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▪P4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。成所作事修者,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,于其圆满波罗蜜多,复更修习六到彼岸。 [P374]

  怎样去实行「修习」「六波罗蜜多」呢?这波罗蜜多的修法,「略有五种」:(一)「现起加行修」:就是因具备了施者受者施物等条件而现起的布施等加行。因有加行的现起,才可以修习布施、持戒等。(二)「胜解修」:就是彼入果中所说的『由于圣教得胜解』的修习。(三)「作意修」:就是彼入果中说的『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』所起的修习。(四)「方便善巧修」:无性释说是由无分别智摄受而修。应该说,这就是彼入果中所说的『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』。这四种修都是前面说过了的,所以说「此中四修如前已说」。(五)「成所作事修」:这是约佛果位上的六度,「如来」对六波罗蜜多的白法,已经究竟圆满,无须乎再修,不过为要成熟有情,所以倒驾慈航,「任运」的广行「佛事无有休息」,像舟子的往来度人不息。在他「圆满波罗蜜多」上,「复更修习六到彼岸」。所以法华经说:『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庄严,以此度众生』。

  

  二 别辨作意修 [P375] 又作意修者,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、随喜、欣乐作意:一、广大意乐,二、长时意乐,三、欢喜意乐,四、荷恩意乐,五、大志意乐,六、纯善意乐。

  现在更说「六种意乐所摄」的「爱重随喜欣乐」的三种「作意」。三种作意,是共通的修法,修行六种意乐所摄的三作意,才能显示出他是大乘不共的修习。这里先将六种意乐的名称总标出来,下面再一一的解释。

  

  若诸菩萨,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,经尔所时,一一剎那,假使顿舍一切身命,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;经尔所时,一一剎那,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,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,戒,忍,精进,静虑,般若心恒现行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萨所有戒,忍,精进,静虑,般若意乐犹无厌足;是名菩萨广大意乐。

  (一)广大意乐:「菩萨」从初发心「乃至」经过「若干无数大劫」,才能「现证无上正等菩提」。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的菩萨,「经尔所」──这 [P376] 样长的「时」间,如果把这无数大劫的长时间合为一剎那,以这样的剎那再集成无数大劫。在这长久的时间「一一剎那」中,「假使」能「顿舍一切身命」──内施;并且「以殑伽河沙等」那样广大「世界」所「盛满」的金银琉璃等「七宝奉施如来」──外施。这样一直到自己「安坐妙菩提座」,而「菩萨」的「布施意乐,犹无厌足」之想。不但修习布施这样,修习持戒,忍辱,乃至般若,也莫不这样。「世界满中炽火」,这显示住处的极其痛苦。「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」,这显示资粮不足,不易修行。菩萨在这样的环境下,对于「戒、忍、精进、静虑、般若」修习的意乐「心」,仍是「恒」常「现行」,一直到「安住妙菩提座」,他的「意乐,犹无厌足」。这名为「菩萨」行六波罗蜜多的「广大意乐」。

  

  又诸菩萨,即于此中无厌意乐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常无间息,是名菩萨长时意乐。

  (二)长时意乐:「菩萨」于六波罗蜜多的修行,像上面说的「无厌」 [P377] 足的广大「意乐」,一直到「安坐妙菩提座」,在这时间内,能时「常无间息」的修习,「是名菩萨」六波罗蜜多的「长时意乐」。

  

 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,由此所作深生欢喜,蒙益有情所不能及,是名菩萨欢喜意乐。

  (三)欢喜意乐:「菩萨」以「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」,有情固然心生欢喜,就是菩萨自己也生大欢喜,而且「由此所作深生欢喜」,是那「蒙益有情」的欢喜「所不能及」的。比如小孩得到母亲给与心爱的玩具,固然欢喜;做母亲的见到自己的儿女喜乐,心中的快乐,实比小孩有过无不及。这名为「菩萨」行六波罗蜜多的「欢喜意乐」。

  

 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,见彼于己有大恩德,不见自身于彼有恩,是名菩萨荷恩意乐。

  (四)荷恩意乐:「菩萨以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」,「见彼」一切有情,「于」自「己」「有大恩德」,从「不见自身于彼有」什么「恩」德。 [P378] 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,没有一个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师长,兄弟同学,那一个于我没有恩德呢?同时,众生又是我的福田,可以增长我的功德,完成自己的无上菩提,假使没有众生,六波罗蜜多就不能修习,也就不能成佛。所以觉得众生于我有大恩德,自然不会有什么邀功求报的企图,这是「菩萨」行波罗蜜多的「荷恩意乐」。

  

 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,深心回施一切有情,令得可爱胜果异熟,是名菩萨大志意乐。

  (五)大志意乐:菩萨所有一切「六到彼岸所集」的「善根」,绝不拥为己有,而以恳切的「深心」,念念「回施一切有情,令得」到人天「可爱」的殊「胜异熟果」,这叫「菩萨大志意乐」。

  

 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,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,是名菩萨纯善意乐。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。

  (六)纯善意乐:前面的大志意乐,约回施有情,令得世间乐果说。这 [P379] 纯善意乐,是将自己「所集」的「善根」,「回」施自己及「诸有情」,「共」「求无上正等菩提」,是约得出世究竟果说的。令得世间果报,其志虽大,但不能算纯善,世间是染污法呀。若回求出世菩提妙果,那就纯净纯善了;这是「菩萨」行六波罗蜜多的「纯善意乐」。

  如上说的,就是「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」的「爱重作意」,三种作意中的第一作意。

  

 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,深心随喜,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。

  修习六波罗蜜多的「菩萨」,自己对于六到彼岸,固然异常爱重,就是对于其「余菩萨」,凡是能以「六种意乐,修习」六波罗蜜多「相应」,集「无量善根」的,自己也「深心」的「随喜」赞叹,这是「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」的「随喜作意」。

  

 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,亦愿自身与此六种 [P380] 到彼岸修恒不相离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。

  修习波罗蜜多的「菩萨」,不但「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」的「六种到彼岸」的「修行」,同时也「愿」意「自」身「与此六种」意乐所摄的六「到彼岸修」,从初发心到「安坐妙菩提座」的长时间中,能「恒不相离」,这是「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」的「欣乐作意」。

  

 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,但当能起一念信心,尚当发生无量福聚,诸恶业障亦当消灭,何况菩萨!

  这样的修习六到彼岸,不说菩萨的实修有大利益,就是「有」人「闻此菩萨」的「六种意乐所摄」的三种「作意修」习六波罗蜜多,「但」是「能」够「生起一念」的清净「信心」,还能「发生无量福聚」,种种的「恶业障」也能「消灭」,何「况」真实修行这样六波罗蜜多的「菩萨」?

  

  己 差别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?应知一一各有三品。施三品者,一、法施,二 [P381] 、财施,三、无畏施。戒三品者,一、律仪戒,二、摄善法戒,三、饶益有情戒。忍三品者,一、耐怨害忍,二、安受苦忍,三、谛察法忍。精进三品者,一、被甲精进,二、加行精进,三、无怯弱,无退转,无喜足精进。静虑三品者,一、安住静虑,二、引发静虑,三、成所作事静虑。慧三品者,一、无分别加行慧二、无分别慧,三、无分别后得慧。

  六「波罗蜜多」,「一一各有三品」的「差别」。「施三品」:(一)「法施」:以清净心为人说法,令听者得到法乐,资长善根。(二)「财施」,怀清净心,以资生众具,供养布施有德或贫穷的有情,使他不受饥寒的痛苦。(三)「无畏施」,众生有灾难等不幸事,能安慰他,帮助他,免他内心的怖畏苦。

  持「戒三品」:(一)「律仪戒」,不作一切恶业,离种种的杂染法。(二)「摄善法戒」,修习一切善法,集诸善根。(三)「饶益有情戒」,不恼害有情,利益一切有情。 [P382]

  「忍三品」:(一)「耐怨害忍」,菩萨深入生死苦海,作利益众生事业的时候,虽遭受有情无故的毁辱,逼害,都能忍受,终不退屈自己的利生工作。(二)「安受苦忍」。于生死海中救度众生的时候,遭受风吹雨打,寒热交逼,自然界给予他的种种痛苦,也能忍受,不因痛苦而动摇了自己为法的大志。(三)「谛察法忍」,以智慧审谛观察诸法的实相,了达空无自性,于此无自性的甚深广大教法,能深信忍可。

  「精进三品」:(一)「被甲精进」,如军队要到前线作战,必须披起铠甲;发心修学的菩萨,先修习六波罗蜜多,积集福智资粮,以助成精进,所以譬如被甲。(二)「加行精进」,披起铠甲,一切准备了,向前出发,叫做加行;菩萨开始向菩提大道迈进,也正像行军一样。(三)「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」,像军人到了前线,虽大敌当前,而不生恐怖;菩萨修行,也不因菩提路远,烦恼障重而自轻,叫无怯弱。当两军接触的时候,不论敌人的力量如何,自己有进无退,到胜利为止;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,纵然 [P383] 遇到强有力的魔军,与之作殊死战,务达降伏魔军的胜利,不会中道退转,这叫无退转。军事获得局部胜利以后,不生矜喜,不但胜而不骄,并且继续作战,以达到完全的胜利;菩萨修行,不因得到一点境界,利益,就生喜足;若生喜足,就会陷入魔鬼的圈套,完全失败,这叫无喜足。经中以五事说精进,『有势』,『有勤』,『有勇』,『坚猛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净土与禅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