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4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雖已生起,但有時又會退墮,這「退還因」,主要是「處生死」中的「有情」,不能善順菩薩的意見,不能和樂共存,不能接受教化,不能知恩報恩,反而時常「違犯」菩薩的身心,使菩薩發「生衆苦」;受人事的打擊,于是生退墮心。同時,解脫生死,不是短期間所能做到,必須經「長時」修習「善品加行」。在這長期的修習過程中,勇猛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,久之,不期然的會「生疲怠」的惰性,那就要退墮了(佛叫人修行,必須處于中道,不急不緩)。所以, [P365] 以忍辱對治在感覺痛苦而生起的情感沖突,以精進對治疲勞而生起的惰性。「爲欲對治」那「雖已發趣」,並且「不複退還而失壞」正道的「因」,所以建「立定慧波羅蜜多」。「失壞因」,有的因爲意馬心猿種種「散動」,有的因爲誤起「邪惡」的智「慧」。散亂心與顛倒的見解,再也不能證入佛法;久之,還是爲了這些因緣,失壞這出世心。所以建立定慧波羅蜜多,以禅定來製伏散動,以智慧來對治邪慧。

  二、證諸佛法所依處:證入佛法,主要是定慧。但不散動──禅定,不是偶然的,必須有不散動的因素;這因素,就是施戒忍進四種波羅蜜多。由于修「前四波羅蜜多」的「不散動因」,才能得禅定波羅蜜多。「次一」慧「波羅蜜多」,就是因那「不散動」而獲得的「成就」。這,因「不散動」的定力「爲依止」,就會發生智慧。由智慧的啓發,能「如實等覺諸法真義」;證悟法界以後,「便能證得一切佛法」。約「證」得「佛法所依」來說,只要六波羅蜜多就足夠了。 [P366]

  叁、隨順成熟諸有情:布「施波羅蜜多」,「能正攝受」「諸有情」,所以四攝中的第一,就是布施。菩薩度生,要想與有情發生關系,使有情肯親近信仰,首先必給予物質上精神上的救濟安慰,這就是布施。對所攝受的「諸有情」,要達到和樂共處,當然要「能不毀害」,這就非「戒波羅蜜多」不可。若能持戒,遵守不殺不盜等和樂共處的律法,那人與人間的糾紛,就可以解決,與有情更融洽了。遵守戒律,自己不毀害他人,如他人來毀害自己,那必要實行「忍波羅蜜多,雖遭毀害而能忍受」。這樣,自己固然可以少煩惱,對方也會受感動而從新改善。不然,人事糾紛的結果,還是不能做到隨順度生。衆生做事,或有力不勝任的,這時候,行菩薩道的人,就要實行「精進波羅蜜多」,盡「能」力無條件的幫「助」他「經營彼所應作」的事業。那麼,對方的感激,是不可言喻的。四攝中的利行,也是這個道理。「由如是攝」受「利」益有情的四種「因緣,令諸有情于成熟」解脫的出世大「事,有所堪任。從此以後,心未定者,令其得定」,這是禅定波羅蜜 [P367] 多。「已得定者令得解脫」,就是使他獲得智慧;「于開悟時,彼得成熟」,這就是智慧波羅蜜多。總之,前四度是攝受有情的因緣,後二是調伏衆生令解脫生死。從這「隨順成熟一切有情」方面講,也「唯立六數」,不多不少。

  

  乙 相

  一 六種最勝 此六種相雲何可見?由六種最勝故:一、由所依最勝,謂菩提心爲所依故。二、由事最勝,謂具足現行故。叁、由處最勝,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。四、由方便善巧最勝,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。五、由回向最勝,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。六、由清淨最勝,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。

  「相」是六波羅蜜多的體相,要怎樣才能成爲六度呢?六度的體相,「由六種最勝」來顯示:(一)「所依最勝」:菩薩修習波羅蜜多,是以大「菩提心爲所依」的;離卻上求下化的菩提心,布施持戒等都不是波羅蜜多了 [P368] 。(二)「事最勝」:如布施,內而身心,外而資財,一切的一切,都能施舍;其它的五度也如此。在六度的量上,是非常廣大,「具足現行」的。(叁)「處最勝」:菩薩修習六波羅蜜多,不是爲自己,「一切有情」的「利益安樂事」,爲六度的「依處」。這與前所依最勝不同,前是與菩提心相應,這是大悲心爲根本。(四)「方便善巧最勝」:在修六度的時候,爲通達一切法性空的「無分別智所攝受」。如布施時,不見有施者、受者及布施的財物,叁輪體空。般若經說:『以無所得爲方便』,就是這個意思。平常說六波羅蜜多中,般若是智慧,前五是方便,其實無分別智,正是大方便。能真實巧用無所得空,才能動,能出,能領導萬行,圓成佛果。(五)「回向最勝」:將修波羅蜜多所得的一切功德,「回向無上正等菩提」,不作其余人天或小果的資糧。前面的發菩提心上求下化,是約修習六度的動機說;現在是約修習以後的歸趣說,兩者不同。(六)「清淨最勝」:這六度,在無分別智斷除「煩惱所知二障」的雜染時,以「無障」的清淨心去修習「集起 [P369] 」的,所以叫清淨最勝。具有這六相的布施持戒等,才是真實的波羅蜜多。

  

  二 四句分別 若施是波羅蜜多耶;設波羅蜜多是施耶?有施非波羅蜜多,應作四句。如于其施,如是于余波羅蜜多,亦作四句,如應當知。

  根據前面的定義,分別施等是否就是波羅蜜多,這一一度有四句分別,現在且以布施波羅蜜多爲代表:(一)布「施非波羅蜜多」,就是離六種最勝的布施。(二)是波羅蜜多非布施,這是依六種最勝所行的持戒忍辱等。(叁)是布施亦是波羅蜜多,就是依六種最勝所行的布施。(四)非布施亦非波羅蜜多,凡是離六種最勝所行的其余戒等五度。依這布施「作四句」,「于余」戒等「波羅蜜多,亦作四句」,可以例「知」。

  

  丙 次第 何因緣故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此次第說?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。

  爲什麼六波羅蜜多要依這布施持戒乃至智慧的次第?依前生後,由易生 [P370] 難,從淺入深,必然是這樣的。普通人叫他布施財物,還可以勉強而爲,但如叫他守持嚴謹的戒法,就比較難以辦到。先引導他布施,其次再慢慢的教他持戒,再一層層的深入到修習禅定智慧。這是約「依前波羅蜜多,隨順生後波羅蜜多」的次第說的。真谛又說依後後而清淨前前的次第,與莊嚴論同。如要布施,就必須持戒;持戒,布施才能清淨成就等。依這前前生于後後,或後後淨于前前的理由,所以確立波羅蜜多這樣的次第。

  

  丁 訓詞 複次,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,雲何可見?于諸世間、聲聞、獨覺施等善根最爲殊勝,能到彼岸,是故通稱波羅蜜多。又能破裂悭吝、貧窮,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,故名爲施;又能息滅惡戒、惡趣,及能取得善趣、等持,故名爲戒;又能滅盡忿怒、怨雠,及能善住自他安隱,故名爲忍;又能遠離所有懈怠、惡不善法,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,故名精進;又能消除所有散動,及能引得內心安住,故名靜慮;又能除遣一切見趣、諸邪惡慧,及能真實品別知法,故 [P371] 名爲慧。 在這「訓釋名言」中,先釋波羅蜜多通名,次釋布施持戒等別名。波羅密多解爲到彼岸,但到彼岸指什麼呢?涅槃嗎?不可,小乘也可證得涅槃,而他們所修的施等,卻不能稱爲波羅蜜多。所以本論的解說:「世間」是凡夫,「聲聞獨覺」是小乘,凡夫小乘所修的「施等善根」,都很微劣,現在菩薩所修的,「最爲殊勝」,能超過他們,「到」大乘果的「彼岸」,這殊勝的施等善根,具這樣意義,「是故通稱波羅蜜多」。

  再訓釋施等別名:每一波羅蜜多中,都有一離一得的兩個意義:(一)布施,在離一方面,「能破裂悭吝貧窮」。悭吝是貧窮的因,貧窮是悭吝的果,能修行布施,則能舍離。在得一方面,「能引廣大財位」的「福德資糧」。由具有這兩方面的作用,所以「名爲施」。(二)持戒,在離一方面,能「息滅惡戒惡趣」。惡戒有二種:一是所持的不正戒,像外道的戒;一是不持善戒,犯殺盜等,這都叫惡戒,是因。叁惡趣,是惡戒應得的果報。守 [P372] 持正戒,能息滅這兩者。在得一方面,未來世「能取得善趣」可愛的果報;現在世能得「等持」,因爲不犯戒,就沒有懊悔熱惱,不受他人的譏嫌,心念放下,就能引發安定。因這些意義,「故名爲戒」。(叁)忍辱,在離方面,「能滅盡忿怒怨雠」。忿怒是不能忍辱,是因;怨雠是忿怒引起的果。你忿恨他人,他人當然與你結成不解的深仇,這唯有忍辱才能除滅。在得一方面,「自」己「能善住」于坦然「安隱」的境地,亦可使「他」人安隱快樂。因這兩方面,「故名爲忍」。(四)精進,在離一方面,「能遠離所有懈怠」及一切「惡不善法」。懈怠放逸是生長惡不善法的因,惡不善法是懈怠的果;唯有修行精進,才能遠離懈怠,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,已生的惡不善法息滅。在得一方面,「能出生無量善法,令其增長」廣大。善法出生,是未生善令生;增長,是已生善令增長。這是精進的力用,就是叁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,因此「名精進」。(五)靜慮,在離一方面,「能消除所有」一切令心「散動」的不善法,像五蓋,失念,散亂等。在得一方面,「能引 [P373] 得內心安住」于專一的境界,不向外面馳求,令內心得到安隱寂靜的喜樂。由這樣的意義,「故名靜慮」。(六)智慧,在離一方面,「能除遣一切」決定見性所攝的「見趣」,如五見,二十見,六十二見,百八見等;同時,還遣除非見所攝分別的「邪惡慧」。在得一方面,「能真實品別知法」。真實知法,即根本無分別智,因它能了知諸法的真實。品別諸法,即無分別後得智,因它能了別諸法的品類差別。由這理由,「故名爲慧」。這六度的梵名中,具有這兩方面的含義,所以解說它的含義,就是解說了六度的別名。

  

  戊 修習

  一 總辨五種修 雲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?應知此修略有五種:一、現起加行修,二、勝解修,叁、作意修,四、方便善巧修,五、成所作事修。此中四修如前已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