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住的大寶宮殿,以「最極自在」的佛果位上清「淨」無漏「識爲」體「相」的,不是離識以外;這七寶宮殿,以淨識爲體。(7)主圓滿:這大寶宮殿,以「如來」爲主,是佛世尊住持攝受的。「都」,是統攝主持的意思。(8)輔翼圓滿:在大寶宮殿中,時有「大菩薩衆」共「所雲集」,聽佛說法,助佛揚化。如極樂世界的觀音大勢至等。(9)眷屬圓滿:大宮殿中也有「無量」無邊的「天龍藥叉」等的八部眷屬,「常所翼從」。(10)任持圓滿:大宮殿中所有的菩薩龍天等,佛以「廣大」的大乘「法味」的「喜樂」,資養他們的五分法身,使他們任「持」安住。(11)事業圓滿:佛如來「作」化度「諸衆生」的「一切」有「義利」的事業。(12)攝益圓滿:在這大宮殿中,「蠲除」了「一切煩惱」纏垢,種種天「災橫」禍的事。不但佛陀如此,諸菩薩等也獲得這樣的清淨益。(13)無畏圓滿:佛與菩薩,已能「遠離」煩惱、蘊、死、天的「衆魔」,解脫魔王的!8統索。(14)住處圓滿:如來所住的處所,「過諸」一切菩薩及其余的 [P540] 「莊嚴」處,唯以「如來」自己的功德「莊嚴」爲「所依處」。(15)路圓滿:路是所行的路,這淨土以「大念」、大「慧」、大「行」「爲」所「遊路」。大念即是聞所成慧,大慧即是思所成慧,大行即是修所成慧。修這叁慧的道路,能遊于淨土中。(16)乘圓滿:乘是車乘,「大止妙觀以爲所乘」,乘這大乘的止觀車,遊行前所說的叁慧妙路。(17)門圓滿:進入這淨土的大寶宮殿是要從門而入的,這就是「大空、無相、無願」的叁「解脫門」,這叁者是進入解脫的妙門;所以進入的莊嚴純妙的淨土寶宮殿,就是常寂光土、法界宮、涅槃城了。(18)依持圓滿:世間宮殿依地而起,建立在大地上;佛的「大宮殿」,以「無量」淨妙「功德」,種種七寶「衆所莊嚴大寶華王」之「所建立」的。
這十八圓滿的淨土,是佛自證覺的自受用呢?是諸大菩薩所見的他受用呢?若說是佛自證覺自受用的淨土,菩薩應不能進去,天龍八部等更不消說;若說是菩薩等他受用的淨土,怎麼說是法身的淨土?佛自證覺受用的淨土 [P541] ,一切都不能說,所以以諸大菩薩衆所雲集的受用身土來表顯他。
2 十八圓滿 如是顯示清淨佛土顯色圓滿,形色圓滿,分量圓滿,方所圓滿,因圓滿,果圓滿,主圓滿,輔翼圓滿,眷屬圓滿,任持圓滿,事業圓滿,攝益圓滿,無畏圓滿,住處圓滿,路圓滿,乘圓滿,門圓滿,依持圓滿。
論主把上一段經文,析爲淨土的十八圓滿;其意義上文已經解釋了。
3 總明四德 複次,受用如是清淨佛土,一向淨妙,一向安樂,一向無罪,一向自在。
所「受用」的「清淨佛土」,可用四種妙德來總攝它:(一)「一向淨妙」,淨土中沒有一切不淨事,而是一向極清淨的。(二)「一向安樂」,淨土中沒有苦痛的逼切,一向安樂。(叁)「一向無罪」,在淨土中,內心外身所起的一切,唯是善淨的,沒有不善無記,所以沒有過失。(四)「一向自在」,隨心所欲,一切皆獲得成辦。這四種就是常樂我淨的四德,淨妙 [P542] 是淨德,安樂是樂德,無罪是常德,自在是我德。
癸 業 複次,應知如諸佛法界,于一切時能作五業:一者、救濟一切, 有情災橫爲業,于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。二者、救濟惡趣爲業,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。叁者、救濟非方便爲業,令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脫行,置于如來聖教中故。四者、救濟薩迦耶見爲業,授與能超叁界道故。五者、救濟乘爲業,拯拔欲趣余乘菩薩,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,安處令修大乘行故。
離染所顯的「諸佛」最清淨「法界」,就是諸佛的法身。這法界身,「于一切時能作五業」。這五業,都不出受用變化二身的業用,但攝末歸本,從佛的本位上說,這一切都是法身的大用。(一)「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爲業」:有情做種種不善業,感生盲聾瘋狂等災橫,他們若「暫見」佛「時」,「便能救濟」他們,「盲」者得視,「聾」者得聞,「狂」者心正。這盲等「諸災橫」,都因見佛而獲得救濟。狂者得正等事例,經上說得很多。(二 [P543] )「救濟惡趣爲業」:衆生因造惡業,墮落惡趣,佛陀大慈大悲,救「拔」這些「有情」,「出」離「不善」叁惡趣「處」,「安置」人天的「善處」。(叁)「救濟非方便爲業」:方便就是解脫的方法;外道所行的苦行,如持牛戒狗戒等,是非方便,他們所修的道,不能出離叁界。佛陀令這些「外道」,「舍非方便求解脫行」,安「置」在「如來」的「聖教中」。(四)「救濟薩迦耶見爲業」:薩迦耶見即身見,就是于叁界中流轉的衆生,認五蘊和合的生命現象爲恒存的自我──我見。救濟我執的有情,「授與能超叁界」的無我正「道」,使他們破除虛僞不實的身見,超出叁界。(五)「救濟乘爲業」:有兩種佛教內人,須要「拯拔」:一、見衆生難度,菩薩道難行,所以「欲」從菩薩道退,「趣」入其「余」小「乘」的「菩薩」。二、那徘徊于大小歧路上的「不定種姓諸聲聞」,雖有大乘種姓,卻在發小心。佛陀憐愍他們,所以說一乘法,「令」退心的菩薩不退,不定的聲聞回心向大,「修」行「大乘」成佛法門。聲聞有兩種:一、但熏成聲聞種姓的,叫 [P544] 定姓聲聞。另一種熏有大小二乘的種姓,但現在正學小乘,叫不定姓聲聞。佛陀教不定姓聲聞,放下小乘,告訴他熏有大乘種姓(如法華經的系珠喻),應當發菩提心,行大乘行。
于此五業,應知諸佛業用平等。此中有頌:因、依、事、性、行,別故許業異;世間此力別,無故非導師。
要明白諸「佛」「業用平等」,先得說明不平等的所以:(一)「因」別,衆生的因力有別,人有人因,天有天因,地獄,餓鬼,畜生都各有不同的業因,所以作的事業也有差異。(二)「依」別,依就是所依自體,每個有情都有他的身體,各各不同,所以事業也有別異。(叁)「事」別,事即事業,人世間的農工商學,有種種不同的職業,所以事業有不同。(四)「性」別,性謂好樂興趣,衆生各各根性不同,興趣差別,所以事業有異。(五)「行別」,行是加行,加行有大小久暫不同,因此事「業」也就有「異」。「世間」的衆生,因「此」因等「力別」,所以有異。在佛果位,佛佛 [P545] 以六度爲所修因,以法界爲所依體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利益衆生的意樂事業,彼此都沒有差別,同行無功用行。佛陀「無」這種種差別,所以事業的差別,「非導師」──佛所有。
第叁節 釋妨難
第一項 釋說一乘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,不與聲聞獨覺乘共,以何意趣佛說一乘?此中有二頌:爲引攝一類,及任持所余,由不定種姓,諸佛說一乘。法,無我,解脫等故,姓不同,得二意樂,化,究竟:說一乘。
此二頌,也是出于大乘莊嚴經論的。種種「功德圓滿相應」的「諸佛法身,不與聲聞獨覺」二「乘」人「共」,佛又「以何意趣」「說一乘」呢?這從上救濟乘爲業引起的問題。「爲引攝一類」不定姓的二乘回小向大,「 [P546] 及任持所余」一般欲退小乘的菩薩,使他保持原來菩薩的地位不失。由這兩種「不定種姓」,所以「諸佛說一乘」。引攝回小向大的聲聞,任持所余的退小菩薩,皆屬不定種姓所攝。因菩薩曾受過聲聞熏習,所以可能的退回小乘;聲聞也曾受過菩薩熏習,所以可能的轉向大乘。前者是已發心了的菩薩,後者正在發聲聞心。
前一頌說明一乘的目的,次一頌以八義說明一乘的意趣。經中說一乘的地方很多,所取的意義也不一,本論的八意,可說赅括無遺了。(一)「法」平等,證悟的法性真如,叁乘聖者雖不無淺深偏圓,但是共同趣向的;真如是我法二空所顯的圓成實,菩薩以此出離,聲聞緣覺也由此解脫。深密經的『皆共此一妙清淨道』,法華經的『叁乘同入一法性』,都是約這法平等說一乘。(二)「無我」平等,像般若經上說叁乘補特伽羅同不可得,在無我中平等平等。無我既平等,所以不能說這是二乘,那是大乘。凡是說叁乘有情差別不可建立,所以無大小等,都是依無大無小的無我平等說一乘。( [P547] 叁)「解脫」平等,佛與羅漢,同樣斷煩惱障,同樣得到解脫,經上說『叁乘同坐解脫床』,同入涅槃。約這樣的意趣,也有說爲一乘的。(四)「姓不同」,衆生的根性不同,而不定種姓,大乘小乘皆有一分,如果回小向大就可成佛。約這不定姓人說一乘。(五)(六)「得二意樂」:1就人說,攝他爲自,自他平等。2就法說,諸法無差別,法法平等。約這有情及法的平等講,所以聲聞就是佛。(七)「化」,佛說:我過去生中曾做過聲聞,現緣覺身,入般涅槃,現在仍然可以成佛,這是約佛的變化身說。法華會上舍利弗等,蒙佛授記,有說也是佛所變化的。(八)「究竟」,佛乘最爲究竟,此一乘以上,再沒有余乘,此是唯一的究竟乘,由上種種的意趣,所以佛「說一乘」。
【附論】大乘經中講一乘的很多,說一乘是究竟,人人可以成佛。但依本論的意見看,小乘不得離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界,怎麼可說人人成佛?一乘究竟,叁乘方便,與叁乘究竟,一乘方便,在佛學界中展開了熱烈的 [P548] 诤辯,真谛和菩提流支,是主張一乘究竟的,玄奘門下是主張叁乘究竟的。本論前說救濟乘爲業,不是說小乘決定要成佛,只是依不定種姓說。唯識家說聲聞有二:(1)定性的,這又有二類:一畢竟的,這一類的聲聞必入小乘的無余涅槃,無論如何不再受化成佛。二不畢竟的。(2)不定性的,這二類聲聞是可以引導成佛的,因他過去曾受過大乘的熏習,種過大乘的善根。法華經上說舍利弗等對法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