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3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等,是從來所未得到的境界,于是引生從來未有的大歡喜,所以名極喜地。登地的菩薩,深入諸佛自證的法界,具有佛慧的氣分,所以名「生如來家」 [P336] ,爲真佛子。悟入佛的知見,大悲熏心,能繼承諸佛自覺覺他的家業,所以名生如來家,紹隆佛種。那時,能悟得叁事平等,正所謂『心佛及衆生,是叁無差別』。凡聖雖有染淨的不同,但心性(法界性)是平等的(講唯心的,即以此爲出發點)。在生佛間不增不減,所謂『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』。由此,悟「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」(衆生界),「一切菩薩平等心性」(菩薩界),「一切諸佛平等心性」(如來界)。雖有叁位差別,而心性是平等平等的。釋論解說爲(一)有情平等,指一切有情的如來藏性平等不二。(二)菩薩平等,指諸大菩薩所起的意樂,所作的事業平等。(叁)諸佛平等,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法身而說。悟入叁事平等,「即名爲菩薩見道」。見道,約最初見到真理的階段;此後,就踏上修習的道路了。這名字大小乘共有,不過所見的真理有深淺不同。

  

  第八項 悟入義利 [P337] 複次,爲何義故入唯識性?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,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。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,爲長能觸法身種子,爲轉所依,爲欲證得一切佛法,爲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。又後得智于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,見如幻等性無倒轉,是故菩薩譬如幻師,于所幻事,于諸相中及說因果,常無顛倒。

  爲什麼要修行悟「入唯識性」呢?悟入唯識性有什麼「義」利呢,因爲要成辦五事,簡單說要成佛,所以要修行悟入唯谶。這五事,要由根本後得二智才能成辦。一、「由緣總法」的根本智,在修加行智的時候,就緣總空性相,所以一悟一切悟,通達真如遍一切一味,獲得這根本無分別智。此無分別智是「出世」無漏的,並且是在「止觀」中所發的妙「智」。二、「由此」根本無分別智以「後」所「得」的後得智。這二智,起初是前後別起的,五地以上才慢慢的打成一片。這後得智,稱爲「種種相識智」,因爲能通達能分別及所分別的諸相,都以識爲自性的。由此二智的修習,就可成辦五 [P338] 事:

  (一)「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」:爲要斷除阿賴耶中能生一切染法的種子性,所以要悟入唯識性。怎樣叫及相呢?無性說:不但要斷除賴耶的能生種子性,同時還要斷除種子的能熏因。賴耶攝持的種子是果,雜染能熏法是因,要斷果必先除因,所以說及相,就是及因的意義。但世親說:『此中及相,是及因義,于阿賴耶識中,諸雜染法種子,名阿賴耶識諸相種子。複舉相者,爲欲顯示即彼種子是所緣相』。這是說:種子一方面是能生因,同時又爲第七識的所緣相。所知依中說『緣相差別』,藏譯但說是『相差別』,相就是所緣與因的意思。因此,第七識的我執緣相,就是緣賴耶的種相,並不是執著賴耶的什麼見分。一般說賴耶緣種子,是約現行賴耶緣種子賴耶說。其實,現行賴耶就是第七識,種子賴耶就是染末那所緣。解深密經說賴耶緣種子,就不立第七識了。所以,以攝論的體系來講,是不容許染末那以外藏識自緣種子的。這雖是一字之微,但所關極大,不可略過。 [P339]

  (二)「爲長能觸法身種子」:觸是證得的意思,聞熏習是能證法身的種子,由下品轉爲中品,中品轉爲上品,因根本後得二智的修習,于是雜染法就慢慢消滅,清淨法就漸漸增長。前面的賴耶染種,因聞熏習而漸舍,這法身種子展轉增勝,與解性賴耶融爲一體。

  (叁)「爲轉所依」:雜染種子舍除一分,清淨種子增長一分,轉賴耶的染依,得法身的淨依,名爲轉所依。或可約舍遍計性而證圓成實性說。

  (四)「爲欲證得一切佛法」:生起諸佛的正法功德,如十力,四無所畏,十八不共法,以及佛果位上的一切功德。

  (五)「爲欲證得一切智智」:一切智智,原是包括在一切佛法之內,本來說前四事就夠了;同時,清淨的無礙妙智,也是無所不攝,所以用爲總結「入唯識性」的目標所在。這轉染成淨的五事功德,都非入唯識性不可,所以現證無分別,在大乘佛法中成爲根本而最重要的了。

  照論文看,成辦五事,通于二智的作用,真谛論也是這樣說。不過照世 [P340] 親釋所說『無分別智斷一切障,證得佛法,此後得智複何所用』看來,很像前五事單是根本智的作用,後面所說的才是後得智的功能。如依論解論,五德是智的功用,像斷見所斷惑是根本智的力量,修所斷惑,後得智也有斷除的力量。這五德,是通于二智的,但後得智還有它不共的作用。出世止觀的根本無分別智,不能了達諸法的幻相,不能爲人說法,所以要起「後得智」。「于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」,釋論說:『謂識爲因見相分中,由後得智見如幻等,及宣說時,皆無顛倒』。這了別相,不單指能了別,能了別與所了別都是明了顯現的,所以叫了別相。從賴耶種子所明了顯現的能了別見及所了別相,後得智慧正「見」它的「如幻」如化的唯識「性」,「無」有顛「倒」而「轉」。譬如幻師,幻現象馬等,知道它是虛妄假有的,決不迷惑顛倒,執爲實有。「菩薩」于所取能取的了別相中,「如幻師」于所幻事一樣,「于」了別的「諸相中」,了知如幻,不起顛倒。爲了要利他,又爲諸衆生「說因果」法,能如實巧說,「常無顛倒」。這如幻師的以幻告人 [P341] ,使人知幻是幻一樣。

  

  第九項 悟入依止 于此悟入唯識性時,有四種叁摩地,是四種順抉擇分依止。雲何應知?應知由四尋思,于下品無義忍中,有明得叁摩地,是暖順抉擇分依止。于上品無義忍中,有明增叁摩地,是頂順抉擇分依止。複由四種如實遍智,已入唯識,于無義中已得決定,有入真義一分叁摩地,是谛順忍依止。從此無間伏唯識想,有無間叁摩地,是世第一法依止。應知如是諸叁摩地,是現觀邊。

  在這修行「悟入唯識性」的過程中,「有四種叁摩地是四種順抉擇分」的所「依止」。真實的抉擇,要到證悟實相的見道,是根本智。在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加行位,以世俗智慧抉擇諸法的性相;這四加行是隨順抉擇的因,所以稱爲順抉擇分。這順抉擇分的慧,是在定的,所以說這四種的叁摩地,爲順抉擇分的所依止。 [P342]

  在「由四尋思」推求名義無性的觀心中,可以分爲兩級:一、「于下品無義忍」的階段:忍是印可堪忍的意思,是觀慧的別名。順抉擇位的觀義無所有的下品忍,尋求名義自性差別皆是意言,理解它唯識無境。這時,「有明得叁摩地」。明是智慧,得是獲得,在能發最初得到無義忍的定心,叫明得叁摩地,這就「是暖順抉擇分」的「依止」。順抉擇分的初位爲什麼叫暖呢?這像鑽木取火,在未得火而將發時,必先有暖氣,暖是火的前相;現在修習唯識觀,在未得真抉擇智慧之前,最初現起順于抉擇分的智慧前相,所以稱爲暖位。

  二、「于上品無義忍」的階段:由下品無義忍而作進一步的尋思推求名義自性差別皆無所有,于是觀心漸深,「有明增叁摩地」。即智慧的光明增長,所以稱爲明增;這「是頂抉擇分」的「依止」。「頂」也是從譬喻得名,山的最高峰叫做山頂,在那兒可以極目四望,萬物了然。在上山的過程中,到了山頂,就不會徒勞往還,一定能達到目的。修觀也是如此,如達到頂 [P343] 位,對唯識無義之理,更能認識清楚,並且不會再退,所以稱之爲頂。平常說頂墮,是說那將到未到而退墮,若已到頂,是決不會退的。

  叁、「複由四種如實遍智」,能如實了知名義等無實;這時,「已」悟「入唯識」,于無義中,「已得決定,有」能發「入真義一分」的四如實智所依的「叁摩地」。悟入唯識無義,通達了遍計相無自性;但還沒有證圓成實的勝義無性,所以叫入真義一分。這真義一分叁摩地,「是谛順忍」的「依止」。加行位的第叁位,名爲谛順忍,就是順乎諸法的谛實性,而忍可于心的如實智。成唯識論分忍位爲下忍、中忍、上忍的叁位,下忍印前所取境空,中忍觀察能取心也不可得,上忍印能所取空。現在並不分別,只說一入真義一分的谛順忍,著重在印所取空。

  四、「從此無間伏唯識想」,是第四世第一位。從前忍位進到世第一位,無間隔的伏除了唯識的能取想,通達了依他起的能分別亦空,此時所依的定心,「有無間叁摩地」,是「世第一法」的「依止」。因爲世第一法只有 [P344] 一剎那,從忍位無間的引起,就一剎那無間的證入見道,所以在時間上是無間的。

  上面的四種「叁摩地」「是現觀邊」。無漏的智慧,現證諸法的實相,名爲現觀。四加行慧,是現觀前的方便,鄰近于無漏智,而不是真正的無漏智,所以名爲現觀邊。修行的過程:先觀所取無,次觀能取亦無,剎那引生真無漏智,現證了不可得的真實相。以此過程,判四加行與見道。但或者覺得世第一法只一剎那,前叁加行既未伏唯識想,現在一剎那間怎樣伏滅呢?于是把伏唯識想的加行推求行相,放在忍位上,分爲叁忍。但從本論的觀點,觀義是無,是尋思行相,是暖頂位。四如實智,是悟入真義一分。依唯識的思想,果真在悟入無義以後,再別別的推求能取也不可得嗎?推求也應該屬于暖頂位;因爲若觀能取識不可得,那識也早是所取的義相了。忍是如實智的印所取義空;義空,唯識想也自然的漸泯漸寂。所以本論的解說,忍位是悟入唯識義空;義不得生,自然『似唯識想亦不得生』。所以本論的觀心 [P345] 次第是這樣:

  圖片

   ┌尋思位(暖頂)

   由依唯識故境無體義成──遍計義無─┴悟入位(忍)

   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