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4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功用,障礙了八地的無功用道。菩薩在悟入第八地的時候,離有功用相,證得無生法忍,通達諸法的不增不減,得二種自在依止,能任運的現起身相及國土。八地菩薩得如幻叁昧,觀一切法無礙,隨心所欲現的即能顯現,叫「相自在依止」。能觀諸世界,隨心所欲變的何種國土即能變現,叫「土自在依止」。這兩者,也是八地所證入法界的義相。(9)「九地中」所得的是「智自在依止」法界相,從遠離『于饒益有情事不作行無明』所顯。第八地的菩薩,雖得無相樂,但于無相寂滅還有些耽著,還不能無功用行去利樂有情。八地菩薩由佛的勸谕,才從深定中起廣大的利他行,也就是這個意義。這對饒益有情的事,未能無功用行,是第九地的 [P394] 大障,菩薩入九地時,斷此大障,得四無礙智,說法自在,便得智自在依止法界。(10)「十地中」所得的「業自在依止,陀羅尼門叁摩地自在依止」法界相,從遠離『于諸法中未得自在無明』所顯。第十地的菩薩,通達十地位上的法界相,得身口意的叁業自在,自在的化導一切衆生。陀羅尼有能持能遮二義,就是總持一切善法,遮止一切惡法。由定發慧,能總持一切攝持不散。叁摩地是正定,即于定而得自在。因這種種深入,離障顯真,所以建立十地。

  

  此中有叁頌:遍行,最勝義,及與勝流義,如是無攝義,相續無別義,無雜染淨義,種種無別義,不增不減義,四自在依義。法界中有十不染汙無明,治此所治障,故安立十地。

  這叁頌,是引述辨中邊論相品的(十重法界,出寶雲經、勝天王經)。前二頌重頌十相法界。後一頌明安立十地的所以。文義明顯,不煩重述。

  

  複次,應知如是無明,于聲聞等非染汙,于諸菩薩是染汙。 [P395]

  上面所談的十種「無明」,都是所知障,而不是煩惱障。「聲聞」緣覺「等」斷煩惱障證生空理,入無余涅槃。這十種無明不障礙他們的解脫,在他們的立場說,是「非染汙」的。若在「菩薩」,不但要斷煩惱障證生空理,同時還要斷所知障證法空理。這「所知障」十種無明是覆障法空理的,所以在菩薩的立場說,它「是染汙」的。因之,這無明在小乘只是無覆無記的不染汙無知,在大乘則屬有覆無記性了。龍樹菩薩說:『小乘習氣于菩薩是煩惱』,正是這個見解。

  

  第二節 十地名義 複次,何故初地說名極喜?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。何故二地說名離垢?由極遠離犯戒垢故。何故叁地說名發光?由無退轉等持,等至所依止故,大法光明所依止故。何故四地說名焰慧?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。何故五地名極難勝?由真谛智與世間智,更互相違,合此難合令相應故。何故六地說 [P396] 名現前?由緣起智爲所依止,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。何故七地說名遠行?至功用行最後邊故。何故八地說名不動?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。何故九地說名善慧?由得最勝無礙智故。何故十地說名法雲?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,叁摩地門,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,又于法身能圓滿故。

  關于十地的名義,簡略的解說一下:(1)「初地」「名極喜」地:因爲「此」初登地的菩薩,是「最初」獲「得能成辦自」己及其「他」有情「義利」的兩種殊「勝功能」,極端的踴躍歡喜,所以叫極喜地。小乘見道只能自利不能利他,所以不名爲極喜。(2)「二地」「名離垢」地:菩薩在初地,已能遠離粗重的犯戒垢,但微細的毀犯仍然現行。二地菩薩成就性戒,能自然的「遠離」微細的「犯戒垢」,二地是戒波羅蜜多圓滿,所以叫離垢。(3)「叁地」「名發光」地:這第叁地爲「無退轉」的「等持」── 叁摩地,「等至」──色無色定「所依止」。菩薩既得等持等至,不再退轉。因定力的深入,克服無明黑暗,在勝定中發出無邊慧光,得聞持陀羅尼, [P397] 爲「大法光明」的「所依」,所以叫發光。(4)「四地」「名焰慧」地:四地菩薩修習叁十七品等「諸菩提分法」,生起智慧的火焰,能「焚滅一切障」,像火燒一切薪木一樣,所以叫焰慧地。(5)「五地」「名極難勝」地:「真谛智與世間智」是「更互相違」的──一個無分別,一個有分別;一個不緣名相,一個緣名相。這二者不易合作,所以初地到四地,都是有真智時無俗,有俗智時無真;要二智並觀,融然一味,是很困難的。登五地的菩薩,能二智並觀二谛,「合此難合」的二智「令」它「相應」,這是極難能可貴的,所以叫極難勝地。(6)「六地」「名現前」地:六地菩薩觀察十二「緣起智(加行智)爲所依」,「能令般若波羅蜜多」的無分別智「現在前」,親證緣起即空的如性,通達諸法緣起,離一切染淨相,所以叫現前地。(7)「七地」「名遠行」地:七地菩薩真俗二智平衡觀察。可以不加強有力的功用,到達了有「功用行最後邊」際。過此入八地,就是無功用行。可以說這七地是有功用行與無功用行的分界線;因爲它在最後邊,所以叫 [P398] 遠行地。(8)「八地」「名不動」地:這第八地,「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」。七地菩薩雖也無一切相,但因爲還有功用行,不能任運自在而轉,還不能說不動。八地菩薩得無功用行,非煩惱等能動,所以叫不動。(9)「九地」「名善慧」地;因爲九地「得最勝無礙智」,無礙智就是法、義、詞、辯的四無礙,得四無礙,能遍十方世界爲一切有情善說妙法。『無礙力說法,成就利他行』,故叫善慧地。(10)「十地」「名法雲」地:有叁種意義,(一)「得總緣一切法智,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」,這十地的二智,對一切法若真若俗,能在一念心中遍緣一切。這法智猶如大雲,陀羅尼與叁摩地門功德猶如水。大雲的法智慧含藏功德水,所以叫法雲。(二)「譬如大雲,能覆如空廣大障」,太空是廣大無量的,像衆生無始來的微細障;法智如浮雲,可以覆蔽這如虛空一般廣大的惑智二障,不使現前,所以叫法雲。(叁)「于諸法身能圓滿」,如大雲可以降注淨水,充滿虛空,法智慧出生無量的殊勝功德,圓滿所證所依的法身,所以叫法雲。 [P399]

  

  第叁節 辨得差別 得此諸地雲何可見?由四種相:一、得勝解,謂得諸地深信解故。二、得正行,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。叁、得通達,謂于初地達法界時,遍能通達一切地故。四、得成滿,謂修諸地到究竟故。

  「得此諸地」有「四種」不同:(一)「得勝解」:得真正深刻的理解,信忍十地的境界確如佛所啓示的那樣,獲「得」這「諸地」的「深信解」,也名爲得十地。(二)「得正行」:地上菩薩,修「得諸地相應」,得「十種正法行」,如中邊論頌說:『謂書寫供養,施他聽披讀,受持正開演,諷誦及思惟』。(1)書寫,(2)供養,(3)轉施,(4)聽聞,(5)披讀,(6)受持,(7)開示,(8)諷誦,(9)思惟,(10)修習。菩薩能得與諸地的正法行相應,也就稱爲得十地。(叁)「得通達」:「初地」最初通「達法界」,名爲通達。當初地通達法界「時」,就是「遍能 [P400] 通達一切地」,因爲法界是無差別的,初地的法界與十地的法界平等平等,因之就稱爲得十地。(四)「得成滿」:于「諸地」「修」習的正行,從初地「到」十地的「究竟」成滿,約十地的圓滿證得說,叫得十地。

  【附論】真谛譯說:隨得一相,就可以證驗他已是地上的菩薩,除了登地的菩薩,是沒有這四種相的。但依論文看來,前二得相是地前,後二得相才是地上的。大乘莊嚴經論行住品說:初地至七地得通達,八地至十地得成滿,與本論所說略有不同。這四相得十地,似乎是融貫經中所說得入十地的不同。本論的意見,或是約勝解十地說得十地,或是約修正行說,或是約通達法界說,或是約修行圓滿說得十地。前兩者是有漏的解行,第叁約證入法界;真正的圓滿證得十地,是第四的得成滿。這與龍樹菩薩的五菩提,天臺的六即佛等思想相同。

  

  第四節 辨修習 [P401]

  

  第一項 修止觀 修此諸地,雲何可見?謂諸菩薩于地地中,修奢摩他,毗缽舍那,由五相修。何等爲五?謂集總修,無相修,無功用修,熾盛修,無喜足修。如是五修,令諸菩薩成辦五果:謂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,離種種相得法苑樂,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,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,爲令法身圓滿成辦,能正攝受後後勝因。

  凡是地上「菩薩」,不論在那一「地中」,都要「修」習「奢摩他」(止)與「毗缽舍那」(觀)二門。這止觀是怎樣修得的呢?「由五相修」:(一)「集總修」,集所有的大乘教法,作總相觀察,一法如此,法法如此。這可通于有相修及無相修的兩種,但現在約有相修說,所以又說第(二)「無相修」。于離名相的一真法界性中,觀察一切法皆不可得,名無相修。但無相修或者還有功用,所以說第(叁)「無功用修」。不加作意,不由功 [P402] 用,能任運的止觀雙運,無功用修。(四)「熾盛修」,修習無功用行,念念增勝,不因得無功用道而停滯,故名熾盛修。(五)「無喜足修」,雖得念念增盛,但不以此爲滿足,仍是著著上進,所以說是無喜足修。

  由「五修」的因,「菩薩」能「成辦五」種的「果」:(一)「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」:依止是阿賴耶識,粗重是煩惱所知的二障,阿賴耶識中的二障種稱爲粗重所依。像上面所說,以五種修來修習止觀二行,因它念念的增勝熾明,熏成聞思修的無漏法身種子,就能念念中銷解镕散二障粗重的潛力,使它不得存在,獲得轉依。(二)「離種種想得法苑樂」:脫離種種戲論相──不但顛倒邪見的戲論要遠離,就是佛見法見乃至涅槃見也都要遠離,這就可以得法苑之樂。法是法界,離一切戲論通達法界,定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