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安住于 「畢竟常寂滅」中,能「遠離于一切」的「憶想」「分別」。心不爲戲論所 動,所以能「解脫諸動念」。經上說:『動即爲魔縛,不動爲法印』。這樣 的離念安住畢竟寂滅,才「是」清「淨持佛戒」者。二、清淨持戒的,「不 [P239] 貪惜」自己的「身命」,一心爲道,不會因愛著自己而作種種非法,這約不 貪愛現身說。「不用諸有生」,約不貪愛未來說。有是欲、色、無色叁有, 生是胎、卵、濕、化四生。衆生的造作,凡夫的持戒,都是爲了未來的果報 ──有生。清淨持戒,是不爲這些生死法的。唯「修習于正行」──八正道 行,不向生死,而住心寂滅。不著現未身命,一心「安住正道中」的,「是 名爲佛法,真實淨持戒」。叁、清淨「持戒,不染」著「世」間生死,也「 不依」如幻錯亂的「世法」。不染不依,「得智慧」的光「明」,自然「無 」愚癡黑「暗」。「無所有」相──無法相;又「無我」相,「無彼」相-- --無人相。人相與法相都不可得,「已知見諸」法的真「相」,如說:『一 相無相,所謂實相』。這樣,「是名爲佛法,真實淨持戒」。四、戒爲波羅 蜜,能登彼岸。但在清淨持戒的,「無」生死的「此」岸可著,也「無」涅 盤「彼岸」可住。在生死與涅槃,彼此二岸的中間,或以煩惱爲中流,或以 戒等道爲中流。既不著生死,不住涅槃,也「無有中間」可住。這樣的兩邊 [P240] 不著,中道不留,所以說,「于無此彼中(間),亦無有所著」。心地清淨 ,「無」種種系「縛」,「無諸漏」──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。心無煩惱, 正見一切而「無有」虛妄「欺诳」的亂相,「是名爲佛法,真實淨持戒」。 五、清淨持戒的,「心不著名色」,即不著精神與物質的一切境相;內心又 「不生我我所」執見。這樣的不著境相,不起執見,也就是總結上來的廣說 ,「是名爲安住,真實淨持戒」了。
第二段,約持戒而進求究竟以明清淨。六、清淨持戒的,「雖行持諸戒 」,如比丘、比丘尼戒等,而謙下柔和,「其心不自」以爲「高」而起憍慢 。也「不以」持戒「爲」最「上」的。不以自己的持戒爲了不起,不以受持 的戒行爲究竟,這就能進一步的,超「過戒」行而上「求聖道」。寬泛的說 ,戒定慧都是聖道;徹底的說,唯有無漏慧才是聖道。佛法出世解脫的聖道 特質,就在于此。如清淨持戒而又能進求聖慧道的,「是名爲真實清淨持戒 」者的德「相」。七、持淨戒的,不但「不以戒爲最」上,也「不貴」重「 [P241] 叁昧。叁昧是梵語,義譯等持,即正定。戒是世界悉檀,定是共世間學。如 沒有中觀相應,都只是世間生死法,那有什麼可貴呢?所以,能超「過此」 戒定「二事」,而「修習于智慧」。這不是世俗的事相的智慧,是勝義觀慧 、以觀一切法畢竟「空寂無所有」爲法門的。如能證入空寂無所有,那就是 叁乘「諸賢聖之」聖「性」。能這樣,才「是清淨持戒」,爲十方「諸佛所 稱贊」。八、這樣的依戒而修慧,在智慧「心」中,即能「解脫身見」。不 爲我見所系縛,且更能「除滅我我所」而不起。這樣的無我慧,能深徹「信 解于諸佛所行」的「空寂法」。這樣的「持戒」,「爲」一切中最上妙的, 「無有比」的了!九、末了,總貫這一意義說:「依戒」修定,能「得叁昧 」;依「叁昧能修」勝義觀「慧」。與定相應的,名修所成慧。「依因」此 「所修慧」,能「逮得于淨智」──無漏的聖智。「已得淨智」的,能所並 寂,才是「具足清淨戒」。
從如來的重頌來說,如來贊揚道共戒,而確認爲應依戒而定,依定而慧 [P242] ,叁學的次第增上不可廢,但不宜拘守于戒定。這樣的圓滿清淨持戒,顯示 了戒學與慧學的合一,法毗奈耶不二。這樣的戒,才是正法,才是如來所稱 贊的。
丁二 當機蒙益 『說是語時,五百比丘不受諸法,心得解脫。叁萬二千人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 。』
如來宣說真實的聲聞法門,這裏已告一段落。如來說法,是不會沒有義 利的,所以再敘述當時聲聞學者得益的情形。經典的結集者,敘述當時法會 的情形說:如來「說是」──上面這些法「語時」,有「五百比丘」,當下 「不受(取)諸法」。于一切法不再有所取著,而「心得解脫」。經典中, 或說『離貪欲故,心得解脫;離無明故,慧得解脫』;或簡要說:『心得解 脫』,這都指證得聲聞究竟的阿羅漢果說。阿羅漢,離見修所斷一切煩惱, 心得解脫自在,不再爲煩惱及世法所拘礙。此外,還有「叁萬二千人」,聽 [P243] 了佛的開示,也「遠塵離垢」。斷除見所斷的煩惱(簡稱叁結),名遠塵。 不起感生死報果的雜染業,名離垢。那時般若現前,與正法──我空法空性 相應,名「得法眼淨」。法是正法;法眼是證覺正法的智慧眼。法眼契證正 法,不與染惑相應,法性清淨,智慧清淨,所以叫法眼淨。聲聞乘所說的法 眼,與大乘所說(五眼之一)的法眼,多少不同,反而與慧眼相合。得法眼 ,約證得聲聞初果──須陀洹果說。總之,在當時的聽衆中。五百位出家比 丘衆,已證果的聖者,得了阿羅漢。還有在家或出家,沒有證悟的叁萬二千 人,也證得了初果。在家,出家,初學,久學,都隨機而得法益。
丙二 巧說
丁一 鈍根退席 『五百比丘聞是深法,心不信解,不能通達,從坐起去。』
以下爲『巧說』大科。一般的正常說法,那些自以爲然的小乘學者,不 能得益。所以如來又別出方便善巧,來引導教化他們。先敘說鈍根的退席, [P244] 如法華會上的五百位增上慢人一樣。當時,有「五百比丘,聞是」──上面 所說的甚「深法」義,「心不信解,不能通達」。既不能因信順而起解,更 不能深切的悟入,這當然對如來所說的法門,不得法味而興趣索然。聽又聽 不進去,坐著也無意義,所以就「從坐」位上「起」來,離開如來與法會而 「去」了。
丁二 退席因緣
戊一 迦葉說 『爾時,大迦葉白佛言:『世尊!是五百比丘,皆得禅定,不能信解入深法故 ,從坐起去』。』
佛法難聞,這些比丘是應該知道的,怎麼會在法會中間離去呢?大衆也 許會覺得希奇,所以由本經的當機者──大迦葉出來說起,經如來開示以說 明他們的退席因緣。那「時,大迦葉」出來啓「白佛」說:「世尊!是五百 比丘」,是一向重禅的,都修「得禅定」。禅,是梵語禅那的簡譯,譯義爲 [P245] 靜慮,是安靜中思慮,思慮而又安靜的定。定是叁昧,爲心住一境的通稱。 禅也是定,但別指初禅到四禅。通別合舉,叫禅定。大迦葉說他們得禅定, 是複位的根機。不但『坐禅豈能作佛』,修禅也豈能解脫!複位而忽略慧學 的根機,難怪他「不能信解」契「入深法」,就「從坐起」而「去」。這是 大迦葉說他們退席,也就指示退席的問題所在。
戊二 如來說
己一 現緣 『佛語迦葉:『是諸比丘,皆增上慢,聞是清淨無漏戒相,不能信解,不能通 達。佛所說偈,其義甚深。所以者何?諸佛菩提極甚深故。若不厚種善根,惡知 識所守,信解力少,難得信受。』
如來因大迦葉說起,所以作進一步的說明。先說他們退席的現在因緣: 「佛」告「迦葉」:這五百位「比丘,皆」是「增上慢」人,增上慢是未得 謂得。他們修禅,以爲禅是怎樣的深妙。有的修得初禅,自以爲證初果;修 [P246] 得四禅,自以爲得四果。自以爲有修有證,究竟成辦的增上慢人,佛世也不 少。在佛法中,如定慧不能平衡去修學,那就定心越深,心力越暗昧,也就 越不能勝解深義。所以這些複位而以爲有修有證的比丘,「聞是」──上面 所說的「清淨無漏戒相」──聖道戒,就「不能信解,不能通達」。這雖因 爲他們的根鈍,也因爲佛法的甚深,所以說:「佛所說」的真實清淨持戒「 偈」,意「義」是極「甚深」的。這樣深的理由何在呢?這因爲「諸佛」的 大「菩提」,現證最清淨法界,到達「極甚深」的最深奧處(如般若經深奧 品說)。這是最深最妙,非一切凡愚分別所能信解通達。所以過去「若不」 曾「厚種善根」,根鈍慧薄;現生又爲「惡知識所守」護,那就難于信解了 !什麼是惡知識?說一切法有相──我相、法相、空相可得,是惡知識。屬 于惡知識,時常聽聞取相法門,習以成性,自然「信解力少」,對佛說的深 義,「難得信受」奉行。五百比丘的退席,也是自有因緣,不足深怪了!
己二 夙因 [P247] 『又大迦葉!是五百比丘,過去迦葉佛時爲外道弟子,到迦葉佛所,欲求長短 。聞佛說法,得少信心而自念言:是佛希有快善妙語!以是善心,命終之後生忉 利天。忉利天終,生閻浮提,于我法中而得出家。是諸比丘,深著諸見,聞說深 法,不能信解隨順通達。是諸比丘,雖不通達,以聞深法因緣力故,得大利益, 不生惡道,當于現身得入涅槃』。』
現生的情形,每與過去有關,生命是這樣的因果相續,所以又說到他們 的宿緣。「又,大迦葉!是五百比丘」,在釋迦佛以前,賢劫第叁佛「過去 迦葉(飲光)佛時」,本「爲外道弟子」。他們一起「到迦葉佛所」在,存 心「欲求長短」;就是想在佛所說的法中,找些話來批評,說長說短。他們 的動機是不純的,但由于如來的方便善巧,他們「聞佛說法」,覺得很有意 義,「得」起微「少信心,而自」己心裏想「念」說:「是佛」確乎「希有 」!說的法門,真是「快善妙語」!雖然屬于外道,不曾能徹底悔悟,修學 佛法,但就「以是」對佛法的一念的「善心,命終之後,生忉利(叁十叁) [P248] 天」,受天國的福樂。等到「忉利天」命「終」,因以前善念的余力,現…
《寶積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