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由取力的熏發,使它成爲感受後有果報的有支熏習,這叫取緣有。假使不立阿賴耶識,就是沒有從業所有的業種,沒有業種,取又熏發那個呢?又有什麼東西因取而名爲有呢?所以說取緣有不成。行是現業,有是成熟的業種,都在現世說。若不許有阿賴耶識,這業雜染就不得成立。
丁 生雜染非賴耶不成
一 約生位辨
1 約非等引地辨 [P119]
A 結生相續不成 雲何爲生雜染不成?結相續時不相應故。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,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,此染汙意識于中有中滅,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。若即意識與彼和合,既和合已依止此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。若爾,即應有二意識于母胎中同時而轉。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,不應道理,依染汙故,時無斷故,意識所緣不可得故。設和合識即是意識,爲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?爲依止此識所生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?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,即是阿賴耶識,汝以異名立爲意識。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,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,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,不應道理。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,但是異熟識,是一切種子識。
生雜染不成,就是在一期生命的初生到命終的異熟果上,證明必有阿賴耶識的存在,現在且就非等引地的「結相續時不相應」來說。等引,印度話是叁摩呬多,是色無色界的定名,通于有心無心,離開昏沈掉舉平等所引的 [P120] 定心,叫等引;或說等的本身就是定,由定引發功德,所以叫等引。簡單說,等引地就是上二界,非等引地就是欲界。結生相續,是後生接續前生。在結生相續的過程中,必須有阿賴耶識,假使沒有,結生相續是不可能的。
如有衆生在「此非等引地」的欲界死「沒已」後,仍在非等引地的欲界受「生時」,死有與生有之間,有中有身,「依中有位」的「意」根,「起染汙意識」,而作「結生相續」的活動,這「染汙意識」緣生有境而起瞋或愛。它「于此中有中」剎那「滅」後,就進入生有位,「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」。和合就是父精母血的羯羅藍,與入胎的識事相互結合,成爲新生命的自體。當最初和合時,唯有異熟識,攬赤白二渧爲所依,而攝受爲自體,完成結生相續的工作。假使不承認有阿賴耶識,誰與羯羅藍和合呢?假若說:「即意識與彼」父精母血「和合」,「既和合」了以後,又「依止此」和合的意「識」,「于母胎中」複「有意識轉」起,那麼,「即應有二意識于母胎中同時而轉」了。最初入胎時的意識,有攝受生命自體的力量,當 [P121] 然 不能失掉,依止它再生起一個意識,這不是同時有兩個意識嗎?在一身中,同時有兩個意識生起,這是不可能的,契經中有明白的證據。並且這「與彼」羯羅藍「和合之識」,說它是「意識性」,是根本「不應道理」的。爲什麼?(1)「依染汙故」:中有末心的意識,緣生有而起瞋愛,是染汙的;入母胎的叁事和合識,就依止這染汙意識而生。結生相續識的所依識,必定是依染汙而起的,但一般的意識卻不然,不一定是依染汙的,有時也依不染汙。所以入胎和合識與意識有其不同,不應說它是意識性。(2)「時無斷故」(隋譯:此句與上文的依染汙故,合爲一句):結生相續的和合識從入胎到老死,在一期生命中,是相續不斷的,意識卻有時間斷,像無想定等;可見和合識與意識不同。(3)「意識所緣不可得故」:意識的所緣,明了可得,但母胎中的和合識,所緣境是不可知的。緣境不可知的和合識,自然不是緣境明了可得的意識性了。雖然上座部說有所緣行相不可知的細意識,但這在唯識家看來,那就是阿賴耶識,不過名字不同罷了。 [P122]
縱然退一步承認這「和合識即是意識」,那麼,還是「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」呢?還是以這和合意識爲依止,「依止此識所生」的「其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」呢?若說「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」,那和合意識「即是」大乘所說的「阿賴耶識」,不過你不歡喜稱它阿賴耶,「以異名立爲意識」罷了。若說依止和合識所生的「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」,那就很可笑了!「所依」止的和合「因識非一切種子識」,所生的「能依果識」,反稱它「是一切種子識」,這樣因果倒置,怎麼合乎「道理」?這樣,「成就」這與羯羅藍「和合識非是意識,但是」阿賴耶果相的「異熟識」與因相的「一切種子識」。
B 執受根身不成 複次,結生相續已,若離異熟識,執受色根亦不可得。其余諸識各別依故,不堅住故,是諸色根不應離識。
有情受生,所得的色根,從出胎到老死,在一期生命中,不爛不壞,這 [P123] 是阿陀那識執取的力量。假使「離異熟識」,在其余的轉識中求這「執受色根」的功能,是決定「不可得」的。爲什麼呢?「其余諸識各別依故」:色等五根,是眼識等各別的所依;如眼識依眼根,這眼識充其量也只能夠執受眼根。它既不依耳等根,自然也不能執受它們;耳識等也是這樣。「不堅住故」:諸識縱能各自執受自己所依根,但或起或不起,常被余識所間斷,間斷時又有誰去執受呢?轉識雖不能遍執諸根,不能恒常執受諸根,但諸色根卻是這樣相續不壞,必有它的執受者。所以應信受「是諸色根,不應離識」,勿以爲離開了能執受的識,諸色根還可以靈活的存在。離了識的執受,色根便要爛壞。死人和活人的差別,就在于有無識在執受根身。必有執受的識,既不是轉識,那就非承認阿賴耶識的存在不可。
C 識與名色互依不成 若離異熟識,識與名色更互相依,譬如蘆束相依而轉,此亦不成。
契經說:『識緣名色,名色緣識,如是二法展轉相依,譬如蘆束俱時而 [P124] 轉』。假使「離異熟識」,那「識與名色」的「更互相依,譬如蘆束相依而轉」的聖教與事實,就不得成。識,是阿賴耶識;名,是非色的受等四蘊,轉識也都攝在名中;色,是羯羅藍。名色以識爲緣,識又以這名色爲所依止,相續而轉。假使沒有根本識,與名色相依而轉的識是什麼呢?若說識是意識,名中的識蘊是五識身,這也是講不通的,因爲羯羅藍位,還沒有前五識。有識支的識,有名中的識,同時相依,如二蘆束,不能說它同是一識。這樣,非在名中的意識以外,別立異熟識不可。
D 識食不成 若離異熟識,已生有情,識食不成。何以故?以六識中隨取一識,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。
資養增益維持有情的生命,叫食。凡是有情,不能無食,所以經上說:『一切有情皆依食住』。佛陀說食有四種:段食、觸食、思食、識食;前叁種食且不談。由于有漏識的執受,一期的生命,才相續而住,不死不壞,因 [P125] 此,識有維持有情生命資養有情根身的作用,所以叫識食。假使「離異熟識,已生有情」的「識食」,就「不成」立。因爲六識在無心位中有所間斷,在有心位中也隨著所依根、所緣境、叁性、叁界、九地等種種差別而轉變;所以這不遍叁界不恒時有的「六識中」,「隨」便「取」那「一識」,把它作爲是「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」的識,是絕對不可能的。因此,諸轉識以外,必另有一類不易,恒時相續,遍于叁界,執持身命的異熟識在。
2 約等引地解
A 結生心種子不成 若從此沒,于等引地正受生時,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,此非等引染汙之心,彼地所攝,離異熟識,余種子體定不可得。
前從非等引地(欲界)的受生,說明異熟識的存在;這裏再約等引地(色無色界)來說:如有有情「從此」欲界死了在「等引地」的色界或無色界去受生,當他結生相續的「正受生時」,一定「由非等引」(散心)的「染 [P126] 汙意識」去「結生相續」。這結生心,是中有的末心,它系著上界的定味而起愛著,所以必是染汙的散心。這「非等引」的散心,不屬于非等引地(欲界),它是爲上界煩惱所系而屬于「彼」等引「地所攝」的。這受生的染汙意識,從何而生呢?若說在欲界臨死的一剎那中帶有種子,可是欲界死沒的那一念是非等引地心,受生的是等引地心,二者不能俱生俱滅,怎能受熏而成爲上界的染心種子?若說在定地受生的初一剎那心帶有種子,可是,種是生現義,種子是因,有種是持種義,種子是果。把一剎那心的種,看爲種(能)與有種(所),理論上如何可通?若說過去生中所得的色界心,爲現在的色界心作種子,這更不成,能攝持那色界熏習的轉識(他不承認賴耶),早已長時間斷,種子又在那裏立足?若以爲轉識間斷,不成種子,熏習是住在色根中的,這不但下界的色根不能爲上界的心種,色根也不是所熏法。「離異熟識」,不論以其「余」的那一法作「種子體」,決「定不可得」,所以必須承認有阿賴耶識,無始時來,攝持上界系心的熏習,從這熏習,生起 [P127] 上界的結生相續心。
B 染善心種不成 複次,生無色界,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,染汙善心應無種子,染汙善心應無依持。
上面講的等引地受生,是通約上二界說的,現在單就無色界來說。「生無色界」的有情,假使「離一切種子異熟識」,那麼,這無色界的「染汙善心」,就「應無種子」爲它的生起之因,「應無」生起它的所「依持」法了。除異熟識以外,其它的一切,都不能合乎攝持種子的定義,唯有阿賴耶識攝受種子,染汙善心才能各從自種生。這裏所說的善心,是指無色的叁摩地心,貪著愛味這叁摩地的,是染汙心。無性把種子與依持分開,前者約種子賴耶說,後者約現行賴耶說。世親以爲種子就是所依止,有種子就有依止,種子沒有,依止也不可得。依世親的解釋,所知依,就是依于種子,種子指能生性,依指現行從種子生,有依和種子二名,其實還是一件事。 [P128]
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