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5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 依─所依─自性身┬───大圓鏡智

   :

   (?)‧‥‥‥平等性智

   心─自利─受用身┴───妙觀察智

   業─利他─變化身────成所作智

  

  本論的叁身說,據無性的意見:叁身皆是彼果智,所以叁身都有智。自性身是根本智,余二身是後得智。世親把受用變化二身,專攝在隨機所見的利他;在自證方面,智與如都攝在自性身中,這與本論的見解吻合。本論的體系:自性身就是法身,佛陀親證所覺的,佛佛互見的,常住不變;受用變化二身,隨機所見差別而有變化。這是從隨機所見而推論到佛陀的本身,從他所見的而立叁身。但還有一點,法身自性身攝盡佛陀圓覺的一切,自證不必說,就是利他也是依法身所起,不離法身的大用,法身總攝一切,可說唯一法身。所以法身由轉本識與轉識成四智而自在圓滿。若從隨機所見說,自性身法身攝自證,是轉賴耶所得的,受用身攝利他,是 [P484] 轉諸轉識所得的。

  圖片

   ┌變化身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凡夫小乘所見┐

   │ ├變化無常

   隨見差別──┤受用身……(轉轉識得)──大地菩薩所見┘

   └┐

   ┌自性(法)身(轉賴耶得)──唯 佛 所 見┐

   隨佛自覺──┤ ├自性常住

   └法身………(轉八識得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┘

  

  現在就要依這叁身說解釋本文:(一)「自性身」:自性即自體的意義,就是「如來」自覺的「法身」。爲什麼叫法身呢?「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」。這有兩種解釋:(1)一切法自在轉的所依:轉舍一切染法,轉得一切淨法,如佛果位上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。諸法自在轉的所依,指離染法性如,一切法自在轉是智;這離垢所顯的法界如如,是如來佛果位上一切功德智所依止。這樣,諸法的所依,名爲法身,身就是依止的意思,這是偏于理性方面講。(2)一切法自在轉就是所依止,佛果的如如如如智,爲受用變化二身所依止。在這二義中,應側重後一義,因爲依初義,佛果一切 [P485] 智德,在叁身中就無處可攝,非別立自受用身不可。

  【附論】雜染以賴耶爲所依,現起一切,所以一切唯識現。最初因聽聞熏習,漸漸地舍染轉淨,本識的本淨性──法界,與淨習融然一味,現起一切,所以一切唯是最清淨法界的顯現,一切依法界。莊嚴論的菩提品與本論相當,都是以法界爲菩提的所依,依法界而顯現菩提。這淨法界從智邊說,是大圓鏡智;在如邊說,稱離垢真如。『如如如如智合名法身』,不但要理解它融然一味,萬德周圓,還要從所依的見地去把握它的總持義。如但作名相分別,把它的如智分開配合,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。

  (二)「受用身」:它是「依」于「法身」而有。法身無一切相,雖然體用圓滿,但非衆生所能見,因此利益衆生的佛事,從地上菩薩的所見上,建立受用身。它依法身而現,從「種種諸佛衆會所顯」。就是說:所以知道有受用身,是因菩薩所見的諸佛大集會,在這大集會中的佛是受用身。它在「清淨佛土」弘闡大法,令大菩薩「受」用「大乘法樂」。這受用可作兩種 [P486] 解說:(1)諸大菩薩在諸佛的清淨佛土中,以大乘法喜爲食,受用重重法味。(2)諸大菩薩在諸佛的清淨佛國土中,受用清淨佛土樂,如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妙樂。一方面,聽佛說法,受用大乘法樂。因有這二義,所以能化的佛名受用身。他依法身而不爲他依,故不說所依。

  (叁)「變化身」:這也是「依」于「法身」而現起的,像釋尊在印度的八相成道就是變化身。(1)「從!9龤史多天宮」示「現」死「沒」相;(2)示現來人間「受生」;(3)示現享「受」世間的五「欲」;(4)「踰城出家」去修行;(5)「往外道」的處「所」去「修」學「諸苦行」;(6)「證大菩提」成佛;(7)在鹿野苑等「轉大*輪」;(8)在拘屍那「入大涅槃」。有的經中說八相成道沒有受欲相,有降魔相。關于降魔相的有無,有的說小乘是有,大乘沒有。其實,這不是大小乘的問題,是學派傳說的歧異。 [P487]

  

  第二節 十門分別

  第一項 頌標 此中說一嗢柁楠頌:相、證得、自在、依止、及攝持、差別、德、甚深、念、業:明諸佛。

  雖說有叁身,而受用變化是利他示現的,在攝末歸本的唯一法身中,這都是法身的大用,所以下面側重在法身上談,但同時也就說明了叁身。本頌總標十義:(一)「相」,(二)「證得」,(叁)「自在」,(四)「依止」,(五)「攝持」,(六)「差別」,(七)功「德」,(八)「甚深」,(九)「念」,(十)「業」。以這十義「明諸佛」的法身。

  

  第二項 廣釋 [P488]

  

  甲 相

  一 轉依相 諸佛法身以何爲相?應知法身略有五相:一、轉依爲相,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,轉得解脫一切障于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。

  相是體相。「諸佛法身以何爲」體「相」呢?「有五相」可以顯示法身的體相。先說「轉依爲相」:依,是一切依他起法,或是依他起的根本賴耶。轉,就是「轉滅一切障雜染分」的「依他起」,「轉得解脫一切障」「清淨分」的「依他起」。清淨分依他起,就是離染所顯的最清淨法界。從無義邊的法性說,就是圓成本性清淨的離染;從唯識邊說,賴耶的雜染分,由聞熏的力量,漸漸減少,淨習漸漸增多,引發清淨智。智如不二的清淨圓成實性,是轉得的淨依,所以能「于法自在轉現前」。

  

  二 白法所成相

  二、白法所成爲相,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。此中壽自在,心自在, [P489] 衆具自在,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。業自在,生自在,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。勝解自在,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。願自在,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。神力自在五通所攝,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。智自在,法自在,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。

  第二是「白法所成爲相」:白法就是清淨的無漏法。因中修出世的「六波羅蜜多圓滿」,果上就「得十自在」圓滿。法身不僅是理性的,是具足十自在而體用無礙的,所以說是白法所成。這十自在,雖到佛果才圓滿,但大地菩薩也可獲得一分。一、「壽自在」,要舍壽就舍壽,要留壽就留壽,住世的壽命能自在無礙。二、「心自在」,佛心不爲世間的塵染所染,不爲境界所轉。叁、「衆具自在」,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等資生物質豐富優美,不會感到缺乏。這叁自在,「由」修布「施波羅蜜多圓滿」得來。因施有法、財、無畏叁種,法施圓滿就得壽命自在,無畏施圓滿就得心自在,財施圓滿就得衆具自在。四、「業自在」,身口意叁業能隨意自在,不受阻礙。五、「生自在」,要在那一趣受生就在那一趣受生,再不受有漏業力的支配 [P490] 。這二自在是「由」修持「戒波羅蜜多圓滿」得來。戒有防非止惡的最勝功能,能在現生實行清淨的叁業,未來生善趣,所以果上能得業、生二自在。六、「勝解自在」,依自心觀想的勝解力,能自在的變大地作黃金,水變爲火,一切境界隨自己的勝解而轉。這是「由」修「忍」辱「波羅蜜多圓滿」得來。在因中修忍辱時,能隨衆生的心所樂轉,所以果中能得此自在。七、「願自在」,做什麼事業都能滿足自己的所願,達到目的,這是「由」修「精進波羅蜜多圓滿」得來。願力必須精進來充實它,因中勤修精進,對利益衆生的事業,沒有懈怠,所以果上能隨願自在。八、「神力自在」,六神通中除漏盡通,其余天眼天耳等「五通所攝」的淩空往來,知他心等事,能得自在。這是「由」修「靜慮波羅蜜多圓滿」得來,這因爲禅定可以引發神通。九、「智自在」,于一切境界中,獲得正智,遍一切法無不知。十、「法自在」,後得智慧安立種種教法,隨機宣說,都能契合正理。這二自在,是「由」修「般若波羅蜜多圓滿」得來。 [P491]

  

  叁 無二相 叁、無二爲相,謂有無無二爲相,由一切法無所有故,空所顯相是實有故。有爲無爲無二爲相,由業煩惱非所爲故,自在示現有爲相故。異性一性無二爲相,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,無量相續現等覺故。

  空所顯相,其它的譯本都直譯做空相。

  第叁「無二爲相」:法身的無二相可有種種的解說,本論且說叁種:(1)「有無無二爲相」:遍計性的「一切法」是「無所有」的,所以說法身不是有;但二「空所顯」的圓成實「相,是實有」,所以又不能說法身是無。這非有非無的無二相,就是法身。反過來說:就是亦有亦無,空所顯的圓成實是亦有,遍計性的諸法是亦無。(2)「有爲無爲無二爲相」:有爲的定義,是「由業煩惱」的造作(爲)生起的;法身「非」由業煩惱「所爲」的,是大智大悲萬德所顯的,所以不能說是有爲。無爲呢,是非造作法,沒有起滅變易的。法身由大悲願力,能「自在示現」種種佛土身相,隨機說法 [P492] 等起滅來去的「有爲相」,所以也非無爲。這有爲是示現的有爲,隨機所見方面,不妨說生滅無常,從法身自體上說,依然是如如不動。(3)「異性一性無二爲相」:法身不能說有別異相,因十方叁世「一切」諸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