是名为安住,真实净持戒。虽行持诸戒,其心不自高,亦不以为上,过戒求 圣道,是名为真实,清净持戒相。不以戒为最,亦不贵三昧,过此二事已,修习 于智慧,空寂无所有,诸圣贤之性,是清净持戒,诸佛所称赞。心解脱身见,除 灭我我所,信解于诸佛,所行空寂法,如是持圣戒,则为无有比。依戒得三昧, 三昧能修慧,依因所修慧,逮得于净智,已得净智者,具足清净戒』。

  说了上面清净持戒,那「时世尊」为了要显示「明了此」清净持戒的深 [P238] 「义」,所以又重「说偈言」。偈,即伽陀,为印度文学中的诗歌体。凡经 中先长行直说,又以偈重说,使意义更显了的,称为重颂,属于十二部经的 祇夜。佛在这里所说的重颂,都是显了清净持戒,凡九节,可分二段。

  第一段,直据持戒以明清净:一、如来所说的「清净持戒」,到底是怎 样的呢?「无垢」污杂染,清净得都「无所有」。这样的了无纤毫可得的清 净「持戒」,「无憍慢」心,不会以自己能持戒,或有功德而起憍慢的;心 也「无所依止」,不会落入任何窠臼。这样的清净「持戒,无」烦恼根本的 「愚痴」──无明,也「无有」依无明而起的「诸缚」,烦恼都是系缚。持 戒非常清净,不但不犯罪,也「无」少少「尘污」的沾染;对僧众的规制, 也「无有违失」。这样的「持戒,心善」调伏柔「软」,能成法器…
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三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