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淨持戒 『又大迦葉!四種破戒比丘,似善持戒。何謂爲四?有一比丘,具足持戒:大 小罪中心常怖畏,所聞戒法皆能履行,身業清淨、口業清淨、意業清淨、正命清 [P230] 淨;而是比丘說有我論,是初破戒似善持戒。複次,迦葉!有一比丘誦持戒律, 隨所說行;身見不滅,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。複次,迦葉!有一比丘具足 持戒,取衆生相而行慈心;聞一切法本來無生,心大驚怖,是名第叁破戒比丘似 善持戒。複次,迦葉!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頭陀,見有所得,是名第四破戒比 丘似善持戒。』
再約持戒的善淨不善淨來說,先說不淨持戒。持戒是難得的,但淨見-- --正知正見,是比淨戒更重要的。凡是沒有清淨知見的,也就一定是破戒的 了。如來說;「大迦葉!有四種破戒比丘」,實際是破戒的,而看起來好「 似善」淨的「持戒」者。這是持戒比丘所不可不知的!那四種呢?一、「有 一」類「比丘」,能「具足」受「持戒」法。對于有所違犯的「大」罪,如 波羅夷、僧伽婆屍沙等;「小」罪,如突吉羅等。在這大小一切「罪中」, 都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「心常」懷有「怖畏」,生怕犯罪而墮落。所以對 「所聞戒法」,都「能履行」,能做到「身業清淨、口業清淨、意業清淨」 [P231] ,經濟生活的「正命清淨」。那可說是很難得的了!但是這類「比丘」,宣 「說有我論」。主張在生死輪回,系縛解脫中,有一生命主體,叫做真我, 大我,不可說我等。由于宣說有我,與佛說的無我正見相違。這「是初」一 類「破戒」而「似善持戒」的。這爲什麼稱爲破戒呢?依佛法說:『依法攝 僧』,『依法製戒』;戒是爲了令人隨順正法,趣入正法,與正法相應而安 立的。如思想、主見,根本違反了空無我性的正法,那一切都與法相違,也 就不成其爲戒了。而且,戒(梵語屍羅)是清涼義。而取我著相,爲戲論分 別根源,一切煩惱熾然所依止。如來說依戒而定而慧而解脫,爲如來製戒的 根本意趣。從這一根本立場來說,有我論者所持的淨戒,不能依此而解脫, 不能依此而得清涼,所以也就是違犯如來的清淨戒了。
二、「迦葉!有一」類「比丘」,能「誦持戒律」,熟悉律部的開遮持 犯,「隨」律典「所說」而實「行」。這是持律的律師了,比上一類比丘更 難得!而且,他也不宣說有我論。可是內心的「身見──(我見)不滅」, [P232] 一切還是以自我爲中心:我能持戒,我能清淨持戒,我是怎樣,我要怎樣。 這樣的比丘,即使不說有我,而思想行爲一切依我見而行,「是名第二」類 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」。
叁、「有一」類「比丘」,不但「具足持戒」,而且慈心廣大,不止如 上的自利了。但同樣的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,「取衆生相而行慈心」,是 凡夫的『衆生緣慈』。由于取著我、人、衆生相。所以「聞一切法本來無生 」,無我相可得,無法相可得,就會「心大驚怖」,以爲非佛所說,而進行 誹毀甚深法義。像這類比丘,「是名第叁」類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」。
四、還「有一」類「比丘」,持戒精嚴,能「具足修行十二頭陀」法。 頭陀是梵語。是抖擻的意義,這是過著極端刻苦生活的稱呼。十二頭陀行中 ,衣著方面有二:但叁衣、糞掃衣。飲食方面有四:常乞食、不余食、一坐 食、節量食。住處方面有五:住阿蘭若、冢間坐、樹下坐、露地坐、隨地坐 。睡眠方面有一:即常坐不臥。這樣的苦行頭陀,而心中「見有所得」,以 [P233] 爲有法可得,實有法性可證、違反了性空不可得的正法。這樣,「是名第四 」類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」。
從這四類來說,凡是取相、著有、執我、立我的,他們的知見,與世俗 甚至與外道一致的,那不管他怎樣持戒,也就是破戒,違反如來戒法的真義 !
己二 善淨持戒
庚一 長行 『複次,迦葉!善持戒者,無我無我所,無作無非作,無有所作亦無作者,無 行無非行,無色無名,無相無非相,無滅無非滅,無取無舍,無可取無可棄;無 衆生無衆生名,無心無心名,無世間無非世間,無依止無非依止;不以戒自高, 不下他戒,亦不憶想分別此戒,是名諸聖所持戒行,無漏不系,不受叁界,遠離 一切諸依止法』。』
不善淨持戒的四類破戒比丘,已如上說;那怎樣才是善巧的,清淨的持 [P234] 戒呢?說明這點,如來又對「迦葉」說:真實的「善持戒者」,一定是「無 我無我所」的;這是標要。從離執一邊說,沒有我見我所見(也就沒有我愛 我所愛等)。從契入正法說,是通達『無我無我所』,也就是我空法空性的 。這才是善淨持戒,否則執我執我所,與正法不相應,就是前面所說的破戒 比丘了。本著這樣的淨戒立場,所以說:「無作無非作」。依世俗說,戒是 善淨的表業──動作而有所表示的,與無表業──無所表見的。表與無表, 舊譯爲作與無(非)作。在這法性本空的正覺中,沒有法是作的;作都不可 得,更無所謂非作了。由于作不可得,所以「無有所作」的戒,也「無」受 戒持戒的「作者」。沒有能作者與所作法,也就「無行無非行」了。行是遷 流造作的意思。廣義爲一切有爲法;要略爲以思心所爲主的身口意行。什麼 是戒?有的說是表無表色,有的說是名所攝的思。也可說:身口業是色,意 業是名。然從上面無作無行來說,當然也「無色無名」。這樣,「無相」可 以表示;相都不可得,更「無非相」可得了。以毗尼來說,毗尼的意義是滅 [P235] ,滅一切不如法的罪惡過失。但在我法空性中,一切法本來不生,也就「無 」法可「滅」。滅尚且不可得,自「無」所謂「非滅」了。由于正覺法性, 「無取無舍」,所以「無」某些法而「可取」可持;也「無」某些法而「可 棄」可舍。──上來約正覺以觀戒法。
戒是世界悉檀。每一類戒,每一條戒,每一項規章製度,都是與人地、 心物有關。約人來說,或是對社會,或是對教團,男女老少,都離不了人; 廣義即離不了衆生。在真實的淨戒中,「無衆生」可得,衆生只是假名,其 實假名也是不可得的,所以又說「無衆生名」。這正如般若經所說:菩薩不 可得,菩薩名字也不可得。戒是依內心而動發于外的:但在真實戒中,超越 意識的蔔度,所以「無心」也「無心名」。戒是世間法,不離地域性,而真 實戒不屬于地域性,所以「無世間」;但這並非說遺世獨存,所以又「無非 世間」。戒爲學佛者所依止,如佛的依正法而住一樣。但這是「無依止」相 可得,也「無非依止」。如著于依止或無依止,即乖失佛意。──上來約正 [P236] 覺以觀戒所關涉的事件。
這樣,真善淨戒的,一切如法,清淨不染,決「不以」持「戒」而「自 高」傲的;不自高,也就「不」會以低「下」來看「他」人的「戒」行。不 嫌惡他人的不清淨,有違犯,以平等舍心而住。這如般若經說:『屍羅波羅 蜜,持犯不可得故』。不著持犯相,不起高下見,也「不憶想分別此戒」, 以爲如何如何。這樣的善持戒,是什麼戒?「是名諸聖」──聲聞、緣覺、 佛「所持」的「戒行」。這是最勝妙的,如佛在菩提樹下,正覺法性而成佛 ,即名爲『自然戒』,『上善戒』。一念般若現前,自然的心地清淨,無往 而不自得,所作沒有不合于法的。這樣與聖道相應的戒,就是一般所說的道 共戒。這是不與漏相應的「無漏」;不爲煩惱所縛的「不系」;「不受叁界 」生死果報;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」,如不再愛樂欣喜阿賴耶,不著于一切 。這樣的戒,才是善淨的持戒,才是如來戒學的究極意義。
庚二 偈頌 [P237] 『爾時,世尊欲明了此義,而說偈言:『清淨持戒者,無垢無所有;持戒無憍 慢,亦無所依止;持戒無愚癡,亦無有諸縛;持戒無塵汙,亦無有違失。持戒心 善軟,畢竟常寂滅,遠離于一切,憶想之分別,解脫諸動念,是淨持佛戒。不貪 惜身命,不用諸有生,修習于正行,安住正道中,是名爲佛法,真實淨持戒。持 戒不染世,亦不依世法。逮得智慧明,無暗無所有,無我無彼想,已知見諸相, 是名爲佛法。真實淨持戒。無此無彼岸,亦無有中間,于無此彼中,亦無有所著 ;無縛無諸漏。亦無有欺诳,是名爲佛法,真實淨持戒。心不著名色,不生我我 所,是名爲安住,真實淨持戒。雖行持諸戒,其心不自高,亦不以爲上,過戒求 聖道,是名爲真實,清淨持戒相。不以戒爲最,亦不貴叁昧,過此二事已,修習 于智慧,空寂無所有,諸聖賢之性,是清淨持戒,諸佛所稱贊。心解脫身見,除 滅我我所,信解于諸佛,所行空寂法,如是持聖戒,則爲無有比。依戒得叁昧, 叁昧能修慧,依因所修慧,逮得于淨智,已得淨智者,具足清淨戒』。
說了上面清淨持戒,那「時世尊」爲了要顯示「明了此」清淨持戒的深 [P238] 「義」,所以又重「說偈言」。偈,即伽陀,爲印度文學中的詩歌體。凡經 中先長行直說,又以偈重說,使意義更顯了的,稱爲重頌,屬于十二部經的 祇夜。佛在這裏所說的重頌,都是顯了清淨持戒,凡九節,可分二段。
第一段,直據持戒以明清淨:一、如來所說的「清淨持戒」,到底是怎 樣的呢?「無垢」汙雜染,清淨得都「無所有」。這樣的了無纖毫可得的清 淨「持戒」,「無憍慢」心,不會以自己能持戒,或有功德而起憍慢的;心 也「無所依止」,不會落入任何窠臼。這樣的清淨「持戒,無」煩惱根本的 「愚癡」──無明,也「無有」依無明而起的「諸縛」,煩惱都是系縛。持 戒非常清淨,不但不犯罪,也「無」少少「塵汙」的沾染;對僧衆的規製, 也「無有違失」。這樣的「持戒,心善」調伏柔「軟」,能成法器…
《寶積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