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5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衆中觀察機宜,隨機說法,都是此智的作用。一切叁摩地門陀羅尼門,都與觀察智相應。成所作智是轉前五識得,它的作用在作種種變化利益衆生的事業,像在十方世界八相成道等都是。 [P502]

  佛智,無漏聖境,本來融通不思議。這佛果四智,如從它的特殊上說:圓鏡智重在攝持,平等智重在現身,觀察智重在說法,成事智重在起變化叁業。如從智上去看,鏡智與平等智重在無分別智,觀察智與成事智重在後得智。如從有漏本識起見(識)相(識)的見地說,轉染成淨,那無漏的圓鏡智爲中心爲依止,與淨習不二。從這圓鏡智,一方面現清淨佛國土,起遍取互取諸境自在的五根;一方面起平等性智,妙觀察智,成所作智,作種種利生的事業。四智轉依的時間,平常說:『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上圓』;但約義建立也不一定,如莊嚴論說十地中的後叁地,七轉識轉,得四自在(無分別、剎土、智、業)。它說:『意、受、分別轉,四種自在得,次第無分別,剎土、智、業故』。意是末那,轉末那識得無分別自在。受是五識,轉五識得剎土自在,這是依五識取五塵說的,所以又說:『如是義(塵)受(五識)轉,變化得增上,淨土如所欲,受用皆現前』。分別是第六意識,轉意識,得智自在,所以辯說無礙;得業自在,通 [P503] 力化業無礙,所以又說:『如是分別轉,變化得增上,諸智、所作業,恒時無礙行』。

  

  丁 依止 複次,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?略由叁處:一由種種佛住依止,此中有二頌:諸佛證得五性喜,皆由等證自界故,離喜都由不證此,故求喜者應等證。由能無量及事成,法味義德俱圓滿,得喜最勝無過失,諸佛見常無盡故。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,但爲成熟諸菩薩故。叁由種種變化身依止,多爲成熟聲聞等故。

  法身,可以解說爲法的依止。在有漏位,第八賴耶識有依止義,轉賴耶得無漏的法身,也就是依止。本論從「略有叁處」,說明法身的依止:(一)法身爲「種種佛住」的「依止」。四無量心是梵住,佛多住悲無量心。四靜慮是天住,佛多住在第四靜慮。叁解脫門是聖住,佛多住在空解脫門。這叁種佛的不共住──不共功德,都是依止離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界。就是說,法界爲種種的佛功德所依止。下有兩頌,解說求證所依法界的必要:「諸佛 [P504] 」如來,「證得」下面的「五」種自「性喜」,「皆」是「由」于「等證自界」的緣「故」。聲聞人所以遠「離」五種自性「喜」,也「都由」于「不」能「證此」清淨無漏的法界。因此,「求喜者」的菩薩,欲求證得五性喜,「應等證」法界。諸佛所證不共的五性喜,是什麼?(1)「能無量」,就是一法界的功能無量,一切衆生皆因悟得法界而成佛,但法界不增不減,證入法界時,見得這種殊勝,所以發生大喜。(2)「事成」無量,十方諸佛通達法界,佛佛有利生事業,佛佛的度生事業各有無量;契入自法界的,這無量的利生事業都能成辦,所以引生大喜。(3)「法味」圓滿(無量二字,無性通下讀,所以說法味與義德都無量),法味就是深入無量契經的妙法真義,了知諸佛的教法,同是法界所流出的,等到現證法界,見法味圓融,本來具足,所以生大歡喜。(4)「義德」「圓滿」,隨心所念的涅槃義是義,德是無漏無爲的功德,證法界時,見義與德俱圓滿,無欠無余,所以大喜。「得」這四種自性「喜」,不是叁界內的系縛喜樂,所以是「最勝」 [P505] 。沒有垢染,所以「無過失」。(5)「諸佛見」清淨法界「常」住,無窮「無盡」,所以生大歡喜。這五喜,都因證自法界得來。無性的解說不同。(二)法身爲「種種受用身依止」,因爲法身徹底開顯,受用身才得轉現。這受用身,是爲「成熟諸菩薩」而顯現的。(叁)法身爲「種種變化身依止」,現起變化身,大「多」是「爲成熟聲聞等」,也是爲初發心的菩薩。這二身都以法身爲依止。從本論的思想看,一切功德皆依法身的真體淨能中現起大用,才有余二身,所以受用變化二身,以法身爲依。這裏談的法身,比較側重在真如法性邊。但種種佛住的不共功德,也就是白法所成的法身所攝。如偏以真如爲法身,那種種不共功德,就非叁身所攝了。本論的受用身與變化身,是側重在爲他示現方面,本文就是的據。

  

  戊 攝持 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?略由六種:一、由清淨,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。二、由異熟,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。叁、由安住,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 [P506] 故。四、由自在,謂轉種種攝受業自在,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。五、由言說,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,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。六、由拔濟,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,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。應知法身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。

  「法身由幾」種「佛法之所攝持」呢?攝是總攝,持是任持;換句話說,由幾種佛法的總聚而成爲法身?從法身的體用無礙自覺覺他上,「略由六種」佛法的攝持,顯示法身種種的大能:(一)「清淨」佛法,「轉」舍「阿賴耶識」中的雜染熏習,證「得法身」,這是法身的根本。平常談轉識成智,轉第八識成圓鏡智,這裏又說轉賴耶成法身,圓鏡智與法身有著怎樣的關系?從法身看,它是余二身的依止;從鏡智看,它是余叁智的依止。賴耶本淨的法界──解性賴耶是真常,具稱性功德;舍染習,在纏的藏性顯現,它與淨習不二,爲一切淨法的所依。從本性清淨邊建立法界,從智光朗鑒邊建立鏡智。其實,唯識是無義的,無義是唯識的,這是一體的兩面。它的特 [P507] 征,都在所依。(二)「異熟」佛法,「轉」眼等的有「色根」,「得異熟智」。在有漏位,異熟根是唯識的,是身識;轉依以後,色根以智爲自性,是唯智的。雖不是有漏業感,因中是異熟,所以也稱之爲異熟智。(叁)「安住」「佛法」,「轉欲行等住,得無量智住」。陳譯說欲行是五欲的享受,因中衆生受五欲樂,到了佛位,就得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住,拔苦與樂,令衆生喜樂。(四)「自在」佛法,「轉種種攝受業自在」。如因中從事黨政軍學工商農藝的種種事業,起初是不會,學習與經驗,久而久之,熟能生巧,習慣成自然。到佛果位上,轉去這種自在,「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」,如知他心,來往無礙等。(五)「言說」佛法,衆生因見聞覺知所現起的言說,皆屬戲論,到佛位上,「轉一切見聞覺知」的「言說戲論」,「得令一切有情心喜」的「辯說智自在」。佛爲衆生說法,衆生不生厭疲,而歡喜踴躍。這五種自在,其實也是約轉五蘊而說的:轉賴耶就是轉識蘊得法身;轉色根就是轉色蘊而得異熟智;轉安住就是轉受蘊得無量智;轉自在就 [P508] 是轉行蘊而得無礙神通智,因爲種種業是以思心所爲主的,思心所是行蘊的中心;轉言說就是轉想蘊而得辯說智自在,因爲言說是想蘊的作用。(六)「拔濟」佛法,在衆生因位時,也曾做種種慈善事業,「拔濟一切災」難「橫」禍的「過失」;到佛果位上,將拔濟中所含的不淨的一部分去掉,轉「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」,成爲清淨救度,拔濟超出叁界,離一切苦厄。「法身」佛,「是由」這「所說」的六種佛法「所攝持」而成。

  

  己 差別 諸佛法身當言有異?當言無異?依止、意樂、業無別故,當言無異。無量依身現等覺故,當言有異。如說佛法身,受用身亦爾,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;不由依止無差別故,無量依止差別轉故。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。

  這段是講「諸佛法身」的同異,問題中只問到法身的「有異」「無異」,解答的時候,附帶說到受用變化二身。從諸佛同所「依止」的最清淨法界,同救度衆生的「意樂」,同依法身而現種種度生事「業」的叁種「無別」 [P509] 說,不能說諸佛法身是不同的,所以「當言無異」;但從有「無量依身」─ ─無量有情的前後各各悟入法界而「現等」正「覺」說,不能說是全同的,所以「當言有異」。「如說佛法身」的同異,諸佛的「受用身亦爾」,就是約佛的「意樂及業」的「無差別」來說,應該說無異;但並「不由依止」身的「無差別」,因爲有「無量依止差別轉」,所以諸佛的受用身也非不異。受用身的同異是如此,「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」,也是這樣。如來的一切,就是法身的全體,像意樂、業,也無不是法身,不過約隨機所見說,從法身中現起的是余二身,受用變化二身也可以說有意樂與業。莊嚴論約依、意樂、事業等別配叁身,與本論多少不同。

  

  庚 德

  一 衆德相應 應知法身幾德相應?謂最清淨四無量,解脫,勝處,遍處,無诤,願智,四無礙解,六神通,叁十二大士相,八十種好,四一切相清淨,十力,四無畏,叁 [P510] 不護,叁念住,拔除習氣,無忘失法,大悲,十八不共佛法,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。

  佛果位上的功德無量無邊,從佛果上說,可說都是不共的。無性說衆德相應是共德,後六種德才是不共德,其實不盡然。論文所列的種種功德,雖也說有共小乘的共德,像八解脫等,但考察功德的內容,都與小乘不同。這一切功德都與「法身」「相應」。「最清淨」叁字,貫通下面諸句,就是最清淨的八「解脫」,最清淨的八「勝處」,最清淨的十「遍處」等。這一切功德,在頌中自有解釋。

  

  此中有多頌:憐愍諸有情,起和合遠離,常不舍利樂,四意樂,歸禮。

  以下一一的頌說佛德,莊嚴經論也有,可以參看。現在先贊(一)四無量功德:「憐愍諸有情」,通于四無量心,不論慈悲喜舍,都是出發于愍念有情的。「起和合」意樂,願衆生與樂相應,未得令得,就是慈無量。起「遠離」意樂,使有情脫離痛苦,就是悲無量。「常不舍」意樂,使有情常常 [P511] 不離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