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虛,無忘失,歸禮。
(十六)贊無忘失功德:佛陀的教化「有情」,知時知機,使他獲得「利」益與安「樂」,這「所作」的利益事業,決「不」會錯「過」適當的「時」機。未種善根的令種,已種善根的令成熟,善根已熟的令得解脫。「所作」的一切,「常無虛」勞,不致于徒然無益。具此「無忘失」者,我當「歸」依敬「禮」。
晝夜常六返,觀一切世間,與大悲相應,利樂意,歸禮。
(十七)贊大悲功德:四無量心中已有悲心,但在名義上,是共外道小乘的,這裏特提出唯佛不共的大悲來說。世尊「晝」叁時「夜」叁時中,日「常」作「六返」的「觀」察,觀「一切世間」有情,那個衆生的根機成熟可以化度,應該用什麼法門去度脫他。在觀察時,心「與大悲相應」,充滿 [P521] 了「利」益安「樂」有情的「意」樂,希望每個衆生都能離苦得樂。這是小乘經中固有的見解,若依大乘佛法說,佛陀念念中知一切有情的根性,何須乎這樣的觀察?具足此利樂意樂者,我當「歸禮」。
由行及由證,由智及由業,于一切二乘,最勝者,歸禮。
(十八)贊十八不共佛法功德:其中可以分爲四類:(一)「由行」,依佛所行的一切,建立前六種的不共法:1無有誤失,2無卒暴音,3無忘失念,4無不定心,5無種種想,6無不擇舍心。(二)「由證」,證是證得;行是因,證是果,在佛安住證得的功德上建立六種無退:7欲無退,8念無退,9精進無退,10定無退,11慧無退,12解脫無退。(叁)「由智」,智是智慧,在佛陀的無礙智慧上,也建立叁不共法:13知過去世無礙,14> 知現在世無礙,15知未來世無礙。(四)「由業」,業是佛的身口意叁業,從佛的叁業也建立叁種:16身業隨智慧行,17口業隨智慧行,18意業隨智慧行。這十八種法,二乘無學果是沒有的,不共于小乘聖者,所以叫不共功德 [P522] 。因此,佛陀「于一切二乘」的聖者中,是「最勝者」,我當恭敬「歸禮」。
由叁身至得,具相大菩提,一切處他疑皆能斷,歸禮。
(十九)贊一切相妙智功德:一切相妙智,就是一切種智,也叫一切智智。「由」此妙智,于一切法中得無礙的知見,自性等「叁身」圓滿「至得」,成爲「具」足功德「相」的「大菩提」果。這大菩提,能無礙通達一切境相,所以在「一切處」的世間中,「他」人所有「疑」惑,佛都「能」給他「斷」除,使他獲得正確的信解;具此一切相妙智功德者,我當恭敬「歸」依頂「禮」。
陳隋二譯,此下還有一頌,贊六度圓滿功德,但二釋都沒有解說。本論 的長行中說一切相妙智「等」,或者就是等此功德,成二十門。
二 六德相應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,複與所余自性、因、果、業、相應、轉功德相 [P523] 應,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上功德。此中有二頌:尊成實勝義;一切地皆出;至諸衆生上;解脫諸有情;無盡無等德相應;現世間及衆會可見,非見人天等。
「諸佛法身」固然「與」上面所說的種種「功德相應」,並且「複與所余」的:(一)「自性」,(二)「因」,(叁)「果」,(四)「業」,(五)「相應」,(六)「轉」──六種「功德相應」,由是「知」道「諸佛法身」是具有「無上」殊勝「功德」的。
頌文就是解說六種功德:(一)自性,諸佛世「尊」以最清淨法界爲自性,此法界就是本自「成」就真「實」不虛的「勝義」,所以說『在纏名如來藏,出纏名法身』。(二)因,修「一切地」中的因行,到十地圓滿,悉「皆」超「出」時,就成法身。(叁)果,修十地因,超過一切衆生,「至諸衆生」中的最「上」首。(四)業,成佛之後,還要作「解脫諸有情」的利生事業。(五)相應,佛法身與「無盡無等」的功「德相應」,像上面所說的十力四無所畏等。(六)轉,轉就是現起,如來「現」起變化身,一般 [P524] 「世間」的人天有情可見;現受用身,大集「衆會」中的大菩薩「可見」;但佛的自性身,超越不思議,唯是佛的境界,「非」是「人天等」所能知「見」。
辛 甚深 複次,諸佛法身,甚深最甚深,此甚深相雲何可見?此中有多頌:佛無生爲生,亦無住爲住,諸事無功用,第四食爲食。
「諸佛法身」是「甚深最甚深」的,他的內容很不容易想象與理解,現在且以十二甚深來顯示。
(一)生住業住甚深,這可分爲四:(1)生甚深:「佛」在世間,現起種種的身形,不同一般的有情以業煩惱爲因而受生的,他是「無生爲生」。在佛的自證聖境上,雖現證一切無有所生,但因大悲願力隨感而現,爲有情示現誕生,如釋尊的誕生印度。這即無生而示現受生,難以了解,故爲甚深。(2)住甚深:住就是安住涅槃,法身離生死,「無住」涅槃「爲」所 [P525] 「住」,這不同小乘的偏住寂滅,所以說住甚深。(3)業甚深:如來作一切利樂的「事」業,如摩尼天樂一樣,所以叫業甚深。(4)住甚深:生命因飲食而維持叫住。食有四種:A.不清淨依止住食,欲界的有情,由段思觸識四食而維持生命,爲欲界系縛所縛,名爲不清淨。B.淨不淨依止住食,修禅定離欲界欲而升上界的有情,他們以思觸識叁食爲食,離下界諸欲,說他是淨,然沒有脫離上地欲,所以又是不淨。C.一向清淨依止食,已得聲聞緣覺果的聖者,他們斷盡叁界諸惑,非一切欲樂所系縛,他們的飲食養身,稱爲一向清淨。D.唯示現依止食,這是佛陀所受的食,在佛的本身上,無須乎飲食,然而隨順世間,也持缽乞食,受用飲食。在此四食中,法身是「第四」種唯示現依止「食爲食」。
無異亦無量;無數量一業;不堅業堅業,諸佛具叁身。
(二)安立數業甚深,這又分爲叁:(1)安立甚深,佛佛同一真法界中,所以一切諸佛,都「無」有別「異」。可是無量世界中,有無量的有情 [P526] ,現等正覺,所以法身也可說「無量」的。(2)數甚深,雖有「無數」無「量」的諸佛,但他們同做「一」種利樂有情的事「業」,這些事業,佛佛相攝,佛佛相成,所以在數量上也甚深甚深(沒有差別就難以安立彼此數量)。(3)業甚深,諸佛變化身所作事業,是「不堅」業,時而示現受生,時而又入涅槃;受用身所作事業是堅業,他無盡期的化導有情;或可以說自性身的自利業是堅定的,余二身的利他業是不堅的。「諸佛具叁身」,所以佛業甚深。這一頌,無性釋有不同的解說。
現等覺非有,一切覺非無,一一念無量,有非有所顯。
(叁)現等覺甚深:能「現等覺」的人,所現等覺的法,皆是「非有」;但「一切覺」者,在世谛的假名中,又「非無」,因爲「一一念」中,「無量」世界,有無量有情現等正覺。非有依他起上的遍計性,非無依他起分的真實性;這非有非無的甚深,從「有」清淨法界與「非有」一切染汙上建立,就是說,現等正覺,是依佛證得的清淨法界離垢「所顯」的。 [P527]
非染非離染,由欲得出離,了知欲無欲,悟入欲法性。
(四)離欲甚深:如來是「非染」的,因一切貪欲皆已斷盡;但也「非離染」,因爲一切法的當體就是真實性,在不增不減的真如中,法法本性清淨,既一切法全體即真,本來無染欲,那又有什麼可離呢?但大乘的非離染,主要在「由」染「欲」而「得出離」。菩薩留隨眠不斷,才能久在生死中利生成佛,不然就陷于小乘的涅槃了。小乘不能由欲而得出離,因他不能通達法法無自性,染欲的本性清淨,所以覺得有急須斷除染汙的必要。大乘聖者,了知法法自性本淨,平等法界中,無染無欲可離,才能留惑潤生,修利他行,得大菩提。諸佛法身的離欲甚深,就立足在這「了知欲無欲」,「悟入欲」即離欲的真如「法性」上。
諸佛過諸蘊,安住諸蘊中,與彼非一異,不舍而善寂。
(五)斷蘊甚深:一切「諸佛」,超「過」有漏的「諸」取「蘊」,但又「安住」于「諸蘊中」。小乘說離生死身得般涅槃,它把涅槃與蘊身,看 [P528] 成截然不同的二事,所以要離無常的五蘊才能得到常住的涅槃。大乘了達生死諸蘊,「與彼」涅槃「非一」非「異」,諸蘊本來不生不滅,即是寂靜的涅槃,所以「不舍」諸蘊「而」能常住「善寂」的涅槃。
諸佛事相雜,猶如大海水,我已現當作,他利無是思。
(六)成熟甚深:「諸佛」所作利益衆生的「事」業,彼此「相雜」爲一,所謂『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』。「猶加大海水」,百川水流相雜,爲魚蝦共同受用。這樣,一佛教化有情,等于一切佛的教化,衆生受一佛化,也就等于受一切佛化。佛化衆生的事業,既彼此不二,所以如「我已」作利他事,我「現」在作利他事,我「當」來「作他利」事,諸佛決「無是」等人我差別的「思」念。
衆生罪不現,如月于破器;遍滿諸世間,由法光如日。
(七)顯現甚深:前半頌,莊嚴論也有,諸佛如來常住世間,爲什麼一般衆生不能常見佛聞法呢?這是因「衆生」有「罪」──業障,所以「不現 [P529] 」見于佛,與佛無關。如一個完整的磁器,盛滿了水,高懸天空的明月,自然能在這水中影現。若是一個破器,不能貯水,空中的明「月」雖然一樣的皎潔,但對「于破器」,不能現起月影的,這能怪月嗎?這當然是破器本身不健全。這是約佛的現身而說。再說不聽見佛說法,佛的法身「遍滿諸世間」,出廣長舌,放大「法光」明,衆生有罪,所以不能聽到。「如」世間的「日」光,遍照大地,但盲者不見,你能說世間沒有太陽嗎?
或現等正覺,或涅槃,如火;此未曾非有,諸佛身常故。
(八)示現等覺涅槃甚深:下半頌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