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224] 『熏習因』──阿賴耶中,現起了『能取及所取,二相各叁光』,依釋論的分解是這樣:
圖片
┌ 句光(器世間)
┌ 所取相┤ 義光(塵)
│ └ 身光(根)
本識┤
│ ┌ 意光(染末那)
└ 能取相┤ 受光(前五識)
└ 分別光(意識)
莊嚴的能取叁光,與中邊全同,不過把六識開爲二類而已。所取叁光中,身義就是根塵,但多了一器世間的句光。在本論中,雖然總攝一切法爲十一識,但後六種是差別,自性只是身等五識。把它與安立賴耶爲義識配合起來是這樣: [P225]
圖片
┌(身識)
┌似義影現爲相識┤
│ └(所受識)
賴耶爲義識┤
│ ┌ 意識識(能受識)
└似分別影現爲見識┤
└ 所依止(身者識、受者識)
本論的體系,與中邊、莊嚴可說是全同的,器世間是所受識的差別。它從一意識的見地,所以總合能受用的六識爲一意識識。所依止中的身者識,是染意;受者識是無間滅意。爲義識的賴耶,自然就是心了。從這些比較中,可以得一結論:所取相中的根塵,能取相中的六識,是一切無诤的。此外,還有細心現行與種子。如果把本識側重在細心現行上,那所取相中就多一習氣,能取相中就不能再有末那,這是解深密所說的。如果把本識側重在種子上,那所取相中,就不能再有習氣,能取相中就有另立染意的必要。這是中邊、莊嚴、攝論說的。這樣,慈氏無著的唯識學,一種爲心,七轉爲意及識,是正統而一致的主張。 [P226]
此外,還是一個思想體系:世親的莊嚴釋、攝大乘論釋,大體上順從本論的見解,但他的辨中邊論釋,卻別作解說。他的解釋現起四事,不用本識爲種的見解,而用諸識各別現起的見解,所以把根塵我識,都看爲所取的義。這四者,都是所取相。世親釋也有它的根據,攝抉擇分也是根據這四種境界,證明多心俱生的。這個見解,直向轉變有叁的思想前進。
圖片
似根─┐
似塵─┴(本識)所了
似我──末那所了
似識──六識所了
從種識現起的一切,確乎都可以成爲我們的所取的。但這種解說,使唯識傳統的思想,從一本識而現起能分別所分別二相的體系,隱晦不明。我們不能說這是錯誤,只能說是重大的轉變。如果這都是所取的境,根塵應是本識所了知的,本識應是側重現識的,但它沒有說到種子,又別立末 [P227] 那。這與深密、中邊、莊嚴、攝論等都不相合。它是八識現行的差別論,不再是深密的一本現,六轉現的七心論,也不是莊嚴等一種心,七轉現的八識論。這思想在叁十唯識頌中,更見圓熟:
圖片
┌根身
┌ 執受┤
│ └種子
阿賴耶識──能了┤
└ 處──器世間
末那識───能了──賴耶
六識────能了──六塵
這與所取四境比較,把根塵轉化爲根與器界,又根據深密的二執受,加上種子。叁能變的體系,把古典中賴耶一識能變的見解改變。這兩大體系,成爲攝論宗與唯識宗重要的區別點。不過雖有古說與後起的不同,但同是唯識學中權威的思想。古人不能分疏這不同的體系,只偏依一己所重的自是非他,結果,永遠是此路不通!像真谛,他側重攝論,自然接近古 [P228] 義。但他的中邊論釋與決定藏論,無法諱飾叁能變的痕迹,于是乎補充,解說,改文;但他本人所譯的論典,終于不能避免自己撞著。玄奘依唯識叁十頌,特別依護法義,自然接近世親的新義。但對攝大乘論等,就是有小小的潤飾,到底不能改變攝論的體系。那些一筆抹煞古義,以爲唯有玄奘所傳才是正確的見解,這豈止膽大而已!我們先要理解它的差別,然後再作融貫;不然,牽強附會的圓融,與偏執者一樣的走上絕路!
丙 成就四智成無義 諸義現前分明顯示而非是有,雲何可見?如世尊言:若諸菩薩成就四法,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。一者、成就相違識相智,如餓鬼旁生及諸天人,同于一事,見彼所識有差別故。二者、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,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。叁者、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,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,不由功用知真實故。四者、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,何等爲叁?一、得心自在一切菩薩,得靜慮者,隨勝解力諸義顯現。二、得奢摩他修法觀者,才作意時諸義顯現。 [P229] 叁、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,一切諸義皆不顯現。由此所說叁種勝智隨轉妙智,及前所說叁種因緣,諸義無義道理成就。
這裏說的,還是爲了成立唯識,不過從無義方面去成立。「諸義」在我們的五識上,自然「現前」,「分明顯示」,不是我們意識所能轉移的,「而」說它「非是有」,是唯識所現,這「何」以「見」得呢?「世尊」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中,早就解答過這個問題。他說:「若諸菩薩」,能「成就四法」的正確認識,就「能隨」之「悟入一切唯識」,知道它「都無有義」。四法是:
(一)「成就相違識相智」:「餓鬼,旁生,及諸天人」,在「同」「一事」物上,各有所「見」,「彼」等「所」認「識」的大「有差別」;這類有情以爲是這樣,那類有情卻又是那樣。如江河中的水,在餓鬼見到那是膿血火焰;在旁生界的魚類見到是坦蕩的大路,弘偉的宮殿;在諸天見到是七寶莊嚴;在人類看來是清冷的流水。古人所謂『一境應四心』,就是這個 [P230] 道理。在同一對象上,有種種不同的認識,可知我們所認識的一切,不是事物的真相,是我們自心的變現。通達這種意義的智慧,叫相違識相(彼此不同的認識)智。得了這智慧,就可悟入唯識無境的道理。
(二)「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」:我們的認識,不一定要有所緣的真實境界才能生起,沒有真實的所緣,識也可以現起。「如過去未來」的境界,「夢」中所見的夢境,水中見到的月「影」,這些都不是實有的;但在這非實有的所「緣中」,能「有所」認識,有境界可「得」,這種認識的境界,不是唯心無義嗎?明白這樣道理的,叫無所緣識現可得智。
【附論】無所緣識,在佛教中有很大的诤論:有部他們主張識一定要有所緣才得生起,那怕緣涅槃也還有實有的涅槃作所緣。經部他們主張可以有無所緣的識。在空有的诤論中,這也是主題之一。主張實有的,過去未來都是實有,是實有的,識才能緣之而起,所謂『所緣有故,叁世實有』。主張無的,過去未來皆非實有,雖然沒有,識仍可以有,所謂『所緣 [P231] 無故,過未亦無』。大乘中世俗心可說有所緣的,但所緣是非實有的,空宗稱之爲自性,唯識宗稱之爲義。雖還有不同,大體上都是許可無所緣(義非實有,自性非有,或法性無行相)而生識的。
(叁)「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」:無顛倒智,是對于所緣的境界,獲得真實正確的認識,不再發生錯誤的執著。如果說:一切義都確如我們凡夫所認識的一樣,離名言而實有的,那麼,我們「能緣」這諸「義」的「識」,就「應」該「無顛倒」錯誤,而解脫諸障了!我們竟可以「不由功用」而自然的「知」道「真實」了。但實際上,我們的認識還有顛倒錯誤;要覺知真實,獲得自由解脫,仍須加一番功行才行。這就可以反證所認識的義,沒有真實了。
(四)「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」:有叁種殊勝的智慧,能隨心而改變所緣,如果能修得這叁種的勝智,微妙智,那唯識無義的理論,就可以在實踐中親切的證實。叁種是:(1)隨自在者智而轉:已獲「得心自在」的「 [P232] 一切菩薩」,和已「得靜慮」的聲聞緣覺,都能「隨」他的增上「勝解力」,使「諸義顯現」。如欲令大地變水就變爲水,變火就變爲火。由此,可知離心之外,沒有實在的義;假使外境是實有的,怎能隨意解力而自在轉變呢(這不但叁乘聖者,凡是能得靜慮者,都能有這種經驗)?(2)隨觀察者智而轉:「得」了殊勝的「奢摩他」(止),在定中「修法觀者」,在他「才作意」的「時」候,「諸」教法的「義」相,就都「顯現」在前。如修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的行者,如能觀心成就,便有無常相,或苦相無我相等,隨心所念而分明現前。這無常無我等諸義的顯現,都是隨修法觀者的觀念而轉變生起,可見並不是有離心實義的存在。(3)隨無分別智而轉:「已得無分別智」的大地菩薩,在他「無分別智現在前時」,「一切」遍計所執性的「諸義,皆不顯現」。由這也可知諸法唯心,心外無境。假使心外的境是實有的,聖者的無分別智,不但不能使義相不顯,還根本不能成立;甚至壞有爲無,是顛倒不是真智。「由此所說叁種勝智」的「隨轉妙智」,及「前 [P233] 」面「所說」的「叁種」理由(「因緣」),「諸義無義」的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