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見功德故┘ ├十四、成滿加行業 │
[P307]
│遠離惡友故┐ │ │
│ 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助伴功德┘ │
│親近善友故┘ │
│恒修治四梵住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無量清淨┐ │
│常遊戲五神通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得大威力├十五、成滿業 │
│依趣智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證得功德┘ │
│于住正行不住正行 │
│諸有情類不棄舍故…………………禦衆功德┐ │
│言決定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決定無疑│ │
│ &nb, sp; 教授教誡├十六、安立彼業 │
│重谛實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財法攝一│ │
└大菩提心恒爲首故…………………無雜染心┘ ┘
如說:由最初句故,句別德種類;由最初句故,句別義差別。
上二句頌德處,「由最初」(最清淨覺)一「句」,總標出佛的功德,再以余「句」來分「別」顯示別「德」的「種類」。下二句頌義處,「由最 [P308] 初」(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)一「句」,總標出菩薩的利益安樂有情,然後一「句」一句的分「別」顯示其「義」──利益的「差別」。 [P309]
第四章 入所知相
第一節 長行
第一項 能入觀體 如是已說所知相,入所知相雲何應見?多聞熏習所依,非阿賴耶識所攝,如阿賴耶識成種子;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。
本章主要在說明唯識現觀的證入。「入」是悟入的意思;「所知相」,就是上面說的一切法的叁性。合起來講:就是以現觀悟入一切法唯識──從次第悟入叁性到悟入平等法界。真正悟入法性的現觀,是出世正見。出世正見,要先由如理作意的加行智──唯識觀引生,所以現在先明能入的唯識觀。唯識觀的觀體,從「多聞熏習所依」而來,可以說,多聞熏習是正觀的因 [P310] 緣。多聞大乘法教熏成的聞熏習,叫多聞熏習。熏習所依,可以作兩種解釋:一、熏習的所依,瑜伽論說是六處相續,本論說是寄在異熟識中。二、所依就是熏習,熏習爲淨法的所依。多聞熏習在有漏位中,雖然寄于異熟識中,融合似一,但實屬于法身,「非阿賴耶識所攝」,因它是賴耶的對治種子性。這聞熏習,「如阿賴耶識」攝持雜染的熏習,爲雜染的所依種,它也這樣的「成」爲清淨的所依「種子」,能生唯識的觀慧。這觀慧,是「如理作意所攝」的意言性。意言就是意識,它以名言分別爲自性,以名言分別的作用,而成爲認識,所以叫意言。在意言生起時,「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」,就是現起意言的相識。法是所聽聞的大乘教法;義是大乘教法中所诠的義理。這法與義,都是意識觀想中所似現的所觀影像相,所以叫似法,似義,似所取事,這是能觀意識的相識。另一方面,「有」能認識能觀察的「見」,就是見識。總這能見所見的兩方面,就是如理作意所攝的現觀的自體── 「意言」。意言下,真谛譯有『分別』二字。 [P311]
本文的前叁句是說「多聞熏習」,後一句是說「如理作意」。雖可看爲能生正見的二因二緣,但不應這樣分爲二事,論意是指出多聞熏習所生的如理作意,爲能入的觀體。
第二項 誰能悟入 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?大乘多聞熏習相續,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,已得一向決定勝解,已善積集諸善根故,善備福智資糧菩薩。
具備什麼條件的人才能引發觀慧,悟入「所應知」的唯識「相」?這在諸經論中,或說夙習叁多,或說五事具足,本論說具有四種力的菩薩,才能悟入。(一)因力:除一分小乘種姓,其余具有大乘種姓的人,就是對于「大乘」教法曾經「多聞熏習」在身心六處,或心「相續」的賴耶中,熏成了清淨的熏習。這聞熏習,是悟入法相的主因。(二)善友力:單有聞熏習還不夠,要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」。逢事,指供養,禮拜,贊歎,出 [P312] 家,修學等。既逢遇諸佛爲善知識,自然能聞法修行,漸漸的悟入法界。所以,衆生不怕不能了生死,只怕不能見佛聞法。多多見佛聞法,是解脫的主要條件。(叁)作意力:由多聞熏習親近善友的關系,對大乘甚深的教法,「已得一向」的堅固「決定」的「勝解」,沒有猶豫。有這勝解力,任憑遇到什麼違逆的外緣,或任何思想,都不能使他動搖信念,破壞他對于大乘法的修習。(四)任持力:對于某種事業所有堪能擔當的力量,叫任持力。對大乘教法,生了堅固的信念以後,進一步的實行六度四攝自利利他的事業-- --法隨法行,即是「已善積集諸善根」。具備這四種條件,那就成爲能悟入「善備福」德「智」慧「資糧」的「菩薩」。
這四種力,或約次第說:由多聞大乘教法,受其熏習,就常能值遇諸佛,于是就産生了堅強不拔的勝解力,更進一步去實踐,積集無量善根,培植無量功德。『聽聞正法,親近善友,如理作意,法隨法行』,正是這見道的因緣。或約前二引生後二說:由多聞教法,逢遇諸佛,所以能對大乘妙法深 [P313] 生信解,積集善根。具有這四種力的菩薩,就可以悟入唯識性了。
第叁項 何處能入 何處能入?謂即于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,大乘法相等所生起;勝解行地,見道,修道,究竟道中,于一切法唯有識性,隨聞勝解故,如理通達故,治一切障故,離一切障故。
具備四力的菩薩,從什麼地方去悟入唯識呢?論文說有二種:一從所觀境處去悟入,二從所經曆的位次中漸漸的悟入。
先說所觀境處:「即于彼有見」的如理作意觀中所現的「似法似義意言」處去悟入。這意言爲性的似法似義相,是從聽聞「大乘法相等所起」的。由聽聞教法的因,生起意言的法義相,爲所觀與從此悟入的境界。這大乘法相,不唯記聞名相而已,法是法界等流所起的教法,诠顯清淨法界的教法,因聞熏習而生起的唯識無義,法空無性等似法似義相,才是悟入諸法唯識的 [P314] 所觀處。再說所經曆的位次:成唯識論把修行的位次分爲五位──資糧,加行,通達,修習,究竟。本論只說四位,因爲地前的資糧加行二位,可以總攝爲勝解行地。這四位都悟入一切法唯識性,不過依所悟入的有相似的,正證的淺深,分爲四位差別。在「勝解行地」的時候,修習現觀,還不能現證法界,「隨」于所「聞」的一切有爲無爲有漏無漏等教法,以及「一切法唯有識性」的道理,思惟觀察,引生明確的「勝解」,隨解起觀。「見道」位上,修習現觀,能「如理通達」意言的非法非義,非能取非所取,現證一切法唯有識性。「修道」位中,更進一步的去修習對「治一切障」的勝道,就是十一重無明或二十二重愚及其粗重的能治道。到「究竟道中」,就遠「離一切障」礙,證得無上的佛果。
平常說唯識,指虛妄講,所以在見道契入真實的時候,就說是悟入唯識的性,或說唯識觀進一步就是入空。其實唯識是無義的,無義是唯識的。不過初證法界時,雖見到無義,還不能同時現觀唯識,未能體用圓觀。二谛並 [P315] 觀以上的法界,可以叫法性心,自心清淨心,依然是悟入唯識。見道的離有漏虛妄識相,見無義的空性,只是唯識真相中的一面。
第四項 由何能入
甲 總標 由何能入?由善根力所任持故,謂叁種相練磨心故,斷四處故,緣法義境止觀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。
「由何能入」,是說悟入的方便。第一方便,莫過于從因力、善友力、作意力所起的積集福慧資糧的善根力,「由善根力所任持」,才能悟入所知相。但這善根力應使它精進不退,遠離顛倒,所以又說「叁種相練磨心」、「斷四處」的兩種方便。真正的悟入,主要在正觀,所以說第四種以似法似義爲所觀境的「緣法義境」,而「恒常」無間斷的,「殷重」恭敬的,「加行無放逸」,去實踐的「止觀」妙行。 [P316]
乙 別釋叁練磨心 無量諸世界,無量人有情,剎那剎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,是爲第一練磨其心。由此意樂,能行施等波羅蜜多;我已獲得如是意樂,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,當得圓滿,是爲第二練磨其心。若有成就諸有障善,于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;我有妙善無障礙善,雲何爾時不當獲得圓滿,是名第叁練磨其心。
善根力所任持,已在誰能悟入中說過,所以不再解說,這裏且解說叁練磨。練磨心,就是訓練磨勵自己,克服自卑自棄的惰性。
釋論說這叁種練磨心,不單在勝解行地,他這樣的分判:第一練磨心在勝解行地;第二練磨心已得淨心意樂,是地上的菩薩;第叁練磨心已得無漏妙智,在金剛喻定。其實,地上到十地滿心的菩薩,是無須這樣練磨其心的;勝解行地的菩薩,每起意志薄弱而退屈的心理,所以需要這叁練磨心。勝解行地的菩薩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