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故身,身者,受者識,所受識,能受識,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轉,能圓滿生受用所顯故。

  這段文魏譯本沒有。

  在「一切」有情的生命相續「身中」,「身」等五種「識」,都「俱有和合」而「轉」,從來沒有分離,這是什麼道理呢?一切衆生的根境識叁者,于一切受「生」中,必須「圓滿」具有的,不能說有根塵沒有識,有塵識沒有根,或有根識沒有塵。要圓滿具有,才能于一切趣中「受用」。受用,必依根緣境而發識,因受用「所顯」,這五種識,于一身中有和合俱轉的必要。

  【附論】身等五種識,就是根塵識的十八界。依一般的見解,這十八界不能說在一有情的生命體中,都和合俱轉的。不但無色界的有情不具足十八界,就是受生欲界的人身,也不得具足。名色六處,是有情受生的生 [P206] 命主體,能受識與所受識,似乎不能說和合俱轉。所以奘譯的世親釋論不說有五種識,祗說身身者受者的叁識(六處)和合俱轉。不過依唯識的見地說,不妨說五識。一切唯識,有識就必然現似六根爲所依,與六塵爲所緣,以有情的生命爲中心,這一切都不離識,都和合俱轉。

  

  D 差別影現疑 何故如說世等諸識差別而轉?無始時來生死流轉無斷絕故;諸有情界無數量故;諸器世界無數量故;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;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;諸愛非愛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,所受生死種種差別無數量故。

  十八界識既可總攝一切法,爲什麼又安立六種差別識呢?所以問:「何故如說世等諸識差別而轉」?五種識,是有情受生的生命的全體。從有情爲中心來解答這一問題:因爲有情,「從無始時來,生死流轉」相續「無斷絕」,現有叁世久暫等時間的影像,所以建立世識。「有情界」在種類方面,在生命個體方面,都有「無數」無「量」的差別,因此建立數識。有有情必 [P207] 有它的所住處,這有情所住的「器世界」,也有「無數量」的地點及形態,所以要建立處識。有情在「諸所作事」的見聞覺知上,彼此「展轉」的互相傳達,産生各式各樣不同的「言說」,「無」有「數量」,所以建立言說識。一切有情,「各別攝取」各自的根身,依此而有「受用」各自境界的「差別」,自他受用有「無數量」的差別,所以要建立自他差別識。有情隨業升沈中,有可「愛」的「業果異熟」,和「非愛」的業果異熟,「受用」苦樂的「差別」「無數」無「量」,及有情的一期生命結束,另起一新的生命,「所受生死種種」的「差別無數量」,所以要建立善趣惡趣死生識。

  上來先以夢等譬喻顯示,次以教理比知,末後討論到有色非識,色相堅住,自性和合,差別影現的問題,其唯一的目的,在成立一切法皆唯有識,無有其義。

  乙 安立叁相成唯識

  一 約轉識能所成唯識 [P208]

  1 約多識論者說 複次,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?略由叁相:一、由唯識,無有義故;二、由二性,有相有見二識別故;叁、由種種,種種行相而生起故。

  前雖歸納一切法爲十一識,並討論到唯識無義;但依識爲中心,展開爲一切唯識的體系,還沒有建立。這十一種識,可以「略由叁相」中,「成」立它「唯識」爲「性」。叁相,就是叁種方法或叁種形式。

  「一、由唯識,無有義故」:一切法唯是虛妄分別的亂識,沒有似義顯現的所取義,所取義是沒有實體的。這是唯識的根本義;下面的兩相,不過爲說明現象,給予唯識的一種解說罷了。「二、由二性,有相有見二識別故」:二性就是相識和見識;雖然唯是一識,但在亂識現起的時候,就有一分所取的相,一分能取的見的二性差別現前,這相見皆是識,所以叫相識見識。一般人以爲相是外境,見是內心,實際上兩種都是識。「叁、由種種,種種行相而生起故」:種種就是多種多樣。在能所交涉的心境上,有種種的行 [P209] 相現起,所以雖唯是一識,而成爲千差萬別的不同現象。

  【附論】由上叁相成立唯識,經中也常有談到。思想本是一貫的,不要把它看成這是一分義,那是二分義,或叁分四分義。這只是說:諸法唯是一識;在識現起時,有相見的二性;在相見二性的心境交涉中,有種種的行相,而結論是一切唯識。

  密嚴經說:『一切唯有覺,所覺義皆無,能覺所覺分,各自然而轉』。上二句是說唯識義,下二句是說二性義。該經又說:『衆生心二性,內外一切分,所取能取纏,見種種差別』。前二句是說二性義,後二句是說種種義,都是一貫無礙的(護法引此頌證明它的四分義,不免穿鑿)。唯識的主要思想,在顯示所取的境沒有實體,一切唯識爲性。但衆生心一旦生起,因無始的熏習力,就自然有境與心的二分現前。若沒有相分,也就沒有見分,所以成了二性;但不是有心境判然不同的體性,仍然是識。同時在心境的關系上,那見聞覺知的行相,有著無量無邊的差別,這差別, [P210] 同樣的還是唯識。

  有人以本論說有二性爲理由,說見相二分是依他起;其實攝論說的二性,固然可以解說爲依他起(相分就是識),還可以解說爲一依一遍,或者二性皆是遍計性。如果說,說二性成立唯識,所以是依他起,下面還說有種種,難道也是依他起嗎?

  

  所以者何?此一切識無有義故,得成唯識。有相見故,得成二種:若眼等識,以色等識爲相,以眼識識爲見;乃至以身識識爲見;若意識,以一切眼爲最初,法爲最後諸識爲相,以意識識爲見。由此意識有分別故,似一切識而生起故。

  這一段是從多識論的見地,解說叁相來成立唯識。在能受識方面,有六識的差別,不是一意識的隨根得名,這叫多識論者。「一切」諸「識」,「無有」實「義」,都是依名言而安立的,所以「得成唯識」。雖沒有實義,然「有相見」俱時現前,所以又「得成二種」;二種就是二性。「眼等」前五「識」現似色等的境相,就「以色等識爲相,以」了別色境的「眼識識爲 [P211] 見乃至以」了別觸境的「身識識爲見」。「意識」呢?它「以一切」法,從「眼」到「法」的「諸(十二)識爲相」。換句話說:一切眼根識,一切耳根識,乃至一切法識,凡是意識所緣的,都是意識的相,而「以了」此一切相的「意識識爲見」。意識識爲什麼能遍以諸識爲相呢?「由此意識有分別」故。五識是有漏的現量性,只有自性分別,不能分析,綜合,推比,聯想等,所以說它無分別。意識就不然,具有叁種分別,能隨念,計度,所以名爲有分別。有分別,不但現在能遍緣一切,因遍緣一切而熏成的意識種子,在它現起時,也自然「似一切識而生起」。意識上似現一切法的義相,所以它能以一切法爲相。

  二種與種種,論文上沒有明顯的段落,所以論師間的見解也有不同。有人說:五識是二種,意識是種種。世親說:不但意識有二種與種種,前五識也有二種與種種。如眼識了色,有青黃赤白種種的行相;耳識緣聲,也有男女牛馬等種種的聲音。但依論文看來,可以這樣說:前五識有二種,意識有 [P212] 二種還有種種。意識以一切爲相,意識識爲見,不能說它不具二種;它的以一切爲相,似一切識而生起,下文說它『無邊行相,分別而轉』,正是意識的種種遍所計義。叁相中的種種,依論文看,是專指意識的。

  

  此中有頌:唯識二種種,觀者意能入,由悟入唯心,彼亦能伏離。

  「唯識二種種」,總標唯識、二性、種種的叁相。「觀者」是修瑜伽的行者。觀行人「由」觀察唯識、二性、種種這叁相的「意」趣,而「能」悟「入」唯識所現。「由悟入唯心」,就能悟入遍計性的義相無性,與一切唯心安立, 的依他起。進一步,「彼」虛妄分別心的依他相,也「能伏離」,悟入平等法界。在以叁相悟入唯識時,雖通達義相無實,但還有唯心的影像顯現──依他覺。這似有亂識心相,還是似義顯現的細分。真能遣除似義的遍計境,那能見的依他識相也就不複存在,才能真正達到境無心亦無的地步。加行位的世第一法(或可兼忍)能伏唯心的依他相,通達位能離;離,即離能所的分別,證真實性。心境本是不能離的,都是似有實無,實無而似有的 [P213] ;不過在修習求證的過程中,先通達所知無實,再反觀心亦不可得。在這實踐的修持上,發揮建立有心無境的唯識學。

  

  2 約一意識者說

  A 約一意識成立唯識 又于此中,有一類師說一意識,彼彼依轉得彼彼名,如意思業名身語業。又于一切所依轉時,似種種相二影像轉:謂唯義影像,及分別影像。又一切處亦似所觸影像而轉,有色界中,即此意識依止身故,如余色根依止于身。

  在「此」叁相安立唯識「中」,「有一類」一意識「師」,主張唯「一意識」,其余的諸識沒有別體。一類師,奘師說,是古師的不正義,故論雲有一類師,好象說另有一部分學者主張一意識,不是正統的共同的思想。真谛卻譯爲諸師,好象說這是一般共同的主張。不論是另一部分或是大家的意見,佛教是有多心論和一意識論兩派的。在小乘學派中,都是討論六識的一體與別體;就是本論也還在六識上立論(也可以看作七心現行)。但把這思 [P214] 想引申到唯識學中,就轉化爲八識差別或一體的思想了。本論有時明顯的說到六識,有時在應說六識的地方又但說意識,特別在這段中,兼采這兩個不同的思想。無著論師在這點上,還在旋回躊躇間。後來護法他們,是特別發揮多心論的。

  一意識師,並不是不說前五識,主要的诤論,在五識有否離意識而獨立的自體。依一意識師看,五識只是意識多方面的活動。本來是一意識,但由「彼彼」眼等根爲「依」止而「轉」起時,就「得彼彼」眼等識的「名」字;雖有不同的名字,其實還是一個意識,不過隨所依的根而了不同的境,所以給它不同的名字罷了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