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住的大宝宫殿,以「最极自在」的佛果位上清「净」无漏「识为」体「相」的,不是离识以外;这七宝宫殿,以净识为体。(7)主圆满:这大宝宫殿,以「如来」为主,是佛世尊住持摄受的。「都」,是统摄主持的意思。(8)辅翼圆满:在大宝宫殿中,时有「大菩萨众」共「所云集」,听佛说法,助佛扬化。如极乐世界的观音大势至等。(9)眷属圆满:大宫殿中也有「无量」无边的「天龙药叉」等的八部眷属,「常所翼从」。(10)任持圆满:大宫殿中所有的菩萨龙天等,佛以「广大」的大乘「法味」的「喜乐」,资养他们的五分法身,使他们任「持」安住。(11)事业圆满:佛如来「作」化度「诸众生」的「一切」有「义利」的事业。(12)摄益圆满:在这大宫殿中,「蠲除」了「一切烦恼」缠垢,种种天「灾横」祸的事。不但佛陀如此,诸菩萨等也获得这样的清净益。(13)无畏圆满:佛与菩萨,已能「远离」烦恼、蕴、死、天的「众魔」,解脱魔王的!8统索。(14)住处圆满:如来所住的处所,「过诸」一切菩萨及其余的 [P540] 「庄严」处,唯以「如来」自己的功德「庄严」为「所依处」。(15)路圆满:路是所行的路,这净土以「大念」、大「慧」、大「行」「为」所「游路」。大念即是闻所成慧,大慧即是思所成慧,大行即是修所成慧。修这三慧的道路,能游于净土中。(16)乘圆满:乘是车乘,「大止妙观以为所乘」,乘这大乘的止观车,游行前所说的三慧妙路。(17)门圆满:进入这净土的大宝宫殿是要从门而入的,这就是「大空、无相、无愿」的三「解脱门」,这三者是进入解脱的妙门;所以进入的庄严纯妙的净土宝宫殿,就是常寂光土、法界宫、涅槃城了。(18)依持圆满:世间宫殿依地而起,建立在大地上;佛的「大宫殿」,以「无量」净妙「功德」,种种七宝「众所庄严大宝华王」之「所建立」的。
这十八圆满的净土,是佛自证觉的自受用呢?是诸大菩萨所见的他受用呢?若说是佛自证觉自受用的净土,菩萨应不能进去,天龙八部等更不消说;若说是菩萨等他受用的净土,怎么说是法身的净土?佛自证觉受用的净土 [P541] ,一切都不能说,所以以诸大菩萨众所云集的受用身土来表显他。
2 十八圆满 如是显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,形色圆满,分量圆满,方所圆满,因圆满,果圆满,主圆满,辅翼圆满,眷属圆满,任持圆满,事业圆满,摄益圆满,无畏圆满,住处圆满,路圆满,乘圆满,门圆满,依持圆满。
论主把上一段经文,析为净土的十八圆满;其意义上文已经解释了。
3 总明四德 复次,受用如是清净佛土,一向净妙,一向安乐,一向无罪,一向自在。
所「受用」的「清净佛土」,可用四种妙德来总摄它:(一)「一向净妙」,净土中没有一切不净事,而是一向极清净的。(二)「一向安乐」,净土中没有苦痛的逼切,一向安乐。(三)「一向无罪」,在净土中,内心外身所起的一切,唯是善净的,没有不善无记,所以没有过失。(四)「一向自在」,随心所欲,一切皆获得成办。这四种就是常乐我净的四德,净妙 [P542] 是净德,安乐是乐德,无罪是常德,自在是我德。
癸 业 复次,应知如诸佛法界,于一切时能作五业:一者、救济一切, 有情灾横为业,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。二者、救济恶趣为业,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。三者、救济非方便为业,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,置于如来圣教中故。四者、救济萨迦耶见为业,授与能超三界道故。五者、救济乘为业,拯拔欲趣余乘菩萨,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,安处令修大乘行故。
离染所显的「诸佛」最清净「法界」,就是诸佛的法身。这法界身,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」。这五业,都不出受用变化二身的业用,但摄末归本,从佛的本位上说,这一切都是法身的大用。(一)「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」:有情做种种不善业,感生盲聋疯狂等灾横,他们若「暂见」佛「时」,「便能救济」他们,「盲」者得视,「聋」者得闻,「狂」者心正。这盲等「诸灾横」,都因见佛而获得救济。狂者得正等事例,经上说得很多。(二 [P543] )「救济恶趣为业」:众生因造恶业,堕落恶趣,佛陀大慈大悲,救「拔」这些「有情」,「出」离「不善」三恶趣「处」,「安置」人天的「善处」。(三)「救济非方便为业」:方便就是解脱的方法;外道所行的苦行,如持牛戒狗戒等,是非方便,他们所修的道,不能出离三界。佛陀令这些「外道」,「舍非方便求解脱行」,安「置」在「如来」的「圣教中」。(四)「救济萨迦耶见为业」:萨迦耶见即身见,就是于三界中流转的众生,认五蕴和合的生命现象为恒存的自我──我见。救济我执的有情,「授与能超三界」的无我正「道」,使他们破除虚伪不实的身见,超出三界。(五)「救济乘为业」:有两种佛教内人,须要「拯拔」:一、见众生难度,菩萨道难行,所以「欲」从菩萨道退,「趣」入其「余」小「乘」的「菩萨」。二、那徘徊于大小歧路上的「不定种姓诸声闻」,虽有大乘种姓,却在发小心。佛陀怜愍他们,所以说一乘法,「令」退心的菩萨不退,不定的声闻回心向大,「修」行「大乘」成佛法门。声闻有两种:一、但熏成声闻种姓的,叫 [P544] 定姓声闻。另一种熏有大小二乘的种姓,但现在正学小乘,叫不定姓声闻。佛陀教不定姓声闻,放下小乘,告诉他熏有大乘种姓(如法华经的系珠喻),应当发菩提心,行大乘行。
于此五业,应知诸佛业用平等。此中有颂:因、依、事、性、行,别故许业异;世间此力别,无故非导师。
要明白诸「佛」「业用平等」,先得说明不平等的所以:(一)「因」别,众生的因力有别,人有人因,天有天因,地狱,饿鬼,畜生都各有不同的业因,所以作的事业也有差异。(二)「依」别,依就是所依自体,每个有情都有他的身体,各各不同,所以事业也有别异。(三)「事」别,事即事业,人世间的农工商学,有种种不同的职业,所以事业有不同。(四)「性」别,性谓好乐兴趣,众生各各根性不同,兴趣差别,所以事业有异。(五)「行别」,行是加行,加行有大小久暂不同,因此事「业」也就有「异」。「世间」的众生,因「此」因等「力别」,所以有异。在佛果位,佛佛 [P545] 以六度为所修因,以法界为所依体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利益众生的意乐事业,彼此都没有差别,同行无功用行。佛陀「无」这种种差别,所以事业的差别,「非导师」──佛所有。
第三节 释妨难
第一项 释说一乘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,不与声闻独觉乘共,以何意趣佛说一乘?此中有二颂:为引摄一类,及任持所余,由不定种姓,诸佛说一乘。法,无我,解脱等故,姓不同,得二意乐,化,究竟:说一乘。
此二颂,也是出于大乘庄严经论的。种种「功德圆满相应」的「诸佛法身,不与声闻独觉」二「乘」人「共」,佛又「以何意趣」「说一乘」呢?这从上救济乘为业引起的问题。「为引摄一类」不定姓的二乘回小向大,「 [P546] 及任持所余」一般欲退小乘的菩萨,使他保持原来菩萨的地位不失。由这两种「不定种姓」,所以「诸佛说一乘」。引摄回小向大的声闻,任持所余的退小菩萨,皆属不定种姓所摄。因菩萨曾受过声闻熏习,所以可能的退回小乘;声闻也曾受过菩萨熏习,所以可能的转向大乘。前者是已发心了的菩萨,后者正在发声闻心。
前一颂说明一乘的目的,次一颂以八义说明一乘的意趣。经中说一乘的地方很多,所取的意义也不一,本论的八意,可说赅括无遗了。(一)「法」平等,证悟的法性真如,三乘圣者虽不无浅深偏圆,但是共同趣向的;真如是我法二空所显的圆成实,菩萨以此出离,声闻缘觉也由此解脱。深密经的『皆共此一妙清净道』,法华经的『三乘同入一法性』,都是约这法平等说一乘。(二)「无我」平等,像般若经上说三乘补特伽罗同不可得,在无我中平等平等。无我既平等,所以不能说这是二乘,那是大乘。凡是说三乘有情差别不可建立,所以无大小等,都是依无大无小的无我平等说一乘。( [P547] 三)「解脱」平等,佛与罗汉,同样断烦恼障,同样得到解脱,经上说『三乘同坐解脱床』,同入涅槃。约这样的意趣,也有说为一乘的。(四)「姓不同」,众生的根性不同,而不定种姓,大乘小乘皆有一分,如果回小向大就可成佛。约这不定姓人说一乘。(五)(六)「得二意乐」:1就人说,摄他为自,自他平等。2就法说,诸法无差别,法法平等。约这有情及法的平等讲,所以声闻就是佛。(七)「化」,佛说:我过去生中曾做过声闻,现缘觉身,入般涅槃,现在仍然可以成佛,这是约佛的变化身说。法华会上舍利弗等,蒙佛授记,有说也是佛所变化的。(八)「究竟」,佛乘最为究竟,此一乘以上,再没有余乘,此是唯一的究竟乘,由上种种的意趣,所以佛「说一乘」。
【附论】大乘经中讲一乘的很多,说一乘是究竟,人人可以成佛。但依本论的意见看,小乘不得离障所显的最清净法界,怎么可说人人成佛?一乘究竟,三乘方便,与三乘究竟,一乘方便,在佛学界中展开了热烈的 [P548] 诤辩,真谛和菩提流支,是主张一乘究竟的,玄奘门下是主张三乘究竟的。本论前说救济乘为业,不是说小乘决定要成佛,只是依不定种姓说。唯识家说声闻有二:(1)定性的,这又有二类:一毕竟的,这一类的声闻必入小乘的无余涅槃,无论如何不再受化成佛。二不毕竟的。(2)不定性的,这二类声闻是可以引导成佛的,因他过去曾受过大乘的熏习,种过大乘的善根。法华经上说舍利弗等对法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