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由取力的熏发,使它成为感受后有果报的有支熏习,这叫取缘有。假使不立阿赖耶识,就是没有从业所有的业种,没有业种,取又熏发那个呢?又有什么东西因取而名为有呢?所以说取缘有不成。行是现业,有是成熟的业种,都在现世说。若不许有阿赖耶识,这业杂染就不得成立。

  

  丁 生杂染非赖耶不成

  一 约生位辨

  1 约非等引地辨 [P119]

  

  A 结生相续不成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?结相续时不相应故。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,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,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,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。若即意识与彼和合,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。若尔,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。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,不应道理,依染污故,时无断故,意识所缘不可得故。设和合识即是意识,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?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?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,即是阿赖耶识,汝以异名立为意识。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,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,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,不应道理。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,但是异熟识,是一切种子识。

  生杂染不成,就是在一期生命的初生到命终的异熟果上,证明必有阿赖耶识的存在,现在且就非等引地的「结相续时不相应」来说。等引,印度话是三摩呬多,是色无色界的定名,通于有心无心,离开昏沉掉举平等所引的 [P120] 定心,叫等引;或说等的本身就是定,由定引发功德,所以叫等引。简单说,等引地就是上二界,非等引地就是欲界。结生相续,是后生接续前生。在结生相续的过程中,必须有阿赖耶识,假使没有,结生相续是不可能的。

  如有众生在「此非等引地」的欲界死「没已」后,仍在非等引地的欲界受「生时」,死有与生有之间,有中有身,「依中有位」的「意」根,「起染污意识」,而作「结生相续」的活动,这「染污意识」缘生有境而起瞋或爱。它「于此中有中」剎那「灭」后,就进入生有位,「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」。和合就是父精母血的羯罗蓝,与入胎的识事相互结合,成为新生命的自体。当最初和合时,唯有异熟识,揽赤白二渧为所依,而摄受为自体,完成结生相续的工作。假使不承认有阿赖耶识,谁与羯罗蓝和合呢?假若说:「即意识与彼」父精母血「和合」,「既和合」了以后,又「依止此」和合的意「识」,「于母胎中」复「有意识转」起,那么,「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」了。最初入胎时的意识,有摄受生命自体的力量,当 [P121] 然 不能失掉,依止它再生起一个意识,这不是同时有两个意识吗?在一身中,同时有两个意识生起,这是不可能的,契经中有明白的证据。并且这「与彼」羯罗蓝「和合之识」,说它是「意识性」,是根本「不应道理」的。为什么?(1)「依染污故」:中有末心的意识,缘生有而起瞋爱,是染污的;入母胎的三事和合识,就依止这染污意识而生。结生相续识的所依识,必定是依染污而起的,但一般的意识却不然,不一定是依染污的,有时也依不染污。所以入胎和合识与意识有其不同,不应说它是意识性。(2)「时无断故」(隋译:此句与上文的依染污故,合为一句):结生相续的和合识从入胎到老死,在一期生命中,是相续不断的,意识却有时间断,像无想定等;可见和合识与意识不同。(3)「意识所缘不可得故」:意识的所缘,明了可得,但母胎中的和合识,所缘境是不可知的。缘境不可知的和合识,自然不是缘境明了可得的意识性了。虽然上座部说有所缘行相不可知的细意识,但这在唯识家看来,那就是阿赖耶识,不过名字不同罢了。 [P122]

  纵然退一步承认这「和合识即是意识」,那么,还是「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」呢?还是以这和合意识为依止,「依止此识所生」的「其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」呢?若说「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」,那和合意识「即是」大乘所说的「阿赖耶识」,不过你不欢喜称它阿赖耶,「以异名立为意识」罢了。若说依止和合识所生的「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」,那就很可笑了!「所依」止的和合「因识非一切种子识」,所生的「能依果识」,反称它「是一切种子识」,这样因果倒置,怎么合乎「道理」?这样,「成就」这与羯罗蓝「和合识非是意识,但是」阿赖耶果相的「异熟识」与因相的「一切种子识」。

  

  B 执受根身不成 复次,结生相续已,若离异熟识,执受色根亦不可得。其余诸识各别依故,不坚住故,是诸色根不应离识。

  有情受生,所得的色根,从出胎到老死,在一期生命中,不烂不坏,这 [P123] 是阿陀那识执取的力量。假使「离异熟识」,在其余的转识中求这「执受色根」的功能,是决定「不可得」的。为什么呢?「其余诸识各别依故」:色等五根,是眼识等各别的所依;如眼识依眼根,这眼识充其量也只能够执受眼根。它既不依耳等根,自然也不能执受它们;耳识等也是这样。「不坚住故」:诸识纵能各自执受自己所依根,但或起或不起,常被余识所间断,间断时又有谁去执受呢?转识虽不能遍执诸根,不能恒常执受诸根,但诸色根却是这样相续不坏,必有它的执受者。所以应信受「是诸色根,不应离识」,勿以为离开了能执受的识,诸色根还可以灵活的存在。离了识的执受,色根便要烂坏。死人和活人的差别,就在于有无识在执受根身。必有执受的识,既不是转识,那就非承认阿赖耶识的存在不可。

  

  C 识与名色互依不成 若离异熟识,识与名色更互相依,譬如芦束相依而转,此亦不成。

  契经说:『识缘名色,名色缘识,如是二法展转相依,譬如芦束俱时而 [P124] 转』。假使「离异熟识」,那「识与名色」的「更互相依,譬如芦束相依而转」的圣教与事实,就不得成。识,是阿赖耶识;名,是非色的受等四蕴,转识也都摄在名中;色,是羯罗蓝。名色以识为缘,识又以这名色为所依止,相续而转。假使没有根本识,与名色相依而转的识是什么呢?若说识是意识,名中的识蕴是五识身,这也是讲不通的,因为羯罗蓝位,还没有前五识。有识支的识,有名中的识,同时相依,如二芦束,不能说它同是一识。这样,非在名中的意识以外,别立异熟识不可。

  

  D 识食不成 若离异熟识,已生有情,识食不成。何以故?以六识中随取一识,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。

  资养增益维持有情的生命,叫食。凡是有情,不能无食,所以经上说:『一切有情皆依食住』。佛陀说食有四种: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;前三种食且不谈。由于有漏识的执受,一期的生命,才相续而住,不死不坏,因 [P125] 此,识有维持有情生命资养有情根身的作用,所以叫识食。假使「离异熟识,已生有情」的「识食」,就「不成」立。因为六识在无心位中有所间断,在有心位中也随着所依根、所缘境、三性、三界、九地等种种差别而转变;所以这不遍三界不恒时有的「六识中」,「随」便「取」那「一识」,把它作为是「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」的识,是绝对不可能的。因此,诸转识以外,必另有一类不易,恒时相续,遍于三界,执持身命的异熟识在。

  

  2 约等引地解

  A 结生心种子不成 若从此没,于等引地正受生时,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,此非等引染污之心,彼地所摄,离异熟识,余种子体定不可得。

  前从非等引地(欲界)的受生,说明异熟识的存在;这里再约等引地(色无色界)来说:如有有情「从此」欲界死了在「等引地」的色界或无色界去受生,当他结生相续的「正受生时」,一定「由非等引」(散心)的「染 [P126] 污意识」去「结生相续」。这结生心,是中有的末心,它系着上界的定味而起爱着,所以必是染污的散心。这「非等引」的散心,不属于非等引地(欲界),它是为上界烦恼所系而属于「彼」等引「地所摄」的。这受生的染污意识,从何而生呢?若说在欲界临死的一剎那中带有种子,可是欲界死没的那一念是非等引地心,受生的是等引地心,二者不能俱生俱灭,怎能受熏而成为上界的染心种子?若说在定地受生的初一剎那心带有种子,可是,种是生现义,种子是因,有种是持种义,种子是果。把一剎那心的种,看为种(能)与有种(所),理论上如何可通?若说过去生中所得的色界心,为现在的色界心作种子,这更不成,能摄持那色界熏习的转识(他不承认赖耶),早已长时间断,种子又在那里立足?若以为转识间断,不成种子,熏习是住在色根中的,这不但下界的色根不能为上界的心种,色根也不是所熏法。「离异熟识」,不论以其「余」的那一法作「种子体」,决「定不可得」,所以必须承认有阿赖耶识,无始时来,摄持上界系心的熏习,从这熏习,生起 [P127] 上界的结生相续心。

  

  B 染善心种不成 复次,生无色界,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,染污善心应无种子,染污善心应无依持。

  上面讲的等引地受生,是通约上二界说的,现在单就无色界来说。「生无色界」的有情,假使「离一切种子异熟识」,那么,这无色界的「染污善心」,就「应无种子」为它的生起之因,「应无」生起它的所「依持」法了。除异熟识以外,其它的一切,都不能合乎摄持种子的定义,唯有阿赖耶识摄受种子,染污善心才能各从自种生。这里所说的善心,是指无色的三摩地心,贪着爱味这三摩地的,是染污心。无性把种子与依持分开,前者约种子赖耶说,后者约现行赖耶说。世亲以为种子就是所依止,有种子就有依止,种子没有,依止也不可得。依世亲的解释,所知依,就是依于种子,种子指能生性,依指现行从种子生,有依和种子二名,其实还是一件事。 [P128]

  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净土与禅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