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無須爲他們再說深細的境界。佛在小乘教中不是曾說『吾不說一法不知不達,能得解脫』嗎?這是密意說的,意思說:無我等共相,是遍于一切 [P62] 法的,決沒有偏知通達一分而可以證真斷惑。「菩薩」就不然,他以利他爲前提,求一切種智爲目的,決「定于一切境智處轉」。如不爲菩薩說,「離此(一切境)智」,就「不易」也不能「證得一切智智」,所以非爲他們說這甚深的境界──心就是阿賴耶不可。

  

  丁 聲聞異門教 複次,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,已說阿賴耶識,如彼增一阿笈摩說:世間衆生,愛阿賴耶,樂阿賴耶,欣阿賴耶,!6槱阿賴耶;爲斷如是阿賴耶故,說正法時,恭敬攝耳,住求解心,法隨法行。如來出世,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現世間。于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,由此異門密意,已顯阿賴耶識。于大衆部阿笈摩中,亦以異門密意,說此名根本識,如樹依根。化地部中,亦以異門密意,說此名窮生死蘊。有處有時見色心斷,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。

  阿賴耶識,在大乘中固然處處說到,就是「聲聞乘中」,也常常以「異門」說到的。異門是從不同的形式,從多方面說明的意思,異門並不就是密 [P63] 意。本論的『安立異門』,是通于阿陀那等的。這裏,唯就小乘的異門教來說。

  (一)增一阿笈摩的異門說:論中引的「增一阿笈摩」,據成唯識論說,是有部的教典。四種阿賴耶,其它部派的增一經中是沒有的,我國現有的增一經中也沒有說到。世親解釋這四種賴耶,說「愛阿賴耶」是總,余叁阿賴耶約叁世別說。現在「樂阿賴耶」,過去「欣阿賴耶」,未來「!6槱阿賴耶」。因爲「世間衆生」,對這賴耶發生愛樂欣!6槱的染著,不得解脫。「爲斷」除這樣的「阿賴耶」,所以佛陀宣「說正法」。衆生了知自己之所以在生死海中流轉不得解脫,就是由于欣!6槱愛樂阿賴耶的關系,故在佛陀說正法「時」,「恭敬攝耳」的聚精會神去聽,安「住」在希「求解」脫的「心」中,「法隨法行」,以期獲得真正的解脫。這樣深奧的「甚奇希有正法」,唯有在「如來出世」時才能「出現世間」,導引衆生出離苦海。這希奇的正法,「于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」(增一阿含經中的一經),佛陀「由此」 [P64] 四種賴耶,已經「異門」開「顯阿賴耶識」。可見阿賴耶識,並不單是大乘的,小乘學者,似乎也不能不承認賴耶的存在。

  【附論】一般人把阿賴耶識單看爲依處,把它認作所執的,是真愛著的處所。其實,從它的本義上看,從小乘契經的使用上看,都不一定如此。它與愛、親、著等字義相近,故可解說爲愛俱阿賴耶,欣俱阿賴耶等,它的本身就是能執的。因爲能染著的賴耶是生死根本,所以要說法修行去斷除它。

  (二)大衆部的異門說:小乘各派所有的經典,各有不同之處;此中說「于大衆部阿笈摩中」,表示不是其它部派所共誦的。他們的經中說有「根本識」,其實也是「異門」宣說賴耶。根本識,就是細心,就是識根。由這細心,六識依之生起,所以此識叫做根本識:譬「如樹」莖樹枝等的所「依根」。此中說的根本識,實在就是意根,就是十八界中的意界,它與唯識思想有很大的關系,如叁十唯識頌說『依止根本識』等,這名義就是采取大衆 [P65] 部所說的。

  (叁)化地部的異門說:無性釋論裏說這一派的教義中,立有叁蘊:一切現行的五蘊,剎那生滅,叫『一念頃蘊』;在這剎那生滅的五蘊中,還有微細相續隨轉與一期生命共存亡的,叫『一期生蘊』;這一期生蘊,雖然因著一生的結束而消滅,但還有至生死最後邊際的蘊在繼續著,也就因此才生死不斷,待生死解決了才得斷滅,這叫做『窮生死蘊』。一期生蘊,是能感異熟果報的有支熏習。那能感一期果報的業力,是隨逐這報體而存在與消失的。不斷的「窮生死蘊」是什麼?一切法不出色心,然于無色界「處見色斷」,無想定等「時」見到「心斷」。但所斷的祗是色心的現行,並非種子;那色心的名言種子,在沒有轉依前是沒有間斷的,所以心色斷了還能生起。「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」;故知彼部所說的窮生死蘊,只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的異門說而已。

  

  戊 總結成立 [P66] 如是所知依,說阿賴耶識爲性,阿陀那識爲性,心爲性,阿賴耶爲性,根本識爲性,窮生死蘊爲性等;由此異門,阿賴耶識成大王路。

  「窮生死蘊爲性等」的等字,是等于正量部的『果報識』,上座部分別論者的『有分識』。「由此」阿賴耶識到窮生死蘊等種種「異門」,證明一切所知法種子依的存在。阿賴耶緣起的理論,也就「成大王路」了!大王路,就是世間大王所走的道路,寬廣、平坦、堅固、四通八達,沒有什麼障礙。現在說的所知依阿賴耶識,也像王路一樣,理由很充足、平正、堅固、顛撲不破,沒有懷疑的余地。

  第二項 遮異釋 複有一類,謂心意識義一文異。是義不成,意識兩義差別可得,當知心義亦應有異。複有一類,謂薄伽梵所說衆生愛阿賴耶,乃至廣說,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。有余複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。有余複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。此等諸師,由 [P67] 教及證,愚阿賴耶,故作此執。如是安立阿賴耶名,隨聲聞乘安立道理,亦不相應。若不愚者,取阿賴耶識安立彼說阿賴耶名,如是安立則爲最勝。雲何最勝?若五取蘊名阿賴耶,生惡趣中一向苦處,最可厭逆,衆生一向不起愛樂,于中執藏不應道理,以彼常求速舍離故。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,第四靜慮以上無有,具彼有情常有厭逆,于中執藏亦不應理。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,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,恒有厭逆,于中執藏亦不應理。阿賴耶識內我性攝,雖生惡趣一向苦處求離苦蘊,然彼恒于我愛隨縛,未嘗求離。雖生第四靜慮以上,于貪俱樂恒有厭逆,阿賴耶識我愛隨縛。雖于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,然于藏識我愛隨縛。是故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,成就最勝。

  唯識家雖說建立賴耶如大王路,但在小乘學者,還有不同的見解,現在遮除他們錯誤的異解,顯出大乘見解的正確。「有一類」學者說:「心意識義一文異」,這叁者的體性與意義,沒有什麼差別,所以說心,說意,說識,祗是文字的不同罷了。大乘破道:這道理「不成」立!「意」與「識」兩 [P68] 者,在含「義」上是有「差別可得」的──世親無性皆說無間過去名意,了別境界名識。意與識既然不同,「當知心義亦應有異」,怎可說義一文異呢?這是以理論推翻小乘的謬解,使它承認心義的差別,承認有阿賴耶識的別體。

  又有一類小乘師說:世尊「說」的「愛阿賴耶」等四種,是指「五取蘊說」的。五取蘊是出離生死所舍離的對象,也就是衆生所取著的東西。五取蘊之所以名取,與貪俱樂受不無關系的;假使不起貪俱樂受,也就不會取著五蘊了,所以又有一類小乘師說:「貪俱樂受」才是「阿賴耶」的體性。但是,衆生有我見,執有自我,所以起自我的感覺;因此我見,才有這適合自我生存的貪俱樂受。假使沒有我見,也就不會染著樂受,所以又有一類小乘師,說「薩迦耶見」才是「阿賴耶」。上述叁師,皆執別有一法名阿賴耶,不承認它是本識。這叁種見解,或者是論主的假設,或是有部中真有這麼多的異見。大乘破道:這幾派小乘師,因爲偏依不了義「教」,及沒有殊勝的 [P69] 「證」智,「愚于藏識」,所以有「此」異「執」,把五取蘊或貪俱樂受,或薩迦耶見,看爲賴耶的自體了。像這樣的「安立阿賴耶名」,不要說違背大乘教,就是在他們「聲聞乘」教的「道理」上,也是「不相應」的。這要「不愚」惑阿賴耶識的大乘智者,「取」此大乘教中所說的「阿賴耶識,安」在他們所「說」的「阿賴耶名」上,這才是究竟「最勝」的安立。他們的見解有什麼過失,現在先一一的指出來。

  (一)以「五取蘊名阿賴耶」的過失:賴耶是一切衆生所普遍染著的,但五取蘊,雖有一部分有情對它發生愛著,並不是普遍如此,如那「生惡趣中一向苦處」的有情,對這「最可厭逆」的五取蘊,常「常」希「求」脫「離」,「一向不起愛樂」。假如說它「于」五取蘊「中執藏」生起愛著,這「道理」是說不通的。

  (二)以「貪俱樂受名阿賴耶」的過失:貪俱樂受,在叁界中,唯欲界及色界初二叁禅的有情才有,從色界的「第四靜慮」以上至無色界的諸天, [P70] 貪俱樂受就「無有」了。若以此爲阿賴耶,那「具彼」四禅以上果報(就是生在四禅以上)的「有情」,他們都「常有厭逆」這樂受的觀念,說他還有「執藏」阿賴耶,怎麼合理呢?

  (叁)以「薩迦耶見名阿賴耶」的過失:薩迦耶見固然是有情的一種迷執,但若「于此正法中」,已能「信解無我」而不疑的有情(指未證無我,未斷我見,見道以前加行位的有情。若見道以後,已斷我見,已證無我,那就名爲證悟無我了),他是「恒有厭逆」這薩迦耶見的,說他還「于中執藏」名阿賴耶,這理論也說不通。

  愛執,在大乘認爲是常時而且現行的;小乘則認爲不一定要常時現行。因有這樣見解的不同,所以小乘說五取蘊就是阿賴耶,在他們看來,是沒有過失的。大乘的見解,破斥主張現在有的經部,可使無反駁余地,是有力量的;若對主張叁世實有的有部,就很難說,這非先擊破它的叁世實有不可。小乘學者所計執的五取蘊等,不配叫阿賴耶,理由已非常明顯。但大乘以阿 [P71] 賴耶識解說四阿賴耶的正確與殊勝,還得加以說明。「阿賴耶識」是被衆生微細我執所執爲自「內我」的。它的行相非常微細,所以衆生「雖生」在那「一向苦處」的「惡趣」,不管他對惡趣中的五取「苦蘊」是怎樣地要「求離」脫,然而他們對于「藏識」還是「恒」有「我愛隨」逐纏「縛」,「未嘗」一刻「求離」。一向苦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