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 生」南「阎浮提」,也就是佛时的印度。「于我」佛「法中出家」,作了比 丘。这五百人,得到了过去听闻佛法的善果。可是由于「是诸比丘」,过去 作过外道弟子。「深着诸见」──我我所见,常见断见等。外道都有他自己 的邪僻见解,以印度来说,一是苦行主义,以无义利的禁戒为修行,叫『戒 禁取』。一是修定(瑜伽)主义,以为种种深定,如无所有定,非非想定, 能得涅槃,最上最妙,叫『见取』。安住于外道的见着中,是不容易解脱的 。这五百位比丘,前生作了外道弟子,受到异见的深厚熏染,所以「闻」迦 叶佛「说深法」,虽觉得希奇难得,到底「不能信解随顺通达」。这种外道 僻见的等流因果,一直到现在作了佛弟子,还是偏好禅定,不能信解随顺通 达深法,甚至退席而去。不过听闻了佛法,『一历耳根,万劫不失』。所以 五百「比丘虽不通达」,但「以」听「闻深法」义的「因缘力」,种下清净 法种,还是「得大利益」。如过去「不生恶道」,而生(忉利)天上人间; [P249] 现在「当于现身,得」彻底的觉证而「入涅槃」。这些大利益,都从过去偶 闻佛法而来。如文殊师利菩萨,曾因反对甚深法而堕地狱。但文殊菩萨说: 现在想起来,能这样的大智慧,于佛法得大成就,还是从那一次听闻深法而 来。所以,不论懂与不懂,信与不信,能听闻甚深法义,功德比一切都希有 !
丁三 如来巧化
戊一 声闻不能教化 『尔时,佛语须菩提言:『汝往将是诸比丘来』!须菩提言:『世尊!是人尚 不能信佛语,况须菩提耶』?』
对于这退席的增上慢比丘,如来怎样巧化呢?先明声闻的不能化,以显 出如来教化的胜妙。那「时,佛」告「须菩提」。须菩提是梵语,译义为善 现;在声闻法中,称『解空第一』。如来要他去教化说:「汝往」他们那里 去,「将是诸此丘」回「来!须菩提」说:「世尊!是人尚」且「不能信」 [P250] 受「佛」的「语」言,何「况」我「须菩提」呢?还会听我的话吗?在般若 经中,须菩提为菩萨说般若,真是法门龙象。但只是正常的教化,遇到特殊 根机,要运用特出的方便,便没有办法。这可见大乘的善巧,不是小乘圣者 可及的!
戊二 如来方便调伏
己一 现同分身行 『佛即化作二比丘,随五百比丘所向道中。』
如来自己负起了方便教化的责任。「佛即化作二」位「比丘」,与他们 的身分一模一样。而且跟「随五百比丘所」走「向」的「道」路「中」,在 他们后面行去。这是如来的同事摄化。你与他一样,同一身分,使他们有亲 切共同的感觉,就可以接近他们,谈起话来。否则,身分如相距过远,就难 以接近教化了。
己二 起同分胜解 [P251]
庚一 方便引发 『诸比丘见已,问化比丘;『汝欲那去』?答言:『我等欲去独处修禅定乐。 所以者何?佛所说法,不能信解』。诸比丘言:『长老!我等闻佛说法,亦不信 解,欲至独处修禅定行』。』
如来不但化现同样的身分──比丘,而且还示现同样的胜解──重禅。 化现的二位比丘前进,那「诸比丘见」到了,一见如故。觉得自己离如来的 法会,而这二位也离开了?所以「问化比丘:汝欲那」里「去」?当然还不 知道这二位,也与自己一样。化比丘就「答」道;「我等欲去」清净的山边 林下,「独处」而「修禅定」,去体味禅定的现法「乐」。是的,禅定必发 轻安,与轻安相应的身心喜乐。的确极为胜妙!特别是第三禅乐,多少修行 人,贪着了禅乐,为定力所拘缚呢!这二位比丘,还说明他要修禅的「所以 」然。因为我俩对于「佛所说法,不能信解」;既然听不出什么好处,还是 修禅定为妙。说到这里,「诸比丘」就说:「长老!(佛世,比丘们相互的 [P252] 尊称)我等」还不是那样!「闻佛说法」,也「不」能「信解」,所以也想 到清净处,「独处修禅定行」呢!这样,不但是身分同,意境也同,竟然是 志同道合了!
庚二 真实劝离 『时化比丘语诸比丘言:『我等当离自高逆诤心,应求信解佛所说义。所以者 何?无高无诤,是沙门法。所说涅槃名为灭者,为何所灭?是身之中有我灭耶? 有人、有作、有受、有命而可灭耶』,诸比丘言;『是身之中,无我、无人、无 作、无受、无命而可灭者,但以贪欲、瞋、痴灭故名为涅槃』。化比丘言:『汝 等贪欲、瞋、痴,为是定相可灭尽耶』?诸比丘言:『贪欲、瞋、痴不在于内, 亦不在外,不在中间,离诸忆想,是则不生』。化比丘言:『是故汝等莫作忆想 !若使汝等不起忆想分别法者,即于诸法无染无离;无染无离者,是名寂灭。所 有戒品,亦不往来,亦不灭尽。定品、慧品、解脱品、解脱知见品,亦不往来, 亦不灭尽。以是法故,说为涅槃。是法皆空、远离,亦不可取。汝等舍离是涅槃 [P253] 想,莫随于想,莫随非想,莫以想舍想,莫以想观想。若以想舍想者,则为想所 缚。汝等不应分别一切,受想灭定,一切诸法无分别故。若有比丘灭诸受想得灭 定者,则为满足,更无有上」。』
那「时」,大家情投意合,边走边谈,如来即开始教化,先要大家自谦 而起反省。「化比丘」对「诸比丘」说;「我等」不能信受佛说,但不能就 此拒绝,自以为然。我们应「当离自高」的憍慢,与佛说相违「逆」的「诤 」胜「心」!佛说的话,可能有他的道理,我们「应」寻「求信解佛所说」 的深「义」。如觉得自己的胜妙,而不能虚心的探求佛说,那与出家法不相 合。为什么呢?「无高,无诤」,谦和柔顺,才「是沙门法」呢!说到这里 ,大家开始平心静气的,思惟佛法。
化比丘以大家公认的涅槃为论题,而进一步的引发大家去正确观察:「 佛所说」的,我们所趣求的,不是「涅槃」吗?这是毫无疑问的。涅槃的意 义是灭,那被「名为灭」的,究竟「何所灭」──灭些什么而名为灭呢?在 [P254] 「是身」「中,有我」可「灭」吗?还是「有人、有作、有受、有命而可灭 」吗?我、人、作、受(寿)命,都是自我,生命主体的异名。「诸比丘」 从佛出家修学,习于无我的教说,所以说:「是身」只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 识五蕴的和合;此「中」是「无」有「我,无」有「人,无」有「作,无」 有「受,无」有「命而可灭」的。既无我可灭,那为什么称为灭呢?一分声 闻弟子,坚执的这样说:虽没有我,但法是有的。有烦恼就有业,有烦恼业 就有生死,就不得涅槃。如断却烦恼,即得涅槃寂灭。这五百比丘,也是这 样的见解,所以说:没有我可灭,「但以贪欲、瞋、痴」──三不善根「灭 ,故名为涅槃」,这就是涅槃的所以名为灭了。
诸比丘以为有贪、瞋、痴可灭而名为涅槃,所以住定修心,以定地的烦 恼不起为胜妙,病根就在这里了!「化比丘」就此进一步的发问,让大家反 照内观。「汝等」所说的「贪欲、瞋、痴,为是」有决「定相可灭尽」吗? 定相,即自性。这意思说;你们觉得贪、瞋、痴法,一一有决定性,才说可 [P255] 以灭尽吗?「诸比丘」不但过去曾听闻深法,现在也听到过,只是不曾深切 思惟。现在一经化比丘的诘责,立刻觉到什么是贪、瞋、痴的定相呢?如贪 、瞋、痴有他的决定自性,那也就有一定的着落。属于外境吗?属于内心吗 ?在内心外境的相关中吗?都不是的,所以说:「贪欲、瞋、痴不在于内」 :如在内,离境相的惑乱,也应可以生起,而其实不然。也「不在外」:如 属外境,那就与心无关了!也「不在中间」;中间只是内外相关的假名;不 在内,不在外,当然中间也不可得了。那贪欲、瞋、痴是什么呢?诸比丘引 述佛说:烦恼都从忆想分别而生。这样,如「离诸忆想」分别,「是」贪等 就「不生」,这就名为灭了。
诸比丘知道忆想分别为烦恼本,所以要忆想不生,才名为灭。不知道, 烦恼无自性,忆想分别也无自性;只要不起忆想分别,就无所谓灭不灭了。 「化比丘」这样的进一步启导他们:你们既知道这样,那「汝等」就切「莫 作忆想」分别了!「若使汝等不起忆想分别法」,也就是于一切法而不起忆 [P256] 想分别,「即于诸法无染无离」。没有三不善可得,有什么可染着呢?又有 什么可离呢!如「无染无离」,即离一切忆想的戏论,「是名寂灭」,也就 是涅槃了。上来约断烦恼说,下约修道说:道是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 见──五分法身。从前舍利弗涅槃了,弟子均头沙弥,非常悲哀。佛就曾启 发他:戒灭尽了吗?……解脱知见灭尽了吗?换句话说;入涅槃,一切功德 都没有了吗?现在也同样的,约五分法身来说寂灭。「所有戒品(品就是分 )」,也「不往来」,也「不灭尽」。这是说:戒品也是毕竟空的,没有自 性,所以不像实有论者那样,以为涅槃以前,从现在往过去,从未来来现在 ,流转于三世中。入了涅槃,灰身灭智而不可得。然从法性空的第一义来说 ,戒品本不来不去;本来不生,也不会灭尽。所以不落三世,超越生灭。「 定品、慧品、解脱品、解脱知见品」,也这样的「不往来」,「不灭尽。以 是法」性寂灭,「故说为涅槃」。「是法」,一切「皆空」,皆「远离」, 了无碍着。这样的即空即离,也「不可取」着。如取空,取远离,取涅槃, [P257] 就不是空、远离,不是真涅槃了。
诸比丘着于一切法实有,所以想从禅定求得涅槃。不但以为有烦恼可断 ,也以为有涅槃可得。上已显示烦恼本空,涅槃也不可得。但对于涅槃,还 得激发劝离。所以化比丘又说:「汝等」应「舍离是涅槃想」!勿以为涅槃 如何如何,这都是忆想分别。此心「切莫随于」忆「想」,…
《宝积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