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4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必須把它滅除,不然,牽流 [P355] 叁界,永無自在分。以無分別智,滅除賴耶的榛梗──雜染種子,「如」服阿伽陀的「大良藥,消」除「衆毒」一樣。這一切,全在數數修習無分別智的現觀。

  (五)究竟道:這裏並不開顯究竟位的果德,在說明由此可以迅速的趣入究竟果海。「佛說」的大乘「妙法」,是由不共世間的無分別後得智「善」巧「成立」的,菩薩以無分別智作總相緣,「安」立無分別智「慧」于如如「法界中」。「並根」是說無分別智相應的出世心。智慧與根共同安住于法界中,這似乎就是表示智慧安住在根本心與法界融合一味之中。阿賴耶識是有漏位的根本,所以叫它根本識。但金光明經說第八根本識就是真心,至少在解性賴耶出纏,與法界相應的果位,它是淨法的根本。念是意念,趣是種種的義相,這種種義相,皆是意念上所現起的,實際上皆無所有,唯是分別。諸菩薩如能由無分別智「了知念趣唯分別」,這就能精勤「勇猛」的修行,很速「疾」的歸到「功德海」的彼「岸」,就是圓滿究竟佛果的境界。 [P356]

  

  第五章 彼入因果

  第一節 總明因果 如是已說入所知相,彼入因果雲何可見?謂由施,戒,忍,精進,靜慮,般若六種波羅蜜多。雲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?複雲何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?謂此菩薩不著財位,不犯屍羅,于苦無動,于修無懈,于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,便能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。菩薩依六波羅蜜多入唯識已,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多。是故于此設離六種波羅蜜多現起加行,由于聖教得勝解故,及由愛重,隨喜,欣樂諸作意故,恒常無間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。

  「入所知相」,重在從妄入真的唯識觀,「已」在上面「說」過。大乘現觀是般若方便相助成的,無論是「彼入」的「因」,及彼入的「果」,都 [P357] 不是偏修智慧的,所以對能入的因及所得的果──布「施」,持「戒,忍」辱,「精進,靜慮,般若」的「六種波羅蜜多」,有加以解說的必要。

  先說「由」修「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」的入因:修唯識觀的「菩薩」,理解一切唯識無義,于是「不著」世間的一切「財位」---利祿,並且能將自己所有的施濟群衆。他對自己所受的清淨「屍羅」(戒法),能嚴持「不犯」,就是一點小小的過失,也要慚愧忏悔,決不放過。在修行的過程中,遇到什麼自然的,人事的,身體的種種痛「苦」,爲了向自己所希求的目標前進,能忍受一切的磨練,不會移「動」爲道的意志。那麼,對于止惡行善的「修」行,便能精進「不懈」再接再厲去做。著財位,犯屍羅,不能忍苦,懈怠放逸,這都是「散動」的「因」素,使我人不得以安甯的精神去體解正法。若把這些散動的因素克服了,「不」再使它「現行」的「時」候,就自然容易做到「心專一境」,入于甚深的禅定。有定力,「便能」發生「如理揀擇諸法」的有無假實的智慧,因之便「得」悟「入唯識」。入唯識的因 [P358] ,雖說有六種波羅蜜多,但主要的還在智慧,縱有前五波羅蜜多,還是不能悟入的。但若沒有前五波羅蜜多做助伴,做基礎,如實智慧也是同樣的不能發生,所以說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。

  再說「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」:「菩薩依六波羅蜜多」,對治六障,悟「入唯識」以後,便「證得」了「六種清淨」──與離障的無分別智相應的,「增上意樂」(即有強勝功能的欲勝解)「所攝」的「波羅蜜多」。證得清淨增上意樂的聖者,縱然「離」了「六種波羅蜜多」的「現起加行」,清淨的六度,依舊在增進。如布施必須要有受施的人,所施的物,和布施的動作;常人離了這些,就失其布施的意義。但在悟入唯識的菩薩則不同,他具備了幾種特殊的力量,還是在修習前進的。(一)「由」它對「于聖教」獲「得」了殊「勝」的理「解」力;理解聖教所說的種種波羅蜜多,雖極爲深奧難行,如果能去實行,必能獲大利益。這根本的信念,它再也不會退失的。(二)對波羅蜜多起「愛重」的作意力,因見到六度有無窮的功德,起愛 [P359] 敬尊重想。(叁)對波羅蜜多起「隨喜」的作意力,這就是自己雖沒有實行,但見他人在修六度或者稱歎六度,心中非常同情,口中不息的贊歎,這也等于自己去身體力行。(四)對波羅蜜多生起「欣樂」的「作意」力,勝解了六度的殊勝功德,因此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圓滿這波羅蜜多。由勝解力及叁種作意力,菩薩便能「恒常無間相應」不離的「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,速得圓滿」。

  

  此中有叁頌:已圓滿白法;及得利疾忍;菩薩于自乘,甚深廣大教;等覺唯分別,得無分別智;希求勝解淨,故意樂清淨;前及此法流,皆得見諸佛;了知菩提近,以無難得故。由此叁頌,總顯清淨增上意樂有七種相:謂資糧故,堪忍故,所緣故,作意故,自體故,瑞相故,勝利故。如其次第,諸句伽他應知顯示。

  這叁頌依次解釋後面長行中所列的清淨增上意樂的七種相。有的譯本在「所緣故」下,加一『對治故』,成八種相。(一)資糧相:「白法」是善 [P360] 清淨法,如雪白的東西,不受雜色的染汙。這裏就是說彼入因的六波羅蜜多,前五是福德資糧,般若是智慧資糧,此二資糧在勝解行地「已」積集「圓滿」,才能證得清淨增上意樂。(二)堪忍相:加行位上的四如實智,是深刻的,敏捷的「利疾忍」。由這智慧,才能勵行難行的六波羅蜜多,印解忍可唯識無義的真理。(叁)所緣相:「菩薩」以「自乘」的「甚深廣大教」爲所緣。甚深是智慧,廣大是前五波羅蜜多,也可說是神通,或禅定,或方便。依大乘六波羅蜜多的教法,修習總空性相,才能了達諸法實性,證得增上意樂。﹝四)作意相:「等」是周遍,「覺」是了知,周遍了知一切法都無有義,「唯」是「分別」心的顯現。由觀察慧──作意,能知一切唯有分別,那就能境空心寂,不起分別,「得無分別智」,這是增上意樂的如實作意。說有八種相的,把這得無分別智解說爲對治相。(五)自體相:意樂,到底是什麼?「希求」是樂欲,是信的果;「勝解」是深忍,是信的因。既指出因果,信的本身就含攝于中,也就是與欲勝解相應的「淨」信;這與小 [P361] 乘的四證淨相當。因爲與無分別智相應,自覺自證,不由他悟,所以「意樂」的自體「清淨」。(六)瑞相相:「前」是加行,「此法流」指定中的觀心。定心與水流一樣,水淨了就能映現一切,定心中也能觀一切。因定心的法流水清淨,所以「得見」十方「諸佛」現身說法。這是證入清淨意樂必有的瑞相。(七)勝利相:得清淨意樂,見諸佛說法,這時就「了知」自己與無上「菩提」很接「近」,是「不難」證「得」的了。「由此叁頌」以下,總攝清淨增上意樂的七相。

  

  第二節 十門分別

  第一項 長行

  甲 數 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?成立對治所治障故。證諸佛法所依處故,隨順 [P362] 成熟諸有情故。爲欲對治不發趣因,故立施戒波羅蜜多。不發趣因,謂著財位及著室家。爲欲對治雖已發趣複退還因,故立忍進波羅密多。退還因者,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,及于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。爲欲對治雖已發趣不複退還而失壞因,故立定慧波羅蜜多。失壞因者,謂諸散動及邪惡慧。如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,唯立六數。又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,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。此不散動爲依止故,如實等覺諸法真義,便能證得一切佛法。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,唯立六數。由施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能正攝受;由戒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能不毀害;由忍波羅蜜多故,雖遭毀害而能忍受;由精進波羅蜜多故,能助經營彼所應作。即由如是攝利因緣,令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。從此已後,心未定者令其得定,心已定者令得解脫,于開悟時彼得成熟。如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,唯立六數,應如是知。

  「波羅蜜多」的數目,在佛說的聖教中,或說四種,或說六種,十種,隨機巧說,並不一定。但比較上,六波羅蜜多是更適當,更爲常用的分類。 [P363] 爲什麼不增不減的決定「唯有六數」呢?本論提出叁種理由:(一)因有悭貪、毀犯等的六種障蔽,「成立對治所治」悭貪等六「障」的道,所以說有布施等六度。(二)從「證」得實相,證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「佛法所依」的條件及根據上看,也要說布施等六度。(叁)菩薩在「隨順」化導「成熟諸有情」,使他獲得利益解脫的時候,用這六度法門就足夠了,所以只說六數。這叁種理由中,第一對治六蔽,在離障方面講,即成斷德;第二證諸佛法,在證覺方面講,即成智德;第叁成熟有情,在利益衆生上講,即成恩德。智斷二德是自利,恩德是利他。在這叁德二利上,顯示了大乘因果的全體,所以只說六度,不增不減。以下再分別解說:

  一、成立對治所治障:「爲欲對治不發趣因」,所以建「立施戒」二種「波羅蜜多」。發趣,就是發起出離生死趣向解脫心。凡夫「不」肯「發趣」出世的原「因」,主要在染「著」世間的「財位」,與戀「著室家」的眷屬,尤其是夫婦的關系。不發趣的原因,是貪愛戀著;愛有境界愛與自體( [P364] 生命)愛二種,境界愛是世間五欲的享受與占有,財産與名位,就是占有,獲得,享受的對象。從自我出發,在這些上染著,攝受爲我所,這是障礙發趣的一端。布施,正是對治這一染著的。在生命愛方面,不特愛著個人現在與未來的生命,還有種族的生命愛;夫婦與家室,是生命愛的對象。不能舍離家室,出世心當然是不會生起,所以建立淨戒,從清淨梵行──不淫戒做起。于妻室不生貪著,出世心自然會生起來。「爲欲對治雖已發趣」,而又「複退還」的原「因,故建立忍進波羅蜜多」。出世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