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沒有親證到,但由佛陀大悲顯示出來,衆生聞此清淨法界等流的正法,也就熏習成清淨的種子了!

  【附論】聞熏習,以清淨法界爲因,無分別智爲果,因果皆屬于真實性,所以聞熏習也是真實性的。就是佛陀的等流正法,是真實性的等流,也屬于真實性。正法,與聞熏習,爲什麼不屬遍計性及依他性?因爲依他性是虛妄雜染,遍計執性是顛倒之因,正法是真實性的等流,聞熏習又是正法的熏習,所以雖是世間的,卻能引發真實性的無分別智,複能悟入諸法的真實性。這與平常的有漏無漏的觀念,略有點不同。現在是說:一個向生死流轉的遍計依他性路走,一個向出世真實性的路走,就是在向生死 [P138] 流的心中,發生一個向清淨真實性反流的動力,漸漸把它拉轉來。本論但建立新熏,不說本有。這不是有漏唯生有漏,無漏唯生無漏的見解所能理解的。能得出世心,由清淨法界的等流正聞熏習;因此,法界雖沒有內外彼此的差別,卻也不是內心在纏的法界──如來藏,是諸佛證悟的法界。這與本有無漏的妄心派或真心派,都有其不同。

  

  B 所依 此聞熏習,爲是阿賴耶識自性?爲非阿賴耶識自性?若是阿賴耶識自性,雲何是彼對治種子?若非阿賴耶識自性,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?乃至證得諸佛菩提,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,寄在異熟識中,與彼和合俱轉,猶如水乳;然非阿賴耶識,是彼對治種子性故。

  聽聞正法所熏成的出世清淨心種,依于阿賴耶識,這聞熏習與阿賴耶的關系,還大可研究:這「聞熏習,爲是阿賴耶識自性」呢?「非阿賴耶識自性」呢?「若」說「是阿賴耶識自性」,那它就是雜染法,雜染法只是增長 [P139] 雜染法,決不能自己對治自己,那怎麼「是彼」阿賴耶的能「對治」者的「種子」?若說「非阿賴耶識自性」,那「聞熏習種子」,以賴耶爲「所依」的道理,又「雲何可見」呢?

  聞熏習種子,確是依于賴耶,但卻不可說它以賴耶爲自性,能依與所依是不一定同性的。從衆生發心,「至證得諸佛菩提」,這「聞熏習」,「隨在一種所依轉處」,它總是「寄在異熟識中,與彼和合俱轉,猶如水乳」。這就是說:曾聞正法的人,隨他在那一界那一趣,所依異熟的現起之處,聞熏習就寄在那一趣的相續的異熟識中,以賴耶爲所依,但並不是賴耶自性。譬如水之與乳,可以融合一味,但乳不是水,水不是乳,二者自性是各別不同的。聞熏習在異熟識中也是這樣,雖融合無間,然聞熏習「非阿賴耶識」自性,反而「是彼」賴耶的能「對治」道的「種子性」。

  【附論】淨種的所依,本論說是寄在異熟識中。賴耶是生命(蘊處界)的中心,它執持有色諸根,而遍于根身中轉,所以有處說清淨種是六處 [P140] 中的殊勝功能(有人以爲這六處,是說第六意處,並不正確),大乘經中又都說蘊處界中有這勝能。

  聞熏習不是賴耶,卻與它和合,這頗不易于理解,也是學者诤論的所在。妄心派以妄識爲中心的,這又以妄識的細心賴耶爲主體,賴耶與妄染的種子無異無雜(也有不一義),而清淨種子卻寄于其中,不就是賴耶,也不離賴耶,說它是非一非異。真心派是以清淨的心性(如來藏)爲中心,這現起虛妄的在纏真心,也可以叫做阿賴耶。它與清淨的稱性功德(淨種)無異無雜(也有不一義),而說一切虛妄熏習,不離于如來藏藏識,然也並非即是真心,結果又是個非一非異。真心派說虛妄熏習是客,真常的如來藏藏識是主體;妄心派說正聞熏習是客,虛妄的異熟藏識才是主體。我們可以看出真妄二派,所說明的事實是一樣的,不過各依其一據點說明罷了。以妄心爲主體的,有漏法的産生,很容易說明,而清淨寄于其中,從虛妄而轉成清淨(轉依),就比較困難了。以真心爲主體的,無漏法 [P141] 的生起,很容易明白,而雜染覆淨而不染,及依真起妄,又似乎困難了些。我們要研究不同的思想,要知道它們不同的所依。不然,只是滾成一團而已。

  

  C 品類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,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,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。

  這是說明聞熏習有叁品的不同,或可就叁慧的熏習分爲叁品,也可就一一慧的熏習各分叁品。「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,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」,有二種解釋,有的說:下品熏習轉滅,轉成中品熏習,由中品熏習又轉成上品熏習,始終只是一類熏習的演進。有的說:由下品熏習産生新的中品熏習,那舊有的下品也就隨著而轉成中品;再由中品熏習,産生新的上品熏習,中下二品也就隨著轉成上品。約一品展轉增勝說,似乎是合于本論的思想。如今天聞法如理思惟,明天又如理思惟,凡前後意義相同的,後後融攝前 [P142] 前,融合成更深刻嚴密的思惟熏習,並不是彼此間隔別不融。這叁品是「依聞思修多」多的「修作」,才獲「得」從下成中,從中成上的「相應」。相應,是依此有彼的意義。

  

  D 體性與作用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,應知亦是法身種子,與阿賴耶識相違,非阿賴耶識所攝,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,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。又出世心雖未生時,已能對治諸煩惱纏,已能對治諸險惡趣,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,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。雖是世間,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。聲聞獨覺所得,唯解脫身攝。

  聞熏習,不是賴耶自性,那它的自性是什麼呢?「正聞熏習種子」的「下中上品」,它是「法身」的「種子」。法身的意義有廣狹不同:有時,單指有情本具的如來藏性;有時,指賴耶轉染還淨,因無量清淨熏習而顯現的大圓鏡智。有時,總指佛果位上的一切。這裏的法身,約果智的法身說。這 [P143] 是法身的種子,所以是法身所攝。聞熏習種子,「與阿賴耶識相違」,是能對治賴耶的,所以「非阿賴耶識所攝」。它是「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」,是因淨法界而有的,所以在它聞熏的時候,「雖是世間」,沒有生起無漏心,卻能成爲「出世心種子性」。平常的世間雜染法,是向生死方面走的,所以不但是惡,就是善心,也不能成爲出世心的種子性。現在的聞熏習,雖是世間,而能成爲出世的種子性,是因爲它有掉過頭來趣向涅槃的關系。

  在地前未得出世無漏智的菩薩,「出世心雖」還「未生」現行,但它的聞熏習,已有對治惑業生叁雜染和生善的作用:(一)「能對治諸煩惱纏」,纏是煩惱的現行,無漏種有殊勝力,能伏令不起。(二)「能對治諸險惡趣」,受聞熏的菩薩,既對治了粗惡的現行煩惱,就不會再新造十惡業,也就不會墮入險惡的叁趣了。縱然有時還要墮叁惡道,也能很快的脫離,受苦也很輕微。(叁)「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」,過去所造的惡業,除極重的定業以外,大都能滅壞或者減輕。(四)「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」, [P144] 他既離叁雜染的惡的一分,就能生人間天上,見佛聞法,修集種種的功德善根。由此,我們可以知道,種子也有偉大的作用,它就是不起現行,也有某種力量,內在活動著。聽聞正法的熏習力,把衆生從生死裏拔出來,但這不唯是聽聞而已,是由聞法而熏發悲心,生起堅固的大菩提心(小乘是出離心)。持戒、修定、廣學教理,都不一定能解脫生死,非有有力的厭離心或菩提心不可;有厭離心或菩提心,才會在內心發生一種反流作用,才能從生死趣向解脫。如上所說的正聞熏習,「雖是世間」,但它的勝性,確是出世間的。因此,不但出世心生起以後,就是「初修業菩薩所得」的聞熏習,也「是法身」所「攝」;換句話說,也是以法身爲自性,而不是以賴耶爲自性的。「聲聞獨覺」行者「所得」的聞熏習呢?也不是阿賴耶識自性所攝,但不是法身攝,「唯解脫身攝」。解脫身,是離煩惱障而顯現的人無我性;法身是離煩惱所知二障而圓滿顯現的真實性。小乘只能斷煩惱障得解脫身,所以小乘的聞熏習,就以解脫身爲自性。 [P145]

  【附論】初業菩薩的聞熏是世間法,卻不是有漏種(賴耶)現(轉識)所攝,是法身所攝。依真谛譯去理解,是這樣:法身具常樂我淨四德(本有的無爲功德),四德的道是無漏有爲,能開顯本具的四德,所以聞熏習是四德的道的種子。聞熏習,外面直接聞法界等流正法而熏習,間接的引發本具四德的內熏,在賴耶中,出現一種非出世的而鄰近出世的功能,是世間的出世影像。外愈熏,內也愈動,也就更逼近真實性。這聞熏習,在法界未開顯以前,說它依賴耶。一到轉依,它就與解性賴耶(具性德的法界)融合,爲一切淨法的所依。

  

 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,是法身解脫身攝。如如熏習,下中上品次第漸增,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,即轉所依。既一切種所依轉已,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,一切種永斷。

  上面依出世心未起以前的聞熏習,說它的作用與體性;這裏是出世心生後的聞熏的作用與體性。「又此熏習,非阿賴耶識,是法身解脫身攝」,這 [P146] 是把聞熏的體性總結的提一下,作爲轉染成淨的所依止。聞熏習經「如」是「如」是展轉的「熏習」,它由「下」品而「中」品,由中品而「上品」的「次第漸增」。那時雜染品法所依的「異熟果識」,也就「如是如是」的「次第漸減」。這樣的染習漸減,淨習漸增,到最後,雜染品類的種子徹底滅盡,妄染的阿賴耶,「即轉」爲純粹清淨的法身,不再是雜染依,而是清淨的「所依」法身(解性賴耶出纏)了。「既一切種」識,就是雜染法的「所依轉」變了,那「異熟果識」(果相)「及一切種子」(因相)的賴耶自性,因「無」有雜染「種子而轉」,不複存在。因一切雜染種的永斷,「一切種」類的染法,也徹底的「永斷」,得究竟涅槃。

  

  複次,雲何猶如水乳?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