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華等都曾聽過的,不過忘失而已。所以依本論說,應該說叁乘是究竟。真谛釋論,說前頌是顯義說一乘,後頌是密義說一乘,因此,他的解說不定種姓,以爲凡是聲聞皆不定性,皆可作大乘菩薩。到了菩薩的地位,大乘已成,這才叫定,所以他有練小乘根性成大乘的理論。我覺得雖然一乘寶性論、佛性論等在說一乘,但瑜伽及攝論等,到底是說叁乘究竟的。概略的說,無著系的論典,思想淵源說一切有系,確是說叁乘究竟。但很多大乘經,與大衆分別說系接近的,卻顯然是說一乘究竟。依大乘經典來解說瑜伽攝論,說它主張一乘,固然是 [P549] 牽強附會;但偏據瑜伽莊嚴與本論等,想解說一切大乘經,成立叁乘究竟是大乘經的本意,結果也是徒然。
第二項 釋同時有多佛 如是諸佛同一法身,而佛有多,何緣可見?此中有頌:一界中無二,同時無量圓,次第轉非理,故成有多佛。
一切「諸佛」既「同一法身」,爲什麼「佛」又「有」許「多」呢?這裏說有多佛,不同上說有無量有情現等正覺而名多,是說同一時中有多佛存在。一分小乘說:「一」世「界中」「無」有「二」佛,現在否認它的見解,說「同時」有「無量」衆生「圓」滿成佛。無量有情可以同時發菩提心,同時修菩薩行,功行圓滿,當然同時成佛,不能說誰先誰後,你候我,我候你。若說一時只有一佛,「次第」展「轉」相續成佛,是「非理」的,你有什麼原因限製他,使他們不能同時成佛呢?所以同時「成有多佛」。
[P550]
第叁項 釋法身涅槃不涅槃 雲何應知于法身中佛非畢竟入于涅槃,亦非畢竟不入涅槃?此中有頌:一切障脫故,所作無竟故,佛畢竟涅槃,畢竟不涅槃。
有的小乘說佛畢竟入涅槃,有的大乘說佛畢竟不入涅槃;本論以雙非的見解說佛非畢竟入于涅槃,也非畢竟不入涅槃。理由是:「一切障脫」而得轉依,約這障脫寂滅邊說,「佛畢竟」入「涅槃」。但是佛陀「所作」利益衆生的事業,盡未來際,「無」有「竟」期,所以佛又「畢竟不涅槃」。
第四項 釋受用身非自性身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?由六因故:一、色身可見故,二、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,叁、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,四、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,五、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衆會間雜可見故,六、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非理可見故。 [P551] 佛受用身即自性身,不應道理。
上文說『自性身者,謂諸如來法身』。以後,都談法身;談法身時,開顯了佛陀的全體大用。這裏不再說法身,卻把自性身與受用身對談。這自性身,是專就自證邊說。「受用身」所以不是「自性身」,「由六」種「因」:(一)受用身有「色身可見」;見,不單是眼見,是說可以了知的。佛的最清淨法身,功德相應,大慈悲所成;地上菩薩所見的,雖似乎即佛與淨土的色相,其實諸佛自覺,即智即理,融然一如。所見的色身,只是諸佛應機,衆生隨自所能見的,見到怎樣的色相而已。法身爲一切法依,一切法不離于法身,體用無礙,故可說有色身;若偏取自證的自性身以對化他應現的二身說,就不能說有色相。(二)受用身,有「無量」彼此「衆會差別可見」,自性身沒有這差別相可見,所以受用身不就是自性身。(叁)諸大菩薩在一會中,他們所見的受用身,「隨」各人「勝解」所見不同。如密迹經說:有見佛高如須彌山王,有見佛長千裏百裏等,受用身的「自性不定」,不能 [P552] 說佛自證圓滿的自性身有這種現象。(四)一一衆生「別別而見自性變動」,先見是這樣,後見又是那樣,見解進一層,所見又不同。自性身是湛然常住,不能有此演變。(五)受用身所住的淨土,「菩薩聲聞」獨覺等的叁乘,諸「天」人「等」的「種種有情,衆會間雜可見」,這唯有化他示現才有,自性身自然沒有這種間雜。這樣,前說的法身淨土,如從自證化他差別的見地,那只是受用身土。但前依體用無礙,即本起末的法身說,與此不同;若把法身與自性身看成同一的意義,那前後就矛盾不能通釋了。(六)賴耶轉依得自性身,諸識轉依得受用身,若說受用身即自性身,「阿賴耶識與諸轉識」的「轉依」「非」一的道「理」,就無從分別了。由此種種道理,所以「佛」的自性身不是受用身;若說佛的「受用身即自性身,不應道理」!
第五項 釋變化身非自性身 何因變化身非即自性身?由八因故,謂諸菩薩從久遠來,得不退定,于!9龤史 [P553] 多及人中生,不應道理。又諸菩薩從久遠來,常憶宿住,書算數印工巧論中及于受用欲塵行中不能正知,不應道理。又諸菩薩從久遠來,已知惡說、善說法教,往外道所不應道理。又諸菩薩從久遠來,已能善知叁乘正道,修邪苦行不應道理。又諸菩薩舍百拘胝諸贍部洲,但于一處成等正覺,轉正*輪,不應道理。若離示現成等正覺,唯以化身于所余處施作佛事,即應但于!9龤史多天成等正覺,何不施設遍于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?既不施設,無教無理。雖有多化,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;由一四洲攝世界故,如二輪王不同出世。此中有頌:佛微細化身,多處胎平等,爲顯一切種,成等覺而轉。爲欲利樂一切有情,發願修行證大菩提,畢竟涅槃不應道理,願行無果成過失故。
小乘學者多以變化身爲佛的真身──自性身,這裏依八相成道的化身,舉八種理由,說明它的不同。初二因就是在從天退沒和入胎受生相上說:約化佛的一期應化說,平常都是從菩薩說起,菩薩本在!9龤史多天,後來時機成熟,從天退沒,乘白象降生人間入胎。但小乘學者也許可(這下面的理由, [P554] 都是小乘共許的本生談中的事實,所以在大乘上看,小乘的權說是無可否認的),「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」,現在又說佛「于!9龤史多」天退沒,「及人中」受異熟「生」,豈不自相矛盾嗎?這當然是「不應道理」的。
第叁因,就是在受學受欲相上說:「菩薩」過去生中,于燃燈佛前,上升虛空的時候,得無生忍,就知道宿命,「從久遠來,常」能「憶宿住」。過去所學的無量技能既常憶不忘,如方「書」,「算數」,「印」刻,「工巧論」等一切技能,及「于受用欲塵行」中,也常知它的過失。現在又說菩薩「不能正知」,要重行學習,再受五欲,這是「不應道理」的。今示現不知,仍須修學,與常人一樣的受用五欲,可知這是變化身,而不是佛的真身。
第四因,約出家相說:「菩薩從久遠來」,對于什麼是「惡說」法教,什麼是「善說法教」,是早已知道的,而現在又要「往外道所」出家,修學邪說,這是「不應道理」的。佛的往外道所出家,明知是變化身,非自性身 [P555] 。
第五因,約修行苦行說:「菩薩從久遠來,已能善知叁乘正道」,當然不會再去修學邪道的苦行,今既「修」六年的「邪苦行」,可知是變化身;若說即是自性身,是「不應道理」的。
第六七因,約證菩提轉正*輪說:「菩薩」于因中時,遍于百拘胝(萬億)贍部洲,布施持戒行道,教化衆生。成佛時,也應該遍滿百俱胝贍部洲受生成佛說法。若說「舍百俱胝贍部洲」而「但于一」贍部洲「處成等正覺,轉正*輪」,這是「不應道理」的。自性身唯一,如專在這裏,就不能在他洲;在此洲,同時須在他州成佛說法,可知這是變化身。若有人說:在我們贍部洲成佛的佛不是變化身,是自性身,其它地方不是「示現等正覺」的真佛,不過是此土的真佛「以化身于所余處施作佛事」吧了。若這樣說,那末,「即應但于!9龤史多天成等正覺」,而以化身「施設遍于一切贍部洲中,同時佛出」,這也可以。或者另一地方成佛是真的,本土成佛是變化的,這 [P556] 也可以。爲什麼定說此處是真正等覺,而以變化身遍在余處施作佛事呢?你「既不」這樣「施設」,「無教」可以證明唯此土八相成道的佛是真,也「無理」由可以證成,可見非理!多界經說:無二輪王,無二佛陀同時出世,今說一切贍部洲中,多佛同時出現,豈不違經所說嗎?「雖」一佛土中「有多化」佛,「而不違彼」經說「無二如來出現世」間的「言」教,爲什麼呢?因爲經說「一四洲」名一「世界」,這一四洲中不能有二佛出世,不是說其它的四洲沒有佛出世。這「如」多四洲,有多輪王,但與經說「二輪王不同時出世」,並不相違。這又說一頌:「佛」的「微細化身」示入母胎,當那時候,不唯佛的化身入胎,同時佛還變舍利弗等許多化身于同一時間「多處」入「胎」,「平等」平等;爲什麼要這樣呢?「爲」欲「顯」示「一切種」覺最尊最勝,所以現聲聞而光顯如來「成等覺而轉」。
第八因,約入涅槃相說:菩薩求無上覺,是「爲欲利樂一切有情」的,所以「發願修行證大菩提」,無不是爲此一大事因緣。現在度生事業尚未完 [P557] 畢,即依「畢竟涅槃」而入涅槃,這是「不應道理」的。爲什麼呢?若果畢竟涅槃,那所修的「願行」就空「無」有「果,成」大「過失」了。由是知道現涅槃的是變化身,非自性身。
第六項 解二身常 佛受用身及變化身,既是無常,雲何經說如來身常?此二所依法身常故。又等流身及變化身,以恒受用無休廢故,數數現化不永絕故;如常受樂,如常施食,如來身常應知亦爾。
「受用」「變化」二「身」,不是佛的真身,在他現起的方面,確「是無常」的。那爲什麼「經說如來身常」?這是就他的所依說的,「此」受用變化「二」身「所依」的「法身」,是「常」住的,約所依說,說能依的受用變化二身也是常住的了。實際上,菩薩衆會人天等見到的或現生或入滅的佛,只是余二身,如來的自證法身是常住的,我們是見不到的。這可以拿水 [P558] 與波作比喻:水性的湛然不動,是法身;因衆生機感風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