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喜乐,得而不失,就是喜无量。「利乐」意乐,愿众生舍离烦恼,求得现身后世的快乐,就是舍无量。「四意乐」不但指四种意乐──四无量德,是说具有这四意乐与四无量心相应的人,就是以德称佛。这怜愍有情的四意乐者,我今「归」依敬「礼」。
解脱一切障,牟尼胜世间,智周遍所知,心解脱,归礼。
本颂赞说(二)八解脱,(三)八胜处,(四)十遍处三种功德。小乘八解脱是(一)内有色想外观色,(二)内无色想外观色,(三)净背舍身作证,(四)空无边处,(五)识无边处,(六)无所有处,(七)非想非非想处,(八)灭受想处。在四禅中修这八解脱,最初从观色自在到离于色相,渐渐舍劣修胜,进到灭受想处。大乘中「解脱一切障」,于一切中得解脱,名为解脱,所以不共小乘。
小乘的八胜处:(一)内有色相外观色少,(二)内有色相外观色多,(三)内无色相外观色少,(四)内无色相外观色多,(五)内无色相外观 [P512] 色青,(六)外观色黄,(七)外观色赤,(八)外观色白。于定中观察最为殊胜,名为胜处。大乘中「牟尼胜世间」,于一切世间随心自在,名为胜处。
小乘的十遍处:(一)青,(二)黄,(三)赤,(四)白,(五)地,(六)水,(七)火,(八)风,(九)空,(十)识,一一都观为遍一切处。大乘遍处是「智周遍所知」,在一切所知境中,无不了了知见。这具有解脱胜处遍处的「心解脱」者──佛陀,我当「归礼」。
能灭诸有情,一切惑无余,害烦恼,有染常哀愍,归礼。
(五)赞无诤智功德:小乘的无诤智,如须菩提得无诤三昧,城内有人讨厌他,他就不去,有人不快活他坐,他就站着,免得人们因他而生烦恼。佛无诤智可不然,不但令人不起烦恼,而且「能灭有情」的「一切惑」,使他不起,更「无余」剩。就是众生起惑,佛也能使他起对治,「害」灭众生的「烦恼」。大乘的无诤智,不是消极的,众生纵然起诤,如知他是堪受教 [P513] 化的,仍要设种种方便去调伏摄伏他,克制他的烦恼。对于「有染」污众生的「常哀愍」者──佛陀,我当「归礼」。
无功用,无着,无碍,常寂定,于一切问难能解释,归礼。
(六)赞愿智功德:如来的愿智,具有五种功德相:(1)「无功用」,任运自然的能知一切境界。(2)断一切障尽,所以于所知境「无着」。(3)所欲观察处能如理如量的通达「无碍」。(4)「常」常时在「寂」灭「定」中,心不散乱,所谓『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』。(5)「于一切问难」,「能」圆满的「解释」答复。具有这样的愿智者,我当「归礼」。
于所依,能依,所说;言及智,能说;无碍慧常善说,归礼。
(七)赞四无碍解功德:佛以四无碍解,应机说法,这可分能说与所说。所说的法有「所依,能依」,所依是契经等教法,能依是法上表显的义,这就是法义二无碍解,这都属于「所说」。能说有「言及智」,言是词无碍 [P514] 解,智是乐说无碍解,这都属于「能说」。具这「无碍慧」而能常「常善说」妙法者,我当「归礼」。
为彼诸有情,故现、知言、行、往、来、及出离,善教者,归礼。
(八)赞六神通功德:「为」教化「彼诸有情」而起六种神通,神通是化度有情的利器。「现」是如意通,如意往来飞行无碍,即平常说的神通轮。「知言」是天耳通,能听闻了解众生的言辞。知「行」是他心通,能知他有情的心行,这就是平常说的记心轮。知「往」,知往昔过去生中因缘,是宿命通。知「来」,知未来生的业果,是天眼通。知「出离」,能知有情的烦恼能否断尽,与已断多少,是漏尽通。具这六种神通,才能应机教化众生,名「善教者」,我当恭敬「归」依顶「礼」。
诸众生见尊,皆审知善士,暂见便深信,开导者,归礼。
(九)赞诸相随好功德:「诸众生见」到世「尊」的相好圆满具足,「皆」能「审知」他是无上的「善士」,不是泛泛的常人。因此「暂」时为人 [P515] 一「见」,「便」生甚「深」的清净「信」心,认为他是开导者,能指示我们以前途的正道。具这相好的「开导者」,我当「归礼」。
摄受住持舍,现化及变易,等持,智自在,随证得,归礼。
(十)赞四一切相清净功德:(1)身清净,也叫所依清净,能随自己的心意「摄受住持」寿命,「舍」弃寿命,于命得自在,不随业感外缘的支配。(2)所缘清净,于所缘的佛土,随自心的观察,能从无而有的「现化」,亦能转「变」沙土「易」为黄金等物,于所缘境的依报国土得自在。(3)「等持」清净,于定心得自在,入定出定全超半超都随意无碍。(4)「智」清净,一切事理都明了知见,「自在」通达,所以称为智慧清净。能「随」顺「证得」这四清净者,我当恭敬「归礼」。
方便,归依,净,及大乘出离;于此诳众生,摧魔者,归礼。
(十一)赞十力功德:力的作用在摧魔,魔王欺诳有情,系缚有情,使他不得出离;佛以十种力来摧破扫荡它。十力分为四类:(1)「方便」, [P516] 方便就是因。魔王欺诳众生,说无因或邪因生一切法,以善为恶因,恶为善因,如说持牛戒能得胜果,持狗戒能得解脱,供养火可以生天,这完全是错误了的,非方便说方便。佛陀显示正方便,以是处非处力击破这邪方便(如作善业得乐果是可能的,这叫是处;作恶要得善报是不可能的,名为非处等),使众生回恶向善。(2)「归依」,一切果报,皆由自己的业力所招感,所以善业力,正当的行为,才是我们的归依处。魔王却诳惑众生,说我们虽作善,但赏善罚恶的权力,我们未来的运命,全操于天神之手,自己是无能为力的,所以应归依上帝、天神,信仰上帝比行为更为重要。为破除这种诳惑,佛以三世业报异熟智力摧毁它,说明只要我们有好的行为、业力,就可获得人天乐果,使众生回外向内。(3)清「净」,众生感到生死流转,享受物欲,终不是清净解脱,有了出离解脱的动机,魔王就立刻诳惑众生,说四静虑能断烦恼,生四禅天是解脱;或者说无想天,非非想定是涅槃。其实这是错误的,这世间的净道,只能暂时降伏烦恼,并不能断,更谈不上解 [P517] 脱。为摧破这种邪说,佛以诸禅定解脱三昧智力来摧毁它,说明要修出世清净道,从定发般若,才能解脱。单修四静虑四等持(四无量)四等至(四无色定)诸方便,不能永断烦恼,证究竟清净的涅槃。这是使众生回缚向脱。(4)「大乘出离」究竟清净解脱,圆满无上菩提,是要修学大乘法的。但魔王见众生发正确的出离解脱心,于佛法修行,它又欺诳众生,说你的根性好乐,只能修学小乘法,无上菩提是极难证得的,你的根性不适宜,何必为它吃苦,为什么不自了入涅槃?铲除这种诳惑,佛以其余七种力:根上下智力,种种胜解力,种种界智力,遍趣行智力,死生智力,宿住随念智力,漏尽智力来摧破它。这七力中的后四,就是六神通的四种。根智力,明识众生的根性大小,叫众生不要受魔王的欺诳,信自己有大乘种姓,应当修学大乘;这是令众生回小向大。魔王「于此」四事「诳」惑「众生」,回恶向善,回外向内,回缚向脱,回小向大,佛用这十力,宣扬五乘正法击破他,把众生解放出来。具有十力的「摧魔者」,我当「归礼」。 [P518]
能说智,及断,出离,能障碍,自他利,非余外道伏,归礼。
(十二)赞四无所畏功德:佛陀说法,非外道等所能责难,不论他怎样的问难指摘,如来都能一一解答,有绝对的信念,不生丝毫的畏难,所以叫四无畏。这又分为自利利他二者,自利方面有两种:(1)「能说智」,宣说自证的圆觉智。(2)能说「断」,佛说自己离一切烦恼所知的障习。前者是一切智无畏,外道不能指出佛某一部分的智慧不圆满;后者是漏尽无畏,外道不能指摘佛某种烦恼未断。利他方面,也有二种:(3)能说「出离」,佛陀教化众生,把出离的方法──道,指示众生,使他们不再受生死的束缚。(4)能说「能障碍」法,指出某种烦恼恶行,能障碍清净圣道,不但求而不得,甚或反而堕落。前者是说苦尽道无畏,外道不能指斥此道不能出离的缺点;后者是说障道无畏,外道不能说出佛所说的障道法不足为障。佛以这「自」利「他利」的四无所畏,说一切法,这「非余外道」所能制「伏」的佛陀,我当「归」依敬「礼」。 [P519]
处众能伏说;远离二杂染;无护无忘失,摄御众,归礼。
(十三)赞三不护,(十四)赞三念住功德:如来「处」在大「众」中说法,「能伏」他人的讥「说」,因为佛的身口意三业,从容中道,自然而然的没有错误,不会因怕人讥嫌而需要藏护,所以叫三不护。三念住是佛受恭敬听法的弟子赞叹,心中不生欢喜;受不恭敬听法弟子的讥毁,不生瞋恨。既不赞又不讥的弟子,佛也不舍弃他,安住正念,「远离」爱恚「二」种「杂染」,所以叫三念住。这具有「无护」的三不护,与「无忘失」的三念住功德,善能「摄御」诸弟子「众」的世尊,我当恭敬「归礼」。
遍一切行住,无非圆智事,一切时遍知,实义者,归礼。
(十五)赞拔除习气功德:如来在举止动静,「一切行住」坐卧间,「无非」是「圆智」的大用「事」,「一切时遍知」,无一事不是正念正知的,所以威仪寂静,没有轻举妄动等余习。这因如来久劫修行,不但断烦恼,连习气也根本拔除了。小乘圣者就时常有妄举,失威仪,这因小乘急断烦恼 [P520] ,不能净除习气。能于一切时中通达诸法真「实义者」,我当恭敬「归礼」。
诸有情利乐,所作不过时,所作常无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