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安住于 「毕竟常寂灭」中,能「远离于一切」的「忆想」「分别」。心不为戏论所 动,所以能「解脱诸动念」。经上说:『动即为魔缚,不动为法印』。这样 的离念安住毕竟寂灭,才「是」清「净持佛戒」者。二、清净持戒的,「不 [P239] 贪惜」自己的「身命」,一心为道,不会因爱着自己而作种种非法,这约不 贪爱现身说。「不用诸有生」,约不贪爱未来说。有是欲、色、无色三有, 生是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生。众生的造作,凡夫的持戒,都是为了未来的果报 ──有生。清净持戒,是不为这些生死法的。唯「修习于正行」──八正道 行,不向生死,而住心寂灭。不着现未身命,一心「安住正道中」的,「是 名为佛法,真实净持戒」。三、清净「持戒,不染」着「世」间生死,也「 不依」如幻错乱的「世法」。不染不依,「得智慧」的光「明」,自然「无 」愚痴黑「暗」。「无所有」相──无法相;又「无我」相,「无彼」相-- --无人相。人相与法相都不可得,「已知见诸」法的真「相」,如说:『一 相无相,所谓实相』。这样,「是名为佛法,真实净持戒」。四、戒为波罗 蜜,能登彼岸。但在清净持戒的,「无」生死的「此」岸可着,也「无」涅 盘「彼岸」可住。在生死与涅槃,彼此二岸的中间,或以烦恼为中流,或以 戒等道为中流。既不着生死,不住涅槃,也「无有中间」可住。这样的两边 [P240] 不着,中道不留,所以说,「于无此彼中(间),亦无有所着」。心地清净 ,「无」种种系「缚」,「无诸漏」──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。心无烦恼, 正见一切而「无有」虚妄「欺诳」的乱相,「是名为佛法,真实净持戒」。 五、清净持戒的,「心不著名色」,即不着精神与物质的一切境相;内心又 「不生我我所」执见。这样的不着境相,不起执见,也就是总结上来的广说 ,「是名为安住,真实净持戒」了。
第二段,约持戒而进求究竟以明清净。六、清净持戒的,「虽行持诸戒 」,如比丘、比丘尼戒等,而谦下柔和,「其心不自」以为「高」而起憍慢 。也「不以」持戒「为」最「上」的。不以自己的持戒为了不起,不以受持 的戒行为究竟,这就能进一步的,超「过戒」行而上「求圣道」。宽泛的说 ,戒定慧都是圣道;彻底的说,唯有无漏慧才是圣道。佛法出世解脱的圣道 特质,就在于此。如清净持戒而又能进求圣慧道的,「是名为真实清净持戒 」者的德「相」。七、持净戒的,不但「不以戒为最」上,也「不贵」重「 [P241] 三昧。三昧是梵语,义译等持,即正定。戒是世界悉檀,定是共世间学。如 没有中观相应,都只是世间生死法,那有什么可贵呢?所以,能超「过此」 戒定「二事」,而「修习于智慧」。这不是世俗的事相的智慧,是胜义观慧 、以观一切法毕竟「空寂无所有」为法门的。如能证入空寂无所有,那就是 三乘「诸贤圣之」圣「性」。能这样,才「是清净持戒」,为十方「诸佛所 称赞」。八、这样的依戒而修慧,在智慧「心」中,即能「解脱身见」。不 为我见所系缚,且更能「除灭我我所」而不起。这样的无我慧,能深彻「信 解于诸佛所行」的「空寂法」。这样的「持戒」,「为」一切中最上妙的, 「无有比」的了!九、末了,总贯这一意义说:「依戒」修定,能「得三昧 」;依「三昧能修」胜义观「慧」。与定相应的,名修所成慧。「依因」此 「所修慧」,能「逮得于净智」──无漏的圣智。「已得净智」的,能所并 寂,才是「具足清净戒」。
从如来的重颂来说,如来赞扬道共戒,而确认为应依戒而定,依定而慧 [P242] ,三学的次第增上不可废,但不宜拘守于戒定。这样的圆满清净持戒,显示 了戒学与慧学的合一,法毗奈耶不二。这样的戒,才是正法,才是如来所称 赞的。
丁二 当机蒙益 『说是语时,五百比丘不受诸法,心得解脱。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,得法眼净 。』
如来宣说真实的声闻法门,这里已告一段落。如来说法,是不会没有义 利的,所以再叙述当时声闻学者得益的情形。经典的结集者,叙述当时法会 的情形说:如来「说是」──上面这些法「语时」,有「五百比丘」,当下 「不受(取)诸法」。于一切法不再有所取着,而「心得解脱」。经典中, 或说『离贪欲故,心得解脱;离无明故,慧得解脱』;或简要说:『心得解 脱』,这都指证得声闻究竟的阿罗汉果说。阿罗汉,离见修所断一切烦恼, 心得解脱自在,不再为烦恼及世法所拘碍。此外,还有「三万二千人」,听 [P243] 了佛的开示,也「远尘离垢」。断除见所断的烦恼(简称三结),名远尘。 不起感生死报果的杂染业,名离垢。那时般若现前,与正法──我空法空性 相应,名「得法眼净」。法是正法;法眼是证觉正法的智慧眼。法眼契证正 法,不与染惑相应,法性清净,智慧清净,所以叫法眼净。声闻乘所说的法 眼,与大乘所说(五眼之一)的法眼,多少不同,反而与慧眼相合。得法眼 ,约证得声闻初果──须陀洹果说。总之,在当时的听众中。五百位出家比 丘众,已证果的圣者,得了阿罗汉。还有在家或出家,没有证悟的三万二千 人,也证得了初果。在家,出家,初学,久学,都随机而得法益。
丙二 巧说
丁一 钝根退席 『五百比丘闻是深法,心不信解,不能通达,从坐起去。』
以下为『巧说』大科。一般的正常说法,那些自以为然的小乘学者,不 能得益。所以如来又别出方便善巧,来引导教化他们。先叙说钝根的退席, [P244] 如法华会上的五百位增上慢人一样。当时,有「五百比丘,闻是」──上面 所说的甚「深法」义,「心不信解,不能通达」。既不能因信顺而起解,更 不能深切的悟入,这当然对如来所说的法门,不得法味而兴趣索然。听又听 不进去,坐着也无意义,所以就「从坐」位上「起」来,离开如来与法会而 「去」了。
丁二 退席因缘
戊一 迦叶说 『尔时,大迦叶白佛言:『世尊!是五百比丘,皆得禅定,不能信解入深法故 ,从坐起去』。』
佛法难闻,这些比丘是应该知道的,怎么会在法会中间离去呢?大众也 许会觉得希奇,所以由本经的当机者──大迦叶出来说起,经如来开示以说 明他们的退席因缘。那「时,大迦叶」出来启「白佛」说:「世尊!是五百 比丘」,是一向重禅的,都修「得禅定」。禅,是梵语禅那的简译,译义为 [P245] 静虑,是安静中思虑,思虑而又安静的定。定是三昧,为心住一境的通称。 禅也是定,但别指初禅到四禅。通别合举,叫禅定。大迦叶说他们得禅定, 是复位的根机。不但『坐禅岂能作佛』,修禅也岂能解脱!复位而忽略慧学 的根机,难怪他「不能信解」契「入深法」,就「从坐起」而「去」。这是 大迦叶说他们退席,也就指示退席的问题所在。
戊二 如来说
己一 现缘 『佛语迦叶:『是诸比丘,皆增上慢,闻是清净无漏戒相,不能信解,不能通 达。佛所说偈,其义甚深。所以者何?诸佛菩提极甚深故。若不厚种善根,恶知 识所守,信解力少,难得信受。』
如来因大迦叶说起,所以作进一步的说明。先说他们退席的现在因缘: 「佛」告「迦叶」:这五百位「比丘,皆」是「增上慢」人,增上慢是未得 谓得。他们修禅,以为禅是怎样的深妙。有的修得初禅,自以为证初果;修 [P246] 得四禅,自以为得四果。自以为有修有证,究竟成办的增上慢人,佛世也不 少。在佛法中,如定慧不能平衡去修学,那就定心越深,心力越暗昧,也就 越不能胜解深义。所以这些复位而以为有修有证的比丘,「闻是」──上面 所说的「清净无漏戒相」──圣道戒,就「不能信解,不能通达」。这虽因 为他们的根钝,也因为佛法的甚深,所以说:「佛所说」的真实清净持戒「 偈」,意「义」是极「甚深」的。这样深的理由何在呢?这因为「诸佛」的 大「菩提」,现证最清净法界,到达「极甚深」的最深奥处(如般若经深奥 品说)。这是最深最妙,非一切凡愚分别所能信解通达。所以过去「若不」 曾「厚种善根」,根钝慧薄;现生又为「恶知识所守」护,那就难于信解了 !什么是恶知识?说一切法有相──我相、法相、空相可得,是恶知识。属 于恶知识,时常听闻取相法门,习以成性,自然「信解力少」,对佛说的深 义,「难得信受」奉行。五百比丘的退席,也是自有因缘,不足深怪了!
己二 夙因 [P247] 『又大迦叶!是五百比丘,过去迦叶佛时为外道弟子,到迦叶佛所,欲求长短 。闻佛说法,得少信心而自念言:是佛希有快善妙语!以是善心,命终之后生忉 利天。忉利天终,生阎浮提,于我法中而得出家。是诸比丘,深着诸见,闻说深 法,不能信解随顺通达。是诸比丘,虽不通达,以闻深法因缘力故,得大利益, 不生恶道,当于现身得入涅槃』。』
现生的情形,每与过去有关,生命是这样的因果相续,所以又说到他们 的宿缘。「又,大迦叶!是五百比丘」,在释迦佛以前,贤劫第三佛「过去 迦叶(饮光)佛时」,本「为外道弟子」。他们一起「到迦叶佛所」在,存 心「欲求长短」;就是想在佛所说的法中,找些话来批评,说长说短。他们 的动机是不纯的,但由于如来的方便善巧,他们「闻佛说法」,觉得很有意 义,「得」起微「少信心,而自」己心里想「念」说:「是佛」确乎「希有 」!说的法门,真是「快善妙语」!虽然属于外道,不曾能彻底悔悟,修学 佛法,但就「以是」对佛法的一念的「善心,命终之后,生忉利(三十三) [P248] 天」,受天国的福乐。等到「忉利天」命「终」,因以前善念的余力,现…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