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寂靜,而得現法樂住,名爲法樂。或者法是教法,依如來教法切實修行,得到其樂無窮的法味,所以叫法樂。苑是譬喻,得法樂,如在花苑中隨意遊賞,使人喜樂自在。大乘莊嚴經論說這是修定的果,意義也就在此。(叁)「能正了 [P403] 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」:修習止觀,得無礙慧,能通達諸法無有差別,了知法界無限量,一法遍一切法,一切法即一法,其量周遍,其數無量,沒有分齊,沒有界限,所謂『觸處洞明』而得無礙的大法光明。莊嚴論中把它總攝爲『圓明』二字,可說言簡意盡。(四)「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」:清淨分是出纏的真實性,因修習止觀得無分別智現證無相。(五)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」:菩薩修習止觀,步步上進,不生喜足,希求的唯一目的,在使法身圓滿成辦。圓滿法身在第十地,成辦法身在佛地,前前地中的修習,能爲圓成後後法身的殊勝因。這前前攝受後後的因,到最後能夠成辦究竟的佛果。
真谛釋把五因次第配合五果,一因成一果。莊嚴經論說:五果中的前二是修止所成辦的,次二是修觀所成辦的,後一是雙修止觀所成辦的。實際上,地上的菩薩,每地都是定慧圓修的,所以五果也就都是由止觀二者所成辦;莊嚴論也只是約它的偏勝而說。 [P404]
第二項 修十度 由增勝故,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。于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,如先已說。後四地中所修四者:一、方便善巧波羅蜜多,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,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。二、願波羅蜜多,謂發種種微妙大願,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。叁、力波羅蜜多,謂由思擇、修習二力,令前六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。四、智波羅蜜多,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,受用法樂,成熟有情故。又此四種波羅蜜多,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。又于一切地中,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。如是法門,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。
十地菩薩所修的波羅蜜多,約「增勝」說,說初地修布施,二地修持戒到十地修智度,「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」。「前六地所修」的「六種波羅密多」已講過了,這裏不再重說。「後四地中所修四」種波羅蜜多,說明如下: [P405]
(一)「方便善巧波羅蜜多」:修這波羅蜜多主要的在回向。菩薩六地「前六波羅蜜多所集」的資糧,現在把這所集的「善根」,不但爲自利用,而「共諸有情回求無上菩提」。菩薩具大悲智,不厭生死而求涅槃,不重自利而重度他,這才是真正的方便善巧。小乘學者沒有這種善巧,所以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若冤家,要急急的求證涅槃。
(二)「願波羅蜜多」:行菩薩道的大心有情,「發種種微妙」不可思議的「大願,引攝」衆生,使他成爲「當來波羅蜜多」(到彼岸)的「殊勝衆緣」。願與同行同志的有情集合在一處,實現清淨佛土。佛教叫人發願的用意,就是要吾人將修行集積的功德,用在某一目的上,因爲各人的目的不同,故雖同一功德,而所得的結果大有差別。大乘佛法,不願將有用的功德,消耗于人天、小果上,故特提出願波羅蜜多。但發了願就得去實行,所謂『願爲行導』。願海一定要由行山去填補,才得滿足;阿彌陀佛的淨土,實現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不但憑他的四十八微妙大願可以奏功,而是由于他的 [P406] 實踐所成的。
(叁)「力波羅蜜多」:又有二種:「思擇」力,是以智慧思惟理解,抉擇觀察。「修習」力是實踐那思惟觀察的諸法。由此「二力」,能「令」所修的「六種波羅蜜多無間」斷的念念「現行」。這二種力,是遍通一切修的,一是理解力,一是實踐力。
(四)「智波羅蜜多」:「由前六波羅蜜多,成立」不可思議的殊勝「妙智」。以自己所得的妙智,在如來的大集會中,「受用法樂」。又以所得的妙智,觀察有情的根性,以六波羅蜜多去「成熟有情」,使得解脫。受用法樂是自利,成熟有情是利他。
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「四種波羅蜜多」,是從第六「般若波羅蜜多」無分別智中所開出來的。般若有加行無分別、根本無分別、後得無分別的叁慧,這後面的四波羅蜜多,即屬于「後得智攝」。善巧方便等不過是後得智作用的四種差別。由此,我們知道,若單說六度,那般若是總攝無分別智與後得 [P407] 智的。若說十度,那第六般若只限于根本無分別智,因爲後得智分屬後四度了。
約增勝說,固然是一地別修圓滿一波羅蜜多,但就總相修集來說,那就一地中並不唯修一度,是遍修十度的,所以「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」。這樣的「法門」,都「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」。波羅蜜多藏就是大乘法的總稱(除了秘密大乘法;秘密法是波羅蜜多藏以外的,稱爲陀羅尼藏),並非單指般若經。整個佛法不外乎大乘小乘,總一切大乘教法,名波羅蜜多藏;總一切小乘教法,名小乘法藏。
第五節 修習位時
第一項 長行 複次,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?有五補特伽羅,經叁無數大劫:謂勝解 [P408] 行補特伽羅,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;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及有相行,無相行補特伽羅,于前六地及第七地,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;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,從此已上至第十地,經第叁無數大劫修行圓滿。
菩薩修行成佛的時間,也是一重要的問題,這裏要討論它。修行的時間,要「經叁無數大劫」,在這叁無數大劫中,又分爲五個階段。「五補特伽羅」並非五個人,只是在一個人修行經過的階段上說爲五人。經叁阿僧祇劫成佛,是大小乘共的,不過阿僧祇的解釋,在數量上有多少出入。梵語阿僧祇,中國話就是無數。真谛譯本,這裏又說有七阿僧祇劫及叁十叁阿僧祇劫二說。他說:『余部別執』,『有諸大乘師』,可見系當時印度學派的異說。大概不是無著本論所有,是真谛叁藏順便引述來的。第一「勝解行補特伽羅」,他雖沒有證真,但對佛法已得殊勝的信解,故稱他爲勝解行地。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,他要「經」過「初無數大劫」的「修行」,方得「圓滿」。第二「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」與第叁「有相行」第四「無相行 [P409] 補特伽羅」,都能以無分別智契證諸法實性。從初地到十地,都可以稱爲清淨增上意樂的菩薩。在這親證法界的清淨增上意樂者之中,「前六地」名爲有相行補特伽羅,「第七地」名爲無相行補特伽羅,從初地至七地,要「經第二無數大劫」的「修行」,方得「圓滿」。此中只有兩類補特伽羅,合前後二種,共有四位,並沒有五種的補特伽羅。真谛說,初地到四地是清淨增上意樂。莊嚴論說,初地是清淨增上意樂,二地到六地是有相行,第七地是無相行。這樣把清淨增上意樂局在初地或前四地上,雖不契合遍通十地的意義,但是合于五補特伽羅的數目。第五「無功用行補特伽羅」:菩薩「從」七地的無相有功用行進一步踏入第八地的無功用行,從此到「第十」法雲地,「經第叁無數大劫」的「修行」,就得究竟「圓滿」。這五補特伽羅,第一與第二的分別,是有否親證。在親證中,又分爲有相、無相、無功用叁類,攝表如下: [P410]
圖片
┌勝 解 行……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──初無數大劫
│
五補特伽羅┤ ┌有 相 行…初地至六地┐
│ │ ├─二無數大劫
└清淨增上意樂行┤無 相 行…七 地┘
│
└無功用行…八地至十地──叁無數大劫
第二項 偈頌 此中有頌:清淨,增上力,堅固心,升進,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。
菩薩的修行,在什麼時候,才是叁無數劫的開始呢?頌中說要具足四個條件:(一)「清淨」力,具備福智的殊勝善根,才能克服所要對治的障蔽。(二)「增上力」,具備殊勝微妙的大願,才能常常值遇大善知識,展轉前進。(叁)「堅固心」,要具堅強的意志,才不爲魔力所動亂,不致退轉墮落。(四)「升進」,要具備步步上進的精進力,才能于所修的善行念念增勝,達到圓滿。具備了這四力,才「名」爲「菩薩」,開始「初修無數叁大劫」的修行大道。 [P411]
第七章 叁增上學
第一節 增上戒學
第一項 出戒說處 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,此中增上戒殊勝,雲何可見?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。
依增上戒而修學,名爲增上戒學。關于菩薩增上戒學的戒體、戒相等,本論並沒有一一的解說,只是指出它的說處罷了。「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」,這菩薩地,是瑜伽十七地論中的第十五地;在這地中,有一戒品,廣談菩薩的律儀。真谛又說:這菩薩地是指十地經中的第二地,十地經中的第二離垢地,確乎也說到菩薩的戒法,但本論所指的應該是瑜伽論。瑜伽先 [P412] 出,攝論後造,在瑜伽既詳細說過,這裏指出它的說處就是,不須重說了。
第二項 辨四殊勝
甲 總標 複次,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:一、由差別殊勝,二、由共不共學處殊勝,叁、由廣大殊勝,四、由甚深殊勝。 菩薩的增上戒,「殊勝」于小乘戒的,這可「由四」義來說明。
乙 差別殊勝 差別殊勝者,謂菩薩戒有叁品別:一、律儀戒,二、攝善法戒,叁、饒益有情戒。此中律儀戒,應知二戒建立義故;攝善法戒,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