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4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以塵無有體本識即不生──依他識滅──世第一法

   應知識不識由是義平等──圓成實證──見道

  

  

  第十項 雲何修道 如是菩薩已入于地,已得見道,已入唯識,于修道中雲何修行?于如所說安立十地,攝一切經皆現前中,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,經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,而得轉依。爲欲證得叁種佛身,精勤修行。

  地上菩薩悟後的修道,是「如所說安立十地」法門的教法,總攝這「一切經」爲地上菩薩的所觀境,在定心中「皆」明了「現前」。能觀的智慧,就是「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」──根本智、後得智。出世是根本止觀智,後得是不是出世的呢?它雖是清淨,而是世間的,因爲它的觀境有相。這要 [P346] 「經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」,不斷的二智數「數修習」,才能獲「得轉依」斷德果──涅槃。並且「爲」了「欲證得叁種佛身」智德果──菩提,發起這「精勤」勇猛的「修行」。

  

  第十一項 現觀差別 聲聞現觀,菩薩現觀,有何差別?謂菩薩現觀與聲聞異,由十一種差別應知:一、由所緣差別,以大乘法爲所緣故。二、由資持差別,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爲資持故。叁、由通達差別,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。四、由涅槃差別,攝受無住大涅槃故。五、由地差別,依于十地而出離故。六、七、由清淨差別,斷煩惱習,淨佛土故。八、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別,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。九、由生差別,生如來家故。十、由受生差別,常于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。十一、由果差別,十力,無畏,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。

  本譯的十一種差別,魏譯與隋譯合並了六七二種,都只有十種。 [P347]

  「菩薩」的「現觀與聲聞」的現觀,自然有著他的別「異」,這裏就「由」二者的「十一種差別」來說明,也就是顯明大乘現觀的所以大。(一)「所緣差別」:聲聞以小乘教法爲所緣,菩薩卻「以大乘法爲所緣」。(二)「資持差別」:修福慧的資糧,能生任持的力量,能引發現觀入證的功德,叫資持。小乘沒有大福大智資糧,不過多少積點厭離世間的善根,作爲一種解脫的因緣罷了。菩薩則不然,他是「以大福」德大「智」慧「二種資糧爲資持」,才能引發出世現觀。(叁)「通達差別」:菩薩現觀,不但同小乘一樣的「能通達補特伽羅」無我,還能通達「法無我」。(四)「涅槃差別」:小乘攝受無余涅槃爲最終目的,菩薩以「攝受無住大涅槃」爲標的,永遠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,利益衆生,這約安住無差別理而說。(五)「地差別」:「依于十地」的修行「而出離」。(六)(七)「清淨差別」:菩薩不但「斷煩惱」,而且連「習」氣都拔除,因之心得清淨。小乘只能斷煩惱而不除習氣的。同時,菩薩「淨佛」國「土」,得到土淨,這更不是聲聞 [P348] 現觀所能做到的。(八) 「自他得平等心差別」:菩薩待他人等于待自己,自己想得解脫,就得「成熟有情」,于是勤修「加行」,「無休息」地去化導有情,使自他同得自在。小乘不能通達自他平等一體,只自顧個人的解脫。(九)「生差別」:小乘雖說也是佛子,但不能算是佛的嫡子,經上稱他爲『婢子』。菩薩「生如來家」中,紹隆佛種,才是如來的真子。(十)「受生差別」:小乘人見佛的變化身,都于母胎中受血肉不淨的所依身;菩薩則「常于諸佛大集會中」,即受用土中,「攝受」蓮花化「生」。(十一)「由果差別」:菩薩由于因中修六度萬行,果上「成滿」「十力」,四「無所畏」,十八「不共佛法」,以及「無量」的殊勝「功德」,小乘只能得叁明六通而已。所以法華經比小乘聖者爲挑糞的工人,大乘佛果是個大富尊豪的長者。

  

  第二節 偈頌 [P349]

  

  第一項 本論自頌 此中有二頌:名事互爲客,其性應尋思,于二亦當推,唯量及唯假。實智觀無義,唯有分別叁。彼無故此無,是即入叁性。

  這是論主的結頌現觀次第。前一頌約四尋思講,在暖頂位,後一頌約四如實智講,在忍及世第一法位。「名」是名言,「事」是義。觀待義而假立名,觀待名而诠表義,這名義都是由互相觀待而假立的,沒有獨立的實在體,所以叫「互爲客」。這互相觀待假立的名義「性」,我們「應」該去「尋思」觀察它,觀察它的虛妄假立──這叫名尋思及義尋思。「于」名義的自性差別「二」者,「亦當」以尋思去「推」求,了知它「唯」是心「量」所現的,「唯」是名言「假」立,沒有實在的自體──這叫自性尋思及差別尋思(量是能量,即是知識,唯量就是唯心的意思)。

  次以四如「實」遍「智」,「觀」察那暖頂四尋思所推求的,本「無」 [P350] 有「義」,悟入「唯有」虛妄「分別」的「叁」類。有的地方講四種,也有講六種的,這裏只講叁種。因爲義是無所有的,唯是名言分別,所以只悟入唯是名分別,自性分別,差別分別叁種。觀無義而悟唯有分別,這是忍位的階段。進一步,「彼」義既「無」相,「此」依他分別,也「無」生起的可能,伏除唯識想了。「是即」悟「入叁性」的次第;也可說到這時,才真正的悟入叁性。實智觀義無與唯識,所以悟入遍計性與依他性;觀義無分別亦無,就是泯依他相而悟入圓成實性。這臨入實證的一剎那,就是世第一位。

  

  第二項 引分別瑜伽論頌 複有教授二頌,如分別瑜伽論說:菩薩于定位,觀影唯是心。義相既滅除,審觀唯自想。如是住內心,如所取非有,次能取亦無,後觸無所得。

  「教授」,是佛教開示人們修行的方法,重在修習止觀的次第,像大乘莊嚴經論的教授品,也是專門開示這現觀次第的。這兩頌,「如分別瑜伽論 [P351] 說」。分別瑜伽論,相傳是彌勒菩薩說的,可惜已經佚失了。

  這兩頌的初二句,說暖頂位的四尋思:「菩薩于」叁摩地──「定位,觀」名義等「影」像相「唯是心」的顯現,沒有離心的名義自性差別。忍位的四如實智,悟入了影現的「義想」實無所有,「既滅除」了義想,就能「審」谛「觀」察這名義等,「唯自想」心所現。本論的義想與自想的想,就是妄想的亂識。這與前頌所說的『實智觀無義』的道理,完全一樣。「如是」,既觀察到唯是自心,便安「住」于「內心」,了「知」其「所取」義想的「非有」;進而滅唯識想,「能取」的心「亦無」。一剎那世第一法以「後」,就能「觸」證到平等法性,通達「無所得」的法界。

  

  第叁項 引大乘莊嚴經論頌 複有別五現觀伽陀,如大乘莊嚴經論說:福德智慧二資糧,菩薩善備無邊際,于法思量善決已,故了義趣唯言類。若知諸義唯是言,即住似彼唯心理,便能 [P352] 現證真法界,是故二相悉蠲除。體知離心無別物,由此即會心非有,智者了達二皆無,等住二無真法界。慧者無分別智力,周遍平等常順行,滅依榛梗過失聚,如大良藥消衆毒。佛說妙法善成立,安慧並根法界中,了知念趣唯分別,勇猛疾歸德海岸。

  「現觀」,就是阿毗達磨,換言之,就是以現觀的智慧通達諸法的實性;加行與後得無分別智,也包括在這裏。本論與分別瑜伽論的四頌,都注重在由起尋思到證真的過程,現在這「五」個「伽陀」,則總括五位,貫徹了現觀的始終。

  這五頌依唐譯的世親釋論,第一頌顯示資糧道,第二頌的上半顯示加行道,後半及第叁頌顯示見道,第四頌顯示修道,第五頌顯示最後的究竟道。這似乎是玄奘臆改的。本頌有兩個地方講到證法界,因此在以頌判位方面,有很多不同的解說。五頌各配一位,見于世親的大乘莊嚴經論釋,陳隋二譯的世親攝論釋也如此;這比較接近原意,現在就依此來講吧。 [P353]

  (一)資糧道:要悟入唯識性,對于「福德智慧」的「二資糧」(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四種力),「菩薩」是必須「善」巧具「備」,積集到「無邊際」的廣大衆多;因爲要入唯識性,決不是些微資糧可以勝任的。菩薩在這資糧道中,「于」似法似義的一切「法,思量」推度,能修習止觀。在定中「善」能「決」了這種種法義,是心上所顯現的,都無所有;「故」能「了」解這「義趣」──種種顯現的似義,「唯」是名「言類」;類是生起的意思。因爲在定中決了,所以有人就把這後二句判屬加行道的暖頂尋思位。其實資糧道也是修定的,不過沒有深入罷了。這時雖沒有入加行位,但對于無義唯識的理解,已獲得明確的勝解。

  (二)加行道:資糧位中,「若」是已能了「知諸義唯是」名「言」,到了加行位中,就可以安「住似彼」義相顯現「唯」是「心」性的正「理」了。安住唯心,是暖頂的定心觀察。這時候,實際還不能圓證法界,但在四如實智的通達遍計無相時,唯識顯現的境界,已悟入真義一分,所以這裏說 [P354] 「便能現證真法界」。這時,悟入遍計義相是唯識所現,也有無二的意義。或者悟入沒有離心的外境,境無心亦不生,「故」別體所取與能取的「二相」,就可以把它「蠲除」淨盡。

  (叁)見道:在加行位「體知」到「離心」以外更「無別物」,無義即無識,當下「即」能體「會」到能取「心」亦「非有」。有「智者」的菩薩,「了達」遍計境與依他心「二」者「皆無」,于是就平「等」的安「住二」相皆「無」所有的「真法界」中。

  (四)修道:「慧者」就是具有根本後得二「無分別智」的人,他的智「力」,能「周遍平等」的「常」常時隨「順」真如法界而「行」。親證真如法界以後,更能數數的以二無分別智來隨順觀察,這就能「滅」除所知「依」,就是滅除阿賴耶識中的一切雜染分。這如荊棘叢林的「榛梗」,不把它根本鏟除,永遠是觸處牽礙。賴耶中的雜染種子,是「過失」熏習的總「聚」,就等于榛梗。我們要想出世,直達菩提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