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▪P5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也是出于莊嚴論的。諸佛世尊「或」時示「現等正覺」,「或」時示現入般「涅槃」。這「如」世間的「火」,有時燃燒有時熄滅。佛爲什麼要這樣呢?爲化度可化的未成熟有情,使他成熟解脫,所以示現受生;可化的有情已經成熟,無須佛陀長住世間,所以又示現入涅槃。「此」入涅槃的佛,「未曾非有」,如火的暫熄,並非世間沒有火。「諸佛」法「身常」住,這或起或滅,只是他的示現;從諸佛真實 [P530] 法身上說,或起或滅的當體,就是法身如如不動。

  

  佛于非聖法,人趣及惡趣,非梵行法中,最勝自體住。

  (九)住甚深:住是安住在功德中,這有叁種住:(1)「佛于非聖法」中住聖法中,以最勝的空、無相、無願叁解脫門爲住。(2)于「人趣及惡趣」中,佛于天法中,以最勝的靜慮等持爲住。(3)于「非梵行法」中,佛修慈悲喜舍的四種梵行,以最勝的梵行爲住。因此,在諸法中,佛于「最勝自體住」──聖住、天住、梵住。

  

  佛一切處行,亦不行一處,于一切身現,非六根所行。

  (十)顯示自體甚深:「佛」的後得智遍「一切處行」,根本智無有分別,所以「亦不行一處」。或可說:佛身遍一切處無所不在,但又不在一處,所謂『法身無在無不在』。爲化某一類的有情,即現某一類身,佛的變化身,「于一切身」中示「現」受生,這如常人所見的佛,只是一位老比丘,如我們凡夫一樣。其實佛身「非」我們的「六根所行」。佛的化身,爲度地 [P531] 獄有情,受生地獄中,示現受苦,其余由惡業所感而受苦的衆生,不知是佛;它們尚不能取得佛的化身,佛的真法身,那更非六根所行的境界了。

  

  煩惱伏不滅,如毒咒所害,留惑至惑盡,證佛一切智。

  (十一)斷煩惱甚深:菩薩不把「煩惱」斷盡,祗是「伏」而「不滅」,使其不發生作用。「如毒」蛇能夠害人,但他被「咒」力「所害」,就不能發生作用。爲什爲伏而不斷?因行菩薩道者,不能急斷煩惱,不然,就墮入小乘的無余涅槃了。所以在未成佛前,必須「留惑」受生死身,「至」金剛道才斷「惑盡,證佛一切智」。唯識學者說:分別所起的煩惱,初地斷;俱生煩惱則伏不起,但也有故意生起的;八地以上,才決定不起煩惱的現行;至俱生煩惱的種子,留到成佛時才完全斷盡。

  

  煩惱成覺分,生死爲涅槃,具大方便故,諸佛不思議。

  (十二)不可思議甚深:本頌同于佛性論辨相品所引不思議經的頌文。佛「具大方便故」,能通達「煩惱成」爲菩提的「覺分」,「生死」成爲寂 [P532] 靜的「涅槃」。一方面,這是法性的本然,一方面是佛智的淨化。這「諸佛」的妙用,「不」是我們所能「思議」,甚深,甚深!

  

 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:謂生住業住甚深,安立數業甚深,現等覺甚深,離欲甚深,斷蘊甚深,成熟甚深,顯現甚深,示現等覺涅槃甚深,住甚深,顯示自體甚深,斷煩惱甚深,不可思議甚深。 結示前面所說的十二甚深。

  

  壬 念

  一 正明七念 若諸菩薩念佛法身,由幾種念應修此念?略說菩薩念佛法身,由七種念應修此念:一者、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,應修此念,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。此中有頌:有情界周遍,具障而阙因,二種決定轉,諸佛無自在。二者、如來其身常住,應修此念,真如無間解脫垢故。叁者、如來最勝無罪,應修此念,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系故。四者、如來無有功用,應修此念,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 [P533] 故。五者、如來受大富樂,應修此念,清淨佛土大富樂故。六者、如來離諸染汙,應修此念,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。七者、如來能成大事,應修此念,示現等覺般涅槃等,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,已成熟者令解脫故。

  「諸菩薩念佛法身」的功德相好,能得念佛叁昧,叁昧成就時,能現見十方佛聞法、供養,這是一大修行法門,不可不加留意。不知「由幾種念應修此念」佛叁昧呢?應「由七種念」「修此念」佛法門。念就是別境中的念心所,明記不忘爲性,因系念佛得定,就是念佛叁昧。

  (一)應這樣的念佛:佛「于一切世界得無礙神通」,所以能于「一切法得自在轉」。無礙統指六通,這神通的妙用,于一切法可得大自在,無所不能。或者疑惑:諸佛于一切世界神通無礙,發願度脫一切衆生,那就應該一切衆生都成佛解脫,爲什麼有無量數的有情,受種種痛苦,不見佛不聞法呢?爲解答這問題,特說一「頌」。「有情界周遍」,就是說一切有情。有情所以不得成佛解脫,自有他的原因:(1)「具障」,諸有情具足了猛利 [P534] 長時的煩惱,極重的惡業,感長壽天及地獄等果報,具這叁障,所以障礙見佛,不能見佛聞法,更不能得解脫。(2)「阙因」,另一類有情,雖沒有這樣的叁障,但缺少見佛聞法的善根因緣,尤其沒有熏習成大乘種姓,所以佛于一切世界現身說法,不能使他解脫。(3)「二種決定轉」,就是業障異熟障決定,不得解脫。這可作兩種的解說:A造了無間的定業,感到了一向苦趣的定報,因此,障礙見佛聞法,不得解脫。B惡業雖還未造,但由過去的熏習力,現在的環境,使他決定要去造此惡業,如提婆達多要作逆罪,佛也不能阻止他;這決定要造業的有情,一定障礙解脫,一定障礙聞法。還有,造了業必定要感果,如釋種的被誅滅,他必須受果報,現在雖見佛聞法,也不得解脫。因此種種,「諸佛」雖于一切法得自在,而對此等衆生,是無可奈何的,「無」有「自在」。

  (二)諸佛「如來」的法「身常住」,菩薩「應」這樣的「修」「念」佛觀。因爲「真如」法界,是法身自體,在金剛喻定的「無間」道,「解脫 [P535] 」一切障「垢」,開顯了最清淨法界,無改轉無變易,常住寂滅。念佛的菩薩,應該這樣念。

  (叁)諸佛「如來最」爲殊「勝無罪」,因佛的「一切煩惱及所知障」,都已經解脫「離系」了。念佛法身的菩薩,「應修此念」。

  (四)諸佛「如來無有功用」:前叁種念佛的自體,以下念佛的利他妙用。佛「不作功用」而做「一切」利生的「佛事,無」所「休息」。念佛的菩薩,「應修此念」。

  (五)應念諸佛「如來受大富樂」,佛在因中,修習福慧二種資糧,所以到了果位,得清淨佛土的「大富樂」果。

  (六)應念諸佛「如來離諸染汙」,佛陀生在世間,非「一切世法」之所「能染」。

  (七)諸佛「如來能成大事」,「示現」受生,成「等」正「覺」,「般涅槃等」,使那「一切有情」的「未成熟」者「成熟」,「已成熟者」「 [P536] 解脫」。念佛法身的菩薩,「應修此念」。

  

  此中有二頌:圓滿屬自心,具常住,清淨,無功用,能施有情大法樂,遍行無依止,平等利多生:一切佛,智者應修一切念。

  頌中重頌七念:念佛法身的七念,無不「圓滿」:(一)念如來隨「屬自心」圓滿。(二)念如來身「具」足「常住」圓滿。(叁)如來具足「清淨」圓滿。(四)念如來「無功用」圓滿。(五)念如來「能施有情大法樂」圓滿。(六)念如來「遍行無依止」圓滿。(七)念如來「平等利多」衆「生」圓滿。具此「一切」圓滿的無上「佛」陀,有「智」慧「者」的菩薩,「應修一切念」。

  

  二 別釋淨土

  1 具引經文 複次,諸佛清淨佛土相,雲何應知?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,謂: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,無量方所妙飾間列,周圓無 [P537] 際其量難測,超過叁界所行之處,勝出世間善根所起,最極自在淨識爲相,如來所都,諸大菩薩衆所雲集,無量天、龍、藥叉、健達縛、阿素洛、揭路荼、緊捺洛、莫呼洛伽、人、非人等常所翼從,廣大法味喜樂所持,作諸衆生一切義利,蠲除一切煩惱災橫,遠離衆魔,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,大念慧行以爲遊路,大止妙觀以爲所乘,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,無量功德衆所莊嚴,大寶華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。

  在念佛中,有念佛淨土,這裏特別的把它解釋一下。「菩薩藏百千契經」,是一部經的專名,百千即十萬,十萬頌的契經,大抵指華嚴經。後來,深密經與佛地經,也加以引用。在此經的「序品中,說」到佛土的勝妙;但這不但應從所描寫的淨土事相去理解,還要從表德顯理中去理解。如最勝光曜的大寶華王所建立的大宮殿,大寶華王是大紅蓮花,表吾人的一念清淨真心,由清淨法性心中,現清淨土。宮殿即法界宮,在吾人一念淨心的法界宮,以無邊的福德智慧莊嚴它。如依這個見解去看,那七寶莊嚴的七寶,表七 [P538] 覺支,或七種法財。如來所都,表心王,或淨心的攝持。諸大菩薩,表無漏善心所與善行。天龍八部,表即菩提性淨的煩惱,即戒定慧的淫怒癡等。現在且順論文的十八圓滿,作事相的解釋:

  (1)顯色圓滿:佛所「住」處,是以「最」爲殊「勝」而具「光曜」的「七寶」所「莊嚴」的大宮殿,或說大宮殿因七寶的莊嚴而有勝光曜,因有勝光曜的七寶,所以從大宮殿中「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無邊世界」。(2)形色圓滿:這大宮殿的形態有「無量」的「方所」,或園,或池,或階,都像美「妙」的文「飾」,參差「間列」。(3)分量圓滿:這大寶宮殿的「周圍」,無邊「無際」,「其」面積的分「量」,一般人是「難」以「測」度的。(4)方所圓滿:佛住的大寶宮殿,他那所住的方所,地點,「超過」了「叁界所行之處」,不是叁界內的愛執所能行得到的。換句話說,這種宮殿不是叁界系的業果。(5)因圓滿:它不是叁界業成,是以「勝出世間」的出世「善根」爲因而得生「起」的;既不是無因有,亦不是由大自在 [P539] 天所造。(6)果圓滿: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淨土與禅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