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喜樂,得而不失,就是喜無量。「利樂」意樂,願衆生舍離煩惱,求得現身後世的快樂,就是舍無量。「四意樂」不但指四種意樂──四無量德,是說具有這四意樂與四無量心相應的人,就是以德稱佛。這憐愍有情的四意樂者,我今「歸」依敬「禮」。
解脫一切障,牟尼勝世間,智周遍所知,心解脫,歸禮。
本頌贊說(二)八解脫,(叁)八勝處,(四)十遍處叁種功德。小乘八解脫是(一)內有色想外觀色,(二)內無色想外觀色,(叁)淨背舍身作證,(四)空無邊處,(五)識無邊處,(六)無所有處,(七)非想非非想處,(八)滅受想處。在四禅中修這八解脫,最初從觀色自在到離于色相,漸漸舍劣修勝,進到滅受想處。大乘中「解脫一切障」,于一切中得解脫,名爲解脫,所以不共小乘。
小乘的八勝處:(一)內有色相外觀色少,(二)內有色相外觀色多,(叁)內無色相外觀色少,(四)內無色相外觀色多,(五)內無色相外觀 [P512] 色青,(六)外觀色黃,(七)外觀色赤,(八)外觀色白。于定中觀察最爲殊勝,名爲勝處。大乘中「牟尼勝世間」,于一切世間隨心自在,名爲勝處。
小乘的十遍處:(一)青,(二)黃,(叁)赤,(四)白,(五)地,(六)水,(七)火,(八)風,(九)空,(十)識,一一都觀爲遍一切處。大乘遍處是「智周遍所知」,在一切所知境中,無不了了知見。這具有解脫勝處遍處的「心解脫」者──佛陀,我當「歸禮」。
能滅諸有情,一切惑無余,害煩惱,有染常哀愍,歸禮。
(五)贊無诤智功德:小乘的無诤智,如須菩提得無诤叁昧,城內有人討厭他,他就不去,有人不快活他坐,他就站著,免得人們因他而生煩惱。佛無诤智可不然,不但令人不起煩惱,而且「能滅有情」的「一切惑」,使他不起,更「無余」剩。就是衆生起惑,佛也能使他起對治,「害」滅衆生的「煩惱」。大乘的無诤智,不是消極的,衆生縱然起诤,如知他是堪受教 [P513] 化的,仍要設種種方便去調伏攝伏他,克製他的煩惱。對于「有染」汙衆生的「常哀愍」者──佛陀,我當「歸禮」。
無功用,無著,無礙,常寂定,于一切問難能解釋,歸禮。
(六)贊願智功德:如來的願智,具有五種功德相:(1)「無功用」,任運自然的能知一切境界。(2)斷一切障盡,所以于所知境「無著」。(3)所欲觀察處能如理如量的通達「無礙」。(4)「常」常時在「寂」滅「定」中,心不散亂,所謂『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』。(5)「于一切問難」,「能」圓滿的「解釋」答複。具有這樣的願智者,我當「歸禮」。
于所依,能依,所說;言及智,能說;無礙慧常善說,歸禮。
(七)贊四無礙解功德:佛以四無礙解,應機說法,這可分能說與所說。所說的法有「所依,能依」,所依是契經等教法,能依是法上表顯的義,這就是法義二無礙解,這都屬于「所說」。能說有「言及智」,言是詞無礙 [P514] 解,智是樂說無礙解,這都屬于「能說」。具這「無礙慧」而能常「常善說」妙法者,我當「歸禮」。
爲彼諸有情,故現、知言、行、往、來、及出離,善教者,歸禮。
(八)贊六神通功德:「爲」教化「彼諸有情」而起六種神通,神通是化度有情的利器。「現」是如意通,如意往來飛行無礙,即平常說的神通輪。「知言」是天耳通,能聽聞了解衆生的言辭。知「行」是他心通,能知他有情的心行,這就是平常說的記心輪。知「往」,知往昔過去生中因緣,是宿命通。知「來」,知未來生的業果,是天眼通。知「出離」,能知有情的煩惱能否斷盡,與已斷多少,是漏盡通。具這六種神通,才能應機教化衆生,名「善教者」,我當恭敬「歸」依頂「禮」。
諸衆生見尊,皆審知善士,暫見便深信,開導者,歸禮。
(九)贊諸相隨好功德:「諸衆生見」到世「尊」的相好圓滿具足,「皆」能「審知」他是無上的「善士」,不是泛泛的常人。因此「暫」時爲人 [P515] 一「見」,「便」生甚「深」的清淨「信」心,認爲他是開導者,能指示我們以前途的正道。具這相好的「開導者」,我當「歸禮」。
攝受住持舍,現化及變易,等持,智自在,隨證得,歸禮。
(十)贊四一切相清淨功德:(1)身清淨,也叫所依清淨,能隨自己的心意「攝受住持」壽命,「舍」棄壽命,于命得自在,不隨業感外緣的支配。(2)所緣清淨,于所緣的佛土,隨自心的觀察,能從無而有的「現化」,亦能轉「變」沙土「易」爲黃金等物,于所緣境的依報國土得自在。(3)「等持」清淨,于定心得自在,入定出定全超半超都隨意無礙。(4)「智」清淨,一切事理都明了知見,「自在」通達,所以稱爲智慧清淨。能「隨」順「證得」這四清淨者,我當恭敬「歸禮」。
方便,歸依,淨,及大乘出離;于此诳衆生,摧魔者,歸禮。
(十一)贊十力功德:力的作用在摧魔,魔王欺诳有情,系縛有情,使他不得出離;佛以十種力來摧破掃蕩它。十力分爲四類:(1)「方便」, [P516] 方便就是因。魔王欺诳衆生,說無因或邪因生一切法,以善爲惡因,惡爲善因,如說持牛戒能得勝果,持狗戒能得解脫,供養火可以生天,這完全是錯誤了的,非方便說方便。佛陀顯示正方便,以是處非處力擊破這邪方便(如作善業得樂果是可能的,這叫是處;作惡要得善報是不可能的,名爲非處等),使衆生回惡向善。(2)「歸依」,一切果報,皆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,所以善業力,正當的行爲,才是我們的歸依處。魔王卻诳惑衆生,說我們雖作善,但賞善罰惡的權力,我們未來的運命,全操于天神之手,自己是無能爲力的,所以應歸依上帝、天神,信仰上帝比行爲更爲重要。爲破除這種诳惑,佛以叁世業報異熟智力摧毀它,說明只要我們有好的行爲、業力,就可獲得人天樂果,使衆生回外向內。(3)清「淨」,衆生感到生死流轉,享受物欲,終不是清淨解脫,有了出離解脫的動機,魔王就立刻诳惑衆生,說四靜慮能斷煩惱,生四禅天是解脫;或者說無想天,非非想定是涅槃。其實這是錯誤的,這世間的淨道,只能暫時降伏煩惱,並不能斷,更談不上解 [P517] 脫。爲摧破這種邪說,佛以諸禅定解脫叁昧智力來摧毀它,說明要修出世清淨道,從定發般若,才能解脫。單修四靜慮四等持(四無量)四等至(四無色定)諸方便,不能永斷煩惱,證究竟清淨的涅槃。這是使衆生回縛向脫。(4)「大乘出離」究竟清淨解脫,圓滿無上菩提,是要修學大乘法的。但魔王見衆生發正確的出離解脫心,于佛法修行,它又欺诳衆生,說你的根性好樂,只能修學小乘法,無上菩提是極難證得的,你的根性不適宜,何必爲它吃苦,爲什麼不自了入涅槃?鏟除這種诳惑,佛以其余七種力:根上下智力,種種勝解力,種種界智力,遍趣行智力,死生智力,宿住隨念智力,漏盡智力來摧破它。這七力中的後四,就是六神通的四種。根智力,明識衆生的根性大小,叫衆生不要受魔王的欺诳,信自己有大乘種姓,應當修學大乘;這是令衆生回小向大。魔王「于此」四事「诳」惑「衆生」,回惡向善,回外向內,回縛向脫,回小向大,佛用這十力,宣揚五乘正法擊破他,把衆生解放出來。具有十力的「摧魔者」,我當「歸禮」。 [P518]
能說智,及斷,出離,能障礙,自他利,非余外道伏,歸禮。
(十二)贊四無所畏功德:佛陀說法,非外道等所能責難,不論他怎樣的問難指摘,如來都能一一解答,有絕對的信念,不生絲毫的畏難,所以叫四無畏。這又分爲自利利他二者,自利方面有兩種:(1)「能說智」,宣說自證的圓覺智。(2)能說「斷」,佛說自己離一切煩惱所知的障習。前者是一切智無畏,外道不能指出佛某一部分的智慧不圓滿;後者是漏盡無畏,外道不能指摘佛某種煩惱未斷。利他方面,也有二種:(3)能說「出離」,佛陀教化衆生,把出離的方法──道,指示衆生,使他們不再受生死的束縛。(4)能說「能障礙」法,指出某種煩惱惡行,能障礙清淨聖道,不但求而不得,甚或反而墮落。前者是說苦盡道無畏,外道不能指斥此道不能出離的缺點;後者是說障道無畏,外道不能說出佛所說的障道法不足爲障。佛以這「自」利「他利」的四無所畏,說一切法,這「非余外道」所能製「伏」的佛陀,我當「歸」依敬「禮」。 [P519]
處衆能伏說;遠離二雜染;無護無忘失,攝禦衆,歸禮。
(十叁)贊叁不護,(十四)贊叁念住功德:如來「處」在大「衆」中說法,「能伏」他人的譏「說」,因爲佛的身口意叁業,從容中道,自然而然的沒有錯誤,不會因怕人譏嫌而需要藏護,所以叫叁不護。叁念住是佛受恭敬聽法的弟子贊歎,心中不生歡喜;受不恭敬聽法弟子的譏毀,不生瞋恨。既不贊又不譏的弟子,佛也不舍棄他,安住正念,「遠離」愛恚「二」種「雜染」,所以叫叁念住。這具有「無護」的叁不護,與「無忘失」的叁念住功德,善能「攝禦」諸弟子「衆」的世尊,我當恭敬「歸禮」。
遍一切行住,無非圓智事,一切時遍知,實義者,歸禮。
(十五)贊拔除習氣功德:如來在舉止動靜,「一切行住」坐臥間,「無非」是「圓智」的大用「事」,「一切時遍知」,無一事不是正念正知的,所以威儀寂靜,沒有輕舉妄動等余習。這因如來久劫修行,不但斷煩惱,連習氣也根本拔除了。小乘聖者就時常有妄舉,失威儀,這因小乘急斷煩惱 [P520] ,不能淨除習氣。能于一切時中通達諸法真「實義者」,我當恭敬「歸禮」。
諸有情利樂,所作不過時,所作常無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