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5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佛」都以平等法界爲「所依」,在契入一真法界上說,佛佛道同,「無」有「差別」的。但此佛與彼佛的法身也不能看成一相,因有「無量相續」(有情)各各「現等覺」成佛;在能現等覺上說,法身不一。如大海的水,不論是從江湖河漢那一方面流進去的,皆是同一海水,無有差別;可是從所流的水源來講,也不能說它沒有差別可說。總之,法身于一切上都無二,但無二並不就是一。

  

  此中有二頌:我執不有故,于中無別依;隨前能證別,故施設有異。種姓異、非虛、圓滿、無初故,無垢依無別,故非一、非多。

  無漏法界中一切平等,沒有差別性。衆生所以不能見到諸法平等,與諸佛相攝相入而有種種的差別,是因賴耶中無始我執熏習在作祟。諸佛轉染汙 [P493] 末那「我執不有」,得無差別的平等性智,所以「于」法界「中」更「無」差「別」的所「依」身,那麼,法身自然不能說有自他差別了。可是「隨前能證」的身有「別」,隨順世間假名言說,這是釋迦牟尼佛,那是阿彌陀佛,過去毗婆屍佛,未來彌勒佛等名號差別,也可以「施設有異」。這一頌,重頌長行法身異性一性無二相。

  第二頌,出大乘莊嚴經論。無垢依無別故非一非多二句,依其它的譯本看來,應該是非一,無別故非多,無垢依。這一頌又別舉理由頌說法身的非一非異。非一有四個理由(莊嚴論釋作五):(1)「種姓異」:因聞熏習不同,菩薩有利根鈍根等種種差別,成佛也有前後,所以諸佛非一。(2)「非虛」,由種姓不同,成佛的加行也彼此有異,而菩提資糧圓滿也就有差別了。假使說,只有一佛,那末,他人的加行所集的資糧,就應該虛勞無果了,所以不能說無別。(3)「圓滿」,究竟成佛後,度生事業,都以叁乘法化他出離。若唯一佛,那化他法中就不圓滿,不能有成佛的法門了。諸佛 [P494] 都說成佛的法門,可見不能說諸佛同一。(4)「無初」,若說唯有一佛,不消說,這一佛就是第一位。然而每一佛成,必從他佛聞法發心,修菩薩行,前佛爲自己的因緣,自己又爲余佛的因緣,前前無始,後後無終,無有初佛可說,由此決定非唯一佛。所以總結的說「非一」。

  又用一個理由,頌說法身非多。非一無別故一句,莊嚴論與隋譯都直譯作『無別故不一』,因此,莊嚴論釋把無別兩字,解說爲法身非一的第五個理由。但從攝論各譯與釋論看來,「無別」是指「無垢依」說的,無漏的清淨法界,是一切法自在轉的所依,諸佛的所依;這無垢依沒有差別,所以說「非多」。世親無性二釋,在最後又總結說『不一異』,因此,玄奘把它譯成這樣的文句,不但不能理解作者的原有次第,也無法溝通莊嚴的異釋。

  

  四 常住相 四、常住爲相,謂真如清淨相故,本願所引故,所應作事無竟期故。

  第四「常住爲相」:這又從叁方面說:(1)「真如清淨相」,無漏清 [P495] 淨法界,是佛的真體,出纏的如來藏性,真實不異的清淨相,當然是常住的。(2)「本願所引」,諸佛如來從初發心,發弘誓願,欲度一切衆生。願從法界起,法界無盡,衆生無盡,願力也無盡,願力所引生的,正法所成的法身也自然是常住的。(3)「所應作事無竟期」,如來成佛,唯一大事在度衆生,衆生無盡,所以應作的事業也就沒有盡期。由這叁種道理,可知佛的法身是以常住爲相。這叁者就是約依、約心、約業來說,如果別配叁身,隨見差別說,那心與業就是相續常與不斷常。但現在攝末歸本,直從佛陀的無礙法身說,這一切皆是真實常住。

  

  五 不可思議相 五、不可思議爲相,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,無有世間喻能喻故,非諸尋思所行處故。

  第五「不可思議爲相」:法身不可以心思,不可以語議,所以不可思議。(1)佛的自覺證智,于「真如清淨」的法界,「自內」圓「證」,這唯 [P496] 佛與佛乃能洞達,不是有情所能知的。(2)真如法身于一切法中最究竟,沒有一法足以與它相齊等,所以「無有世間喻能喻」的。平常拿虛空等比喻,也只能做到意會而已,實在不能親切的表達。(3)法身無相,遍一切處,這「非諸」世間的「尋思所行處」,無分別法當然不能以有分別的尋伺去推度。由此,法身以不可思議爲相。

  

  乙 證得 複次,雲何如是法身最初證得?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,五相善修,于一切地善集資糧,金剛喻定破滅微細難破障故,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。

  在初地通達法界的時候證法空相,本來也可以說最初證得法身。現在不說分得,約究竟證得說,所以不談初地。法身是每個衆生都有的,但被障習所蔽,不得開顯,故須修智除障去證得它。怎樣修習證得呢?「緣總相大乘法境」的「無分別智及後得智」,要依前彼修差別中說的「五相」──集總 [P497] 修,無相修,無功用修,熾盛修,無喜足修,去「善修」奢摩他毗缽舍那。還要「于一切地」中「善集」福德智慧「資糧」。到了「金剛喻定」現前,「破滅微細難破」最微細一分的煩惱所知二「障」,就從「此」金剛喻「定無間」一剎那中,「離一切障」,「轉依」證得法身。金剛喻定在十地後心的一剎那,即等覺位。這定最爲堅固,能破最微細的二障,一切所知境相的微細著,微細礙,所以喻如金剛。離障轉得的法身,具一切功德。

  

  丙 自在 複次,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?略由五種:一、由佛土、自身、相好、無邊音聲、無見頂相自在,由轉色蘊依故。二、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,由轉受蘊依故。叁、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,由轉想蘊依故。四、由現化、變易、引攝大衆、引攝白法自在,由轉行蘊依故。五、由圓鏡、平等、觀察、成所作智自在,由轉識蘊依故。

  「自在」,是佛果上的無方大用,不受什麼拘礙束縛。佛的「法身」「 [P498] 略由五種」而獲得自在。衆生認五蘊爲我,被蘊所縛,不得自在;佛證法身,轉舍不自在的五蘊,得自在的五蘊。所以經上說:『舍無常蘊,獲得常蘊』。因此,轉依不一定說轉八識成四智,如本論約五蘊說轉依,也可約十二處十八界說轉依,根塵世界及衆生的貪瞋癡雜染,見識相識,都可以一一的說轉依。

  (一)佛所安住受用的,或使他人安住受用的「佛」國「土」都得自在。所依的國土既自在,能依的佛「自身」也獲得自在。具體的身既得自在,那身上的叁十二「相」,八十種「好」,當然也都得自在。在相好中,且舉兩種自在爲例:(1)「無邊音聲」自在,佛的音聲不論遠近,只要有緣就能聽到。從前目連尊者想試察佛音聲的廣遠,他一直過了他方無量世界,聽見佛的音聲依然如故。(2)「無見頂相」的「自在」,佛的頂相,凡小及菩薩,縱升梵天也不能見。經說:東方應持菩薩想見佛的頂相,以神力上升諸天,終于見不到。這佛土、佛身、佛相好,都是色法的種類,所以這些自 [P499] 在,是「由轉色蘊」的「依」而得的。

  (二)衆生位上有漏感受,有苦樂舍的叁種差別,都是不淨而帶有罪過的。如來得到純淨無漏的「無罪」,而且唯是樂受,沒有苦舍。這樂受非吾人一般的染受,是離叁界系縛的絕對樂。這無罪妙樂,是「無量廣大」的現法「樂住自在」無礙,這是「由轉受蘊」的「依」而得的。

  (叁)佛陀「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」,都得「自在」。文是一個個的字母,名是由幾個字母合成的名詞,句是由幾個名詞拼合而成的文句。身是多數的意思,名句文皆有多數,所以叫做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。辯說這名句文獲得自在,這是「由轉想蘊」的「依」而成的。有漏想蘊的作用在安立名言相,就是在所緣的種種境上取種種分齊相,起名言相而發言說,所以說『想爲先故說』。佛果上轉去有漏的想蘊,得到無漏的想蘊,故能于一切名句文身辯說得大自在。

  (四)行蘊原包括很多法,然主要的是作業的思心所。從佛的叁業上看 [P500] ,能隨心所欲「現化」種種佛身等;「變易」諸法的本性,如轉地成金等。在說法時,能「引攝大衆」,並且能「引攝」一切無漏「白法」生起。這種種都得「自在」,是由「轉行蘊」的「依」而獲得的。

  (五)轉賴耶識得大「圓鏡」智,轉染末那得「平等」性智,轉第六意識得妙「觀察」智,轉前五識得「成所作智自在」。這四智的自在,是由「轉識蘊」的「依」止而得的。平常所謂轉有漏的八識,成無漏的四智,即此。唯識以識爲主,所以說到轉依,大都只說轉識成智,就可以總攝五蘊的轉依。

  【附論】圓鏡智的作用有二:一攝持:鏡智是轉賴耶得的,賴耶是有漏的所依,攝持一切有漏種子,到了無漏位轉智的時候,也就攝持一切無漏聞熏習。二顯現:凡夫位上的賴耶,顯現七轉識(見識)和根塵器界(相識);佛位上的鏡智,也就現起無漏五根、清淨佛土(相﹞及其余的叁智(見)。所以莊嚴論說圓鏡智爲諸智的所依。在緣境上說:是總緣一切 [P501] 相,不作分別緣。圓鏡智由聞熏力現起一切,任運緣一切法,所以能攝持不忘。這像大圓鏡的明淨鑒徹,影現萬象一樣。平等智,是轉染末那得的。這有一問題:唯識家雖都說有染末那,但轉依成淨,卻有人主張沒有淨末那。沒有淨末那,那平等智建立就成問題。其實,第七識是從本識分出的取性,雖從本識分出,與攝持能生的種識仍不妨並存。取性的染末那,執我我所,到轉依時就自他平等,約這意義建立平等性智。它從『諸智因』的鏡智而起,在初地就轉爲『極淨無分別智』,通達一切衆生平等平等。『若修習此智最極清淨,即得無上菩提』。莊嚴論說:它與大慈大悲相應,不住涅槃,隨機現身。妙觀察智轉意識而得,意識的作用在分別,所以轉識成智,也重在分別的後得智。『于所識一切境界恒無障礙』,在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