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』,『不舍善轭』,與這叁品精進,不過開合的不同,只是把後面的叁種括而爲一,稱爲無退轉無怯弱無喜足精進。
「靜慮叁品」:(一)「安住靜慮」,在定中住心一境,身心得到輕安。(二)「引發靜慮」,在定中引發神通等殊勝功德。(叁)「成所作事靜慮」,由定中所引發的神通,作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。
「智慧叁品」:(一)「無分別加行慧」,(二)根本「無分別慧」,(叁)「無分別後得慧」,這在下面有詳細的說明。
庚 相攝 [P384] 如是相攝雲何可見?由此能攝一切善法,是其相故,是隨順故,是等流故。
「相攝」,是以六波羅蜜多與其余的一切善法互相攝屬。就是六波羅蜜多攝一切善法,一切善法攝在六波羅蜜多中。本論只說「由此」六到彼岸「能攝一切善法」的一面。「是其相」的相,是體相。照無性的解說,就是施等各自的體相,意思說,一切善法中的布施,攝在布施中,乃至智慧攝在般若中。然本論此章,實攝取般若經義。六波羅蜜多的體相,即是無分別智;離了般若,根本不成其爲波羅蜜多。在般若契會空性的融攝中,施等才能到達彼岸。所以六波羅蜜多的體相,即是般若。世親釋是能見此意的。布施等一切善法,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,隨順般若而趣入一切智智,這叫「隨順」。還有像佛果位上的大悲大智等果德,那是波羅蜜多的「等流」了。這樣看,六到彼岸,是可以攝盡一切善法的。
辛 所治 如是所治攝諸雜染,雲何可見?是此相故,是此因故,是此果故。 [P385]
六度能攝一切善法,那六度的所治,也自然可以「攝諸雜染」法,這也從叁個意義來說明:例如布施的對治,或是悭貪,或是可以引起悭貪的,或是悭貪所生起的煩惱與貧窮下賤等苦果,都可以攝爲布施所對治的雜染,因爲是悭貪的體「相」,悭貪的「因」及悭貪的「果」。持戒的對治是毀犯,凡足以引起破戒的行爲,與因破戒而引起的惡趣果報等,都攝爲持戒所對治的雜染。乃至般若的對治,都可從這相、因、果叁者來統攝。
壬 勝利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,雲何可見?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,大生攝故,大朋大屬之所攝故,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,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,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。勝生,無罪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,是名勝利。
勝利,就是功德。由于修習布施,所以「菩薩」在「流轉生死」中,得到大「富」大「貴」的勝利。由于修習持戒,便能得圓滿廣「大」的受「生 [P386] 」自體,就是在天上受生。由于修習忍辱,與一切衆生和樂無诤,所以能得到「大朋」──廣大的宗族,「大屬」──廣大的朋友或部屬的勝利。由于修習精進,能得到「廣大事業,加行成就」的勝利。廣大事業,釋論說是輪王治國平天下的大事。這也是舉其一例,廣泛一點說,做什麼比較廣大些的事業,都要有精進的力量才能完成。由于修習靜慮,能得到「無諸惱害,性薄塵垢」的勝利。煩惱塵垢,最能惱害人們的身心,若修禅定,煩惱的惱害,就自然會漸漸的輕微淡薄了。由于修習般若,能得到「善知一切工論明處」的勝利。明是學問,通常所說的五明處,就是五種學問,如工巧明(工論)即工藝學,醫方明即醫藥學,聲明即文法與聲韻學,因明即論理學,內明即宗教與哲學。這六種勝利,本來都是世間的,世間的凡夫,也有能達到這種果報的,但菩薩修習六波羅蜜多所得的勝利,不特得世間「勝生」的利益,而且還有出世「無罪」的殊勝利益,不會因而引起陷溺在世間的過失,這是一點。還有,凡夫獲得這殊勝的果報,是頃刻而盡的,菩薩卻能展轉增勝 [P387] ,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」。第叁,凡夫獲得這些功德,都是自己受用,而菩薩卻「常能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」,就是把這些功德,作爲利益有情的工具。這種種,就是六波羅蜜多的「勝利」。
癸 抉擇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抉擇,雲何可見?世尊于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,或有處所以施聲說,或有處所以戒聲說,或有處所以忍聲說,或有處所以勤聲說,或有處所以定聲說,或有處所以慧聲說。如是所說有何意趣?謂于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,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,如是意趣。
世尊有時在「說」「施」波羅蜜多,乃至有時在「說」「慧」波羅蜜多的地方,都說到具足六度,這有「何意趣」呢?「于一切波羅蜜多」中,「修」習任何一種「加行」的時候,事實上「皆有一切波羅蜜多」,必須有其余的五種爲助伴,「互相助成」。如修布施,要防護身口,就有戒爲助伴。有時施于極端暴惡的有情,他不但不感激,反而毀罵你,這就須要忍辱來助 [P388] 成布施了。在修布施的過程中,或生懈怠心,這就需要精進。在布施的時候,心裏安定,這就要靜慮。爲了要知布施的因果,或通達布施的實相,這就要有般若助成了。布施如是,其余五度也可以例知。這樣,所以有時目的雖只說一度,而同時就包括了其余的五度。
第二項 結頌 此中有一嗢陀楠頌:數,相及次第,訓詞,修,差別,攝,所治,功德,互抉擇應知。
這是重頌長行中次第所說的十門分別,出于大乘莊嚴經論第十六品。 [P389]
第六章 彼修差別
第一節 建立十地 如是已說彼入因果,彼修差別雲何可見?由菩薩十地。何等爲十?一、極喜地,二、離垢地,叁、發光地,四、焰慧地,五、極難勝地,六、現前地,七、遠行地,八、不動地,九、善慧地,十、法雲地。如是諸地安立爲十,雲何可見?爲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。所以者何?以于十相所知法界,有十無明所治障住。雲何十相所知法界?謂初地中由遍行義;第二地中由最勝義;第叁地中由勝流義;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;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;第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;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;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,相自在依止義,土自在依止義;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;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,陀羅尼門,叁摩地門自在依止義。 [P390]
六波羅蜜多是「彼入因果」,這彼入因果,只分爲因果二位;「彼」果「修」的淺深「差別」,這一章要給它說明。這就是「菩薩」所證入的「十地」。
極喜等十地,是約離染方面安立的,「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」,所以建立十地。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,漸離十種無明所治障的隱覆,也就自然次第深入「十相所知法界」。因法界相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」,所以在離障證真上建立十地。地有多種的意義,主要的是『依持』義;種種修行的功德,依之而成立,依之而生起,所謂『能生功德名爲地』。地的體性,就是無分別智契證法界實相;種種功德,只是地的眷屬莊嚴。在法界的本身上講,唯一法界相,是不能安立差別的;在諸法畢竟空中,初地即十地,十地如空中鳥迹一樣,難思難議。所以現在安立十地,雖也從所證十相法界上說,主要在離障邊。譬如飛機在空中飛行,說它一小時可以飛幾千裏,實際上虛空無邊,它本身沒有裏數可以計算,但就飛機飛行的速度而說它的遠近差別。 [P391]
「十相所知」的「法界」,就是(1)「初地中」所得的「遍行」法界相,這從遠離『異生性無明』所顯。異生性無明,依見道所斷的分別煩惱所知二障而立。未入見道的時候,不能了達諸法實相,是凡夫,就因有這障存在;一入見道,斷這異生性障,就證悟諸法的實相,遍一切一味相,所以稱爲遍行法界。(2)「二地中」所得的「最勝」法界相,這從遠離『于諸有情身等邪行無明』所顯。邪行無明,就是于諸衆生身誤犯身口意的叁業染行,這在初地還是存在著;因它的存在,障于二地。所以從初地趣證二地的時候,不再依有情身等誤犯叁業,通達法界的清淨,最爲殊勝,所以稱爲最勝法界相。(3)「叁地中」所得的「勝流」法界相,從遠離『遲鈍性無明』所顯。遲鈍性無明,就是對所聞思的法門,時常忘失,不能明記,能障叁地的證德。由二地進入叁地的時候,修習勝定,契證法界的實相,從平等法界現起大悲大智所起的等流法,就因離去遲鈍性無明而現證通達,契入叁地的勝流法界。實際上,初地就已證諸法實相的,現在因叁地定力加深,定中遍 [P392] 通一切法而不遺忘,就約這特殊的意義,說它證得勝流法界。(4)「四地中」所得的「無攝受」法界相,從遠離『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所攝無明』所顯。叁地有漏心現起的時候,尚有俱生微細的我我所見可以現起(意識相應),這微細的煩惱現行,能障入四地。從叁地悟入四地時,破除這微細障,修叁十七菩提分,通達法界性中無我我所,所以稱爲無攝受法界。(5)「五地中」所得的「相續無差別」法界相,從遠離『于下乘般涅槃無明』所顯。聲聞緣覺厭離生死急求涅槃,不知生死即是涅槃。菩薩在五地中開始能真俗並觀,通達法界的生死涅槃都無差別性,所以就遠離了下乘的般涅槃障,證得相續無差別的法界。(6)「六地中」所得的「無雜染清淨」法界相,從遠離『粗相現行無明』所顯。粗相現行,別觀十二緣起的流轉門是雜染的,還滅門是清淨的。若染若淨的差別粗相現行,障蔽了六地無染無淨的妙境。菩薩入六地的時候,修緣起智,觀緣起畢竟空,通達染淨平等,證無染淨法界相。(7)「七地中」所得的「種種法無差別義」,從遠離『細相現 [P393] 行無明』所顯。細相現行,是說前六地的菩薩,對如來的種種教法,還有微細的取相現行。入了七地,連這微細相也除了,純無相觀,通達如來一切法門,法法皆是無差別,便得種種法無差別法界相。(8)「八地中」所得的「不增不減」法界相,從遠離『無相作行無明』所顯。第七地雖然無相行,但還是有功用行,這無相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