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4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。成所作事修者,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,于其圓滿波羅蜜多,複更修習六到彼岸。 [P374]

  怎樣去實行「修習」「六波羅蜜多」呢?這波羅蜜多的修法,「略有五種」:(一)「現起加行修」:就是因具備了施者受者施物等條件而現起的布施等加行。因有加行的現起,才可以修習布施、持戒等。(二)「勝解修」:就是彼入果中所說的『由于聖教得勝解』的修習。(叁)「作意修」:就是彼入果中說的『由愛重隨喜欣樂諸作意』所起的修習。(四)「方便善巧修」:無性釋說是由無分別智攝受而修。應該說,這就是彼入果中所說的『恒常無間相應方便修習』。這四種修都是前面說過了的,所以說「此中四修如前已說」。(五)「成所作事修」:這是約佛果位上的六度,「如來」對六波羅蜜多的白法,已經究竟圓滿,無須乎再修,不過爲要成熟有情,所以倒駕慈航,「任運」的廣行「佛事無有休息」,像舟子的往來度人不息。在他「圓滿波羅蜜多」上,「複更修習六到彼岸」。所以法華經說:『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莊嚴,以此度衆生』。

  

  二 別辨作意修 [P375] 又作意修者,謂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、隨喜、欣樂作意:一、廣大意樂,二、長時意樂,叁、歡喜意樂,四、荷恩意樂,五、大志意樂,六、純善意樂。

  現在更說「六種意樂所攝」的「愛重隨喜欣樂」的叁種「作意」。叁種作意,是共通的修法,修行六種意樂所攝的叁作意,才能顯示出他是大乘不共的修習。這裏先將六種意樂的名稱總標出來,下面再一一的解釋。

  

  若諸菩薩,乃至若幹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,經爾所時,一一剎那,假使頓舍一切身命,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;經爾所時,一一剎那,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,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衆具,戒,忍,精進,靜慮,般若心恒現行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薩所有戒,忍,精進,靜慮,般若意樂猶無厭足;是名菩薩廣大意樂。

  (一)廣大意樂:「菩薩」從初發心「乃至」經過「若幹無數大劫」,才能「現證無上正等菩提」。修行布施波羅蜜多的菩薩,「經爾所」──這 [P376] 樣長的「時」間,如果把這無數大劫的長時間合爲一剎那,以這樣的剎那再集成無數大劫。在這長久的時間「一一剎那」中,「假使」能「頓舍一切身命」──內施;並且「以殑伽河沙等」那樣廣大「世界」所「盛滿」的金銀琉璃等「七寶奉施如來」──外施。這樣一直到自己「安坐妙菩提座」,而「菩薩」的「布施意樂,猶無厭足」之想。不但修習布施這樣,修習持戒,忍辱,乃至般若,也莫不這樣。「世界滿中熾火」,這顯示住處的極其痛苦。「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衆具」,這顯示資糧不足,不易修行。菩薩在這樣的環境下,對于「戒、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」修習的意樂「心」,仍是「恒」常「現行」,一直到「安住妙菩提座」,他的「意樂,猶無厭足」。這名爲「菩薩」行六波羅蜜多的「廣大意樂」。

  

  又諸菩薩,即于此中無厭意樂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常無間息,是名菩薩長時意樂。

  (二)長時意樂:「菩薩」于六波羅蜜多的修行,像上面說的「無厭」 [P377] 足的廣大「意樂」,一直到「安坐妙菩提座」,在這時間內,能時「常無間息」的修習,「是名菩薩」六波羅蜜多的「長時意樂」。

  

 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,由此所作深生歡喜,蒙益有情所不能及,是名菩薩歡喜意樂。

  (叁)歡喜意樂:「菩薩」以「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」,有情固然心生歡喜,就是菩薩自己也生大歡喜,而且「由此所作深生歡喜」,是那「蒙益有情」的歡喜「所不能及」的。比如小孩得到母親給與心愛的玩具,固然歡喜;做母親的見到自己的兒女喜樂,心中的快樂,實比小孩有過無不及。這名爲「菩薩」行六波羅蜜多的「歡喜意樂」。

  

 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,見彼于己有大恩德,不見自身于彼有恩,是名菩薩荷恩意樂。

  (四)荷恩意樂:「菩薩以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」,「見彼」一切有情,「于」自「己」「有大恩德」,從「不見自身于彼有」什麼「恩」德。 [P378] 因一切衆生無始以來,沒有一個不曾做過自己的父母師長,兄弟同學,那一個于我沒有恩德呢?同時,衆生又是我的福田,可以增長我的功德,完成自己的無上菩提,假使沒有衆生,六波羅蜜多就不能修習,也就不能成佛。所以覺得衆生于我有大恩德,自然不會有什麼邀功求報的企圖,這是「菩薩」行波羅蜜多的「荷恩意樂」。

  

 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,深心回施一切有情,令得可愛勝果異熟,是名菩薩大志意樂。

  (五)大志意樂:菩薩所有一切「六到彼岸所集」的「善根」,絕不擁爲己有,而以懇切的「深心」,念念「回施一切有情,令得」到人天「可愛」的殊「勝異熟果」,這叫「菩薩大志意樂」。

  

  又諸菩薩複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,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,是名菩薩純善意樂。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。

  (六)純善意樂:前面的大志意樂,約回施有情,令得世間樂果說。這 [P379] 純善意樂,是將自己「所集」的「善根」,「回」施自己及「諸有情」,「共」「求無上正等菩提」,是約得出世究竟果說的。令得世間果報,其志雖大,但不能算純善,世間是染汙法呀。若回求出世菩提妙果,那就純淨純善了;這是「菩薩」行六波羅蜜多的「純善意樂」。

  如上說的,就是「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」的「愛重作意」,叁種作意中的第一作意。

  

  又諸菩薩于余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,深心隨喜,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作意。

  修習六波羅蜜多的「菩薩」,自己對于六到彼岸,固然異常愛重,就是對于其「余菩薩」,凡是能以「六種意樂,修習」六波羅蜜多「相應」,集「無量善根」的,自己也「深心」的「隨喜」贊歎,這是「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」的「隨喜作意」。

  

 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,亦願自身與此六種 [P380] 到彼岸修恒不相離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。

  修習波羅蜜多的「菩薩」,不但「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」的「六種到彼岸」的「修行」,同時也「願」意「自」身「與此六種」意樂所攝的六「到彼岸修」,從初發心到「安坐妙菩提座」的長時間中,能「恒不相離」,這是「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」的「欣樂作意」。

  

 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,但當能起一念信心,尚當發生無量福聚,諸惡業障亦當消滅,何況菩薩!

  這樣的修習六到彼岸,不說菩薩的實修有大利益,就是「有」人「聞此菩薩」的「六種意樂所攝」的叁種「作意修」習六波羅蜜多,「但」是「能」夠「生起一念」的清淨「信心」,還能「發生無量福聚」,種種的「惡業障」也能「消滅」,何「況」真實修行這樣六波羅蜜多的「菩薩」?

  

  己 差別 此諸波羅蜜多差別雲何可見?應知一一各有叁品。施叁品者,一、法施,二 [P381] 、財施,叁、無畏施。戒叁品者,一、律儀戒,二、攝善法戒,叁、饒益有情戒。忍叁品者,一、耐怨害忍,二、安受苦忍,叁、谛察法忍。精進叁品者,一、被甲精進,二、加行精進,叁、無怯弱,無退轉,無喜足精進。靜慮叁品者,一、安住靜慮,二、引發靜慮,叁、成所作事靜慮。慧叁品者,一、無分別加行慧二、無分別慧,叁、無分別後得慧。

  六「波羅蜜多」,「一一各有叁品」的「差別」。「施叁品」:(一)「法施」:以清淨心爲人說法,令聽者得到法樂,資長善根。(二)「財施」,懷清淨心,以資生衆具,供養布施有德或貧窮的有情,使他不受饑寒的痛苦。(叁)「無畏施」,衆生有災難等不幸事,能安慰他,幫助他,免他內心的怖畏苦。

  持「戒叁品」:(一)「律儀戒」,不作一切惡業,離種種的雜染法。(二)「攝善法戒」,修習一切善法,集諸善根。(叁)「饒益有情戒」,不惱害有情,利益一切有情。 [P382]

  「忍叁品」:(一)「耐怨害忍」,菩薩深入生死苦海,作利益衆生事業的時候,雖遭受有情無故的毀辱,逼害,都能忍受,終不退屈自己的利生工作。(二)「安受苦忍」。于生死海中救度衆生的時候,遭受風吹雨打,寒熱交逼,自然界給予他的種種痛苦,也能忍受,不因痛苦而動搖了自己爲法的大志。(叁)「谛察法忍」,以智慧審谛觀察諸法的實相,了達空無自性,于此無自性的甚深廣大教法,能深信忍可。

  「精進叁品」:(一)「被甲精進」,如軍隊要到前線作戰,必須披起铠甲;發心修學的菩薩,先修習六波羅蜜多,積集福智資糧,以助成精進,所以譬如被甲。(二)「加行精進」,披起铠甲,一切准備了,向前出發,叫做加行;菩薩開始向菩提大道邁進,也正像行軍一樣。(叁)「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」,像軍人到了前線,雖大敵當前,而不生恐怖;菩薩修行,也不因菩提路遠,煩惱障重而自輕,叫無怯弱。當兩軍接觸的時候,不論敵人的力量如何,自己有進無退,到勝利爲止;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,縱然 [P383] 遇到強有力的魔軍,與之作殊死戰,務達降伏魔軍的勝利,不會中道退轉,這叫無退轉。軍事獲得局部勝利以後,不生矜喜,不但勝而不驕,並且繼續作戰,以達到完全的勝利;菩薩修行,不因得到一點境界,利益,就生喜足;若生喜足,就會陷入魔鬼的圈套,完全失敗,這叫無喜足。經中以五事說精進,『有勢』,『有勤』,『有勇』,『堅猛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