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▪P5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虚,无忘失,归礼。

  (十六)赞无忘失功德:佛陀的教化「有情」,知时知机,使他获得「利」益与安「乐」,这「所作」的利益事业,决「不」会错「过」适当的「时」机。未种善根的令种,已种善根的令成熟,善根已熟的令得解脱。「所作」的一切,「常无虚」劳,不致于徒然无益。具此「无忘失」者,我当「归」依敬「礼」。

  

  昼夜常六返,观一切世间,与大悲相应,利乐意,归礼。

  (十七)赞大悲功德:四无量心中已有悲心,但在名义上,是共外道小乘的,这里特提出唯佛不共的大悲来说。世尊「昼」三时「夜」三时中,日「常」作「六返」的「观」察,观「一切世间」有情,那个众生的根机成熟可以化度,应该用什么法门去度脱他。在观察时,心「与大悲相应」,充满 [P521] 了「利」益安「乐」有情的「意」乐,希望每个众生都能离苦得乐。这是小乘经中固有的见解,若依大乘佛法说,佛陀念念中知一切有情的根性,何须乎这样的观察?具足此利乐意乐者,我当「归礼」。

  

  由行及由证,由智及由业,于一切二乘,最胜者,归礼。

  (十八)赞十八不共佛法功德:其中可以分为四类:(一)「由行」,依佛所行的一切,建立前六种的不共法:1无有误失,2无卒暴音,3无忘失念,4无不定心,5无种种想,6无不择舍心。(二)「由证」,证是证得;行是因,证是果,在佛安住证得的功德上建立六种无退:7欲无退,8念无退,9精进无退,10定无退,11慧无退,12解脱无退。(三)「由智」,智是智慧,在佛陀的无碍智慧上,也建立三不共法:13知过去世无碍,14> 知现在世无碍,15知未来世无碍。(四)「由业」,业是佛的身口意三业,从佛的三业也建立三种:16身业随智慧行,17口业随智慧行,18意业随智慧行。这十八种法,二乘无学果是没有的,不共于小乘圣者,所以叫不共功德 [P522] 。因此,佛陀「于一切二乘」的圣者中,是「最胜者」,我当恭敬「归礼」。

  

  由三身至得,具相大菩提,一切处他疑皆能断,归礼。

  (十九)赞一切相妙智功德:一切相妙智,就是一切种智,也叫一切智智。「由」此妙智,于一切法中得无碍的知见,自性等「三身」圆满「至得」,成为「具」足功德「相」的「大菩提」果。这大菩提,能无碍通达一切境相,所以在「一切处」的世间中,「他」人所有「疑」惑,佛都「能」给他「断」除,使他获得正确的信解;具此一切相妙智功德者,我当恭敬「归」依顶「礼」。

  陈隋二译,此下还有一颂,赞六度圆满功德,但二释都没有解说。本论 的长行中说一切相妙智「等」,或者就是等此功德,成二十门。

  

  二 六德相应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,复与所余自性、因、果、业、相应、转功德相 [P523] 应,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。此中有二颂:尊成实胜义;一切地皆出;至诸众生上;解脱诸有情;无尽无等德相应;现世间及众会可见,非见人天等。

  「诸佛法身」固然「与」上面所说的种种「功德相应」,并且「复与所余」的:(一)「自性」,(二)「因」,(三)「果」,(四)「业」,(五)「相应」,(六)「转」──六种「功德相应」,由是「知」道「诸佛法身」是具有「无上」殊胜「功德」的。

  颂文就是解说六种功德:(一)自性,诸佛世「尊」以最清净法界为自性,此法界就是本自「成」就真「实」不虚的「胜义」,所以说『在缠名如来藏,出缠名法身』。(二)因,修「一切地」中的因行,到十地圆满,悉「皆」超「出」时,就成法身。(三)果,修十地因,超过一切众生,「至诸众生」中的最「上」首。(四)业,成佛之后,还要作「解脱诸有情」的利生事业。(五)相应,佛法身与「无尽无等」的功「德相应」,像上面所说的十力四无所畏等。(六)转,转就是现起,如来「现」起变化身,一般 [P524] 「世间」的人天有情可见;现受用身,大集「众会」中的大菩萨「可见」;但佛的自性身,超越不思议,唯是佛的境界,「非」是「人天等」所能知「见」。

  

  辛 甚深 复次,诸佛法身,甚深最甚深,此甚深相云何可见?此中有多颂:佛无生为生,亦无住为住,诸事无功用,第四食为食。

  「诸佛法身」是「甚深最甚深」的,他的内容很不容易想象与理解,现在且以十二甚深来显示。

  (一)生住业住甚深,这可分为四:(1)生甚深:「佛」在世间,现起种种的身形,不同一般的有情以业烦恼为因而受生的,他是「无生为生」。在佛的自证圣境上,虽现证一切无有所生,但因大悲愿力随感而现,为有情示现诞生,如释尊的诞生印度。这即无生而示现受生,难以了解,故为甚深。(2)住甚深:住就是安住涅槃,法身离生死,「无住」涅槃「为」所 [P525] 「住」,这不同小乘的偏住寂灭,所以说住甚深。(3)业甚深:如来作一切利乐的「事」业,如摩尼天乐一样,所以叫业甚深。(4)住甚深:生命因饮食而维持叫住。食有四种:A.不清净依止住食,欲界的有情,由段思触识四食而维持生命,为欲界系缚所缚,名为不清净。B.净不净依止住食,修禅定离欲界欲而升上界的有情,他们以思触识三食为食,离下界诸欲,说他是净,然没有脱离上地欲,所以又是不净。C.一向清净依止食,已得声闻缘觉果的圣者,他们断尽三界诸惑,非一切欲乐所系缚,他们的饮食养身,称为一向清净。D.唯示现依止食,这是佛陀所受的食,在佛的本身上,无须乎饮食,然而随顺世间,也持钵乞食,受用饮食。在此四食中,法身是「第四」种唯示现依止「食为食」。

  

  无异亦无量;无数量一业;不坚业坚业,诸佛具三身。

  (二)安立数业甚深,这又分为三:(1)安立甚深,佛佛同一真法界中,所以一切诸佛,都「无」有别「异」。可是无量世界中,有无量的有情 [P526] ,现等正觉,所以法身也可说「无量」的。(2)数甚深,虽有「无数」无「量」的诸佛,但他们同做「一」种利乐有情的事「业」,这些事业,佛佛相摄,佛佛相成,所以在数量上也甚深甚深(没有差别就难以安立彼此数量)。(3)业甚深,诸佛变化身所作事业,是「不坚」业,时而示现受生,时而又入涅槃;受用身所作事业是坚业,他无尽期的化导有情;或可以说自性身的自利业是坚定的,余二身的利他业是不坚的。「诸佛具三身」,所以佛业甚深。这一颂,无性释有不同的解说。

  

  现等觉非有,一切觉非无,一一念无量,有非有所显。

  (三)现等觉甚深:能「现等觉」的人,所现等觉的法,皆是「非有」;但「一切觉」者,在世谛的假名中,又「非无」,因为「一一念」中,「无量」世界,有无量有情现等正觉。非有依他起上的遍计性,非无依他起分的真实性;这非有非无的甚深,从「有」清净法界与「非有」一切染污上建立,就是说,现等正觉,是依佛证得的清净法界离垢「所显」的。 [P527]

  

  非染非离染,由欲得出离,了知欲无欲,悟入欲法性。

  (四)离欲甚深:如来是「非染」的,因一切贪欲皆已断尽;但也「非离染」,因为一切法的当体就是真实性,在不增不减的真如中,法法本性清净,既一切法全体即真,本来无染欲,那又有什么可离呢?但大乘的非离染,主要在「由」染「欲」而「得出离」。菩萨留随眠不断,才能久在生死中利生成佛,不然就陷于小乘的涅槃了。小乘不能由欲而得出离,因他不能通达法法无自性,染欲的本性清净,所以觉得有急须断除染污的必要。大乘圣者,了知法法自性本净,平等法界中,无染无欲可离,才能留惑润生,修利他行,得大菩提。诸佛法身的离欲甚深,就立足在这「了知欲无欲」,「悟入欲」即离欲的真如「法性」上。

  

  诸佛过诸蕴,安住诸蕴中,与彼非一异,不舍而善寂。

  (五)断蕴甚深:一切「诸佛」,超「过」有漏的「诸」取「蕴」,但又「安住」于「诸蕴中」。小乘说离生死身得般涅槃,它把涅槃与蕴身,看 [P528] 成截然不同的二事,所以要离无常的五蕴才能得到常住的涅槃。大乘了达生死诸蕴,「与彼」涅槃「非一」非「异」,诸蕴本来不生不灭,即是寂静的涅槃,所以「不舍」诸蕴「而」能常住「善寂」的涅槃。

  

  诸佛事相杂,犹如大海水,我已现当作,他利无是思。

  (六)成熟甚深:「诸佛」所作利益众生的「事」业,彼此「相杂」为一,所谓『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』。「犹加大海水」,百川水流相杂,为鱼虾共同受用。这样,一佛教化有情,等于一切佛的教化,众生受一佛化,也就等于受一切佛化。佛化众生的事业,既彼此不二,所以如「我已」作利他事,我「现」在作利他事,我「当」来「作他利」事,诸佛决「无是」等人我差别的「思」念。

  

  众生罪不现,如月于破器;遍满诸世间,由法光如日。

  (七)显现甚深:前半颂,庄严论也有,诸佛如来常住世间,为什么一般众生不能常见佛闻法呢?这是因「众生」有「罪」──业障,所以「不现 [P529] 」见于佛,与佛无关。如一个完整的磁器,盛满了水,高悬天空的明月,自然能在这水中影现。若是一个破器,不能贮水,空中的明「月」虽然一样的皎洁,但对「于破器」,不能现起月影的,这能怪月吗?这当然是破器本身不健全。这是约佛的现身而说。再说不听见佛说法,佛的法身「遍满诸世间」,出广长舌,放大「法光」明,众生有罪,所以不能听到。「如」世间的「日」光,遍照大地,但盲者不见,你能说世间没有太阳吗?

  

  或现等正觉,或涅槃,如火;此未曾非有,诸佛身常故。

  (八)示现等觉涅槃甚深:下半颂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净土与禅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